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跨文化交流的外延涵盖了从“非个人”的组织间交流到密切的朋友间、家庭内的“人际”交流等非常广泛的内容。探讨作为跨文化交流最亲密表现形式的跨文化婚恋是研究人际交流的有效途径。中国人和西方人结合的婚恋关系至今未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众文化亦对之多有误解。本文借助访谈式定性研究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类型学和话题式分析,以探究上海中西婚恋关系发展的过程。类型学以具体的案例为基础归纳出类型,同时又能保留案例的整体感。话题式分析剖析存在于案例中的各个具体的话题、事件或者过程。文章不仅关注大众熟悉的中国女性和西方男性的结合,也研究日渐增加的中国男性和西方女性的结合。本文中的恋爱关系不包括恋爱的起始期,而特指深层关系,即男女双方已经结婚或者已经同居并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本文样本相对于定量研究来讲并不算大,但每个样本采访的深入程度令作者能够从社会心理学入手对跨文化婚恋关系中的关键因素做出剖析。本文的话题上海跨文化婚恋关系发展目前是个未经学术显著开垦的领域,鲜有中英文文献。因此作者在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之间选择了后者。Strauss and Corbin (1998)认为针对特定的问题,在统计学或其他量化方法不能处理的时候应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即通过非数学的阐述过程以未经加工的数据为基础来探索概念和关系,并将其组织成解释性的理论框架。定性研究又包括五种研究策略,即叙述、现象学、人种学、案例分析和扎根研究。作者考虑了各研究策略对本文话题的价值、作者自身的能力、精力还有可行性等因素,最终选择了扎根研究策略。扎根研究策略中一般研究者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没有预设的理论,其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最终的理论彼此紧密相关。作者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面对面的深度访谈,采访了在上海的12个跨文化婚姻或同居的男女及3个对比案例,然后将录音转换成文字。作者从分析访谈数据中逐渐发现理论,或者说让理论从数据中逐渐呈现。Strauss and Corbin相信这样发现的理论比纯粹依靠经验或者猜测更有可能接近现实。本扎根研究发现跨文化婚恋关系发展的三大范畴或因素,双方的既存跨文化性、彼此的吸引还有双方结合后的融合度。以这些范畴为标准,作者进行的类型学分析发现受访伴侣分为三个类型,即偏外国型、偏中国型和国际融合型。话题式分析分别深入研究三大范畴,每个范畴包括几个概念,“先决因素”包含一、全球化的影响,二、双方的冒险精神及开放思想,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吸引”的范畴囊括中国男性与西方女性及中国女性与西方男性之间的普遍吸引,还有针对个体双方彼此的吸引,本文的兴趣之一即探究个体性吸引力是否具有文化普遍性;“融合度”范畴从交流、与父母及亲家的关系还有与对方朋友圈的交往程度来研究跨文化伴侣彼此磨合的过程。这三大范畴及其包含的概念成为理解跨文化婚恋关系发展的有力工具。本论文可能会有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作者对跨文化婚恋的分析充满了溢美之词,跨文化婚恋比同一文化内婚恋较为高级。事实是作者手中的材料以及试图呈现的都是受访人的看法,这些看法通常是经过了他们自己感知和信仰的过滤,未必是绝对的现实。有些问题比如婚恋中出现的矛盾,受访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愿谈及或者已经忘记。所以文章没有提到的问题并不代表其不存在。
论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Abstract摘要INTRODUCTIONCHAPTER Ⅰ METHODOLOGY1. QUALITATIVE RESEARCH2. STRATEGY OF INQUIRY—GROUNDED THEORY3. DATA COLLECTION3.1 Rationale for Choosing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 Method3.2 Sampling3.3 Conducting Qualitative Interviews3.5 Transcription4. DATA ANALYSIS—ISSUE- AND CASE-BASED4.1. Issue-based Analysis4.2. Typological StudyCHAPTER Ⅱ TYPOLOGICAL STUDY1. THE FOREIGN TYPE1.1 Profile1.2 Previous Interuculturality1.3 Attraction1.4 Integration1.4.1 Language1.4.2 Parents1.4.3 Friends1.4.4 FoodSummary2. The Chinese Type2.1 Profile2.2 Previous Interculturality2.3 Personal Attraction2.4 Integration2.4.1 Language2.4.2 Parents2.4.3 Friends2.4.4 FoodSummary3. The International Type3.1 Profile3.2 Previous Interculturality3.3 Personal Attraction3.4 Integration3.4.1 Language3.4.2 Parents3.4.3 Friends3.4.4 FoodSummaryCHAPTER Ⅲ ISSUE-BASED ANALYSIS1 Previous Factors1.1 Globalization1.2 Adventurousness & Global Mindedness1.3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2. Attraction2.1 Chinese Ladies and Western Gentlemen2.2 Shanghai Gentlemen and Western Ladies2.3 Going Personal2.3.1 Appearance2.3.2 Personality2.3.3 Similarity and Mo Qi, Gan Jue, Tan de lai and Yuan fen3. Post Interculturality3.1 Communication3.1.1 Verbal Communication3.1.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3.2 Parents-in-law3.2.1 Chinese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3.2.2 Western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Summary3.3 Friends3.3.1 Common Friends3.3.2 Concept of FriendshipSummaryCONCLUSIONREFERENCES:APPENDIX 1 INTERVIEW GUIDE FOR CHINESE RESPONDENTSAPPENDIX 2 THE INTERVIEW GUIDE FOR FOREIGN RESPONDENTSAppendix 3 :Respondents Char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西婚恋伴侣论文; 关系发展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访谈式定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