论文题目: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工艺及其发酵液对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食品科学
作者: 杨抚林
导师: 邓放明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发酵,茯砖茶,消化酶
文献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生产过程中的优势菌,是形成茯砖茶独特品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茯砖茶中分离纯化出冠突散囊菌,对其菌落、菌体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探索不同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对冠突散囊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确定了冠突散囊菌最佳液体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采用机械搅拌发酵罐对冠突散囊菌进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了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氨基酸、pH值和蔗糖含量的变化动态,并测定冠突散囊菌菌丝体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出冠突散囊菌生长曲线;采用体外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研究了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α-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从茯砖茶中分离纯化出冠突散囊菌,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前期,菌落周边呈白色或淡黄色,内部颜色稍深;培养后期,菌落周边呈黄色,内部呈褐色。冠突散囊菌菌落由子囊果与菌丝组成。菌丝呈白色,直径8~10μm;子囊果呈球形或近球形,黄色,直径150~200μm,子囊果中含有许多子囊,呈球形至近球形,直径5μm左右,子囊果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破裂释放子囊。2.冠突散囊菌深层发酵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黑茶0.8%、蔗糖6%;其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转速120r/min,起始pH值5.5,接种量孢子悬液1%(孢子浓度为5.0~6.0×10~8个/ml),发酵周期84h。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冠突散囊菌菌丝体生物量(以菌丝体干重表示)达0.3992mg/100ml。3.冠突散囊菌生长曲线呈现迟滞期(0~48h)、对数生长期(48~84h)和稳定期(84~120h),第84h菌丝干重达到最大值0.3754g/100ml。4.冠突散囊菌发酵过程中,黑茶发酵液pH值的变化规律为前期下降,中期回升,后期稳定。具体变化情况是0~36h下降缓慢,pH值从5.51下降到4.76;36~48h下降较快,pH值从4.76下降到4.05;在48~96hpH值开始回升,从4.05回升到5.04;96h~120hpH值趋于稳定,为5.00左右。5.冠突散囊菌发酵过程中,黑茶发酵液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急剧下降,茶色素含量不断升高。茶多酚的含量从发酵初期的123.726mg/100ml降低到48.935mg/100ml;儿茶素总量降低了73.68%;发酵液中TF的含量很少,仅为1.52mg/100ml,发酵的前24h有微量增加,以后逐渐下降,到96h时不能检出TF;TR的含量在发酵的前84h一直是增加的,发酵前24h增加幅度稍大,到96h时TR含量开始下降;TB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一直是增加的,前期增加缓慢,72h后增加较快。(TF+TR)/TB呈先升后降的趋势。6.冠突散囊菌发酵过程中,黑茶发酵液的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发酵84h时,氨基酸含量从最初8.340mg/100ml下降到1.756mg/100ml,下降了78.9%。7.采用体外模拟胃液,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胃蛋白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但对脂肪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发酵72h的发酵液可提高胃蛋白酶活性3.98倍,降低脂肪酶活性46%。在模拟肠液中,发酵72h的发酵液可提高α-淀粉酶活性1.59倍,提高胰蛋白酶活性3.45倍,降低脂肪酶活性14%。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茯砖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茯砖茶优势菌—冠突散囊菌分离、鉴定与形态特征研究
1.1.2 冠突散囊菌的生长条件研究
1.1.3 茯砖发花过程中各种成分变化及品质、风味形成机理研究
1.1.4 茯砖茶的保健功能研究
1.1.5 冠突散囊菌安全性研究
1.2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研究动态
1.2.1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种类
1.2.2 儿茶素与其氧化产物活性比较性研究
1.2.4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安全性研究
2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3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冠突散囊菌菌种分离及其液体深层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冠突散囊菌的分离纯化与形态观察
1.3.2 黑茶浸提液的制备
1.3.3 各种培养基的制备
1.3.4 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制备
1.3.5 不同碳源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影响的研究
1.3.6 黑茶用量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影响的研究
1.3.7 蔗糖浓度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影响的研究
1.3.8 初始pH值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影响的研究
1.3.9 冠突散囊菌摇瓶培养条件优化试验
1.4 检测项目与方法
1.4.1 冠突散囊菌子囊果与菌丝直径的测定
1.4.2 冠突散囊菌孢子数量的测定
1.4.3 pH值测定
1.4.4 菌丝干重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冠突散囊菌的菌落和个体形态特征
2.1.1 冠突散囊菌的菌落特征
2.1.2 冠突散囊菌的个体形态特征
2.2 不同碳源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
2.3 黑茶用量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
2.4 蔗糖浓度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
2.5 发酵液初始pH值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
2.6 摇瓶培养条件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
3 结论
第三章 冠突散囊菌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动态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培养基与微生物培养方法
1.3.1.1 黑茶浸提液的制备
1.3.1.2 培养基的制备
1.3.1.3 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制备
1.3.1.4 发酵罐培养
1.3.1.5 取样及样品处理
1.3.2 检验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冠突散囊菌液体培养菌落特征的变化
2.2 冠突散囊菌液体培养生长曲线
2.3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期间 pH值的动态变化
2.4 黑茶液中茶多酚总量在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期间的动态变化
2.5 黑茶液中儿茶素在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2.6 黑茶液中茶色素在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期间的动态变化
2.7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期间氨基酸总量的动态变化
2.8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期间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 结论
第四章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茶样
1.1.2 菌种和酶制剂
1.1.3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酶液的制备与稀释
1.3.2 模拟胃液的配制
1.3.3 模拟肠液的配制
1.3.4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的制备
1.3.5 茶汁与茶多酚复合物的制备
1.3.5.1 茶汁的制备
1.3.5.2 茶多酚复合物的制备
1.3.6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与各种茶对淀粉酶活性影响
1.3.7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与各种茶对蛋白酶活性影响
1.3.8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与各种茶对脂肪酶活性影响
1.4 检验项目与方法
1.4.1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1.4.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1.4.3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和试验茶样的主要理化成分
2.2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4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1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的生长物质基础和生长条件
2 冠突散囊菌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途径
3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 展望
参考文献
术语与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发布时间: 2007-12-06
参考文献
- [1].冠突散囊菌中多糖物质的研究[D]. 易凤英.湖南农业大学2012
- [2].冠突散囊菌产胞外多糖的研究[D]. 龚淑俐.湖南农业大学2007
- [3].冠突散囊菌液态发酵制备速溶黑茶及其功能研究[D]. 卢恒谦.安徽农业大学2016
- [4].冠突散囊菌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李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5].不同年份六堡茶的理化性质及冠突散囊菌的液体发酵[D]. 吴琼.东北农业大学2012
- [6].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分类学研究[D]. 王文涛.湖南农业大学2014
- [7].冠突散囊菌产色素类物质的初步研究[D]. 韩蓉.陕西科技大学2014
- [8].冠突散囊菌发酵对绿茶及红茶提取液香气成分的影响[D]. 郑梦霞.南京农业大学2016
- [9].冠突散囊菌分离培养及接种发酵夏秋茶初步探究[D]. 刘天囡.南京农业大学2016
- [10].冠突散囊菌接种发酵茯砖茶的初步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D]. 苏凤.武汉工业学院2011
相关论文
- [1].冠突散囊菌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李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2].不同年份六堡茶的理化性质及冠突散囊菌的液体发酵[D]. 吴琼.东北农业大学2012
- [3].冠突散囊菌生药学研究及复方黑茶颗粒的研制[D]. 杨丽.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 [4].“散茶发花”茯茶微生物生态及其优势种抑菌作用研究[D]. 龚雪.湖南农业大学2011
- [5].冠突散囊菌接种发酵茯砖茶的初步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D]. 苏凤.武汉工业学院2011
- [6].冠突散囊菌中多糖物质的研究[D]. 易凤英.湖南农业大学2012
- [7].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胰酶活性的影响[D]. 丁玲.浙江大学2006
- [8].四川“金花”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发酵液态茶工艺的初步研究[D]. 尹旭敏.四川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