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熙耕的《鸟的礼物》与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比较研究 ——以成长小说特征为中心

殷熙耕的《鸟的礼物》与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比较研究 ——以成长小说特征为中心

论文摘要

成长是人类必然经历的重要过程。而人们在与外部世界对立的矛盾中认识自我,并实现自我成长,是成长小说的本质特征。在成长小说中,人们如何对待外部世界并实现自我成长,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都是认识自我主体性的重要课题。正因此,成长小说被认为是现代小说题材分类中重要的类型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韩两国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成长小说作品,然而两国对于成长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成长小说研究才受到重视并取得了发展。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中韩两国文坛,有两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韩国作家殷熙耕的《鸟的礼物》和中国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这两部小说都是以儿童视角观察并感知外部世界的成长小说。两位作家的年龄相仿,在各自国家当代文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两部小说在创作时间和文学史的意义也有客观上的相似性。不仅如此,两部作品在人物、背景设置,视角等叙述手法上都显示出共同之处,而且两位作家的创作意识中都体现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本论文就以殷熙耕的《鸟的礼物》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成长小说的特征为中心,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以比较文学中的平行比较研究理论为基础,对两篇小说的叙述特征以及作品中体现出的存在主义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本文第一章中提出研究问题,并说明了研究必要性和研究方法论。第二章中以中韩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整理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并归纳了成长小说的本质特征。第三章对殷熙耕和余华的生长背景和作品创作进行了简略的整理,为后两章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四章为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从两部小说儿童视角设置,记忆和回想的叙事构成,以及成长母题运用等方面分析了《鸟的礼物》和《在细雨中呼喊》两部作品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深入研究殷熙耕和余华在叙述方法和叙事结构上各自鲜明的特点。第五章以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为基础,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创作意识上体现出的存在主义倾向,推出两位作家在创作意识上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分析殷熙耕的《鸟的礼物》和中国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两部作品,在作品叙事方法以及作家创作意识方面比较了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试推出九十年代中韩成长小说的具体特征,希望以创新的方法为中韩成长小说研究做出有益的补充。

论文目录

  • 作者致谢
  • 中文摘要
  • 外文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困顿与救赎——《在细雨中呼喊》中人物成长困境的再解读[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 [2].祖父在我心中——析《在细雨中呼喊》中孙有元形象[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11)
    • [3].家庭悲剧与成长伤痛——解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10)
    • [4].余华后遗症——读《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J]. 师道 2017(03)
    • [5].余华长篇小说论——以《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J]. 北方文学 2017(20)
    • [6].论《在细雨中呼喊》的预叙述[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26)
    • [7].浅析《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死亡状态[J]. 北方文学 2016(16)
    • [8].《在细雨中呼喊》的音乐叙事风格[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3)
    • [9].《在细雨中呼喊》:世界文学语境下的文学变异与异域接受[J]. 海外英语 2015(19)
    • [10].论《在细雨中呼喊》的父亲形象[J]. 青年文学家 2020(27)
    • [11].《在细雨中呼喊》[J].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18(11)
    • [12].个体生存困境中的绝望——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J]. 广西教育 2015(11)
    • [13].探寻《在细雨中呼喊》的孤独主题[J]. 文学教育(中) 2013(09)
    • [14].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母亲形象[J]. 文学教育(上) 2012(11)
    • [15].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02)
    • [16].浅析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对人生哲理性问题的探讨[J]. 青年文学家 2019(05)
    • [17].浅析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修辞特色[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7)
    • [18].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双重文本结构[J]. 作家 2011(10)
    • [19].绝望与温情的诗意营造——探析《在细雨中呼喊》的氛围建构[J]. 百家评论 2014(04)
    • [20].死亡气息里绝望的呼喊——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21].流光容易把人“抛”——从《在细雨中呼喊》的“弃儿”说开去[J]. 芒种 2020(06)
    • [22].经验与形式:《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策略[J]. 青年文学家 2012(08)
    • [23].从时间与回忆谈《在细雨中呼喊》[J]. 世界文学评论 2011(01)
    • [24].他者的面容依然清晰——评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25].诗意·议论·荒诞——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特色[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26].时间/记忆、惩罚/弑父——试析《在细雨中呼喊》[J]. 艺术科技 2015(03)
    • [27].在细雨中呼喊[J]. 故事家 2018(04)
    • [28].“陌生化”理论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运用[J]. 北方文学 2018(11)
    • [29].《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30].《在细雨中呼喊》:福克纳影响下的先锋叙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4)

    标签:;  ;  ;  ;  ;  ;  ;  

    殷熙耕的《鸟的礼物》与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比较研究 ——以成长小说特征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