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罗卷戏是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中原大地上的一种稀有剧种,因罗戏和卷戏同台演出而形成,曾被老百姓称之为“罗卷同台两下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变和审美的多元化导致罗卷戏备受冷落,甚至濒临灭绝,被戏曲界专家们誉为戏曲中的“大熊猫”。就目前的现状来讲,保护罗卷戏势在必行。笔者试图采用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罗卷戏的艺术特征,剧目概况和剧团人员的发展状况,从邓州罗卷戏的形成与发展着手,对其历史与现状做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由罗卷戏在邓州传承的文化背景、历史流变、罗卷戏的音乐形态考察以及邓州罗卷戏的现状与思考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罗卷戏在邓州传承的文化背景。笔者试图通过对邓州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考察与分析,初步了解戏曲曾是邓州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罗卷戏占其主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生活的多元化,罗卷戏备受冷落,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人问津。第二部分为邓州罗卷戏的历史流变。从罗卷戏的渊源入手,研究邓州罗卷戏的形成与发展,并从中论证了罗卷戏在邓州的发展是“流”而不是“源”的问题。并分析了影响罗卷戏的几个重要因素,即卷戏、罗戏、傩戏以及罗戏与傩戏的关系。第三部分为邓州罗卷戏的音乐形态考察。从声腔、唱腔、伴奏音乐、乐队编制、剧目概况这五个方面对其邓州罗卷戏的音乐形态特征做系统的概述。由此了解到,罗卷戏之所以风靡一时,正是由于它融合了罗戏的粗狂直爽和卷戏的婉转悠扬,文武兼备,备受青睐,而当前剧目的急剧减少,从300多个传统剧目到目前不到30个能搬上舞台,又使得罗卷戏日趋萧条衰落,甚至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第四部分为邓州罗卷戏的传承与现状思考。通过对比邓州罗卷戏的分布图、演出区域图,归纳其机构设置和传承谱系,可以清晰地看到邓州罗卷戏发展脉络。邓州罗卷戏自清朝雍正年间开始,就在邓州兴起,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到了近代出现断层。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兴起,邓州罗卷戏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它的价值再次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