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裸粒水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裸粒水稻,花序,小穗,发育
裸粒水稻论文文献综述
韦若勋[1](2013)在《裸粒水稻花序和小穗的发育进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裸粒水稻是水稻和小麦远缘杂交的产物,此前的研究已表明OsMADS1基因功能的改变是其特有花部性状的主要原因,但目前仍对其花序和小穗的发育进程缺乏详细的认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从枝穗分化期至顶端小花内外稃分化期,裸粒水稻的发育仍与水稻没有明显区别,但在其后花器官的发育上较为紊乱,花器官确定性丧失,从而产生额外的花器官和次级小穗。这些观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裸粒水稻形态变异的分子机理。(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陈双燕,吴建国,石春海,肖建富[2](2000)在《裸粒水稻同源四倍体的人工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裸粒水稻成熟胚在含不同浓度2,4 -D与激动素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同 ,2,4-D为2 0mg/L、激动素为1 0mg/L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 ,达53 3 %。分别以200mg/kg、500mg/kg、800mg/kg和1000mg/kg浓度的秋水仙碱处理二倍体愈伤组织 ,结果都获得了裸粒水稻的同源四倍体无性系 ,但以500~1000mg/kg的浓度处理效果较好 ,800mg/kg的浓度处理最为理想 ,加倍效率达30 0 %。(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0年02期)
步怀宇,贾敬芬,何玉科[3](1999)在《裸粒水稻小穗异常形态结构及败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经过15 年分蘖繁殖的裸粒水稻小穗及颖花的雌雄蕊发育观察发现,从小穗原基起即显示出多花形态性状,颖花中内外稃伸长不钩合。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许多细胞在减数分裂初期存在穿壁现象。这可能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化,结构异常,减数分裂不正常,从而产生大小不等的小孢子。这些小孢子在二核或叁核花粉时停止发育并解体成为无生活力花粉,导致裸粒水稻败育。此外,雌蕊结构也有多种异常(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5期)
林清港,黄茂云[4](1984)在《裸粒水稻颖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裸粒水稻自1973年出现以来,引起许多科研单位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作了细胞学的观察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进行了形态及生理特征的研究,南京大学生物系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给裸粒水稻订了学名,福建省龙溪地区农(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1984年02期)
欧阳曙,林清港,陈伟烈,蒋兴邨,牛德水[5](1983)在《裸粒水稻的子房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裸粒水稻自育成之后,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已趋稳定,裸粒性状亦能代代相传,但由于细胞学性状未稳定,影响到结实率和千粒重,因而难于应用于生产;同时,在裸粒水稻与水稻回交过程中,亦经常在后代分离出一些个别性状上优异的单株,但因完全不孕而绝种.为了促使细胞学性状的稳定,改善结实率和千粒重,保存优异单株,我们曾进行了花药的培养.本文报导我们应用裸粒水稻原种和回交F_2代裸稻为材料,进行未授粉幼龄嫩龄的子房培养,获得了大量子房植株,并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和组织细胞学的观察.(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1983年03期)
林清港,黄茂云[6](1983)在《裸粒水稻与早稻杂交的F_1、F_2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七叁年陈井泉同志育出的裸粒水稻(下称裸稻原种),经十余代的系统选育,颖壳的特异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但因结实率低(11~14%)和千粒重轻(11~12克)两项不良性状始终未能改善,因而不能直接投入生产应用.由于裸稻原种具有蛋白质含量较高(11.5%以上)和颖壳大,利于创造大粒型裸粒稻等有利因素,张跃龙等同志曾作过回交改造探讨.本研究是他们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从回交后代中探索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进一步了解回交的效益,为再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1983年01期)
张耀龙,陈井泉[7](1980)在《裸粒水稻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裸粒水稻育成以来,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作了裸粒水稻细胞学研究。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化所作了裸粒水稻器官解剖观察和同功酶分析。利用裸形稻开颖对创造新型大粒稻的有利因素,自一九七六年六月以来,相继进行了裸粒水稻的回交及其后代观察。(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1980年06期)
陈井泉,张耀龙[8](1980)在《稻麦远缘杂交获得裸粒水稻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水稻栽培品种与世界各地的野生稻,其种子都有坚硬的颖壳。我们在进行水稻和小麦远缘杂交研究的过程中,选育出一种具有裸粒性状的水稻,使水稻的基因库中增加了裸粒性状,为今后开展水稻大粒性状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用广东选育的铁骨矮1号水稻品种作母本,用福建选育的抗锈1号小麦为父本开展远缘杂交。一九六七年春杂交四穗,每穗杂交7~8朵花,没有结实。一九六八和一九六九两年继续杂交均未成功。一九七○年春又用同样的组合采用温汤去雄方法杂交了15穗,夏季收获3粒种子。当年秋天将此种子种下,没有观察到变异,结实率很低,当代仅收获30粒种子。一九七一年春将F_1种子全部种下,夏季收得2斤左右种子,未(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1980年04期)
邵启全,吴春法,蒋兴邨[9](1980)在《裸粒水稻的细胞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龙溪地区农民育种家陈井泉同志在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远缘杂交后代中获得了裸粒水稻,并且于1978年在这个杂交组合中又重复得到了裸粒类型。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尚未见有裸粒的水稻。(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80年04期)
陈井泉,张耀龙[10](1980)在《裸粒水稻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水稻栽培品种与分布在我国的叁种野生稻,以及世界各地的野生稻,其种子都被坚硬的颖壳所包裹,一般不易脱壳。我们在水稻(Oryza sativa)×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远缘杂交研究过程中,选育出具有裸粒性状的水稻,为水稻的基因库增添了裸粒基因。现将它的培育过程、特征、特性介绍如下:(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80年02期)
裸粒水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裸粒水稻成熟胚在含不同浓度2,4 -D与激动素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同 ,2,4-D为2 0mg/L、激动素为1 0mg/L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 ,达53 3 %。分别以200mg/kg、500mg/kg、800mg/kg和1000mg/kg浓度的秋水仙碱处理二倍体愈伤组织 ,结果都获得了裸粒水稻的同源四倍体无性系 ,但以500~1000mg/kg的浓度处理效果较好 ,800mg/kg的浓度处理最为理想 ,加倍效率达30 0 %。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裸粒水稻论文参考文献
[1].韦若勋.裸粒水稻花序和小穗的发育进程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
[2].陈双燕,吴建国,石春海,肖建富.裸粒水稻同源四倍体的人工诱导[J].遗传.2000
[3].步怀宇,贾敬芬,何玉科.裸粒水稻小穗异常形态结构及败育分析[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
[4].林清港,黄茂云.裸粒水稻颖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J].遗传.1984
[5].欧阳曙,林清港,陈伟烈,蒋兴邨,牛德水.裸粒水稻的子房培养[J].福建农业科技.1983
[6].林清港,黄茂云.裸粒水稻与早稻杂交的F_1、F_2代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83
[7].张耀龙,陈井泉.裸粒水稻利用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80
[8].陈井泉,张耀龙.稻麦远缘杂交获得裸粒水稻新种[J].福建农业科技.1980
[9].邵启全,吴春法,蒋兴邨.裸粒水稻的细胞学观察[J].遗传学报.1980
[10].陈井泉,张耀龙.裸粒水稻的选育[J].遗传学报.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