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脾泄浊汤治疗乙型肝炎96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董伯钰[2](2020)在《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经典方药逍遥散、连朴饮分别干预NAFLD大鼠肝郁脾虚证、湿热证模型,同时应用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对照,探讨相关药物对于大鼠降脂作用、行为学和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NAFLD组(高脂乳剂灌胃),NAFLD湿热证组(高脂乳剂灌胃+人工气候箱12h/d),NAFLD肝郁脾虚证组(高脂乳剂灌胃加束缚3h+夹尾1h/d),造模完成后将大鼠重新分组进行药物干预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AFLD组、NAFLD湿热证对照组、NAFLD肝郁脾虚证对照组,NAFLD连朴饮组,NAFLD逍遥散组,NAFLD西药组七组。药物干预14天后进行大鼠行为学实验。干预第15天,解剖大鼠取血清检测TG、CHOL和GLU等指标,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取肝、脑、结肠组织及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⑴造模32天后,肝脏HE染色见弥漫性空泡伴炎症,大泡较少,小泡较多;肝郁脾虚证组大鼠时有眯眼,大便多见不成形,或先干后稀,或时干时稀,表现出肝郁脾虚证的部分症候;湿热证组大鼠见毛发发黄疏松粗糙,晦暗无光泽,少数大鼠大便存在少许粘液甚者渐见肛周污秽,红肿,阴囊皮肤发红松弛,表现出湿热证的部分症候。药物干预实验后模型组大鼠肝脏HE染色结果均出现脂肪病变,逍遥散组肝细胞脂肪变性水平降低明显,大鼠血清检测结果各组未见显着差异。⑵在旷场实验中,经过药物干预后的大鼠模型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经逍遥散干预的肝郁脾虚大鼠模型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评分(P<0.01)。⑶代谢组学发现,连朴饮干预后大鼠代谢物中的小檗碱、1-花生四烯醇-sn-甘油-3-磷酸胆碱、L-α-甘油磷酸胆碱、次黄嘌呤、水苏碱、烟酰胺存在显着升高(FC<0.1,P<0.05)。逍遥散干预后代谢物中的甲哌唑、2-(6-羟基-1H-吲哚-3-基)、乙酰胺、替利索洛、6-羟基-5-甲基-4,11-二氧基癸酸、十二硫酸盐、3羟甘草次酸、5’-脱氧腺苷、(2S,3S)-2,3-二氢-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两性离子显着降低(FC>2,P<0.1)。结论:通过肝脏组织病理学及大鼠体表特征改变,提示大鼠中医证型模型构建成功。在此基础上发现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有一定的肝脂肪病变改善作用,且通过行为学实验发现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大鼠有一定的缓解焦虑抗抑郁作用,且在代谢物分析上该实验组与其它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发现连朴饮具有改善大鼠湿热症状的作用,在代谢物分析上发现连朴饮组小檗碱等代谢物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这可能与湿热证症状的改善有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3](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林鸣桐[4](2008)在《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胃相关性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人数最多,造成的后果最严重。目前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而且长期治疗容易诱发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限制了临床适用性,因此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成为肝病研究的重点课题。笔者通过对1997-2007年中医文献的研究分析,及临床实践的体会,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胃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而提出慢性乙型肝炎需从脾胃论治的观点。本文分为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两大方面,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论治。通过文献收集,将十年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专方、专法、药味作筛选、归纳,建立数据库。一从药物的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方面作研究分析,得出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以健脾和胃法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利水化湿、疏肝理气、补益肝肾法,最后活血化瘀法贯穿其中,主要病位在肝脾肾,但与其它脏腑亦相关。二对文献中的证型作统计分析可知湿热中阻、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肝郁血瘀十种证型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归纳上述结果,提出脾胃失和是慢性乙型肝炎最重要的病机表现。肝病从脾胃论治研究中,首先论述肝与脾胃的关系,探讨两者在生理、病理的关联性,归结出肝与脾胃在经络、五行、功能上都密切相关。其次,在肝与脾胃相关的基础上,开展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胃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从脾胃角度阐释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辨证分型、辨治要点。结合个人临床,将叶永安教授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作归纳,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立法原则及辨病常用药物,并提出临床案例加以佐证。
许国新[5](2000)在《健脾泄浊汤治疗乙型肝炎96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安勇[6](2021)在《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均于2018年6月—2020年4月接受治疗,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剂等药物治疗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的为试验组,2组患者治疗周期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腹水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PCⅢ、APTT、PT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TA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可有效缓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
白正日[7](2021)在《健脾益肾、利湿泄浊法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免疫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雷公藤多苷片和中医健脾益肾、利湿泄浊法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免疫球蛋白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2月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CGN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自拟健脾益肾、利湿泄浊汤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胱抑素C(Cys C)、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评估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后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24hU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IgM、IgG、Ig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的VEGF、Cys 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IL-2水平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EGF、Cys 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60/70),对照组为70.0%(49/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9/40),对照组为40.0%(28/7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肾、利湿泄浊汤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CGN患者有助于改善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VEGF、Cys C水平,提高IL-2水平,疗效更为确切,且治疗相对更安全。
耿高峰[8](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加味泽泻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加味泽泻汤治疗NAFLD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物质基础和取效机制。方法:通过SymMap数据库获取并筛选加味泽泻汤活性成分,通过SymMap数据库、TCMSP数据库、ETCM 数据库、BATMAN-TCM 数据库、STITCH 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SEA数据库检索并预测化合物靶点,在DisGeNET数据库中查询NAFLD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加味泽泻汤-NAFLD疾病靶点网络包含26个化合物和43个靶点,其中核心靶点18个,主要生物过程涉及类固醇代谢过程、药物代谢过程、外源性药物分解代谢过程、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杂环代谢过程、类单萜类代谢过程、异型生物质的代谢过程、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起始、表氧化酶P450信号通路;重要通路包括: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外源生物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化学致癌、非酒精性脂肪肝、亚油酸代谢、胰岛素抵抗、丙型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乙型肝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结论:加味泽泻汤可能是通过激活细胞内转录相关因子的功能,促进细胞核内DNA转录,并通过翻译、修饰产生功能蛋白,分别参与到脂质氧化、代谢等过程,减少脂质堆积,达到治疗NAFLD的目的,其信号通路主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途径有关,其次与胰岛素抵抗和细胞代谢有关,此外还与免疫途径、肝炎途径和致癌途径有关。为今后实施加味泽泻汤治疗NAFLD实验研究提供了方向。
徐由立[9](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肠道差异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案,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中医院门诊招募慢性乙肝患者1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有5例、肝郁脾虚证7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由6名健康志愿者构成,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三组样本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情况,比较各组菌群结构特征;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甲基化感染相关蛋白DNMT1、MeCp2、E-cad、P53的浓度;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DNMT1、MeCp2、E-cad、P53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三组18个样本DNA共检测出1980988条高质量的Clean reads,得到8352条OTUs,这些OTUs分属于11个菌门,19个纲,25个目,45个科,89个种,146个属,其中健康对照组(3399)>脾胃湿热组(2654)>肝郁脾虚组(2299),三组样本共有的OTUs有263个,健康对照组和脾胃湿热组之间有469个交叉OTU,和肝郁脾虚组之间有445个交叉OTU,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两组共有419个OTU,各组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健康对照组2748,脾胃湿热组1674,肝郁脾虚组2053。2.门水平上:本次研究三组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升高,B/E值下降;科、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证候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萨特菌属(Sutterella)、多尔氏菌属(Dorea)、毛螺旋菌下菌属(LachnospiraceaeUCG-008)、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9)、阿里松氏菌属(Allisonella)、Anaeroglobus属丰度升高,食物谷菌属(Victivallis)丰度降低,且脾胃湿热组检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两个菌属,肝郁脾虚组检出泰泽属(Tyzzerella);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检出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而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Intestinibacter菌属消失。经LEfSe分析,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差异显着。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ALT、AST、GGT、TBIL、DBIL、TBA明显升高,HBV-DNA拷贝数高于检测下限(>1.0E+3),(P<0.05);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AST、GGT有所降低(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DNMT1、E-cad、P53、MeCp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脾胃湿热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E-cad、P53、DNMT1、MeCp2浓度有所上升,差异无意义(P>0.05)。5.脾胃湿热组DNMT1与B/E呈较强相关(r=0.772),E-cad、P53、MeCp2与B/E无明显相关(r<0.3,P>0.05),肝郁脾虚组E-cad与B/E呈较弱相关性(r=0.601),DNMT1、P53、MeCp2与B/E无相关性(r<0.4,P<0.05)。6.脾胃湿热组DNMT1与Proteobacteria呈较弱相关性(r=-0.589),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明显相关性;肝郁脾虚组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相关性(r<0.5,P>0.05)。结论:1.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性;2.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具有各自的优势菌种;3.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的进展与宿主的DNA甲基化有关,DNMT1、E-cad、MeCp2、P53在影响宿主甲基化的同时可能也参与了慢性乙肝的进程;4.慢性乙肝状态下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甲基化修饰,B/E值、差异菌Proteobacteria与甲基化蛋白DNMT1、E-cad、MeCp2、P53呈一定相关性,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通过甲基化修饰的方式干预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慢性乙肝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保林[10](2019)在《探讨通法在老年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通法的源流及内涵的追溯,结合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发病机制,探讨通法在老年病中运用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老中医临床运用通法治疗常见老年疾病的经验总结,归纳出其治疗老年病的思想及治法方药。方法:通过文献收集历代医家对通法的认识及运用,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通法运用于老年疾病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老中医临床病案的收集,经典病案重现,还原通法运用于老年病的治法方药。结果:通法作为一大治疗法则,经长期的发展,已不单是指“通滞、通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皆属于通法,它是一个蕴含于八法之中,具有广泛指导性和包容性的法则,它高于八法,八法皆当包含“通”的共性,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老年患者阴阳失调、脏腑虚损、气血瘀滞等特点使病情复杂难愈,通法能够通过使气道宣通、气机疏通、血脉流通、隧道运通,水道精道畅通来防治老年病,能够使六腑以通为顺,气血以通为运,津液以通为养,经络以通为传防治老年病,这是通法治疗老年病的理论基础。本文第三部分着重挖掘名老中医运用通法理论治疗老年疾病的经验总结,其思想是“脏腑气机以通畅为安,以通为补,以补达通”,临床运用上,方证对应,疗效显着。结论:通法在老年疾病中可广泛运用,不要因老年病患者年老体弱,多病并存而惧用通法,只要用之得宜,疗效显着。
二、健脾泄浊汤治疗乙型肝炎9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泄浊汤治疗乙型肝炎9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疗效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行为学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NAFLD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逍遥散和连朴饮的现代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胃相关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与辨治概况 |
1. 病名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2.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 |
2.1.1 内因-正气不足,脾失健运 |
2.1.2 外因-湿热疫毒,外感内伏 |
2.2 慢性乙型肝炎病机 |
2.2.1 湿热蕴结 |
2.2.2 脾失健运 |
2.2.3 瘀血阻络 |
2.2.4 肝肾阴虚 |
2.3 小结 |
3. 中医药辨证论治 |
3.1 分型论治 |
3.2 经方加减论治 |
3.3 专方加减论治 |
3.3.1 设干扰素对照组 |
3.3.2 设核苷类药物对照组 |
3.3.3 设其它西药对照组 |
3.3.4 设中成药对照组 |
3.3.5 其它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现代中医药文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证型频次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收录范围与纳入标准 |
1.2 统计方法 |
2. 文献中药物的频次统计及分析 |
2.1 药物频次统计 |
2.2 药物功效分类频次统计 |
2.3 疏肝理气药物频次统计 |
2.4 健脾和胃药物频次统计 |
2.5 利水化湿药物频次统计 |
2.6 清热解毒药物频次统计 |
2.7 补益肝肾药物频次统计 |
2.8 活血化瘀药物频次统计 |
2.9 药物四气频次统计 |
2.10 药物五味频次统计 |
2.11 药物性味频次统计 |
2.12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
2.13 分析结果 |
2.13.1 药物使用频次与功效关系 |
2.13.2 常用药物 |
2.13.3 在性味方面 |
2.13.4 在归经方面 |
3. 文献中证型的频次统计及分析 |
3.1 分析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胃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1. 肝与脾胃的生理相关性 |
1.1 经络相通 |
1.2 五行制化 |
1.3 功能相关 |
2. 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胃的相关性 |
2.1 病因方面 |
2.1.1 内因:素体正气不足,脾胃亏虚 |
2.1.2 外因:湿热邪气羁留,困阻脾胃 |
2.2 病机方面 |
2.2.1 湿热中阻,肝胆热郁 |
2.2.2 脾湿土壅,肝气郁结 |
2.2.3 肝胃不和,浊阴不降 |
2.2.4 脾虚胃弱,肝血不畅 |
2.2.5 脾胃不足,肝肾阴亏 |
2.3 辨治要点 |
2.3.1 “脾失健运”是肝炎的病理关键 |
2.3.2 治法当首重“脾胃” |
2.3.3 “清热解毒”不为常法 |
2.3.4 “活血化瘀”只宜少用 |
2.3.5 “扶正补虚”慎用滋腻 |
2.4 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辨证分型 |
2.4.1 肝胆湿热证 |
2.4.2 肝郁脾虚证 |
2.4.3 肝胃不和证 |
2.4.4 肝肾阴虚证 |
2.4.5 络脉瘀阻证 |
2.5 肝与其它脏腑的相关性 |
2.5.1 胆 |
2.5.2 肾 |
2.5.3 心 |
2.5.4 肺 |
2.5.5 大肠 |
2.5.6 三焦 |
3. 跟师学习慢性乙型肝炎立法原则与辨病用药 |
3.1 立法原则 |
3.2 辨病用药 |
4. 病例举隅 |
参考文献 |
附篇1:慢性乙型肝炎方药、证型数据库 |
附篇2:2007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2.2 肝功能 |
2.3 凝血功能 |
3 讨论 |
(7)健脾益肾、利湿泄浊法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免疫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各细胞因子比较 |
2.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5 2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
3 讨 论 |
(8)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加味泽泻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1.1 NAFLD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1.2 NAFLD的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 中药取效机制研究进展 |
3.1 整方研究 |
3.2 单体研究 |
3.3 网络药理学研究 |
4.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与进展 |
4.1 网络药理学的概念 |
4.2 网络药理学的提出背景 |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价值研究 |
4.4 讨论与小结 |
5. 加味泽泻汤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NAFLD治疗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味泽泻汤治疗NAFLD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加味泽泻汤中化学成分的收集 |
2.2 化学成分的筛选 |
2.3 靶点的收集 |
2.4 “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图的构建与分析 |
2.5 靶点的互作与分析 |
2.6 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 |
2.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加味泽泻汤治疗NAFLD理论探讨 |
2. 加味泽泻汤治疗NAFLD取效机制 |
2.1 胰岛素抵抗 |
2.2 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
2.3 肝脏脂质代谢异常 |
2.4 炎症因子 |
3. 生物过程分析 |
4. 通路富集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泽泻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医案二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概述 |
1.3 证候探索 |
1.4 中医药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
2.1 病原学 |
2.2 流行病学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
3.1 肠道菌群的结构 |
3.2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
3.3 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 |
3.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
4 肠道菌群在乙肝中的研究现状 |
5 肠道菌群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
5.1 脾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
5.2 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 |
5.3 肾阳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
5.4 其它证型的微生态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一.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对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2 诊断标准 |
2.3 排除纳入标准 |
3 实验材料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 |
4 实验方法 |
4.1 粪便标本采集 |
4.2 肠道菌群DNA的提取 |
4.3 肠道菌群DNA的 PCR扩增 |
4.4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
4.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4.6 测序数据处理 |
4.7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
5.3 OTU聚类分析 |
5.4 Alpha多样性分析 |
5.5 Beta多样性分析 |
5.6 组间显着性差异metastats分析 |
5.7 群落结构分析与热图 |
5.8 群落相似度比较 |
5.9 LEfSe分析 |
二.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血液标本采集 |
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3.3 ELISA法检测血浆HBV慢性感染相关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HBV-DNA定量 |
5.2 肝功能检测结果 |
5.3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
5.4 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1 四川地区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现状分析 |
2 慢性乙肝相关菌属分析 |
3 慢性乙肝不同证型相关菌属分析 |
3.1 脾胃湿热证菌群分析 |
3.2 肝郁脾虚证肠道菌群分析 |
4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分析 |
5 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型分析 |
6 肠道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探讨通法在老年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通法探微 |
1 通法的源流 |
1.1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
1.2 形成于汉唐元金时期 |
1.3 发展于明清时期 |
2 通法的内涵 |
2.1 通法的含义 |
2.2 人与自然相通 |
3 通法的用药规律 |
4 通法的治法应用 |
4.1 通因通用法 |
4.2 发汗解表法 |
4.3 宣通肺气法 |
4.4 通里泄下法 |
4.5 通利水道法 |
4.6 通利肝胆法 |
4.7 活血化瘀法 |
4.8 疏通经络法 |
4.9 醒神开窍法 |
第二部分 通法在老年病中的理论应用 |
1 老年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发病机制 |
2 五脏宜通防治老年病 |
2.1 心主血脉,血脉流通防治老年病 |
2.2 肺主气,气道宣通防治老年病 |
2.3 肝主疏泄,气机疏通防治老年病 |
2.4 脾主运化,隧道运通防治老年病 |
2.5 肾主水,藏精,水道、精道畅通防治老年病 |
3 六腑以通为顺防治老年病 |
4 气血以通为运防治老年病 |
5 津液以通为养防治老年病 |
6 经络以通为传防治老年病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吴华堂教授运用通法治疗常见老年病的经验总结 |
1 吴华堂教授运用通法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 |
1.1 吴华堂教授简介 |
1.2 吴华堂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2.1 脏腑气机以通畅为安 |
1.2.2 以通为补 |
1.2.3 以补达通 |
2 验案举偶 |
2.1 交通心肾法 |
2.2 温阳利水法 |
2.3 润下通便法 |
2.4 疏肝理气法 |
2.5 消痰破瘀法 |
2.6 疏肝和胃法 |
2.7 通因通用法 |
2.8 益气活血通络法 |
2.9 活血行气止痛法 |
2.10 行气化痰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头痛 |
4.2 中风 |
4.3 痹证 |
4.4 心痛 |
4.5 胃脘痛 |
4.6 积聚 |
4.7 黄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健脾泄浊汤治疗乙型肝炎9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D]. 董伯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4]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胃相关性的理论研究[D]. 林鸣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5]健脾泄浊汤治疗乙型肝炎96例[J]. 许国新. 四川中医, 2000(01)
- [6]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刘安勇. 光明中医, 2021(14)
- [7]健脾益肾、利湿泄浊法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免疫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 白正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2)
- [8]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加味泽泻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机制研究[D]. 耿高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D]. 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10]探讨通法在老年病中的临床应用[D]. 陈保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