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自旋和自旋波函数

光子自旋和自旋波函数

一、光子的自旋及自旋波函数(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1](2021)在《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子谱是认知强子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的重要途径,因而强子谱成为强子物理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对强子产生的研究,已认识到强子是由夸克通过强相互作用束缚而成的系统,量子色动力学(QCD)则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QCD具有三大基本特征:渐进自由、色禁闭和手征对称性破缺。由于在高能区QCD的渐进自由特性,因此微扰法处理高能过程是适用的,而在低能区QCD的高度非微扰性,需要用非微扰法处理低能过程。目前,发展了很多非微扰方法,比如格点规范理论(LQCD)、QCD求和规则和组分夸克模型等,LQCD和QCD求和规则具有实际计算困难和只能计算基态等局限性,而基于QCD精神的组分夸克模计算较容易,更重要的是不仅能够计算强子基态还能计算激发态,因此组分夸克模型被广泛使用。理论上,QCD并不排除四夸克态、五夸克态、六夸克态和九夸克态等多夸克态的存在。实验上最近在质子中子的双π反应发现了一个新的强子态d*(2380),这个态的质量正好位于两个Δ(1232)重子的阈值以下,很难指定为传统的重子态。本文将采用组分夸克模型计算与d*(2380)具有相同量子数的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质量谱,进一步考察这个强子态是否能指定为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组分夸克模型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束缚在强子内部的夸克看作非相对论运动,遵循薛定谔方程;其二,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有效势来体现。不同的夸克势模型在于势的具体形式的区别,但很多势模型都是基于Cornell势发展而来。本文采用经过一定相对论修正的夸克势模型,短程区域的夸克相互作用主要由单胶子交换势描述,长程区域的夸克相互作用主要由标量和矢量混合的禁闭势来描述。采用谐振子基展开法,利用群论构造坐标、自旋、味道和颜色空间波函数和满足全反对称性的整体波函数,计算六夸克体系的哈密顿量矩阵,对哈密顿量矩阵对角化并结合变分法得到六夸克系统的能量。本文计算了(0s)6、(0s)5(1s)1和(0s)4(0p)2空间组态下,同位旋角动量宇称量子数I(J)P为0(3)+的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能量,进而判断其中哪些I(J)P为0(3)+的六夸克态有可能是d*(2380)的态。计算结果显示,在没有考虑态混合的情况下,十六个态中存在四个态,它们的能量分别是2365、2388、2401、2407 MeV,接近实验值2380 MeV;在考虑态混合的情况下,有一个混合态的能量很接近实验值2380 MeV,这个态的能量为2382 MeV,通过展开波函数,这个混合态中隐色道占80%,以隐色道为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则是引言,简要阐述粒子物理的发展历程、常用的非微扰QCD方法和六夸克态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则是介绍本文采用的夸克势模型,给出了单胶子交换势和禁闭势,其中禁闭势采用标量和矢量混合的禁闭势。第三部分则是给出具体的数值计算方法,给出经雅克比坐标变换后的哈密顿量,坐标、自旋、味道和颜色四个空间的波函数和满足整体反对称性的波函数,还包括哈密顿量矩阵的具体计算方法。第四部分则是分析量子数I(J)P为0(3)+的非奇异轻六夸克态质量谱。

曾彤[2](2021)在《核子的奇异半径与电荷分布的唯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子的内部结构一直是强子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上个世纪开始,这几十年来随着实验工具的不断完善,理论方法的不断进步,人们利用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在高能量区域微扰解决了诸多问题,对核子的内部结构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但在低能量区域,微扰QCD失效,当前,我们仍需要建立一些唯象模型。美国Jefferson实验室宣布,他们凭借世界上最准确的电弱相干实验,测量得到:质子的奇异磁矩为正,奇异电形状因子为负。后者代表着质子的奇异半径为正,那么综合来看,质子中反奇异夸克s比奇异夸克s更加的靠近质子的质心运动。这与绝大部分理论的预测值是相矛盾的。在经典的理论图像中:质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三个夸克(uud)束缚在一起并拉开一定的距离,而另一部分是奇异夸克以及反奇异夸克组成的奇异夸克对(ss)并以胶子微扰涨落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意味着奇异夸克对质子的磁矩和奇异半径都不做贡献。质子中可能有非微扰的奇异夸克对存在。现有的理论分析显示,质子中的uudss五夸克成分可能是以五夸克对有色团体的存在形式。2007年,G.A.Miller发现,中子的中心电荷密度是负的,这与理论预测的结果完全相反。如从介子云模型来看,中子中心的电荷密度可能是正的。但实际上中子的中心电荷密度为负这个结果是支持最近几年提出的关于核子中含有五夸克成分这一结论。在新的图像中,中子应该有一个很大的udduu成分,四夸克子系统uddu处于轨道激发态,u处于基态,具有[4]FS[2 2]F[2 2]S对称性的味道-自旋构型可能是能量最低的构型,处于基态的反夸克u自然而然地给出了中心的负电荷密度。本文将对基本粒子的发现过程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经典三夸克模型做简要介绍。然后再进行具体内容的研究,研究内容部分包括:在重子结构中除了考虑三夸克组分以外,还要考虑五夸克组分,利用群论及相关知识分别构造出三夸克体系和五夸克体系的颜色、味道、自旋以及空间波函数。在波函数的基础上,对质子的奇异半径,质子和中子的电荷分布情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讨论。在只考虑对角矩阵元的基础上,奇异半径的计算结果显示,空间波函数具有[3 1]X对称性的奇异半径为正,空间波函数具有[4]X对称的结果为负。理论预言了质子的奇异半径为负,理论结果与实验相比,实验表明质子中有uudss五夸克成分,并且满足宇称为正。重子中的主要成分不再只是三夸克组成的形式,而是在三夸克组分的基础上再加上以色夸克团的形式出现的五夸克组分,三夸克组分和五夸克组分混合的机制才切实可行。本文对质子的奇异半径分析与讨论,以及质子和中子的电荷密度的分析与讨论表明了在核子中切实存在五夸克组分,计算结果使得我们对核子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为分析核子的其他性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强子物理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杜欣[3](2021)在《隐粲五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多夸克态的理论研究从夸克模型诞生之初就开始了。要分析多夸克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性质,强子谱的计算必不可少。量子色动力学(QCD)具有渐近自由、色禁闭以及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三个基本特征。渐近自由使得高能区问题可以通过微扰处理,但在低能区使用微扰法会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因而只能建立QCD求和规则、格点QCD以及组分夸克模型等非微扰近似处理方法。组分夸克模型对于传统强子的物理性质解释得比较成功,自然而然的人们考虑到将其推广到多夸克系统。随着实验精度的提高,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新重子态,比如CERN实验室的LHCb合作组在2015年发现的两个双粲重子态:Pc(4380)和Pc(4450),之后又发现了Pc(4312),并将Pc(4450)确定为两个窄共振态Pc(4440)和Pc(4457)的叠加,以及2020年发现Pc,s(4459)等。用传统的夸克模型去描述这些重子态极为困难,因此认为其内部可能含有五个夸克的成分。有研究者猜测这些粒子可能是由一个含粲重子与一个含粲介子组成的分子态结构。角动量(J)宇称(P)量子数JP对于了解粒子的性质非常重要,LHCb实验室之前就初步猜测Pc(4380)和Pc(4450)对应的JP可能为3/2-和5/2-,但又在后来的实验中发现量子数的确定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实际上,早在实验证实之前人们就利用QCD指导下的各种模型对这些粒子进行过预测分析,实验上的新发现再一次引发热议。目前分子态、紧致五夸克态、分子态和紧致五夸克态的混合等说法不一,五夸克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对应的角动量宇称量子数也存在许多的争议。本文在组分夸克模型下将系统的波函数在雅可比坐标下利用谐振子基进行展开,不同的雅可比坐标系之间通过五体系数进行转换,短程区域采用单胶子交换势,长程区域引入矢量、标量的混合禁闭势来求得任意夸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变分法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五夸克系统的质量。在[qqq][cc](q(28)u,d,s)结构中五夸克系统可以有两种颜色结构:由两个色单态子夸克团组成以及两个色八重态的子夸克团组成。在我们的计算中同时考虑两种颜色组态进行混合计算,最终可以根据所得质量中颜色组态的占比来确定系统可能对应的内部结构。本文在不同味道结构下对JP=1/2-,3/2-,5/2-量子态的质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Pc(4312)可能为IJP=1/2,1/2-的分子态结构;Pc(4440)、Pc(4457)都可能为色八重态[nnn](n=u,d)夸克团与色八重态的夸克团构成的[[nnn]8c(?)[c(?)]8c]1c(n=u,d)紧致五夸克态的结构,Pc(4440)对应IJP=1/2,1/2-,Pc(4457)对应同位旋I=1/2,角动量宇称量子数JP为1/2-或者3/2-;Pc,s(4459)可能是含有一个奇异夸克的[[nns]8c(?)[c(?)]8c]1c(n=u,d)紧致五夸克态结构,对应量子数为IJP=0,1/2-。另外,在相同的理论模型下,本文还对nssc(?)、sssc(?)系统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粒子物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五夸克的相关研究做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理论模型的介绍,包括夸克势模型讨论以及势的相对论修正;第三部分是对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概述:将五体系统波函数用谐振子基展开、五夸克系统的波函数构造以及矩阵元的计算方法和对模型参数的拟合方法介绍;第四部分是对所得计算结果的讨论分析。

郑任菲[4](2020)在《基于自旋轨道耦合的原子光学元件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量子世界中,粒子与波没有明确的界限。德布罗意提出所有具有质量的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在超冷原子中,它们较大的德布罗意波长会使其波动性更加明显,超冷原子的实验实现为物质波光学打开了大门。我们可以用超冷原子研究物质波的波动特性,如干涉、衍射等现象。实验上用来研究原子光学现象的元件称为原子光学元件,如原子反射镜、原子透镜、原子分束器等。原子光学元件在原子分子物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处理和精密测量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原子干涉仪是非常重要的原子光学器件,它在精密测量、导航、地质学等领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原子镜和分束器是原子干涉仪中的关键部件,我们在本论文中主要围绕这两个物质波光学元件展开研究。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是粒子自旋和动量的耦合,它对于自旋电子学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在非磁性环境中通过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来操控体系的自旋。而材料中的自旋轨道耦合一般不容易被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超冷原子中的赝自旋轨道耦合效应,通过建立原子在非磁性势垒中的量子散射模型,来设计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自旋相关原子光学元件,这样我们就把原子光学和自旋电子学结合了起来。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开展了以下理论工作:第一,我们研究了基于自旋轨道耦合的自旋依赖原子反射镜。我们令一束超冷原子入射到由激光产生的阶梯形势垒上,由于势垒中的原子是含有自旋轨道耦合的,所以原子可以实现自旋依赖的反射。我们根据势垒中波的传播特性,分析了原子在势垒中的不同散射过程。我们讨论了原子的反射率和自旋极化率随入射角、入射能量以及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变化关系,找到了原子可以实现较高反射率和自旋极化率的参数空间,进而实现了高效率的自旋依赖原子反射镜。我们所设计的原子反射镜,将为实验上自旋依赖的原子干涉仪的设计提供帮助,并对精密测量和量子信息领域有重要意义。第二,我们研究了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自旋分束器。我们在二维光学晶格中利用拉曼激光实现了多组分超冷原子的自旋依赖跃迁,这种激光辅助的自旋依赖跃迁导致的低能激发,可以模拟任意自旋的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由于狄拉克-外尔费米子具有自旋轨道耦合以及手征的特性,我们在自旋3/2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双折射克莱因隧穿模型中利用Goos-H?nchen(GH)位移效应,设计了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物质波自旋分束器。我们分析了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透射率和GH位移随入射角、势垒宽度和势垒高度的变化关系,发现了在合适的参数范围内,分束器可以实现较高的分束效率。我们的成果为研究相对论粒子物质波的自旋依赖干涉现象提供了可能,并对高能物理中自旋干涉仪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我们研究了非磁性的原子单向自旋开关。我们让一非磁性方势垒从不同方向扫过一个自旋轨道耦合的超冷原子,由于自旋轨道耦合的存在,体系的伽利略不变性被破坏。对于某一方向扫过的势垒,原子的自旋只能单方向翻转,即当势垒从左(右)向右(左)扫过原子时,原子的自旋方向只能从向下(上)翻转到向上(下),而反过来的过程是不成立的。我们研究了不同势垒速度下原子的自旋依赖散射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势垒速度下原子的透射率和自旋极化率,发现当选取合适的速度范围时,原子可以实现自旋翻转全反射。我们还讨论了原子的透射率和自旋极化率随势垒宽度和势垒高度的变化关系。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原子单向自旋开关工作的物理机制,并为设计出新一代的单向自旋电子器件及量子器件提供了可能。

陈静琳[5](2020)在《有机聚合物中静电场对于单三态激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有机半导体材料凭借其优秀的光电和自旋特性,在科研和实际应用中都开拓出广阔的前景。由于柔性、质轻、价格低廉、结构可调制等特性,有机半导体相比于无机半导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好弥补了电子学发展过程中无机材料的弊端。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激光器、有机自旋阀等有机电子学器件不断地发展,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是,有机半导体材料也存在一定的劣势,比如器件使用寿命较短,材料普遍导电性能较差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有机电子学的发展。所以,有机半导体材料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对于它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对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方法众多,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紧束缚的SSH模型,并且为了研究有机半导体的自旋相关特性,在原始模型基础上增加了自旋相关作用。由于有机半导体内部存在强电子-声子耦合相互作用,所以材料内部的电荷会以局域态的形式存在,形成极化子、激子等准粒子。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等电子器件中,激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以电致发光过程为主要工作原理的器件。器件中的工作过程均是在外界电场中进行的。正负电极分别注入正电荷和负电荷,正负电荷在有机层中形成正电极化子与负电极化子,两者相遇形成激子。按照不同的自旋组态,激子可分为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按照激子统计,两者生成比例为1:3。由于三态激子自旋禁阻,只有单态激子可以跃迁至基态发光,所以讨论体系中单态激子的生成比例是很有意义的。现如今,有很多物理机制可以解释体系中单态激子产率不符合激子统计的现象,包括TTA机制、TPI机制、RISC机制等。Meng等人还通过理论计算发现有机聚合物体系中电子的自旋磁矩与磁场之间的旋轨耦合作用可以调制单态的生成比例。在有机半导体中,由于自旋轨道耦合等自旋相关作用计入,体系中的自旋极化会被削弱,自旋发生混合。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在上述自旋混合的有机半导体体系中,外界电场对激子以及激子产率的影响。自旋混合体系中的激子在外界施加弱电场时会发生电荷极化,此时通过投影的方法求得不同自旋组态激子的生成比例,我们发现外电场会导致单态激子产率下降,在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以及电声耦合相互作用较强的体系中,这种影响更明显。而且有机共轭聚合物体系内的自旋混合可以导致激子解离临界电场产生变化。另外,我们还讨论了在自旋混合体系中,氢原子所引起的超精细场对激子产率的影响。我们发现单态激子的生成比例会由于超精细相互作用出现一定的减少。尤其在较弱的超精细场中,产率随相互作用强度的变化更敏感。

刘名声[6](2020)在《全重四夸克态和三同味重子的谱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非相对论的组分夸克模型,我们研究了基态全重味四夸克态和壳层数N≤2的ΩQQQ(Q=s,c,b)重子态的质量谱。同时利用夸克势模型得到的质量和波函数,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壳层数N ≤ 2的ΩQQQ(Q=s,c,b)重子态的衰变性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一、通过研究全重味四夸克态我们发现:(1)所有的全重味四夸克系统cccc、bbbb、bbcc/ccbb、bccc/ccbc、bcbb/bbbc、和 bcbc 的基态质量全部高 于其所对应的两个介子的阈值,因此很容易通过夸克重组而衰变到两个介子。这就意味着不存在紧致稳定的全重味四夸克态。(2)线性禁闭势为全重味四夸克系统的基态质量提供了很大的正能量,在计算质量谱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禁闭势的贡献。二、通过研究Ω重子谱我们发现:(1)Ω(2012)共振态可以被解释为自旋-宇称为JP=3/2-的1P波的态Ω(12P3/2-),其质量与衰变特征得到合理的理论解释。我们也预测Ω(2012)共振态有可能在辐射衰变道Ω(1672)γ上被发现。对于另外一个第一轨道激发态Ω(12P1/2-),其也具有比较窄的宽度,大约12 MeV。随着将来实验数据的增多,我们预测Ω(12P1/2-)态可以在ΞK0和Ξ0K-不变质量谱,能量1.95 GeV附近被清晰地重建出来。(2)粒子物理手册中的Ω(2250)共振态是Ω(14D5/2+)态很好的候选者,其质量与强衰变特征都能在夸克模型框架内得到合理的理论解释。需要指出的是Ω(14D5/2+)和Ω(12D3/2+)的质量比较接近。但是Ω(12D3/2+)这个态的宽度比较窄,只有几个MeV,且主要衰变道ΞK和Ξ(1530)K的分支宽度比与Ω(14D5/2-)相应的分支宽度比差别很大,因此实验上通过测量ΞK和Ξ(1530)K这两个道的分支比,可以有效地区分Ω(14D5/2+)和Ω(12D3/2+)这两个态。同时我们还发现Ω(12D3/2+)这个态可以通过辐射衰变道Ω(2012)γ重建出来。(3)对于其它的1D波的态,我们发现Ω(14D7/2+)和Ω(14D1/2+)这两个态的主要衰变道都是ΞK,其宽度大约都是40 MeV,这两个态可以在ΞK不变质量谱,能量分别在2.3 GeV和2.1 GeV能量附近重建出来。Ω(12D5/2+)这个态的主要衰变道是Ξ(1530)K,其总衰变宽度比较窄约为19 MeV。因此Ω(12D5/2+)可以在Ξ(1530)K的不变质量谱,能量2.3 GeV附近去寻找。Ω(14D3/2+)态的宽度约为30 MeV,且主要衰变到ΞK和Ξ(1530)K。因此对于实验上寻找尚未发现的ΩΩ(14D3/2+)态,在ΞK和Ξ(1530)K这两个不变质量谱,能量2.2 GeV进行观测将具有重要意义。(4)对于2S波的两个态Ω2(22S1/2+)和Ω(24S3/2+),这两个态的宽度都很窄,只有几MeV。这两个态的质量劈裂大约有70 MeV。Ω(22S1/2+)和Ω(24S3/2+)态可以在Ξ(1530)K不变质量谱,能量2.2 GeV附近去观测。同时Ω(22S1/2+)态还可以通过末态Ω(2012)γ重建出来。三、通过研究Ωccc和Ωbbb重子谱我们发现:(1)Ωccc和Ωbbb的基态质量分别为4828 MeV和14432 MeV。对于激发态,我们预测Ωccc的1P波、1D波、2S波的质量范围分别为 5.14-5.16 GeV、5.35-5.43 GeV、5.28-5.38 GeV;Ωbbb的1P波、1D 波、2S 波的质量范围分别为 14.77-14.78 GeV、14.97-15.02 GeV、14.85-14.96 GeV。(2)对于Ωccc重子,1P→1S的辐射跃迁率比较大,其辐射分支宽度可达几KeV;同时以E1跃迁为主的过程12D3/2+→12P1/2+,3/2+、12D5/2+→12P3/2+、22S1/2+→12P1/2+,3/2+辐射分支宽度也比较大,其辐射分支宽度可达数十KeV。而对于Ωbbb重子,其辐射衰变分支宽度要比对应的Ωccc重子的情况小一到两个数量级。

罗向开[7](2020)在《用推广的定域隐规范理论研究Ωb重子激发态》文中认为强子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强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强子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强子由夸克(q)和反夸克(q)组成,由一对正反夸克组成的qq介子和由3个夸克组成的qqq重子被认为是内部成分最简单的强子,它们被统称为常规强子态。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以及描写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一—量子色动力学(QCD)都允许存在结构更为复杂的奇特强子态。近年来实验上观测到了一些含重味夸克的重子态(包括Ωc激发态和Ωb激发态),它们很有可能是奇特强子态。对奇特强子态的研究不仅能丰富现有的强子谱,也能深化我们关于对强相互作用理论的理解。本文将成功动力学重现Ωc激发态的推广定域隐规范理论应用于研究Ωb激发态,考察了具有Ωb激发态量子数的介子-重子S-波相互作用体系,包括自旋-宇称JP=1/2-的赝标介子-重子(PB1/2)体系(ΞB及其耦合道)、JP=3/2-的赝标介子-重子(PB3/2)体系(Ξ*B及其耦合道)、Jp=1/2-,3/2-的矢量介子-重子(VB1/2)体系(ΞB*及其耦合道)。从具有矢量介子交换机制的介子-重子相互作用拉氏量出发,导出介子-重子散射的最低阶散射振幅(或跃迁势),通过求解耦合道的Bethe-Salpeter方程,动力学产生了若干个具有分子态结构特性的Ωb-激发态,并给出了这些态的质量MR、宽度ΓR、自旋-宇称量子数JP以及主要结构成分的理论预言,理论计算中的唯一自由参数是用以重整化传播子圈积分函数的三动量截断qmax。本文的计算中将qmax取为能很好重现Ωc激发态的qmax=650 MeV。但理论计算所得到的Ωb-激发态质量与2020年初LHCb实验观测到的Ωb激发态不符。为考察这一差异是否由qmax的不合适取值引起,我们通过拟合Ωb-激发态的新实验数据来调整qmax的取值,重新计算。对Ωb激发态的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们的理论框架下,不能通过调节三动量截断参数的取值来得到LHCb实验新观测到的4个Ωb-激发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前人利用夸克模型预言的常规Ωb-激发态较好地符合LHCb的观测结果,本文的研究提出建议:LHCb实验新观测到的4个Ωb激发态可能是常规重子态,不应解释为介子-重子分子态。本文预言的Ωb-分子态比LHCb实验观测到的Ωb-激发态能量更高。我们期待未来实验上能提供更大统计量、更高精度的Ωb-激发态实验数据,以检验我们关于Ωb分子态的理论预言。

胡晓会[8](2020)在《轻味重子与双重味重子半轻弱衰变的唯象研究》文中认为重子半轻弱衰变是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探测新物理和理解量子色动力学因子化的理想场所,一直是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2017年,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实验物理学家通过(?)cc++→Λc+K-π+π+衰变道首次发现了双粲重子(?)cc++的存在,测得其质量为m(?)cc++=(3621.40±0.72±0.27±0.14)MeV。2018 年,LHCb 合作组精确测量了(?)cc++的寿命为τ(?)cc++=(256-0.022+0.024±0.014)fs。这些实验研究为弱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可以相信,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积累,LHC和其他高能实验会在不久的将来观测到其他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双底重子、底-粲重子)。由于实验上是通过弱衰变过程观测到双粲重子的,理论上关于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的唯象研究将会对未来实验的测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标准模型与新物理模型框架下,本文首先研究了轻味重子(超子)的味道改变的中性流衰变过程s→dvv。在标准模型框架下,本文预言了这些轻重子的半轻弱衰变过程的分支比为10-14~10-11,形状因子给出的误差为5%~10%。在考虑新物理贡献后,本文发现这些衰变道的衰变分支比可以增加2~7倍。这些理论计算结果对未来BESⅢ和其它相关实验上进行超子弱衰变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新物理探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第二部分从理论上研究了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的理论输入参数。利用QCD求和规则方法,本文计算了双重味重子的“衰变常数”及其质量,计算中考虑了来自JP=1/2+的基态重子和负宇称JP=1/2-重子的贡献。论文发现,计算得到的双粲重子的质量与LHCb实验组的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相较于只考虑JP=1/2+的基态重子时,同时考虑正负宇称重子后计算得到“衰变常数”的数值结果差别不大。计算得到的“衰变常数”可以作为QCD求和规则中研究双重味重子的半轻弱衰变及其他性质的输入参数。针对双重味重子的荷电流衰变过程,本文利用光锥求和规则方法计算了双重味重子(?)QQ’到单重味重子六重态ΣQ’的跃迁形状因子,然后利用这些形状因子和“衰变常数”的数值结果,预言相应的半轻弱衰变过程的衰变宽度和分支比。论文发现最有可能在实验上观测到的衰变过程为(?)cc++→∑c+l+vl和(?)cc+→Σc0l+vl,它们的分支比在10-3~10-2量级。利用光前夸克模型方法,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双重味重子的半轻弱衰变形状因子,衰变过程包含自旋为1/2的初态重子跃迁到自旋为1/2或3/2的末态重子的荷电流过程以及相应的味道改变中性流过程。在夸克层次上,这些衰变过程由c→d/sl+v、b→c/ul-v和b→d/sl+l-诱导。在光前夸克模型框架下,论文计算了这些跃迁过程的形状因子。利用味道空间的SU(3)对称性,论文重新推导了味道自旋重叠因子。利用计算得到的形状因子和重叠因子的理论结果,论文预言了 239个半轻弱衰变过程的衰变宽度和衰变分支比。论文最后给出最有可能在实验上观测到的“黄金衰变道”,由c→d/sl+v诱导的衰变过程分支比在10-3~10-2量级。期望未来LHC和BelleⅡ的实验测量能够验证本文给出的理论预言,从而检验QCD求和规则、光锥求和规则和光前夸克模型方法的正确性,进而理解双重味重子半轻弱衰变的动力学机制。

陈小梅[9](2020)在《基于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的绝热量子泵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石墨烯和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中的绝热量子泵浦的输运性质。通常的经典泵浦是指系统内的物质通过从系统外吸收能量,使系统内发生由低势能向高势能输运物质流的现象。而在介观系统中,纳米器件即使在不加任何偏置振荡源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调控系统某些参数随时间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直流电流和电压的物理过程就叫做量子泵浦。不同材料结构,对泵浦电流的影响是很显着的。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是比较新的系统,对于它的研究很有物理意义。本文基于散射矩阵理论方法和绝热散射理论方法研究了石墨烯和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的双方势垒结构中的透射概率与入射角的关系,我们发现与普通材料的透射概率有很大差异。通常在普通材料中的双方势垒结构的透射概率当势垒高时较小,当势垒比较低时透射概率较大,而其在某一能量值会发生共振隧穿,但是在石墨烯和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的双势垒结构中,由于它们在低能态色散关系的特殊性,当入射角较小时,势垒越高,其透射概率反而大,甚至完全隧穿,而且完全隧穿不是对应于某个特定值而是一个连续范围,这就是克莱因隧穿效应。通过数值计算发现此结构中的泵浦电流也存在特异性。发现在石墨烯中,当其势垒高度大于费米能量范围内会同时出现正向电流和反向电流,而在小于费米能量范围内出现的都是正向电流。在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中,发现在某些的较大的费米能量区间内,在任意入射角下,泵浦直流电流都以相同的方向流动,因此导致在狄拉克点以下产生尖锐的负向角平均泵浦电流,在狄拉克点以上产生尖锐的正向角平均泵浦电流,并且其角平均泵浦电流在狄拉克点不会发散。这在普通材料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系统特殊性而产生的克莱因隧穿效应。同时我们还计算了电流表达式的相关量Berry曲率函数的数值结果,并且用此结果去对泵浦电流大小和方向进行解释和分析,同时验证了经典旋转栅门机制与Berry相位图的一致性。

王炜刚[10](2020)在《非奇异轻重子谱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强子谱是检验强相互作用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的场所,也是认识强子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因而强子谱是当今强子物理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QCD这个理论有三个基本特征:渐进自由、色禁闭和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由于QCD在高能区的渐近自由,对高能过程可用微扰QCD(PQCD)处理。然而,QCD在低能区高度非微扰,对低能过程需要发展非微扰QCD处理方法。目前试图通过严格求解QCD来获取强子的结构性质还有一定的困难。现在常用的低能QCD有效理论方法或模型有如格点QCD理论,QCD求和规则,组分夸克势模型等。由于格点QCD的计算时间随着计算精度的增加而增加,对计算机性能要求极高,目前还不能计算所有的物理量。QCD求和规则仅仅只适用于基态。组分夸克势模型不仅可以降低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还可以研究强子的基态和激发态,因此本文将在组分夸克势模型下研究非奇异轻重子谱。组分夸克势模型中,组分夸克-夸克间的相互作用则通过势场来描述。由于低能区的非微扰作用的存在,至今无法获得描述整个距离范围内夸克间相互作用的完整势。目前最具代表的夸克势是Cornell势和KMS势。KMS势是Cornell势在考虑真空色屏蔽效应的修正后得出的结果。在解释某些介子质量谱的时候,KMS势己能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这就催生了我们对Cornell势和KMS势计算重子适用性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组分夸克势模型,在Cornell势和KMS势这两种夸克势下研究了轻重子的质量谱,并将两个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在短程区采用单胶子交换势,在长程区域唯象地引入了矢量和标量的混合禁闭势。在具体计算能谱时,波函数的构造使用了SU(7)6(8)对称基,其空间波函数部分采用了雅克比坐标下的谐振子基,并扩展到了N=3谐振子壳层。最终发现KMS势更适合轻重子谱的计算,且证明了负宇称可能混入五夸克成份。我们的计算仅仅只是局限于非奇异轻重子,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将其拓展到其他重子和多夸克系统。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对粒子物理的基本常识做了简短的介绍。在第二部分,对组分夸克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模型做相对论修正得出一个普适的单胶子交换势和禁闭势,最终只需要在该模型中带入不同的中心势和禁闭势做计算即可。最后对本文所用的Cornell势和KMS势做了简单介绍。在第三部分,详细讨论了扩展到了N=3谐振子壳层空间波函数给出方式和满足SU(6)对称性的谐振子组态的构造。在第四部分,将Cornell势和KMS势运用于第二部分给出的模型中,采用Mathematica程序对轻重子谱进行计算,并对两种模型计算出的能谱进行了比较。

二、光子的自旋及自旋波函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子的自旋及自旋波函数(论文提纲范文)

(1)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粒子物理发展历程
    1.2 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
    1.3 六夸克态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理论模型
    2.1 组分夸克模型概论
    2.2 单胶子交换势与禁闭势
    2.3 相对论夸克势模型
第3章 数值计算方法
    3.1 谐振子基展开法
    3.2 六夸克系统哈密顿量
    3.3 六夸克态波函数
        3.3.1 空间波函数
        3.3.2 自旋波函数
        3.3.3 味道波函数
        3.3.4 颜色波函数
        3.3.5 六夸克态总波函数
    3.4 重子哈密顿量
    3.5 重子波函数
    3.6 矩阵元的计算
第4章 非奇异轻六夸克态能量的计算与分析
    4.1 参数拟合
    4.2 数值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波函数的具体形式
    1 自旋波函数
    2 色波函数
    3 空间自旋耦合波函数
    4 味道颜色耦合波函数
    5 总波函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情况

(2)核子的奇异半径与电荷分布的唯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粒子物理的历史回顾
    1.2 四种相互作用力
    1.3 标准模型
    1.4 研究背景以及现状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框架介绍
    2.1 夸克模型
    2.2 重子波函数
        2.2.1 三夸克组分的波函数
        2.2.2 五夸克组分的波函数
    2.3 五夸克态的17 种构型
    2.4 同位旋
第3章 核子的奇异半径与电荷分布
    3.1 核子的奇异夸克半径
        3.1.1 模型参数
        3.1.2 奇异半径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2 质子和中子的电荷分布
        3.2.1 理论分析
        3.2.2 电荷密度的计算结果
        3.2.3 数值结果的分析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三夸克组分味道波函数的具体表示
附录B:五夸克组分波函数的具体表示
    B.1 四夸克子系统的味道-自旋波函数
    B.2 四夸克子系统的轨道波函数
    B.3 四夸克子系统的味道波函数
    B.4 四夸克子系统的自旋波函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3)隐粲五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粒子物理发展回顾
    1.2 量子色动力学和强子结构
    1.3 五夸克发展历程及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模型
    2.1 单胶子交换势与禁闭势
    2.2 禁闭势修正
第3章 数值计算方法
    3.1 谐振子基展开
    3.2 五夸克态波函数构造
        3.2.1 自旋波函数构造
        3.2.2 味道波函数构造
        3.2.3 颜色波函数构造
        3.2.4 空间波函数构造
        3.2.5 五夸克系统总波函数
    3.3 矩阵元的计算
    3.4 参数的拟合
第4章 五夸克态质量谱
    4.1 模型参数
    4.2 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张量矩阵元
附录B SU(3)群味道波函数
附录C 自旋相互作用矩阵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情况

(4)基于自旋轨道耦合的原子光学元件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原子光学的发展
    1.2 激光冷却与囚禁技术
    1.3 超冷原子体系简介
    1.4 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1.4.1 自旋霍尔效应
        1.4.2 反常霍尔效应
    1.5 超冷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
    1.6 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子的赝自旋轨道耦合
    2.1 自旋轨道耦合的起源
        2.1.1 经典解释
        2.1.2 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自旋轨道耦合
    2.2 原子赝自旋轨道耦合的产生
        2.2.1 双光子拉曼耦合
        2.2.2 原子赝自旋轨道耦合的实验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旋轨道耦合的原子反射镜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
        3.2.1 阶梯势垒散射模型
        3.2.2 消逝波的不同状态
    3.3 原子反射镜的不同散射状态
    3.4 反射率和极化率的计算
    3.5 入射角和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对原子反射镜的影响
    3.6 一维自旋轨道耦合情况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自旋分束器
    4.1 引言
    4.2 石墨烯中的狄拉克费米子
    4.3 克莱因隧穿
    4.4 光晶格中的原子自旋依赖跃迁
        4.4.1 光晶格的形成
        4.4.2 自旋依赖跃迁的实现
    4.5 任意自旋的狄拉克-外尔费米子
    4.6 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双折射克莱因隧穿
        4.6.1 自旋3/2的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双折射隧穿模型
        4.6.2 自旋3/2的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透射率
    4.7 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Goos-H?nchen位移
        4.7.1 GH位移效应
        4.7.2 自旋3/2的狄拉克-外尔费米子的GH位移
    4.8 影响狄拉克-外尔费米子自旋分束器效率的因素
        4.8.1 透射率和GH位移与入射角的关系
        4.8.2 透射率和GH位移与势垒宽度的关系
        4.8.3 透射率和GH位移与势垒高度的关系
    4.9 讨论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磁性原子单向自旋开关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
        5.2.1 单原子散射模型
        5.2.2 伽利略不变性的破坏
    5.3 不同势垒速度下的原子散射特性
    5.4 透射率和自旋极化率的计算
    5.5 势垒对原子单向自旋开关的影响
        5.5.1 低势垒下势垒速度对透射率和自旋极化率的影响
        5.5.2 高势垒下势垒速度对透射率和自旋极化率的影响
        5.5.3 势垒高度和宽度对透射率和自旋极化率的影响
        5.5.3.1 低速势垒情况
        5.5.3.2 中速势垒情况
        5.5.3.3 高速势垒情况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狄拉克-外尔费米子反射率和透射率的求解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有机聚合物中静电场对于单三态激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子学
    1.2 有机材料
    1.3 有机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1.3.1 有机太阳能电池
        1.3.2 有机发光二极管
        1.3.3 有机自旋阀
    1.4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模型和方法
    2.1 有机半导体能带理论中的物理近似
        2.1.1 绝热近似
        2.1.2 单电子近似
        2.1.3 紧束缚近似
    2.2 一维共轭体系的SSH模型
    2.3 有机共轭体系中自旋相关的相互作用
        2.3.1 电子—电子相互作用
        2.3.2 自旋—轨道耦合相互作用
        2.3.3 超精细相互作用
    2.4 有机半导体内的局域态
        2.4.1 孤子
        2.4.2 极化子和双极化子
        2.4.3 激子和双激子
    2.5 自旋混合激子中各纯态的比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旋混合体系中电场与超精细场对激子产率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模型与方法
    3.3 静电场对自旋混合体系中激子生成概率的影响
    3.4 超精细场引起的自旋翻转效应对自旋混合体系中单态激子产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自旋混合体系中静电场诱导的激子解离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模型与方法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全重四夸克态和三同味重子的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非相对论组分夸克模型中强子的质量与衰变
    2.1 质量谱
        2.1.1 哈密顿量
        2.1.2 求解质量薛定谔方程
        2.1.3 矩阵元的求解
    2.2 强衰变
    2.3 辐射衰变
第三章 全重四夸克态
    3.1 全重四夸克态分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ccc
        3.2.2 bbbb
        3.2.3 bbcc
        3.2.4 bccc和bcbb
        3.2.5 bcbc
    3.3 小结
第四章 Ω重子谱的研究
    4.1 Ω重子的夸克模型分类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P波
        4.2.2 1D波
        4.2.3 2S波
    4.3 小结
第五章 Ω_(ccc)和Ω_(bbb)重子谱的研究
    5.1 理论框架与结果
    5.2 分析
        5.2.1 基态
        5.2.2 1P波
        5.2.3 1D波
        5.2.4 2S波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一 四夸克态波函数与矩阵元
    A.1 自旋空间
    A.2 颜色空间
    A.3 坐标空间
附录二 Ω重子相互作用矩阵元
    B.1 颜色空间
    B.2 坐标-自旋空间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用推广的定域隐规范理论研究Ωb重子激发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强子结构及波函数
    2.1 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2.1.1 夸克及其性质
        2.1.2 夸克的SU(3)对称性及强子分类
    2.2 强子波函数
第三章 介子-重子相互作用及动力学产生的分子态
    3.1 二体散射过程的描写
    3.2 描写介子-重子相互作用的手征幺正方法
        3.2.1 手征对称性及其自发破缺
        3.2.2 介子-重子相互作用拉氏量
        3.2.3 介子-重子散射及Bethe-Salpeter方程
    3.3 定域隐规范理论及其推广
        3.3.1 用于描写介子-重子相互作用的定域隐规范理论
        3.3.2 推广的定域隐规范理论
第四章 Ω_b重子激发态的研究
    4.1 具有Ω_b态量子数的介子-重子耦合道
    4.2 相关的相互作用拉氏量及重子波函数
        4.2.1 相关拉氏量
        4.2.2 利用重子波函数求VBB顶角矩阵元
        4.2.3 相关的重子波函数
    4.3 ΞB,ΞB~*及其耦合道的S-波散射振幅
    4.4 动力学产生的Ω_b激发态
    4.5 LHCb实验首次观测到Ω_b激发态
    4.6 Ω_b激发态的再研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轻味重子与双重味重子半轻弱衰变的唯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理论模型简介
    2.1 QCD求和规则简介
    2.2 光锥求和规则
    2.3 光前夸克模型
第三章 超子的半轻弱衰变
    3.1 理论框架
    3.2 数值结果和讨论
        3.2.1 标准模型预言
        3.2.2 形状因子的误差
        3.2.3 超对称标准模型的贡献
        3.2.4 最小331模型的贡献
    3.3 小结
第四章 双重味重子的“衰变常数”和质量
    4.1 QCDSR方法的研究应用
        4.1.1 QCDSR与只含有正宇称的重子
        4.1.2 考虑正负宇称的重子的QCD求和规则
    4.2 数值结果
        4.2.1 质量
        4.2.2 “衰变常数”
    4.3 小结
第五章 光锥求和规则方法分析(?)_(QQ')→ Σ_Q'的半轻弱衰变
    5.1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方法计算跃迁形状因子
        5.1.1 形状因子
        5.1.2 Σ_Q的光锥分布振幅
        5.1.3 光锥求和规则方法
    5.2 数值结果
        5.2.1 跃迁形状因子
        5.2.2 半轻弱衰变
    5.3 小结
第六章 光前夸克模型下的双重味重子的半轻弱衰变
    6.1 理论框架
        6.1.1 光前夸克模型
        6.1.2 味道自旋空间的波函数
    6.2 形状因子的数值结果
    6.3 半轻弱衰变
        6.3.1 衰变宽度
        6.3.2 半轻衰变的结果
        6.3.3 SU(3)对称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初末态重子的波函数
    A.1 自旋味道空间的波函数
    A.2 diquark假设下的波函数
附录B 螺旋度振幅
附录C 根据味道SU(3)对称性计算重叠因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的绝热量子泵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泵浦
        1.1.1 量子泵浦的发展历程
        1.1.2 绝热量子泵浦的基本原理
    1.2 石墨烯和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
        1.2.1 石墨烯
        1.2.2 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
    1.3 一些奇特的输运现象
        1.3.1 量子隧穿和克莱因隧穿效应
        1.3.2 泵浦电流和Berry相位
    1.4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2.1 散射理论
        2.1.1 散射矩阵理论方法
        2.1.2 绝热散射理论方法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层石墨烯的绝热量子泵浦研究
    3.1 研究背景和简介
    3.2 模型和计算方法
        3.2.1 研究模型
        3.2.2 理论方法
    3.3 计算结果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绝热量子泵浦研究
    4.1 研究背景和简介
    4.2 计算模型和方法
        4.2.1 研究模型
        4.2.2 理论方法
    4.3 计算结果和讨论
        4.3.1 数值计算结果和讨论
        4.3.2 旋转栅门模型与Berry相位的一致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非奇异轻重子谱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粒子物理发展简史
    1.2 量子色动力学与强子物理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2章 理论模型
    2.1 强子结构
    2.2 夸克势模型
        2.2.1 势模型概述
        2.2.2 单胶子交换和禁闭
        2.2.3 禁闭势的相对论修正
    2.3 各种形式的势模型
        1.Cornell势
        2.KMS势
        3.其他势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数值计算方法
    3.1 谐振子基展开
    3.2 重子系统哈密顿量
    3.3 重子系统波函数的构造
    3.4 模型参数给出
    3.5 小结
第4章 非奇异重子谱的计算
    4.1 Cornell势模型计算非奇异轻重子谱
    4.2 KMS势计算非奇异轻重子谱
    4.3 数值计算结果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关于哈密顿矩阵元的计算
    1.无关项的处理
    2.自旋-自旋项的处理
    3.张量项的处理
    4.自旋-轨道项的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论文发表
    学术会议

四、光子的自旋及自旋波函数(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D]. 陈文. 西南大学, 2021(01)
  • [2]核子的奇异半径与电荷分布的唯象研究[D]. 曾彤. 西南大学, 2021(01)
  • [3]隐粲五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D]. 杜欣. 西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自旋轨道耦合的原子光学元件的理论研究[D]. 郑任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有机聚合物中静电场对于单三态激子影响的研究[D]. 陈静琳. 山东大学, 2020(11)
  • [6]全重四夸克态和三同味重子的谱学研究[D]. 刘名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用推广的定域隐规范理论研究Ωb重子激发态[D]. 罗向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8]轻味重子与双重味重子半轻弱衰变的唯象研究[D]. 胡晓会.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赝自旋1狄拉克外尔费米系统的绝热量子泵浦的研究[D]. 陈小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非奇异轻重子谱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D]. 王炜刚.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光子自旋和自旋波函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