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美国非裔文化构建中宗教成分是不容忽视的。宗教元素渗入到美国非裔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是黑人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评论家理查德K.巴克斯大勒(Richard K. Barksdale)和柯尼斯·柯纳门(Keneth Kinnamon)在他们编撰的《美国黑人作家》(Black Writers of America: 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就曾经指出,基督教十分受美国非裔作家的青睐,在他们的作品中,宗教成分屡见不鲜。早期的黑人作家菲力斯·惠特利(Phillis Wheatley)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就曾经在她的诗歌中谈到虽然她是以奴隶身份来到美国,但还是十分感谢命运将她从异教的非洲带到信仰基督教的美洲。佛兰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在1845年的个人记述中也十分认可基督教的魅力。在黑人当中十分盛行的黑人圣歌是美国非裔表达欢乐和诉说困惑的主要方式。詹姆斯·鲍德温就是在这样的宗教土壤里诞生的,他是继理查德·赖特(Richard Right)和拉尔夫·艾利森(Ralph Ellison)之后又一重要美国非裔作家。詹姆斯·鲍德温于1924年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曾经在当地的洗礼教会任职三年。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艺术价值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鲍德温象其他少数族裔作家一样,十分重视身份诉求的主题。他曾经声明自己既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黑人,必须同时面对这两个问题。他在接受《生活》杂志采访时曾经说过,艺术家就是一个情感或者精神的史学家,他的任务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你是谁,你是什么”。这个阐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作为一名非裔作家在非裔集体身份构建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宗教对黑人生活的影响一直是鲍德温关注的问题。《向苍天呼吁》是詹姆斯·鲍德温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自传小说。故事集中在约翰·格莱姆思(John Grimes)皈依基督教的痛苦体验上。约翰跪倒在教堂地板上,在幻境中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继父的诅咒、生父的呼叫、母亲的教诲、小牧师的鼓励。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相互斗争,揪扯着小约翰的灵魂。对上帝神圣的向往及敬畏和世俗快乐的吸引形成的对立更是加重了约翰的困惑。当然,跪倒在上帝面前的不仅仅是小约翰,还有那些成年人。他们过去的故事虽然不为小约翰所知,但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追忆,一个个碎裂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希望自己的困惑在上帝面前获得解答。鲍德温擅长在叙事中加入圣经教义和铭文,从而使他的小说文本中宗教气息十分浓厚,颇具可读性。鲍德温通过塑造这些黑人人物,主要是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即黑人是如何在宗教世界里诉求自己身份的。进一步说,他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黑人个体﹑而是多姿多彩的黑人在宗教世界里的身份诉求。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使读者从中窥视到美国黑人个体和整个非裔在宗教世界中的信仰困惑以及身份诉求的遭遇。本文试图说明该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和谐自我时的遭遇,强调宗教因素在他们诉求身份中的影响。身份概念十分抽象,解释众多。乔治·肯特(George Kent)在解读鲍德温作品时把身份(identity)定义为“功能存在”(a functional being)。他认为,身份诉求就是克服混乱(dislocations)和碎裂(disintegrations),寻求一个和谐完整的自我。本文作者十分认同并借用这一概念。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介绍宗教在美国非裔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美国黑人文学中宗教主题的创作传统,詹姆斯·鲍德温的个人经历和在宗教方面的探索以及对《向苍天呼吁》这部作品的有关评论。第二章就该作品有关的重要宗教隐喻和宗教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黑人圣歌﹑宗教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论述该小说主人公在成长中的遭遇,强化身份诉求的主题。第三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地阐释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之中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主动或被动,无论出于虔诚或功利,都被框架在宗教的世界里苦苦追索,多角度地展示出黑人在宗教世界里的信仰困惑和身份诉求。第四章从小说的叙事技巧入手,论述作者是如何运用模糊叙事手法,从而引起认知模糊,达到阐释人物身份碎裂的目的的。并且阐明了人们用以寄托精神的教堂神圣形象受到了置疑。本文在结语部分强调了美国黑人个体和整个黑人族裔在宗教世界里进行身份诉求的共同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导致美国黑人身份碎裂的深层原因以及宗教在美国非裔身份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沉默的抗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向苍天呼吁》[J]. 青年文学家 2020(05)
- [2].论《向苍天呼吁》中的种族主义记忆[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05)
- [3].《向苍天呼吁》中对于“救赎”思想的解构[J]. 名作欣赏 2019(03)
- [4].《向苍天呼吁》中的狂欢化特质阐释[J]. 外国语文 2013(01)
- [5].痛苦·抗争·超越:《向苍天呼吁》的父子伦理建构[J]. 外国语文 2018(02)
- [6].《向苍天呼吁》的叙事模式探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6)
- [7].讲故事·塑人物·揭主题——论《向苍天呼吁》的叙事艺术[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6)
- [8].从《向苍天呼吁》看基督语境下的黑人女性[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8)
- [9].《向苍天呼吁》:走向一种生态社会[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04)
- [10].以黑人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向苍天呼吁》[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7)
- [11].破碎的家庭:解读《向苍天呼吁》中黑人的文化创伤[J]. 青年文学家 2013(33)
- [1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向苍天呼吁》[J]. 青年文学家 2020(08)
- [13].《向苍天呼吁》中交错性压迫考据[J]. 青春岁月 2019(07)
- [14].弱者的呼唤——解读《向苍天呼吁》中黑人的身份认同[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
- [15].黑人上帝:从《向苍天呼吁》看美国黑人主体诉求策略[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5(12)
- [16].《向苍天呼吁》中人物主体建构与社会权力含纳[J]. 绥化学院学报 2016(11)
- [17].鲍德温《向苍天呼吁》中主人公约翰的身份矛盾[J]. 作家 2015(08)
- [18].叙事·回忆·创伤——解读《向苍天呼吁》的创伤叙事和创伤历史[J]. 武夷学院学报 2017(10)
- [19].《向苍天呼吁》的“黑洞”隐喻说解读[J]. 芒种 2014(19)
- [20].直面创伤的詹姆斯·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为例[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08)
- [21].悲凉与无奈——《向苍天呼吁》中加布里埃尔形象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7(11)
- [22].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男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为例[J]. 学习与探索 2016(12)
- [23].论黑人教堂对黑人女性身份之建构——以《向苍天呼吁》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4].《向苍天呼吁》中加布里埃尔宗教卫道士形象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9(06)
- [25].黑人主体性的建构——解读《向苍天呼吁》中鲍德温的黑人主体性观[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11)
- [26].寻爱之旅——论鲍德温《向苍天呼吁》中对约翰的超现实主义刻画[J]. 青年文学家 2018(21)
- [27].自我意识的觉醒——试析《向苍天呼吁》中主人公约翰的身份认同[J]. 怀化学院学报 2010(04)
- [28].“父亲”角色表征的嬗变——评鲍德温《向苍天呼吁》与《如果比尔街会说话》中的父亲形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9].《向苍天呼吁》的成长小说解读[J]. 青春岁月 2013(05)
- [30].詹姆斯·鲍德温的“协合”——《向苍天呼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