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搭售行为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今搭售行为方式层出不穷,实施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违法行为方式也复杂多变,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世界各国一般将搭售行为纳入竞争法进行规制,我国也不例外。欧美等竞争法较为发达的国家,除了对搭售行为进行法律分析外,还发展出与此相关的经济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搭售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而我国与国外相比,有关搭售行为的经济理论和法律体系还很不成熟,需要对搭售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实施主体、认定标准、法律责任等加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使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搭售行为的经济理论和法律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对搭售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分析了搭售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提出了违法搭售行为的认定标准。同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搭售行为的现状分析以及现行法规的解析,提出了立法完善建议,希望为我国搭售行为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全文除引言外,文章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搭售行为的概述。该部分介绍了搭售行为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并对搭售行为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古典学派、芝加哥学派、后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搭售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以及规制搭售行为对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意义,从而指出规制搭售行为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搭售行为的认定标准,其中搭售行为的违法认定标准是重点和难点。此部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将判定标准分为搭售行为的成立要件和违法搭售行为的构成要件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存在两种可分的商品和服务、在被搭售商品上存在交易关系两个要素;而后者主要是对市场优势力量的认定,以及判断是否实质影响竞争。同时,此部分针对搭售行为的两种法律适用原则进行分析,阐述了合理原则以及本身违法原则各自的优缺点。由于并不是所有的搭售行为都具有反竞争的效果,对某些增进社会总福利的搭售行为应予以豁免。因此,此部分提出了若存在维护重大公共利益、保证搭售商品的品质和商誉、促进新兴产业三种情形时,应予以豁免。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搭售行为的实施现状和相关立法措施。在现状分析方面,根据我国实际,将搭售行为实施主体分为公用企业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经营者两类进行分析;而在立法现状解析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反垄断法》17条第(五)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12条及其配套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10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行法规规制搭售行为存在的缺失,具体包括:法律体系不完整,条文较繁杂,彼此间存在重复和缺漏;搭售行为实施主体规定不明确,存在重叠和漏洞;违法判断标准过于简单,豁免条件不明确以及法律责任规定过于简略和宽松四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规制搭售行为的相关立法,并阐述了其借鉴意义。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美国规制搭售行为的相关立法,具体解析了《谢尔曼法》第1、2条、《克莱顿法》第3条、《联邦交易委员会法》第5条以及《垂直交易限制指导原则》,并分析了以上法规在适用范围、规制方式上的区别与融合。随后,简要解析了欧盟有关搭售行为的相关立法,主要是欧共体条约第81条和82条,分别对协议搭售和滥用支配地位的搭售进行规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国外相关法律制度对我国完善搭售行为立法的借鉴意义,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从四个方面详细提出了我国规制搭售行为的立法完善建议。运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立法从不同角度规制搭售行为,建立规制搭售行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明确了搭售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论证了在规制违法搭售行为时,应以合理原则为主,本身违法原则为辅进行判定;重点阐述了如何制订违法搭售行为的判定标准,并提出了自己的认定标准,具体包括:存在两种可分的商品或服务、实施主体具有市场优势力量、妨碍了被搭售商品的市场竞争或购买者的交易自由、没有正当理由四项要件。最后,在搭售行为的法律责任方面,阐述了如何完善搭售行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通过立法完善建议,希望我国法制能更好地规范违法搭售行为,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第六部分,结论。通过对搭售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市尘赫挠跋旒婢呋胂礁龇矫妗N跋?有必要对搭售行为进行规制。在法律原则选择上,应采用合理原则为主,本身违法原则为辅进行判定;在法律体系构建上,可采用多种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制;就违法搭售行为实施主体而言,可将其类型化,从而便于分析和进行违法认定。同时,制定详细的违法认定标准,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