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相关性研究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的治疗效果,通过测量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的程度,探讨PKP治疗OVCFs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的相关性。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十几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脊柱微创手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骨髓瘤或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PKP是基于PVP的操作技术,通过椎弓根在压缩椎体内置入球囊,液压扩张球囊在椎体内形成一定的腔隙,取出球囊后将骨水泥在低压力下注入椎体内,这即所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OVCFs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顽固性持久性疼痛尤其是下腰痛,对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的争议。现代外科的发展趋势是手术的微创化,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8月23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31个病变椎体,压缩程度15%—50%。采取经皮双侧椎弓根途径穿刺病变椎体,在C型臂透视下将针尖置于椎体前中1/3处,置入和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椎体内形成一定的腔隙,低压力下注射PMMA骨水泥,手术时过伸体位和扩张的球囊有助于病椎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统计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1月VAS评分及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角矫正情况,分析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是否存在相关及相关程度。结果2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31个患椎手术完成顺利,每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52.7min,术中患者无躯干或下肢神经刺激症状,椎体骨水泥注射量为3.00—6.OOml,每个椎体平均填充PMMA剂量4.6±0.6m1,骨水泥分布良好;术后1个月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5.6%(22/23),:术前VAS评分为:(8.1+0.4),术后24h、1周、1月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8±0.9)、(2.5±0.9)、(2.5±0.5),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VAS评分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高度及Cobb角均有不同程度矫正,术前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为;(19.5±1.5)mm、(25.4±1.1)mm、Cobb角(25.1±5.0°),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为;(24.3±1.9)mm、(29.7±1.3)mm、Cobb角(10.7±2.8°)),术后和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程度可呈正相关,但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程度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能迅速缓解疼痛,使骨折椎体恢复高度,且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程度呈正相关,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及恢复日常活动功能,使患椎功能得到改善。临床治疗中注意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畸形。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缓解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