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集控站监控系统的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宇[1](2021)在《安监系统在无人值守高压变电站的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的特高压电网建设目标的逐步铺开,当下的变电站建设已经由小型低电压变电站逐步转型到大型高电压变电站主导。由于高电压变电站地理位置分散,并且存在跨地区多级调度协调的问题,国内500k V及以上高电压变电站仍然配备了多达数十人的值班团队。本文计划利用图像采集设备、环境探测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中央处理单元设备以及相应的供电及防雷设备进行合理组合和协作设计,实现对站区围墙范围内重要监控点布置,对不同电压等级的户外型电气设备的外部运行状态做到及时观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装设了电气屏柜的工作房间的状况,同时联通站区和集控中心的通信,及时了解铺设电缆的沟道是否进水以及房间内湿度、温度等重要环境参数是否有变,防止站区遭到窃贼侵入并组织各区域(大门、房内、围墙)的子系统联合动作以满足安保要求,实现对空调等设备的远方状态监视和控制,完成对高电压变电站全面监控目标,实现无人值守。本文以乌海乌达北500k V变电站作为试点,通过对相应设备的协作为基础设计了一套造价合理的安监系统,并在该变电站成功应用,成为蒙西地区首个投产的500k V无人值守变电站。本文对现有工业级产品在实现更高要求的智能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摄像头的云台控制系统为切入点展开了剖析,并以元器件和逻辑算法为优化方向展开了讨论,为未来进一步提高内蒙古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打下基础,为内蒙古电力集团发展智能电网,贯彻减员增效既定方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刘道琼[2](2020)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实现公司发展方式、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中提出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任务,调度作为“大运行”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安全风险管控、电网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2019年,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电力体制的改革更加深入,国家电网公司面对新形势,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调度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各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实现电网调度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管理,急需加快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建设,原有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升级、优化,使电网管理向着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精简管理冗余环节,不断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本文在对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理论及组织优化理论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运维集控站、调控中心、调度一体化系统等几个方面对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地区电网运行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旨在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和坚强智能电网的理论基础,结合电网大运行体系的特点,对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现有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提出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改进优化实施方案,制定新的调度、监控业务深度融合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电网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在对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原有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优化后的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发现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后在供电稳定性、运行经济性和安全便捷性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效益。与原有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能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该模式能满足未来电网的发展要求。
王恒[3](2019)在《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水下控制模块(Subsea Control Module,SCM)可以实现控制水下采油设备的阀门执行器启闭功能以及监测水下生产设备运行状况的功能,是整个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设备。其中,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是投入使用最为广泛的水下控制设备,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和设计尚属起步阶段,相关技术不够成熟,所以开展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研究对于我国提高海洋油气田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功能原理和设计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在机械系统方面,对保护罩、压力补偿器和对接锁紧机构等机械结构进行设计;在液压系统方面,制定液压系统方案原理图,设计液压集成阀板,并选型关键液压元件;在电控系统方面,根据其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拟定电控系统总体方案,进行电路和软件设计。根据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工作环境和控制要求,对SCM的控制系统—水下电子模块进行散热研究。对水下电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进行布局和选型,并确定其散热方式;考虑到设计的电源模块缺乏功耗参数,对24V DC电源模块进行热耗损计算和热仿真分析;考虑到内部含有多个发热电子元件和高压密闭的工作环境,分析水下电子模块热环境形成机制,确定其散热量,并且对水下电子模块运行时的散热进行仿真分析,确保其温升变化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对SCM液压系统的油路和液压阀采用二阶距法进行可靠性分析。引入二阶矩法可靠性分析理论及其矩阵描述,建立油路的液压冲击失效模型和液压阀的磨损失效模型,并建立相应的可靠性函数状态方程,应用二阶矩法计算油路和液压阀在各自失效形式下的可靠度,确保液压油路和液压阀满足可靠性要求,并且绘制相应的可靠性定量关系图,分析其相关基本随机参数变化对于油路和液压阀可靠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水下生产系统的FAT测试方案和标准,对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原理样机进行压力测试和温度测试。在压力测试方面,对SCM样机液压系统进行静压测试,并对样机整体进行承压测试,确保SCM样机在承压状态下的功能性不受影响;在温度测试方面,对样机的控制系统—水下电子模块在高温、低温和高低温循环的环境中进行测试,确保水下电子模块在严酷的温度环境中功能性不受影响。
买合苏旦·阿不力孜,吐逊姑·玉素甫[4](2017)在《浅谈集控站系统中电网调度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分析了集控站系统的特点,同时阐述了电网调度在集控站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旨在强化两个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电网调度的实时性优点,实现对变电站工作生产的全面监控,提高工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保证变电站正常生产工作的进行。
姜贞[5](2016)在《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的电气误操作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设备损坏,甚至引起电网振荡直至瓦解以及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五防”系统是防止误操作事故,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500kV杨高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设计其“五防”系统并应用,取得成果包括:(1)结合上海电网实际特点,从“五防”系统的设计要求出发,分析各类“五防”装置的优缺点,总结目前上海主要的超高压变电站的“五防”系统的配置和运行情况。(2)通过对不同“五防”装置的原理与设计分析,对上海电网主流应用的“微机五防”装置原理和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措施。(3)从500kV杨高变电站的运行需求出发,对该站一次接线的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其“五防”设计等相关工作的流程,并给出受控站“五防”系统的相关配置方案。(4)结合500kV杨高变电站的运行特点,探索在“大集控”下“五防”装置的设计。针对未来无人值班站的要求,对上海电网“五防”系统规划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对全文工作做了总结和展望,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杨秀慧[6](2015)在《绍兴地区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仿真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人机系统的需求,为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提供必要的底层支撑,就需要对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进行研究、加以设计,提高集控站运行人员的工作效率与业务熟练度,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论文以绍兴地区的实际变电站为仿真原型,从该地区运行人员的应用需求出发,研究绍兴地区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的总体方案,设计出了构成仿真培训软件的各个模块,并对所设计的仿真培训软件进行了测试。为了完成该工作,论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绍兴地区的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的现状,结合培训软件开发的要求、标准和建设目标,对仿真培训软件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论文对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进行了整体性的设计,包括软件的实现总体目标,软件的框架规划及其系统组成、业务控制流程图等。在进行整体设计之后,论文对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从图形基本处理、通信功能处理、数据处理库等三方面对人机系统通用功能库进行构建;从界面设计、菜单设计、命令设计、窗口管理等几方面对教员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仿真子系统加以阐述,完成了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任务。最后,对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的启动初始化、遥信遥测遥调点、故障与事件设置功能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展示了部分软件界面。测试结果表明:论文设计的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懂、支持对新业务的扩展,能够满足绍兴地区的实际需求。
周红[7](2015)在《七台河电网监控中心项目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变电站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和监视技术的完善程度,以及它们的可靠性、技术特性指标和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变电站集中监控模式是在一个电网中建立多个小型集控站,每个集控站配置一套监控系统对周围变电站进行集中控制的一种相对分散的控制模式。即根据变电站之间相对地理位置,在其中一座变电站设置集控站,对集控站所在变电站和周围相邻变电站进行集中控制。变电站集中监控模式是国内应用最早的一种无人值班变电站集控模式,该模式下通常将以往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工作集中由集控站负责,集控站的监控系统配置较为简单。电网监控中心将供电区内集控站进行整合,对区域内所属变电站进行远方集中监视与控制,从而达到供电区内的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的目的。论文将首先对七台河电网集中监控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监控中心项目建设的设计方案,并针对项目实施过程安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行探讨,最后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和环境评价,最终实现该项目的闭环管理,从而达到供电区内变电站实现集中监控和无人值守的目的。
温钱明[8](2014)在《500KV监控中心微机防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项目整体上分两大部分:一是微机防误操作系统软件系统功能设计;二是防误操作方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创新,主要包括:在满足现有基本逻辑防误功能的基础上,对后期分区控制功能的研究;数据共享、功能协调统一的研究,实现防误操作系统与SCADA系统的图模和实时数据的共享与联动;适应监控中心的防误策略研究,充分利用共享信息和全网全局信息,对防误逻辑判断引入新条件,加强防误策略判断,在满足单站防误的基础上,实现站际全网性防误闭锁功能。这样新型的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准确控制,防止事故的出现,使得电力公司的电网运行水平、事故处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与管理效率的大大提高,而且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可以满足“大运行”、“大检修”模式下防误操作的要求。
晋世豪,刘鹏举[9](2014)在《浅谈集控站运行管理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文中研究表明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集控站运行中的主要危险点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危险点预测和控制方法。对今后集控站的安全运行管理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有效控制集控站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实现企业安全运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蒋涛[10](2014)在《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变革》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电公司于一九九六年颁布了关于建立集控站的文件,建议在电网调度的层次之下建立集控站,以保证电网及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有效运行。胜利油田电网变电站整体自动化水平较低,很多变电站尚未实现综合自动化功能。油田变电站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不利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传统的管理方式必须向集约化转变,实行分层管理,开始变电站无人值守及集控站建设。变电站的集中监控在油田电网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滨海供电公司的东一集控站、河口供电公司的大王北集控站、南区供电公司草桥集控站逐步投入运行。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研究制定以标准化变电站的建立组织模式、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监控及自动化改造为重点的管理变革,形成并实施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变革,夯实稳固可靠的生产现场,建立标准统一的变电站集中控制规划方案,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确保变电站从有人值守到集中控制的有序进行。集控中心负责各受控站的远方运行监视、倒闸操作、事故异常处理、设备的巡视与维护以及文明生产等全面运行管理工作。集控站的设立,大大改善了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并改善了系统的结构,实现了变电站管理的分层、分级管理,其产生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二、浅谈集控站监控系统的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集控站监控系统的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1)安监系统在无人值守高压变电站的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结构 |
2.3 系统设计要求 |
2.3.1 主要设计要点 |
2.3.2 必须系统功能要求 |
2.3.3 可扩展系统功能要求 |
2.4 系统设备选型 |
2.4.1 系统适配 |
2.4.2 设备选型 |
2.4.3 与其他系统的联动及接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乌达北500KV变电站设计纲要 |
3.2 设计标准及依据 |
3.2.1 国家标准 |
3.2.2 行业规范 |
3.2.3 专业配合 |
3.2.4 厂家资料 |
3.3 设计图解 |
3.3.1 安防系统接线图 |
3.3.2 安防系统监控点布置 |
3.3.3 安防系统缆线布置 |
3.4 设计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台系统的优化可行性探讨 |
4.1 概述 |
4.2 系统优化 |
4.2.1 当前系统智能化的不足 |
4.2.2 元器件优化 |
4.2.3 算法优化与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图纸目录 |
附录2 施工图说明 |
附录3 通用工艺在安监系统中的要求 |
附录4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网络示意 |
附录5 安全防范遥视系统屏屏面布置示意 |
附录6 室外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7 主建筑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8 500KV保护小室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9 主变无功及220KV保护小室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10 核心设备在安监系统中的参数 |
附录11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监视点设备分配表 |
附录12 电缆清册(一) |
附录13 电缆清册(二) |
附录14 电缆清册(三) |
附录15 电缆清册(四) |
附录16 设备材料表 |
致谢 |
(2)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电网调度相关理论 |
一、电网调控运行 |
二、电网调控一体化 |
三、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 |
第二节 项目优化相关理论 |
一、组织优化理论 |
二、流程优化理论 |
三、管理优化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蚌埠地区电网及调控一体化概况 |
一、蚌埠地区电网概况 |
二、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背景 |
三、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现状 |
第二节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
一、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中心运行管理 |
二、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机构设置 |
三、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人员配置 |
第三节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人力资源的效率问题 |
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 |
三、业务范围不清晰问题 |
四、设备、系统老旧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 |
第一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
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统一管理 |
二、定点设置运维集控站 |
第二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业务范围优化 |
一、业务范围重新界定 |
二、业务范围优化分析 |
第三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实施方案优化 |
一、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升级改造 |
二、运维集控站的建设、升级改造 |
三、光传输网的升级改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优化管理评价 |
第一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评价指标解析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准则层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
二、指标层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
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第三节 指标隶属矩阵的确定及评价 |
一、指标层模糊评价 |
二、准则层模糊评价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一、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国内研究现状 |
1.3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液压装置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1 可靠性理论研究发展现状 |
1.3.2 液压装置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3 水下控制模块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功能原理 |
2.3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设计要求 |
2.4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机械系统设计 |
2.4.1 保护罩设计 |
2.4.2 压力补偿装置设计 |
2.4.3 对接锁紧机构设计 |
2.5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液压系统设计 |
2.5.1 液压系统方案原理拟定 |
2.5.2 液压集成阀板设计 |
2.5.3 关键液压元件选型 |
2.6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电控系统设计 |
2.6.1 电控系统总体方案 |
2.6.2 电控系统电路设计 |
2.6.3 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下电子模块复杂密闭空间系统散热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下电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布局及散热途径 |
3.2.1 水下电子模块电子元件布局 |
3.2.2 水下电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选型 |
3.2.3 水下电子控制模块的散热方式 |
3.3 24V DC电源模块耗散热计算及分析 |
3.3.1 24V DC电源模块设计 |
3.3.2 24V DC电源模块热耗损计算分析 |
3.3.3 24V DC电源模块散热仿真分析 |
3.4 SEM多热源封闭系统的散热分析 |
3.4.1 水下电子模块热环境形成机理分析 |
3.4.2 水下电子模块在密闭空间系统的散热量计算分析 |
3.4.3 水下电子模块在密闭空间系统环境中散热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二阶矩法的关键液压元件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二阶矩法的可靠性分析理论 |
4.2.1 相关矩阵理论 |
4.2.2 一次二阶矩函数的矩阵描述 |
4.2.3 二阶距法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
4.3 液压油路的抗液压冲击可靠性分析 |
4.3.1 液压冲击时液压油路压力变化机理分析 |
4.3.2 基于管壁材料强度的液压油路可靠性分析 |
4.3.3 基于液压系统额定压力的液压油路可靠性分析 |
4.3.4 液压油路抗液压冲击可靠度与随机参数的变化关系 |
4.4 液压阀的抗磨损可靠性分析 |
4.4.1 液压阀磨损失效机理分析 |
4.4.2 基于磨损深度的液压阀可靠性分析 |
4.4.3 液压阀抗磨损可靠度与随机参数的变化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FAT测试总体方案研究 |
5.2.1 国内外水下生产系统测试技术对比分析 |
5.2.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FAT测试总体方案 |
5.3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原理样机压力测试 |
5.3.1 SCM原理样机压力测试方案 |
5.3.2 SCM原理样机液压系统静压测试 |
5.3.3 SCM原理样机高压舱测试 |
5.4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电子模块温度测试 |
5.4.1 测试装置选用及测试准备 |
5.4.2 SEM样机高温测试 |
5.4.3 SEM样机低温测试 |
5.4.4 SEM样机高低温循环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浅谈集控站系统中电网调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集控站系统的特点 |
1.1 实现监控功能 |
1.2 信息处理能力 |
1.3 遥控操作 |
1.4 提供快速有效的运行设备查询界面 |
2 电网调度在集控站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
2.1 电网调度与集控站系统的关系 |
2.2 电网调度的实时性特征 |
2.3 地区分布 |
2.4 电网调度的防误功能 |
3 结语 |
(5)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五防”装置的演变过程 |
1.2.1 机械锁 |
1.2.2 机械程序闭锁 |
1.2.3 电气联锁 |
1.2.4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 |
1.3 上海电网变电站微机“五防”装置的通用配置 |
1.3.1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第一组成方式 |
1.3.2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第二组成方式 |
1.3.3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第三组成方式 |
1.4 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在上海高压变电站的应用 |
2.1 上海高压变电站常规的防误装置 |
2.1.1 机械闭锁 |
2.1.2 电磁闭锁 |
2.1.3 电气闭锁 |
2.1.4 红绿牌闭锁 |
2.2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上海高压变电站的应用 |
2.2.1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的特点 |
2.2.2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的在上海电网的应用 |
2.3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运行分析 |
2.3.1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组成 |
2.3.1.1 硬件构成 |
2.3.1.2 软件构成与管理方式 |
2.3.2 微机防误闭锁的工作原则 |
2.3.3 微机五防闭锁系统的实现 |
2.4 “五防”系统在国网上海检修公司(原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应用的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方案设计及实现 |
3.1 500kV杨高变电站特点 |
3.1.1 杨高变电站概况 |
3.1.2 500kV杨高变电站的特点 |
3.2 杨高站“五防”的设计要求及实现 |
3.2.1 杨高站“五防”的设计要求 |
3.2.1.1 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
3.2.1.2 各“五防”系统部件需达到的功能 |
3.2.2 杨高站系统接线图 |
3.2.3 杨高站防误设施的构成 |
3.2.3.1 JOYO-B1微机“五防”装置 |
3.2.3.2 电气闭锁 |
3.2.3.3 电磁闭锁 |
3.2.3.4 机械闭锁 |
3.2.3.5 红绿牌闭锁 |
3.2.3.6 一把钥匙一把锁 |
3.3 杨高站典型回路防误实例分析 |
3.3.1 500kV串防误实例 |
3.3.1.1 边开关闸刀1G |
3.3.1.2 边开关接地闸刀1GD |
3.3.2 220kV出线防误设施实例 |
3.3.2.1 出线一(三)母闸刀1G |
3.3.2.2 出线开关母线侧接地闸刀2GD |
3.4 杨高站微机“五防”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集控”环境下“五防”装置的配置分析 |
4.1 目前上海地区的微机“五防”模式 |
4.2 目前微机“五防”存在的问题 |
4.3 “大集控”前提下“五防”系统的研究 |
4.3.1 “大集控”运行模式的主要特征 |
4.3.1.1 分区集控 |
4.3.1.2 分控中心+运维站 |
4.3.1.3 生产指挥中心 |
4.3.2 “五防”装置在受控无人站运行状况 |
4.3.2.1 上海地区受控无人站“五防”配置形式 |
4.3.3 无人站“五防”配置需要重视问题 |
4.3.4 对解决方法的探索 |
4.4 “大集控”环境集控站、受控站“五防”配置的设计优化措施 |
4.4.1 遥控闭锁 |
4.4.2 集控站防误闭锁 |
4.4.3 统一的变电站数据描述和信息编码 |
4.4.4 唯一操作权 |
4.4.5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防误 |
4.4.6 多屏联网技术 |
4.4.7 在线防误闭锁技术 |
4.5 “五防”外的防范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绍兴地区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开发要求及目标 |
2.1.1 规则和标准 |
2.1.2 培训对象和仿真范围 |
2.1.3 建设目标 |
2.1.4 系统指标 |
2.2 需求分析 |
2.2.1 软件总体目标 |
2.2.2 软件功能需求 |
2.3 总体设计 |
2.3.1 系统组成 |
2.3.2 系统结构 |
2.3.3 业务控制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仿真软件通用功能库设计 |
3.1 图形基本处理 |
3.1.1 图形处理初始化 |
3.1.2 图元刷新 |
3.2 通信功能处理 |
3.2.1 通信环境初始化 |
3.2.2 发送接收服务程序 |
3.2.3 通信数据解释库 |
3.3 数据处理库 |
3.3.1 动态数据处理库 |
3.3.2 告警信息处理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教员监控子系统与监控仿真子系统设计 |
4.1 教员监控菜单界面设计 |
4.1.1 主界面设计 |
4.1.2 遥测点菜单设计 |
4.1.3 遥信点菜单设计 |
4.2 教员监控子系统命令设计 |
4.2.1 启动与初始化 |
4.2.2 教员命令设计 |
4.3 监控仿真子系统设计 |
4.3.1 画面与窗口管理 |
4.3.2 动态点操作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测试 |
5.1 启动初始化测试 |
5.1.1 启动 |
5.1.2 初始化 |
5.2 遥测遥信遥调点测试 |
5.2.1 遥测点测试 |
5.2.2 遥信点测试 |
5.2.3 遥调点测试 |
5.3 故障和事件设置 |
5.3.1 故障设置测试 |
5.3.2 事件设置测试 |
5.3.3 事件设定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七台河电网监控中心项目建设的设计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2 现状分析 |
第3章 监控中心建设设计方案 |
3.1 设计原则 |
3.2 监控中心集中监控模式选择 |
3.3 监控中心站址选择 |
3.4 监控主系统建设方案 |
3.5 通信系统建设方案 |
3.6 机房及监控大厅装修方案 |
3.7 项目设备配置清单 |
第4章 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
4.1 组织管理 |
4.2 监控系统联调管理 |
4.3 监控中心建设项目验收管理 |
4.4 监控中心试运行期间管理模式 |
第5章 项目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 |
5.1 项目经济分析 |
5.2 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
5.3 项目的环境评价 |
第6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500KV监控中心微机防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集控微机防误闭锁相关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集控主站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4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的发展的趋势 |
1.3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1.3.1 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监控中心各应用系统的功能 |
1.3.2 防误策略新要求 |
1.3.3 数字化变电站的接入策略 |
1.4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
1.5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对防误的要求 |
1.5.1 现有的防误系统需适应“大运行”体系的要求 |
1.5.2 防误闭锁的全面性和强制性问题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设计方案 |
2.1 集控防误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概述 |
2.2 设计目标 |
2.3 方案设计原则 |
2.4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主站和子站防误功能要求 |
2.5 防误主站系统构架 |
2.6 操作票传送方案 |
2.6.1 操作票的内容 |
2.6.2 操作票的填写 |
2.6.3 电脑钥匙 |
2.7 操作票管理 |
2.8 开票专家系统 |
2.8.1 图形模拟开票 |
2.8.2 智能自动开票 |
2.8.3 手工开票 |
2.8.4 提取典型票 |
2.8.5 提取历史操作票 |
2.9 操作票格式的设计功能 |
2.10 智能紧急解锁方案 |
2.10.1 智能解锁方案 |
2.10.2 安全解锁方案 |
2.10.3 紧急解锁方案 |
第3章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与 SCADA 系统的联动 |
3.1 SCADA 系统的概述 |
3.2 系统联动技术介绍 |
3.3 多媒体主站方式 |
3.3.1 系统原理 |
3.3.2 实现方法 |
3.4 多媒体 RTU 方式 |
3.4.1 多媒体 RTU 的结构 |
3.4.2 多媒体 SCADA 系统 |
3.5 协同式监控程序系统 |
3.5.1 系统原理 |
3.5.2 基于黑板的遥视与防误操作系统的运行协同系统 |
3.6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与 SCADA 系统的联动 |
3.7 视频监控系统与 SCADA 系统的联动 |
第4章 监控中心的防误策略的研究 |
4.1 监控中心对全网防误功能 |
4.1.1 模拟操作的防误闭锁逻辑判断功能 |
4.2 防误逻辑判断新方法 |
4.2.1 背景 |
4.2.2 逻辑判断新条件 |
4.3 五防服务器功能模型 |
4.3.1 实时数据采集 |
4.3.2 虚遥信服务 |
4.3.3 站控层解闭锁服务 |
4.3.4 SNTP 时钟同步服务 |
4.3.5 过程层电动设备强制闭锁 |
4.4 闭锁防误范围 |
4.4.1 断路器闭锁 |
4.4.2 电动刀闸 |
4.4.3 手动刀闸 |
4.4.4 临时接地线 |
4.4.5 网/柜门 |
4.5 操作模式 |
4.5.1 受控站遥控操作 |
4.5.2 受控站程序操作 |
4.5.3 调度中心遥控操作 |
4.5.4 调度中心程序操作-模式 1 |
4.5.5 调度中心程序操作-模式 2 |
4.5.6 就地操作 |
4.6 系统扩展功能 |
4.6.1 智能闭锁单元 |
4.6.2 接地装置(地线)管理设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浅谈集控站运行管理危险点分析与预控(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
1、集控站运行危险点预控背景 |
2、集控站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危险点 |
3、集控站运行危险点的原因分析 |
4、集控站运行危险点预控措施 |
4.1 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 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
4.2 坚持开展标准化操作和标准化巡视工作。 |
4.3 严肃调度纪律, 规范运行人员的行为, 杜绝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
4.4 提高集控站运行人员参与电网管理的力度, 避免设备带病运行。 |
4.5 结合大修 (技改) 针对性预控, 杜绝习惯性违章。 |
4.6 吸取事故教训, 加强业务培训, 经常对全体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锻炼。 |
4.7 增加设备监控的方法和手段, 将更多的智能化设备接入监控系统。 |
4.8 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集控站运行危险点预控。 |
5、结束语 |
(10)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集控站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标准化变电站的设计规划 |
2.1 集中监控规划建设方案 |
2.1.1 改造规划 |
2.1.2 技术规划 |
2.1.3 管理规划 |
2.1.4 集控规划 |
2.2 集中监控生产现场管理模式的建立 |
2.2.1 电力调度管理 |
2.2.2 设备检修管理 |
2.2.3 运行值班管理 |
2.2.4 现场安全管理 |
第三章 集中监控岗位模式变革 |
3.1 组织管理的模式变革 |
3.2 岗位管理的职责变革 |
3.3 岗位工作的流程变革 |
第四章 集控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
4.1 集控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4.2 集控站自动化系统中SCADA功能的实现 |
4.2.1 责任分区和信息分流 |
4.2.2 事故重演 |
4.2.3 拓扑着色 |
4.2.4 操作的复述和审批 |
4.2.5 批次遥控 |
4.2.6 挂牌 |
4.2.7 厂站与电压等级过滤 |
4.2.8 循环调图 |
4.2.9 画面操作 |
4.2.10 维护工具 |
4.2.11 事项浏览器 |
4.2.12 报表处理功能 |
第五章 集控变电站集中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
5.1 集控站综合监控系统的特点 |
5.2 集控站综合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 |
5.3 集控站综合监控系统的优势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浅谈集控站监控系统的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监系统在无人值守高压变电站的方案设计[D]. 陈思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D]. 刘道琼.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4)
- [3]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 王恒.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4]浅谈集控站系统中电网调度的应用[J]. 买合苏旦·阿不力孜,吐逊姑·玉素甫. 科技创新导报, 2017(17)
- [5]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系统研究及应用[D]. 姜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6]绍兴地区集控站人机系统仿真培训软件设计[D]. 杨秀慧.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7]七台河电网监控中心项目建设的设计与管理[D]. 周红. 吉林大学, 2015(08)
- [8]500KV监控中心微机防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温钱明. 南昌大学, 2014(05)
- [9]浅谈集控站运行管理危险点分析与预控[J]. 晋世豪,刘鹏举. 科技与企业, 2014(20)
- [10]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变革[D]. 蒋涛. 山东大学, 2014(10)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微机保护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