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麦后移栽棉是在抗虫棉、抗虫杂交棉推广应用后,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麦收机械化的普及和棉花育苗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种植模式。与传统的麦套移栽棉相比,一方面由于没有了预留棉行,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0%以上,另一方面小麦采用机械收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它的推广应用对稳定棉花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我省粮棉生产优势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麦后移栽棉生产基本上沿用传统麦套棉的栽培技术,在生产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棉花产量不稳,品质下降。棉花生长发育后延,有效现蕾开花期缩短,基本无伏前桃,产量以伏桃和秋桃为主,秋桃比重大。(2)种植密度偏稀。移栽密度不到1600株/亩,不利于麦后移栽棉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多现蕾,多开花,多结铃,增加亩铃数。(3)难以培育壮苗。播种过早易形成僵苗和旺长线苗,栽后缓苗期长;播种过迟,棉苗苗龄短,苗小苗弱,生长发育慢,造成迟播、迟发、晚熟。(4)棉花移栽质量差。麦后移栽棉适栽期较短,移栽期劳力矛盾大(收割前茬小麦),同时由于气温高,田间蒸发量大,田间移栽质量难以保证,栽后田间管理滞后。上述问题制约了麦后移栽棉生产的发展和棉花产量与棉田效益的提高。本课题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发展棉花生产的思想指导下,针对麦后移栽棉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了以下凡方面的研究:(1)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棉田综合效益等种植模式特点研究;(2)麦后移栽棉不同播种期试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适宜品种筛选试验、麦棉连作简化栽培试验等关键栽培技术研究;(3)麦后移栽棉壮苗剂试验、麦后移栽地膜棉试验示范、麦后移栽棉缓控释肥试验、机械化配套试验示范等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拟在上述研究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进行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明确品种选择、适期播种、苗床壮苗、地膜覆盖移栽、合理密植、缓控释肥、机械化生产配套等关键技术,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棉花生产中,为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课题在生产调研、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中实行科研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示范推广农户相结合;田间试验与室内测定相结合;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达到研究出成果、示范出效益的目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麦后移栽棉种植模式特点:(1)棉花生育期缩短,前期生长较慢,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移,中后期生长发育快,后发优势明显。(2)棉花基本无伏前桃,产量构成以伏桃、秋桃为主,且表现为成铃集中,成铃率较高。(3)棉花产量较春棉和麦套移栽棉低,减产幅度不大,但棉田比春棉多收一季小麦,比麦套移栽棉多收30~40%小麦产量,棉田全年总收益高于春棉和麦套棉,同时便于小麦机械化收获。2.麦后移栽棉关键栽培技术:(2)合理播种期在4/20至5/5之间,适期内随播种期提前,霜前花率提高,但苗龄宜控制在30d以内。(2)最佳种植密度为2000~2500株/亩,在适宜密度范围内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密争早,以密补迟。(3)选择生育期较短、结铃性强、成铃集中、霜前花率较高的品种。(4)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3.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配套技术:(1)苗床使用壮苗剂,能解决苗床要搬钵蹲苗和易线苗的问题,是棉花轻简化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2)采用地膜覆盖移栽,能促进棉花壮苗早发,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提高伏桃比例,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3)田间施肥用缓释肥,既减少了田间施肥次数,降低了劳动力投入,又能增产10%左右。(4)与机械化配套生产,亩平减少用工3-5个,明显降低了生产的劳动强度,社会经济效益显著。4.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2009~2011年在湖北省累计推广应用248.1万亩,亩平增产皮棉6.63kg,亩平增效94.4元,三年总计增加效益2.34亿元。本项研究解决了麦棉争地的矛盾和麦后移栽棉高产高效生产的重大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创新了棉花生产种植制度,棉田综合效益显著,填补了我省麦后移栽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空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麦后移栽棉的效果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 2010(05)
- [2].麦后移栽棉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11)
- [3].麦后移栽棉保优丰产增效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4)
- [4].麦后移栽棉生育及生理特性对水分亏缺的响应[J]. 灌溉排水学报 2012(02)
- [5].灌溉方式及灌溉制度对麦后移栽棉的影响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5(06)
- [6].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9)
- [7].麦后移栽棉主攻伏桃,争早秋桃的栽培管理措施[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5)
- [8].山西南部麦后移栽棉简约化栽培模式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