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

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

陈宁李雅丽

提要|在解析物联网两层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底层网络分布、汇聚网关接入、互联网络融合、终端用户应用四部分的物联网系统架构;设计了由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控制平台、应用终端平台组成的面向物联网的网络协议体系,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讨论了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在分析当前物联网标准、技术、安全以及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物联网发展的六个重要理念。

关键词|物联网系统架构协议体系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TN92

作者信息|陈宁(1978—),男,河北临城人,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移动无线网络设计规划方向的研究,050035。

1引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技术和产业模式[1,2],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从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的《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可以总结出物联网所体现的两层基本涵义:(1)目前的三大网络,包括互联网(Internet)、电信网、广播电视网是物联网实现和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是在三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2)用户应用终端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因此,物联网技术能够使物体变得更加智能化.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最有可能率先获得智能连接功能的物体包括家居设备、电网设备、物流设备、医疗设备以及农业设备,并基于此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系统融合。

本文在系统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说明了物联网所应具备的系统架构、网络协议体系、关键技术,总结了物联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物联网发展的全新理念。

2IoT的系统架构

本文所提出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底层网络分布、汇聚网关接入、互联网络融合以及终端用户应用四个部分。

图1物联网系统架构

在图1中,大量的底层网络系统选择性的分布于物理空间当中,根据各自特点通过相应方式构成网络分布。底层网络通过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WSNs(WirelessSensorNetworks)、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采集物物交换信息并传输到智能汇聚网关,通过智能

汇聚网关接入到网络融合体系,最后利用包括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等网络途径使信息到达终端用户应用系统。与此同时,终端用户可以通过主观行为影响底层网络面向不同应用,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物联信息交互。

3IoT协议体系

在物联网中要完成可靠稳定的数据交换就必须遵守若干事先约定好的准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格式以及事件实现顺序的若干准则称为物联网网络协议。因此,物联网网络通信协议、物联网网络控制平台、物联网应用终端平台构成了物联网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物联网体系结构

3.1网络通信协议

物联网是三网融合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而三网融合的关键是实现三网的完全IP化,基于IP的优化网络是三网融合的结合点。因此对于物联网来说,以IP协议为基础,采用类似于互联网TCP/IP协议的分层网络通信协议可以为上层的各种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overIP),同时该协议允许IP协议下的各种异构网络可以在优化网络上运行(IPovereverything)。图3给出了物联网分层网络通信协议族示意图。

图3物联网通信协议簇示意图

(1)网络接口层:物联网的网络接口层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捕获,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压缩,所采用的传输介质主要有无线电波、光波、红外线等。

(2)网络层: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负责IP寻址和路由的发现和维护.物联网中各种异构网络能够互相通信就必须进行非常复杂的硬件地址转换,这项工作对于异构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统一的IP地址就可以解决这样的复杂问题;针对未来物联网络的需求,需要在底层网络中建立一种基于IP的新路由方式来实现优化网络主机与物联网节点之间的无缝链接通信。

(3)传输层:物联网的传输层主要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具有分用和复用的功能。

(4)应用层:物联网的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本层直接为终端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3.2网络控制平台

网络控制平台主要是对底层异构网络间信息处理的管理以及整个物联网网络的自组织管理,包括信息处理管理、网络自组织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服务质量管理。

(1)信息处理管理:由于物联网感知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对物联网信息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同构网元间的信息融合和信息压缩,异构网元间的协作信息处理。

(2)网络自组织管理:物联网大多数节点具有随机部署的特点,并且物联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动态性,所以需要通过有效的网络自组织管理技术满足物联网网络结构多变性的需求.主要包括异构网络管理、资源与任务管理、数据管理、部署管理、初始化及维护管理。

(3)安全管理:由于物联网无线信道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传统的安全机制不能适用于物联网的需求,需要设计新的物联网安全机制,建立新的物联网安全协议架构。

(4)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在各协议层设计队列管理,是物联网网络与终端用户间以及物物之间信息传输和共享的质量约定.物联网必须为物体与物体间、用户与物体间提供充足的资源,满足网络需求的性能指标。

3.3应用终端平台

应用终端平台建立在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控制平台基础之上,主要包括应用服务接口和网络控制接口,目的是为终端用户提供可靠的应用进程服务。

4IoT关键技术分析

物联网作为当今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关键技术具有跨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等特点,每项关键技术都需要亟待突破。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考虑,如图4所示。硬件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s)、智能嵌入式技术(EmbeddedIntelligence)以及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软件技术包括信息处理技术、自组织管理技术、安全技术。

图4物联网关键技术

4.1硬件技术分析

通过定义如下三个抽象概念,可以进一步说明物联网硬件关键技术的作用。

(1)对象:客观世界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对象,数以万计的对象证明了客观世界的存在。每个对象都具有两个特点:属性和行为,属性描述了对象的静态特征,行为描述了对象的动态特征.任何一个对象往往是由一组属性和一组行为构成的。

(2)消息:客观世界向对象发出的一个信息.消息的存在说明对象可以对客观世界的外部刺激作出反应.各个对象间可以通过消息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3)封装:将有关的属性和行为集成在一个对象当中,形成一个基本单位。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对象关系示意图

物联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信息交换,每个物体都是一个对象.因此物联网的硬件关键技术必须能够反映每个对象的特点。首先,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读取该对象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对象的自身特点,描述了对象的静态特征。其次,除了标识物体的静态特征,对于物联网中的每个对象来说,探测它们的物理状态的改变能力,记录它们在环境中动态特征都是需要考虑的。就这方面而言,传感器网络在缩小物理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差距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描述了物体的动态特征。再次,智能嵌入技术通过把物联网中每个独立节点植入嵌入式芯片后,比普通节点具有更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每个节点可以通过智能嵌入技术对外部消息(刺激)进行处理并反应.同时,带有智能嵌入技术的节点可以使整个网络的处理能力分配到网络的边缘,增加了网络的弹性。最后,纳米技术和微型化的进步意味着越来越小的物体将有能力相互作用和连接以及有效封装。然而,现有纳米技术发展下去,从理论上会使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的线幅达到极限。这是因为,如果电路的线幅继续变小,将使构成电路的绝缘膜变得越来越薄,这样必将破坏电路的绝缘效果,从而引发电路发热和抖动问题。

4.2软件技术分析

物联网的软件技术用于控制底层网络分布硬件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行为,为各种算法、协议的设计提供可靠的操作平台。在此基础上,方便用户有效管理物联网络,实现物联网络的信息处理、安全、服务质量优化等功能,降低物联网面向用户的使用复杂度.物联网软件

运行的分层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图6物联网软件分层体系结构

5IoT面临的问题

EPoSS(TheEuropeanTechnologyPlatformonSmartSys-temsIntegration)在《InternetofThingsin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品互联,2015-2020年物品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几乎所有事物进入全智能化时代。现阶段,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标准、技术、安全以及应用开发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6IoT未来发展理念

物联网作为现有网络的延伸,泛在网络的基础,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如下物联网发展理念:

(1)基于上下文的网络聚合理念。由于面向应用的不同需求,物联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网络环境不尽相同,其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和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泛在特性,物联网中海量信息和资源在跨层上下文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深度挖掘、智能分类及挑选,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更有价值、更有针对性的实用信息。

(2)基于多宿主概念的网络传输理念。基于多宿主的物联网,可以使底层网络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使用若干条有效链路接入到上层融合网络中,具有增强物联网络可靠性和鲁棒性、实现负载均衡、减少传输延迟、降低用户开销的实际意义。

(3)异构网络融合理念。物联网信息的获取依赖于不同类型的异构网络,异构网络间找到同一种信息表达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联网异构网络融合首先表现在数据传输层面,基于各类异构网络的信息数据都将被整合到一个统一的IP融合网络中进行传输;其次表现在应用服务层面,把物联网中的所有异构网络应用服务全部整合到一个IP融合网络中,宏观上实现应用服务的完全统一。

(4)面向应用理念。物联网的泛在特性决定了其必须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考虑不同的网络通信和控制方式,因而对不同应用的物联网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也不尽相同。相关的通信协议、软硬件设计需要针对应用场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有效的中间件设计可以部分屏蔽网络底层的复杂性,为上层应用提供抽象的管理接口,能够快速建立起基于物联网的业务应用。

(5)循环经济产业链理念。由图1可以看出,物联网是一个潜在的内循环系统。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循环经济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有效开展需要技术、投资、以及运行成本,而且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在资金流动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循环经济的特点,把握连接物体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时空配置上的合理性,可以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6)低碳效用理念。物联网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决策事件的效率及准确率,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无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随着物联网的深入,各个行业可以减少人力资源及设备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物联网相关技术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理念。物联网改变了人、物、服务的信息传递模式,全新的功能体验将给用户带来高效、便利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在物联网产业结构,我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部分技术的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所以我国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以提升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提升民族品牌国际话语权为目的,争取尽快突破关键难题,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化技术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可持续的竞争力。科研工作者应该通过掌握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物联网逐步成为信息时代助推我国经济腾飞的新引擎.因此,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提高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uangYH,LiGY.Descriptivemodelsforinternetofthings[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ControlandInfor-mationProcessing[C].Harbin,China:IEEEPress,2010.483-486.

[2]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31(6):2-9.

ZhuHong-bo,YangLong-xiang,YuQuan.Investigationoftechnicalthoughtandapplicationstrategyfortheinternetofthings[J].JournalonCommunications,2010,31(6):2-9.(inChinese)

[3]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ZhuHong-bo,YangLong-xiang,ZhuQi.Surveyontheinternetofthings[J].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turalScience),2011,31(1):1-9.(inChinese)

[4]WelbourneE,etal.BuildingtheinternetofthingsusingRFID:TheRFIDecosystemexperience[J].IEEEInternetComputing,2009,13(3):48-55.

[5]BrollG,etal.Perci:Pervasiveserviceinteractionwiththeinter-netofthings[J].IEEEInternetComputing,2009,13(6):74-81.

[6]KranzM,etal.Embeddedinteraction:Interactingwiththein-ternetofthings[J].IEEEInternetComputing,2010,14(2):46-53.

[7]KortuemG,etal.Smartobjectsasbuildingblocksfortheinter-netofthings[J].IEEEInternetComputing,2010,14(1):44-51.

[8]杜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综述[EB/OL].上海情报服务平台,2009.

[9]宁焕生等.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10,34(12A):2514-2517.

NingHuan-sheng,etal.ResearchonChinainternetofthings.servicesandmanagement[J].ActaElectronicaSinica,2010,34(12A):2514-2517.(inChinese)

(责任编辑:张树华)

标签:;  ;  ;  

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