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量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川,暴雨,异常度,集合预报
物理量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津,曹萍萍,龙柯吉,陈朝平[1](2019)在《基于物理量场异常度的四川暴雨集合预报释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四川区域暴雨的定义,筛选2012~2016年的区域暴雨过程,选取850hPa的比湿(q)、850hPa经向风(v)2个因子,并应用NCEP资料计算30年的气候平均值和气候标准差,引入集合预报资料,计算四川暴雨个例各要素的标准化异常度和异常度概率。得到以下结论:(1)850hPa的比湿(q)、850hPa经向风(v)两个因子的48h集合最大预报异常度对四川盆东型暴雨更为适用,实况50mm以上降水落区一般都发生在850hPa比湿(经向风)异常度大值区,而对盆西型暴雨适用性不好;(2)在四川盆东型暴雨中,60%暴雨个例的实况暴雨中心,850hPa上比湿超出气候平均1个标准差的概率达到80%以上,超出1.5个标准差的概率到达50%以上。(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黄兴[2](2019)在《基于主被动光学探测的发光火焰多物理量场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烧火焰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应用中,如燃气轮机、发动机燃烧室、电站锅炉等。而火焰的温度分布与燃烧反应的进行过程密切相关,直接体现了燃烧的状态。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燃烧机理,优化燃烧过程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需要研究可有效测量火焰空间温度分布的燃烧诊断技术。然而由于硬件设备及相应重建算法的限制,以及多物理量场同时测量时相互耦合导致的严重病态性问题,准确的火焰温度测量技术仍然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火焰自身辐射光场成像的被动式探测技术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测温手段。因此本文将该技术引入到火焰空间温度分布测量中。针对发光火焰温度与光学参数空间分布重建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火焰内辐射传输与光场成像模型,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了基于被动光场探测的火焰温度重建模型以及温度与光学参数同时反演模型,最后将主动式层析探测技术与光场探测技术相结合,构造了温度与吸收系数协同重建模型,并开展了基于被动火焰光场探测的多物理量场测量试验研究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主要开展的工作有:首先阐明了光场相机成像的原理与特点,建立了计算光场相机内辐射线坐标与空间方向的追踪方法;考虑到火焰类型的不同,分别利用视在光线法和广义源项多流法来求解纯吸收火焰和吸收散射性火焰的辐射强度;将火焰辐射传输模型与光场成像模型相结合,构造了适用于发光火焰的辐射光场成像模型,通过正向模拟获得了两种火焰的辐射光场图像。在火焰辐射光场模型基础上,在光学参数已知时单独对温度分布进行重建。分别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QR分解算法、代数重建算法和Landweber算法的火焰温度分布重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重建模型是准确可靠的,且Landweber算法具有最高的计算效率。分析了光学参数大小及散射相函数对于温度分布重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学参数增大以及各向异性散射都会降低温度的重建精度。进一步考虑光学参数同样未知的情况,研究基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的火焰温度与光学参数分布同时重建模型。将Landweber算法与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相结合,在单光谱辐射光场信号下反演纯吸收火焰的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进而利用叁个光谱通道下的火焰光场信号,来同时重建吸收散射性火焰的温度、吸收与散射系数分布。结果表明提出的同时重建模型对于两种类型的火焰均是可行的,与光学参数相比,温度分布的重建精度更高。为进一步提高同时重建过程的计算效率,将基于消光法的主动式激光层析探测技术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相结合,建立基于主被动光学联合探测的火焰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协同重建模型。利用激光消光信号来反演火焰的吸收系数分布,并代入前述的温度求解方程组中,实现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的联合重建。模拟结果证明该协同重建模型是可行的,其计算效率要明显优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且对于不同的吸收系数大小均可取得准确的温度重建结果。最后,对不同类型的火焰开展了基于聚焦型光场相机成像探测的火焰多物理量场测量试验研究。分别采用被动式火焰光场测温平台、飞秒CARS测温系统和热电偶测温装置,对甲烷Hencken火焰的温度进行测量,叁者结果偏差不大,平均相差不超过4%;利用拍摄的乙烯扩散火焰图像对其温度和吸收系数分布进行重建,与热电偶的对比结果说明重建的温度具有较好的精度,而吸收系数分布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火焰的形状特征;上述试验证明了基于被动式火焰光场探测的叁维温度与光学参数分布测量技术和重建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建国,赵立清,姜凤友,纪圆明,宋玉红[3](2018)在《内蒙古东南部大到暴雪过程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1—2013年63a的地面观测、MICAPS、NCEP、历史天气图等资料,将发生在内蒙古东南部的150次大到暴雪过程的700hPa影响系统分为7种类型,对其中2007—2013年的26次大到暴雪过程,分型统计了25个测站中的降大到暴雪的测站的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散度场总体表现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特征,对应了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使得垂直速度场维持整层、长时间的强上升气流,因类型不同达到的高度有所不同;最大相对湿度分布在925~500hPa之间,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主要表现在925~700hPa,比湿场随高度增高迅速减小,各类型925hPa最小比湿在2~2.9g·kg~(-1)、850hPa最小比湿在1.7~3.2g·kg~(-1)之间,反映了低空西南暖湿急流的作用,尤其是925hPa超低空急流对大到暴雪的贡献;75百分位的1000hPa即近地面层基本为冷平流,925hPa以上均为暖平流,具有冷垫作用,为大到暴雪的发生提供了动力触发条件。(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覃军,袁正旋,曾向红,吴浩[4](2018)在《湖南岳阳一次重度霾过程近地层物理量场异常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杭瑞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桥北岸测风塔的梯度风观测资料、叁维超声风温仪资料以及岳阳气象站提供的逐小时气溶胶浓度和能见度观测资料,对湖南岳阳2017年1月28日的一次重度霾天气中的重污染过程的近地层物理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污染来临前约130 min即28日01:50(北京时间,下同),水平风速、垂直风速、高低层风切变都出现零值,大气处于静稳状态。重污染结束前180 min即28日09:00,上述物理量和高低层温度切变出现零值。(2)湍流强度在重污染来临前有强烈异常信号,其中水平纵向湍流强度异常信号最明显,于重污染发生前130 min出现异常峰值4.15,重污染结束前180 min出现异常峰值3.24。(3)湍流动能和动量通量都在重污染来临前130 min接近0.0 m~2/s~2,即湍流交换最弱,有利于污染物在近地面的持续堆积和重污染过程的发生。近地层的平均物理量和湍流特征量的异常信号的出现时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出现在重污染来临前的130 min和结束前的180 min。揭示了重度霾污染天气的近地层物理量时间变化规律,着重分析了霾污染的生成、发展、消亡全过程的边界层湍流异常的前期信号,为深入认识霾污染天气进行有益的探索并为这类天气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孙妍,王晓明,李婷[5](2018)在《吉林省两型暴雪天气的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1999-2010年吉林省22场纯雪型(Ⅰ型)暴雪及15场混合相态(Ⅱ型)暴雪,共计37场暴雪天气的9种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两型暴雪在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垂直速度、散度、假相当位温、K指数等物理量表现上有所不同,是预报和区分两型暴雪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气象灾害防御》期刊2018年03期)
李俊乐,姚晔,吕志红,沈斌,全美兰[6](2018)在《2016年5月2—4日辽宁省区域性降雨过程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16年5月2—4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高空冷涡区有明显的正涡度向下输送至黄淮气旋所在区域,黄淮气旋上空200~400 h Pa为强辐散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很好的抬升条件,降雨天气剧烈。此次降雨过程辽宁东南部海面为水汽大值区,水汽输送带由此伸向辽宁地区,风逆时针旋转,急流携带大量东南部洋面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辽宁地区输送,水汽在辽宁地区辐合,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加强。(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李桂英,杨丽[7](2017)在《延安市冬季降雪天气环流特征及物理量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5年近35a延安市12个台站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分析延安市冬季降雪天气环流特征和物理量,以提高冬季降雪预报水平。(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7年29期)
唐寅,谢玉华,赖巧珍[8](2017)在《“2016.4.8”福建南部强对流天气过程物理量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4月8日傍晚前后福建省南部地区出现强对流降雹天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Micaps3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上分析此次过程。同时,针对强对流降雹过程从热力不稳定层结、动力抬升机制、水汽条件和适宜高度层配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常用对流参数与经验值进行比对,试图找出典型强对流天气对流参数。结果表明:此次降雹天气过程是在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影响下,中低层切变稳定维持配合地面弱冷空气扩散触发强对流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属典型的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热力、动力、水汽、高度层配置四个方面均都有利于风雹的发生发展;针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参数进行比对研究,表明"单层状态量"K、SI、SWEAT等指数可靠度较低,"区间累积量"对流有效位能CAPE、风暴相对螺旋度Hs_r、能量螺旋度指数EHI、风暴强度指数SSI可靠性相对较高但不全面,其中CAPE、Hs_r、EHI表征较好;通过比对图中风矢量和变化情况,能较好表征湿层、稳定度变化情况,对强对流的发生有较好指导意义;强对流天气几次由弱变强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地面测站在强对流过境时表现出气压突增、气温陡降、风速加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论文集》期刊2017-09-27)
郭金强[9](2016)在《石河子垦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_(639)0场的预报资料对石河子垦区2016年4月29-30日发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该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700h Pa和850h Pa上的辐合线、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强降水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与冷空气的交汇形成了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强降水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该次罕见强降水天气过程是高低空急流及高空锋区,在中、高纬地区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低纬度地区与高纬度动能、有效位能一次明显的交换过程。(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6-11-01)
谭伟才,文映方,李启华[10](2016)在《“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量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物理量场的影响。[方法]利用WRF模式3.4版本,选取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7.18"山东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相对湿度、对流有效位能和边界层高度等物理量场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于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中心强度具有显着的影响,从而使得降水中心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尽管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到的水汽通量散度在水平分布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其在垂直分布、中心位置及其强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引起的边界层高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差异与其引起的降水分布差异直接相关。[结论]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模拟效果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显着提高对物理量场的模拟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0期)
物理量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燃烧火焰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应用中,如燃气轮机、发动机燃烧室、电站锅炉等。而火焰的温度分布与燃烧反应的进行过程密切相关,直接体现了燃烧的状态。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燃烧机理,优化燃烧过程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需要研究可有效测量火焰空间温度分布的燃烧诊断技术。然而由于硬件设备及相应重建算法的限制,以及多物理量场同时测量时相互耦合导致的严重病态性问题,准确的火焰温度测量技术仍然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火焰自身辐射光场成像的被动式探测技术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测温手段。因此本文将该技术引入到火焰空间温度分布测量中。针对发光火焰温度与光学参数空间分布重建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火焰内辐射传输与光场成像模型,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了基于被动光场探测的火焰温度重建模型以及温度与光学参数同时反演模型,最后将主动式层析探测技术与光场探测技术相结合,构造了温度与吸收系数协同重建模型,并开展了基于被动火焰光场探测的多物理量场测量试验研究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主要开展的工作有:首先阐明了光场相机成像的原理与特点,建立了计算光场相机内辐射线坐标与空间方向的追踪方法;考虑到火焰类型的不同,分别利用视在光线法和广义源项多流法来求解纯吸收火焰和吸收散射性火焰的辐射强度;将火焰辐射传输模型与光场成像模型相结合,构造了适用于发光火焰的辐射光场成像模型,通过正向模拟获得了两种火焰的辐射光场图像。在火焰辐射光场模型基础上,在光学参数已知时单独对温度分布进行重建。分别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QR分解算法、代数重建算法和Landweber算法的火焰温度分布重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重建模型是准确可靠的,且Landweber算法具有最高的计算效率。分析了光学参数大小及散射相函数对于温度分布重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学参数增大以及各向异性散射都会降低温度的重建精度。进一步考虑光学参数同样未知的情况,研究基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的火焰温度与光学参数分布同时重建模型。将Landweber算法与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相结合,在单光谱辐射光场信号下反演纯吸收火焰的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进而利用叁个光谱通道下的火焰光场信号,来同时重建吸收散射性火焰的温度、吸收与散射系数分布。结果表明提出的同时重建模型对于两种类型的火焰均是可行的,与光学参数相比,温度分布的重建精度更高。为进一步提高同时重建过程的计算效率,将基于消光法的主动式激光层析探测技术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相结合,建立基于主被动光学联合探测的火焰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协同重建模型。利用激光消光信号来反演火焰的吸收系数分布,并代入前述的温度求解方程组中,实现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的联合重建。模拟结果证明该协同重建模型是可行的,其计算效率要明显优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且对于不同的吸收系数大小均可取得准确的温度重建结果。最后,对不同类型的火焰开展了基于聚焦型光场相机成像探测的火焰多物理量场测量试验研究。分别采用被动式火焰光场测温平台、飞秒CARS测温系统和热电偶测温装置,对甲烷Hencken火焰的温度进行测量,叁者结果偏差不大,平均相差不超过4%;利用拍摄的乙烯扩散火焰图像对其温度和吸收系数分布进行重建,与热电偶的对比结果说明重建的温度具有较好的精度,而吸收系数分布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火焰的形状特征;上述试验证明了基于被动式火焰光场探测的叁维温度与光学参数分布测量技术和重建模型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量场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佳津,曹萍萍,龙柯吉,陈朝平.基于物理量场异常度的四川暴雨集合预报释用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9
[2].黄兴.基于主被动光学探测的发光火焰多物理量场重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徐建国,赵立清,姜凤友,纪圆明,宋玉红.内蒙古东南部大到暴雪过程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18
[4].覃军,袁正旋,曾向红,吴浩.湖南岳阳一次重度霾过程近地层物理量场异常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5].孙妍,王晓明,李婷.吉林省两型暴雪天气的物理量场特征分析[J].气象灾害防御.2018
[6].李俊乐,姚晔,吕志红,沈斌,全美兰.2016年5月2—4日辽宁省区域性降雨过程物理量场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
[7].李桂英,杨丽.延安市冬季降雪天气环流特征及物理量场分析[J].南方农业.2017
[8].唐寅,谢玉华,赖巧珍.“2016.4.8”福建南部强对流天气过程物理量场分析[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论文集.2017
[9].郭金强.石河子垦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6
[10].谭伟才,文映方,李启华.“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量场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