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湿号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症,脾肾阳虚,血瘀经脉证,风湿Ⅲ号方,糖皮质激素
风湿号方论文文献综述
张澜,宋欣伟[1](2018)在《风湿Ⅲ号方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风湿Ⅲ号方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脾肾阳虚、血瘀经脉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脾肾阳虚、血瘀经脉型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风湿Ⅲ号方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20例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12周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皮肤硬化积分、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量表(HAQ DI)评分、健康量表SF-36评分、ESR、CRP、BIB及免疫球蛋白IgA、IgE、IgG含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疗效,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在皮肤硬化积分、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量表(HAQ DI)评分、健康量表SF-36(中文版)评分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1);血沉(ESR)、血清球蛋白(BIB)、免疫球蛋白(IgG)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C-反应蛋白(CRP)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 0. 05)。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安全性较好。结论:风湿Ⅲ号方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脾肾阳虚、血瘀经脉型系统性硬化症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邢彤,李鞍英,陈卫莉[2](2015)在《风湿宁五号方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症状急性加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风湿宁五号方辨治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风湿宁五号方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5.31%,总有效率87.76%,明显高于对照组之44.44%和71.11%(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指数、关节痛度、关节肿胀、晨僵、握力、关节周径、关节功能和炎症指标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湿宁五号方辨治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5年01期)
王福祖[3](2013)在《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熏洗1号方,治疗期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显效18例,好转64例,总有效82例(97.62%);对照组显效10例,好转56例,总有效66例(78.57%)。实验组恶心1例,头痛1例,总发生率2.38%;对照组恶心4例、消化道出血3例、头痛3例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5.47%(13例)。治疗后实验组总体健康、积极感受等生活质量均相对于对照组得到一定的提高。结论: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治疗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赵换,刘必旺,王永辉,李艳彦,赵俊云[4](2013)在《风湿宁五号方镇痛作用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风湿宁五号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冰醋酸扭体法观察风湿宁五号方的镇痛作用;采用弗氏佐剂法加低温乙醇浸踝法观察风湿宁五号方对RA大鼠抗炎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五号方各组均可不同程度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其中0.36 mg/kg组抑制效应有显着差异(P<0.01);各剂量组对RA模型大鼠血流变指标都有所改善,五号方高剂量组大鼠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降低(P<0.05,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着升高;各剂量组对RA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都有所改善,五号方高剂量组IL-1α、IL-6、TNF-β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风湿宁五号方具有很好的镇痛功效,且对RA模型在血流变和炎症细胞因子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肖红,袁作武[5](2010)在《熏洗Ⅰ号方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是常见性、多发性关节疾病,尤以寒冷、潮湿、沿海地区更为多见。笔者近3年来应用熏洗Ⅰ号方熏洗治疗风关痛50例,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5岁,25~45岁39例,占(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0年11期)
许慧[6](2010)在《加味头痛新Ⅰ号方治疗紧张型头痛(风湿头痛)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目的与意义头痛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指双侧颈枕部或全头部的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常用的名称还有心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不明原因头痛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其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一般人口患病率依据不同研究报道波动于30.00%-78.00%之间。女性患者的患病率可能比男性高,但两性的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最近的一次邮件问卷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0岁以上一般人群有1年以上紧张型头痛史的患者中,48.20%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33.80%为频发性紧张型头痛,2.30%为慢性紧张型头痛。2004年,《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第二版(ICHD-Ⅱ)出版,在新的诊断标准中,紧张型头痛被分为偶发性发作性紧张型头痛、频发性发作性紧张型头痛、慢性紧张型头痛及可能的紧张型头痛四型。前叁型又根据触诊颅周肌肉时是否伴有压痛而进一步再各分为伴或不伴有颅周压痛两种亚型,而可能的紧张型头痛则分为可能的偶发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可能的频发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及可能的慢性紧张型头痛叁种亚型。目前紧张型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①颅周肌肉疾患和中枢敏化及调节功能障碍;②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③血小板功能异常及中枢单胺能神经系统功能改变;④痛觉中枢受损;⑤其他:如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头项和肩胛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遗传、感染、服用某些药物、吸烟、饮酒、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Jensen R.等发现外周肌筋膜机制可能是引起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的主要因素,而慢性紧张型头痛则主要涉及中枢性机制。目前西医对于紧张型头痛尚缺乏针对性的特效治疗。主要有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及预防用药。急性发作期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肌肉松弛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等;预防用药主要包括叁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心得安等。总的来看,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因多数病例需长期服药,各种药物副反应也很常见。本病在中医属于头痛范畴,证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为“头痛”、“首风”、“脑风”,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端。“头痛如裹”一词亦首见于《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叁》:“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瘤短,小筋弛”。近十年关于中医药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研究也较多,概而言之,可分为辨证分型治疗及基本方加减治疗两个方向,其中又以基本方加减治疗方面报道较多。但总的来看,目前对于紧张型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尚无统一认识。紧张型头痛的头痛特点为轻至中度疼痛,通常描述为紧箍感、压迫感或钝痛,如一条束带从头前部经两侧至枕部紧箍头部,这种紧箍感也可从枕部放射到后颈部肌肉,甚至沿斜方肌中部及两侧放射至双肩、肩胛骨以及肩胛间区而被描述为“如披肩样”或“如披斗篷样”(cape like)。此种疼痛特征与中医风湿头痛之主症“头痛如裹”不谋而合,故紧张型头痛应属中医风湿头痛的范畴。依据第六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治疗当以祛风除湿为法,方药以羌活胜湿汤为主方。加味头痛新Ⅰ号方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陈宝田教授的经验方,临床用治紧张型头痛多有良效。本课题拟通过本方与羌活胜湿汤及常规西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以观察评估加味头痛新Ⅰ号方对紧张型头痛的疗效,并进一步对紧张型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进行探讨。二、方法与内容1一般资料及处理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0月1日-2008年10月30日在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头痛专科门诊就诊的紧张型头痛患者120例。西医诊断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ICHD-Ⅱ)中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中风湿头痛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加味头痛新Ⅰ号方组、羌活胜湿汤组及乙哌立松组各40例,各组性别及诊断分型比较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5.291及1.132,尸值分别为0.071及0.980,均>0.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各组年龄、平均病程及治疗前头痛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0.463、1.143、0.142,P值分别为0.630、0.322及0.868,均>0.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加味头痛新Ⅰ号方,每日一剂,水煎服;羌活胜湿汤组给予羌活胜湿汤,每同一剂,水煎服;两组中所有女性患者均于经期暂停服药;乙哌立松组给予盐酸乙哌立松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70519A),50mg,每日叁次,口服。3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期间各组患者均不服用其它同类药物,清淡饮食,忌辛辣及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及饮品。2疗效标准2.1头痛指数及综合疗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每月头痛发作次数、每月头痛日数、每次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严重程度及其伴随症状体征、舌脉象。根据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进行计分计算头痛指数。根据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改善情况评估综合疗效。2.2其他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将本病患者中主要常见兼症和体征:头项部肌肉压痛、头部紧箍感、头重、倦惫、失眠五项指标按无、轻、中、重进行积分量化,对治疗前后各个症状和体征的积分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以观察各组药物对这些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2.3血液流变学指标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第一天早晨空腹取右肘静脉血做血液流变学检查,采用定量EDTA-K2抗凝常规管3根(紫色帽)采集静脉血6ml(每管2ml)。检测设备为MVIS一203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专人操作。3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一般体检项目、叁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同时详细观察、记录病人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相应处理。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处理,不满足参数检验条件时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 test及Wilcoxon one-sample test);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值取双侧,<0.05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叁、结果1各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羌活胜湿汤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0%;乙哌立松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0%。叁组间经Ridit分析,F=5.385,P=0.006<0.050,叁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经LSD法,治疗组与羌活胜湿汤组及乙哌立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2<0.050及P=0.018<0.050);羌活胜湿汤组与乙哌立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0.050)。2其他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叁组其他症状体征积分情况比较不符合参数检验条件,采用秩和检验。叁组问治疗前五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经Kruskal-Wallis H tes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具有可比性。各组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用Wilcoxon one-sample test检验,加味头痛新Ⅰ号方组及羌活胜湿汤组治疗前后五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P值均为0.000,表明加味头痛新Ⅰ号方及羌活胜湿汤组治疗后五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乙哌立松组治疗前后五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尸值分别为0.001、0.000、0.157、0.132、0.083,表明乙哌立松组治疗后对头项部肌肉压痛、头部紧箍感有改善作用,对头重、倦惫及失眠无明显改善作用。治疗后各组五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经Kruskal-Wallis H test检验,P值分别为0.005、0.008、0.000、0.000、0.000,均<0.050,表明叁组间治疗后五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用Nemenyi法行两两比较,在改善头项部肌肉压痛方面,治疗组与羌活胜湿汤组比较,χ2=8.146,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乙哌立松组比较,χ2=6.234,P<0.05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头部紧箍感方面,治疗组与羌活胜湿汤组比较,矿=3.356,P>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乙哌立松组比较,χ2=8.234,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善头重感方面比较,治疗组与羌活胜湿汤组比较,χ2=2.738,P>0.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乙哌立松组比较,χ2=40.500,χ2<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倦惫方面,治疗组与羌活胜湿汤组比较,χ2=1.063,P>0.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乙哌立松组比较,χ2=28.949,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失眠方面,治疗组与羌活胜湿汤组比较,χ2=1.683,P>0.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乙哌立松组比较,χ2=21.160,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表明各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叁组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各组间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组对全血高切(200/s)、全血中切(30/s)、全血低切(3/s)、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改善作用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另外,治疗组对全血中切(100/s)及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作用与羌活胜湿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4安全性比较治疗组除有1例患者出现大便次数稍增多外,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羌活胜湿汤组2例患者出现头晕及胃脘不适,嘱其饭后服药后缓解;乙哌立松组2例患者于服药第1个月时出现头晕,另有2例出现困倦及四肢乏力,观察后自然缓解。疗程完成后各组患者复查叁大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四、结论1加味头痛新Ⅰ号方对紧张型头痛(风湿头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和缓解紧张型头痛患者头痛及其他兼症。2加味头痛新Ⅰ号方能显着改善紧张型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3加味头痛新Ⅰ号方对紧张型头痛患者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缓解颅周肌肉紧张度与压痛、改善心理状态及血液流变学而起作用。4紧张型头痛的中医治疗除常规祛风除湿之法以外,兼以活血化瘀及疏肝养血安神之法可能更切合其病机。(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4-10)
王海涛[7](2009)在《自拟风湿Ⅰ号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拟风湿Ⅰ号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风湿Ⅰ号汤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速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评价患者综合指数(BAS-G指数)和疾病活动指数(BASDAI指数);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S-G、BASDA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ESR、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拟风湿Ⅰ号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09年16期)
罗强,吉海旺[8](2008)在《风湿一号方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补肾活血法对病鼠后足跖厚度以及病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皮质醇,前列腺素的影响。结果:补肾活血法能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继发性、足跖肿胀,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降低病鼠增高的TNF-a,前列腺素,提高其低下的血皮质醇,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活血法具有对抗大鼠佐剂性、继发性关节炎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自身免疫的病理性反应提高机体应激性有关。(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08年10期)
马骏[9](2007)在《风湿Ⅰ号方合柳氮磺吡啶治疗8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肌腱端炎、外周关节炎和关节外表现为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关节,表现为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椎间关节和四肢关节滑膜的增生,最终发展为骨性强直。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尚不清楚,临床治疗缺乏特异性,从而导致疗效难尽人意。这两年来,我在导师杨德才教授的指导下,运用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风湿Ⅰ号方合柳氮磺吡啶治疗了80例AS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根据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肾阳亏虚、寒湿阻络”是AS的主要病因病机,“补肾温阳,祛湿通络止痛”是治疗AS的基本大法。AS是一现代医学的名称,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在中医古典医籍中虽没有该病的明确记载,但历代医籍中有关“肾痹”,“骨痹”,“顽痹”,“腰痛”等的描述与现代之AS颇多相似之处,这对后世治疗AS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中医学家对AS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工作,对丰富和发展AS的中医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显零乱,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给AS中医诊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了许多质疑和挑战,也不利于中医辨证在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发展。本人在临床研究部分,对风湿Ⅰ号方治疗AS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疗效评定标准基础上,结合导师杨德才教授的长期临床实践,采用国际公认的疗效评定方法来进行评价,以使中医药的语言国际化。我们力图推动临床上从重视经验到注重证据,实现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使AS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使中西医在AS的治疗上达成共识。通过对80例AS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该方对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有很好的效果。对该方治疗组疗效分析显示:临床缓解率为10.0%,显效率为20.0%,有效率为50.0%,无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80.0%;明显优于对照组50%(P<0.05),并发现其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调节免疫、提高机体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证明风湿Ⅰ号方在强直性脊柱炎“肾阳亏虚、寒湿阻络”证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总之,风湿Ⅰ号方能较好的改善A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在临床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但该方的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7-05-18)
吴启富,肖长虹,裘宇容,杨少锋,李娟[10](2003)在《类风湿关节炎脾虚痰湿证患者T细胞免疫调节及风湿康2号方干预治疗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RA脾虚痰湿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风湿康2号方治疗RA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设RA脾虚痰湿证Ⅰ组45例、Ⅱ组45例和健康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Ⅰ组单用基础药物治疗,Ⅱ组加用风湿康2号方干预治疗。治疗2个月后再次分别检测上述免疫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A脾虚痰湿证患者CD_3~+、CD_8~+下降(P<0.05),CD_4~+、CD_4~+/CD_8~+比值明显上升(P<0.01)。经风湿康2号方干预治疗的Ⅱ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D_3~+下降(P<0.05),CD_4~+明显下降(P<0.01),CD_8~+上升(P<0.05),CD_4~+/CD_8~+比值明显下降(P<0.01);Ⅱ组经风湿康2号干预治疗后CD_4~+、CD_4~+/CD_8~+比值的变化与Ⅰ组治疗后CD_4~+、CD_4~+/CD_8~+比值变化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CD+8上升与Ⅰ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脾虚痰湿证患者存在CD_3~+、CD_8~+下降,CD_4~+、CD_4~+/CD_8~+上升,细胞免疫调节呈紊乱状态,风湿康2号方能纠正RA脾虚痰湿证细胞免疫失调,其有效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得以调节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3-09-01)
风湿号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风湿宁五号方辨治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风湿宁五号方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5.31%,总有效率87.76%,明显高于对照组之44.44%和71.11%(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指数、关节痛度、关节肿胀、晨僵、握力、关节周径、关节功能和炎症指标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湿宁五号方辨治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湿号方论文参考文献
[1].张澜,宋欣伟.风湿Ⅲ号方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
[2].邢彤,李鞍英,陈卫莉.风湿宁五号方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症状急性加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
[3].王福祖.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
[4].赵换,刘必旺,王永辉,李艳彦,赵俊云.风湿宁五号方镇痛作用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
[5].肖红,袁作武.熏洗Ⅰ号方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
[6].许慧.加味头痛新Ⅰ号方治疗紧张型头痛(风湿头痛)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
[7].王海涛.自拟风湿Ⅰ号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09
[8].罗强,吉海旺.风湿一号方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8
[9].马骏.风湿Ⅰ号方合柳氮磺吡啶治疗8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
[10].吴启富,肖长虹,裘宇容,杨少锋,李娟.类风湿关节炎脾虚痰湿证患者T细胞免疫调节及风湿康2号方干预治疗影响的研究[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