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官学院钟海亮杨书睿李炜乐610000
摘要: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比文言词的使动用法的认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介绍了动词的使动用法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它是我们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使动用法;常见类型;教学建议
一、前言
古汉语,大致的来讲既有文言也有古白话。年代越久远,在语言这块,古代与现代的差别也就越大,作品就比较难懂。但是今天我们在使动用法的认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让它揭开神秘的面纱,清晰地展示给了世人,这与一代代先人们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北京大学教授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吸收了前人的一些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使动用法的研究更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使动用法的研究上,王力先生和郭锡良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介绍及教学建议
从现代汉语语法来讲,动词后头接宾语,即会组成一个动宾式的词组,后面的必然就会成为前面的动作的接受者。但在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主语不是动作的直接支配者,而宾语是该动作的直接支配者,这与我们常规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我们知道,动词有两大类,同样,使动用法也得从这两方面分析,下面分类探究。
1.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首先,我们要探究及物动词在古代读音不改变的情况。古汉语中这种动宾型,有两种用法,一是普通的,二是使动的。第二种用法出现的次数极少。从语言使用规则上讲,这种动词必须后接宾语,意思才明了。那么从外在上看,一般的用法和使动用法没任何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同点就体现在意义上,这就要根据上下文加以区别。使动用法里,宾语不完全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并且这种动作是在主语指使它这样的。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从句子看,“朝”字把它置于谓语之上,是当位的,但是从语境看,从语义看,后面接了“秦楚”二字,意思不可能是“齐宣王去朝拜秦国、楚国的国君”,而是“齐宣王想让秦国、楚国的国君来朝拜自己”,这个“朝”字显然是使动用法。又如:《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将朝王。”[footnoteRef:9][4]意思是孟子将朝见王,就是一般的用法,这一个“朝”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因为从语境看,绝不是孟子让大王朝见自己。及物动词使动的时候,再看一种特殊情况,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我们知道“胜”字这个动词,常常是及物的,这是一般的现象,而“败”字在这里却是活用使动了,意义就一样了。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要探究及物动词在古代的读音改变的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及物动词由于在演变过程中人们把它们的读音改变了,与单一的及物动词分清界限,进而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是破读的一种形式。通过翻阅文献发现,在使动用法里,这类动词的读音有少部分被后人改变了,并且变音的也不只只是需要使动的动词,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古书注解里注的音来断定这种动词是单一的还是作了使动处理。要区别这两种用法,必须从语义琢磨,看看前后内容。此外,我们必须要区分一点,也是动词里最容易混淆的一点,使动用法和递系结构,例如:《史记?孙膑》中“齐使田忌将而往。”
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首先,我们分析在文言句子里不及物动词后存在宾语的情况。我们知道,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这种动词其实是不接宾语的。但是在古汉语中,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分析该动作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宾语不管是表示的什么,这个动作肯定是来源于它的。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中“庄公寤生,惊姜氏。”[footnoteRef:2][1]“惊”,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吃惊、害怕的意思,把它置于谓语之上,是当位的,但是从语境看,从语义看是说庄公害怕吗?显然不是,想要表达的是句子后面的姜氏吃惊,那么这个“惊”字必是使动了,可以译为“使谁谁吃惊”,运用这种用法这句话就说通了。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分析在文言句子里不及物动词后没有宾语的情况。我们知道,这种词后面偶尔也可以不要宾语,可是从语境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荀子?天论》中“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显然,“病”在这里是一个不及物动词,意思是“痛苦不堪”,把它置于谓语之上,是当位的,但是从语境看,从语义看,“天不能病”的完整说法是“天不能使之病”,“病”后省了“之”,“之”在这里是作宾语的,意思是“上天也不能使人痛苦不堪。”这种动词后省宾的情况,通过语义能看出来,但是通过位置关系很难看出来。
3.动词的使动用法小结
上面对使动作了浅要的分析。我们判断的方式有两点,一是遇到不及物动词的时候,重点看词和句子成分的当位与不当位;二是遇到及物动词的时候,重点看语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区别。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及教学建议
按照我们的常规理解,形容词后面是不可接宾语的,但是在古汉语中,它是可以的,这就是它的特点所在。那么这就要考虑它是不是使动了,后面的这个宾语,不管是人还是物,也就有了该形容词具有的特点,如果从语义上判断它是使动了,译为现代语言时要利用兼语式的形式,简单地说就是“主+使+宾+形”的格式。这个形容词后接的宾语究竟该不该保留,下面分两种情况探究。
如,形容词后面保留宾语。古汉语中,形容词接上宾语以后,毋庸置疑,首先可以考虑这个形容词是不是使动了,不管是人还是物,是不是有了该词具有的特点。我们都知道这样这样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是这里的关键字,古人常常把它作为炼字来用,究竟“绿”字好在哪里呢。“绿”是一个形容词,把它置于谓语之上,是当位的;如果把它作为修饰用,也是当位的。但是从语境看,从语义看,在这里放在了谓语的位置上,首先考虑是不是使动了,“绿江南岸”就是“使江南岸变绿”,这样分析语义就顺通了,通过语义能看出来,但是通过位置关系很难看出来。
结论:从词法学来看,动词、形容词的词类划分基本是明确的,但是,在古汉语里,它们有的时候看起来是“越界”了,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句法功能,这种词的灵活使用情况,“使动用法”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显眼的现象,所以它是我们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孝祥.中学文言文中的"对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例析[J].课外语文(下),2016,(8):141.
[2]宋云丽.高中文言文动词教学序列化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