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分析和归纳,对近郊游发展的概貌进行系统、准确的把握。通过对问卷调查和入户访问等成果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解市民近郊旅游的基本需求和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西山旅游区开发的总体定位,设计旅游景观系统和旅游产品体系,提炼本区旅游发展管理工作的策略,并为大城市近郊旅游开发总结归纳出一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显示,大西山旅游区是城市近郊游发展的典型,基本特点是以自驾车为主的一日游,游客行为和需求主要集中在特色的休闲活动、餐饮等方面,花费构成比较单一,对生态环境优、基础设施全、休闲活动好的旅游目的地认知度高等。大西山旅游发展以满足北京市民休闲登山、观光采摘、文化探访等为主体,总体定位是最便捷的生态休闲胜地。大西山旅游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精心设计旅游景观系统,提升旅游产品品质,达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良性循环。重点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三个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发展管理工作应集中在政府、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三个层面上,促进各方和谐互助,实现区域旅游良性发展。文章还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大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的一般性结论:大城市近郊旅游的主体市场是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应注重对城市居民需求与行为特征的研究,并依托核心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树立旅游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理打工旅游者的流动力研究[J]. 旅游学刊 2019(10)
- [2].城市旅游者幸福感实证研究[J]. 对外经贸 2018(12)
- [3].旅游者目的地信任:形成机制及溢出效应[J]. 经济管理 2019(07)
- [4].新媒体时代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8(06)
- [5].海口旅游官方网站营销功能研究——基于旅游者需求角度[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20)
- [6].基于入境旅游者需求塑造高素质旅游人才[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 [7].古镇旅游者乡愁感知与认同[J]. 武夷学院学报 2018(10)
- [8].立足旅游者需求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探索——兼谈开设医护急救课程[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9].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动力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 2011(10)
- [10].基于元分析的旅游者重游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旅游科学 2019(01)
- [11].基于度假旅游者需求视角下的武夷山度假区发展研究[J]. 市场论坛 2014(07)
- [12].中国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是否将推动旅游分销业的变革?——访Amadeus亚太区商务拓展副总裁Simon Akeroyd[J]. 空运商务 2008(23)
- [13].内蒙古区域旅游合作可行性研究[J]. 经济论坛 2012(12)
- [14].哈尔滨避暑旅游发展SWOT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08)
- [15].论场域作用下舞台真实的产生[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5)
- [16].创新背景下中国冰雪旅游发展分析[J]. 知与行 2017(03)
- [17].基于旅游者需求视角下娄底市休闲农业研究[J]. 大众文艺 2013(24)
- [18].民族地区旅游者满意度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J]. 丝绸之路 2017(24)
- [19].世博会对旅行社体验营销的启发——以南湖国旅城为例[J]. 江苏商论 2014(08)
- [20].基于旅游者需求的自助旅游线路设计方案探讨[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9)
- [21].基于旅游者体验视角的智慧景区感知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中山陵智慧景区为例[J]. 商业经济 2018(12)
- [22].论青岛城市公园经营管理[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2(16)
- [23].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10)
- [24].旅游者主导下的乡村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03)
- [25].旅游者个人时空间行为约束下的旅游线路推荐[J]. 绿色科技 2018(21)
- [26].体验经济下旅游者需求转变与消费决策层次分析[J]. 商业时代 2013(11)
- [27].基于效用函数的京津冀高铁旅游出行需求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18(03)
- [28].浅谈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1)
- [29].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动力研究[J]. 调研世界 2009(11)
- [30].购物旅游的需求与行为特征研究——以大陆赴香港购物旅游者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