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化功能测试的方法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曹港[1](2021)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仿真实验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引导虚拟仿真技术行业健康发展,研究者需要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测试来评定什么样的虚拟仿真实验才是好的虚拟仿真实验,从而为虚拟仿真实验开发者提供指引。然而在测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指标(如计时,帧率等)人工测出的数据准确性不如计算机工具辅助测出的数据,最终测试结果中存在不少脏数据,给最终的统计过程带来不少麻烦等等。为了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测试过程的效率和准确度,本文设计并实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该工具的实现形式为Web系统加浏览器扩展,功能分为测试模块和管理模块。测试模块能够针对部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指标,如FPS,加载时间等提供自动数据收集功能,对于其他无法完成自动收集的指标提供操作简便的评分面板。管理模块能够对整个测试项目的成员、待测对象、和测试结果进行管理。本文总结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测试流程并从功能性、非功能性需求、系统开发可行性、功能模块划分、技术架构选择、数据库设计、后台业务逻辑等方面介绍了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最后,本文将该系统运用到了实际的测试过程中,结果表明使用测试工具后每个虚拟仿真实验的平均测试时间由22分钟缩短为14分钟,因此,测试工具的使用能够提高测试人员测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效率。
孙婧鑫[2](2021)在《基于Selenium的Web功能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为了保证Web应用程序使用过程中的正确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对Web应用程序的测试仍然以手工测试为主,这种方式不但测试效率很低,也满足不了软件系统快速迭代的需求。因此,如何综合应用自动化测试技术,改进现有的自动化测试方法是目前软件测试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的方式进行自动化测试是目前实施自动化测试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现有的测试框架普遍存在适用性不强、脚本开发难度大且难以维护等问题,使得自动化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推广受到阻碍。为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更加优化的测试框架帮助更好地完成针对Web应用功能的自动化测试任务。本文对现有测试框架进行了优化,通过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Selenium对应用的自动化测试框架进行设计,并进行实际应用。该框架结合了数据驱动技术和关键字驱动技术两者的优势,形成了一种混合型自动化测试框架。本框架在设计过程应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根据Selenium中已有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对要实现的Web应用程序测试框架进行二次封装,将页面元素的定位方式和定位表达式存储在对象库中,以方便后续测试脚本进行调用和操作。设置了多个驱动器,通过数据驱动方式实现数据和测试脚本分离,通过关键字驱动实现了业务逻辑和应用程序的分离。在脚本设计中采用了Page Object设计思想将测试脚本分为5层,进一步提高了测试用例的可维护性。并在最终的自动化测试阶段,通过运用单元测试框架Test NG与集成平台Jekins共同进行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测试过程中可达到随时测试、快捷测试的优异效果。最后,用已搭建好的Web应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对MIMS系统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手工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两种方法下对同种对象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前者在测试过程中效率远大于后者,极大节约了Web应用程序测试的时间成本,同时也较大得节约了软件的测试成本。通过对本文搭建的自动化测试框架进行具体对象的应用实践,进一步表明了测试框架的现实应用合理性。
王川涛[3](2021)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Web GUI自动化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Web应用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同时Web应用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在逐渐增加,软件测试人员越来越重视如何保证Web系统功能正确性和可靠性的问题。目前Web应用软件具有更新快的特点,其中由于DOM结构的变化以及页面元素的更改导致GUI级的测试成本占回归测试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测试人员采用基于DOM对象的页面控件识别的方法来构建自动化测试脚本,测试脚本维护成本较高。为此本文以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根据自动化测试执行流程构建了自动化测试平台,在回归测试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试效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自动化测试中结合图像识别的技术,将传统基于DOM页面元素定位的方式转化成基于GUI图像元素匹配定位的方式,并根据待测页面显示分辨率不同的特点,对匹配算法进行验证实验,选用SIFT特征匹配算法,较好地适应了Web应用GUI测试中较多涉及到尺度变化的情况。(2)根据自动化测试执行流程,设计实现了自动化测试平台,提供测试项目管理、测试用例管理、测试脚本管理、自动化测试执行、日志与测试报告服务等功能。该平台基于Django框架的MTV模式开发,同时对开源测试框架Airtest、Selenium进行集成,结合操作关键字映射表生成基于Img Page-Object模式的测试脚本,运用Jinjia2模板引擎输出可视化的测试报告。本平台系统已部署在实验环境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自动化测试平台在测试执行中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传统基于DOM元素定位的自动化测试的补充,也清晰明了地展现了测试报告结果。本文选取了同一Web应用的4个不同版本进行回归测试实验,对于最新版本原始测试用例复用通过率和回归测试效率有所提高。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归次数的增加,采用基于GUI图像识别定位的测试脚本可以提高Web页面控件的识别率,测试用例的复用性,以及测试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徐小强[4](2021)在《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方法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网络安全挑战。渗透测试技术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方法来检测系统漏洞,可以快速发现网络安全问题,避免造成不可逆损失。近年来,网络安全行业高速发展,涌现出了众多渗透测试工具,大大方便了渗透测试人员对企业网络进行安全性测试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工具只能针对可以直接访问的网络进行渗透测试,而绝大部分安全问题往往存在于测试工具无法直接访问的内部网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PTES渗透测试执行标准和ATT&CK攻击矩阵模型,设计了一种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系统。该系统包含信息收集、漏洞探测、漏洞利用、权限提升、后渗透测试和痕迹清理六个部分。在信息收集环节,系统会对给定目标进行子域名信息收集、端口扫描和服务识别,特别是针对网站服务进行CMS指纹识别,为漏洞探测和漏洞利用奠定基础。在后渗透测试环节,为了规避WAF、IDS、IPS等安全设备的检查,系统构建了基于HTTP协议的隐蔽信道,打通了从外网到内网的流量转发路径,实现了对内网的自动化安全测试。在痕迹清理阶段,系统会自动清理在渗透测试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避免这些文件被恶意利用。本文模拟中小型企业内网拓扑结构,构建了存在漏洞的靶场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了系统功能测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自动发现外网安全漏洞、自动构建内外网流量转发信道、进一步对内网进行自动化渗透测试的功能。达到了对企业内外网进行自动全面、高效准确的漏洞检测的标准,从而协助企业尽早进行漏洞修复和网络加固,避免因为安全漏洞造成的严重损失。
胡雪晴[5](2021)在《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中UI人机交互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程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应用市场中的应用数量指数级增长的同时,应用安全设计缺陷和恶意程序的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对当前移动应用自动化测试技术提出了挑战。当前,国内Android应用市场中应用功能日益丰富,不仅限于社交类应用,用户与应用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国内多数应用都涉及了用户账号的注册和登录功能,部分应用核心功能与用户账号紧密联系,有些应用甚至存在不注册账号或账号未登录状态则无法进入应用的情况。当前运行时状态分析的应用测试方法对于UI人机交互模式的应对仍然存在缺陷,现有的自动化测试工具都无法解决国内Android应用的账号注册和登录问题,导致对应用内容和账号相关功能的测试覆盖不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测试覆盖率可以达到的上限。同时,部分应用为防止机器自动获取应用内容或出于安全考虑,在账号、财产等应用使用场景中融入了人机交互验证流程。由于通过验证通常需要复杂的认知识别,或具有一定逻辑约束的操作行为,当前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亦不能很好地应对。针对上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实现了基于UI人机交互方法的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适用于国内Android应用的账号注册和登录流程引导方法,以及账号注册和第三方应用账号关联登录方法。根据应用UI与用户交互的特点和UI控件间关系特点,对国内应用常见的引导模式和注册登录流程交互方法进行设计与实现。2.提出一种国内Android应用中常见人机交互验证模式的应对方法。结合目标检测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图像验证码和滑块验证方法。3.基于上述方法实现了自动化测试工具,并根据不同UI交互场景设计实验以验证工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上述UI交互方法可以完成国内多数Android应用的账号引导、注册和登录及人机交互验证流程,同时对应用的测试覆盖率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
周竞帆[6](2021)在《基于Jenkins集成服务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自动化测试是现在软件测试的主流发展方向。国内外的许多公司成立了自己的测试团队,开始研究更高效的自动化测试方法。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常用的测试工具,但是还没有一个能够整合各种测试工具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一个能够集成多种测试工具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通过该平台对不同测试工具进行整合,满足测试人员在平台上进行软件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平台让测试人员更方便的进行软件测试,提高了软件测试效率,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是一个Web程序,采用主流的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开发效率。按业务功能将系统划分用户管理功能、服务管理功能、团队管理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并且搭建Jenkins服务用于执行测试,搭建STF服务用于管理移动设备。本人在项目的开发中完成了前端系统的开发工作和后端系统的部分开发工作。在技术上采用了 Vue的前端框架,使用Vuetify组件库作为页面的主要组件,通过Axios封装通信接口与系统后台进行数据通信。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相关背景,课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对目前已有的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开发本系统需要使用的相关技术做了介绍。接着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包括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接下来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系统架构进行了概要设计,明确了本人在系统开发中的工作。在详细设计中对每一个前端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UML图表示了模块内部的实现流程与方法,并对本人参与的部分后端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描述。最后对本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且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欧昭冬[7](2021)在《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道路上最为璀璨的成果之一,自动测试系统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工业生产各个层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测试软件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也是整个系统搭建成败的关键;而为了提高测试软件中测试程序的开发效率,增强测试程序面对复杂仪器的通用性,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概念应运而生,是目前自动化测试软件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实现了基于Linux开源系统下的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该软件为测试程序的执行和管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对于测试程序的复用有重大意义。本项目作为精品课程自动测试系统的教学范例,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动测试软件体系,紧跟当今测试领域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新型测量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而对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概念进行总结,并根据其具体功能制定了软件设计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进行软件开发。最后通过对软件的测试和具体的应用确保软件的使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明确测试执行管理软件作为测试框架的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序列文件管理、编辑、执行,与测试模块接口功能和测试报表等功能需求。在研究比较了传统和基于测试执行管理的测试方案基础上,设计了执行管理软件的架构模型和总体设计方案。2.基于软件设计方案,采用QT作为软件开发工具,对软件存储结构采用异质链表进行设计,并对步骤的操作算法实现进行论述。设计了序列文件的存储、加载,测试模块程序接口规范,序列文件的执行过程以及图形化用户接口。与此同时,完成了报表功能和其他辅助功能的实现。3.在完成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测试,验证了执行管理软件存储结构、与其他测试模块的接口和执行模块等功能。并实现了基于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分拣测试系统实验应用的实例。综合上述,本文设计并实现的基于开源系统平台的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符合对于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功能需求,并通过测试和应用验证了软件的实现符合预期设计。
彭新宇[8](2021)在《基于Selenium的Web自动化测试框架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敏捷开发的兴起导致Web应用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更新迭代极其频繁,同时,Web应用规模和系统复杂度逐步增加,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测试,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自动化测试成为各个企业的迫切需求。主流商业自动化测试工具普遍存在成本高、复杂度高等问题,开源自动化测试工具存在耦合度高、脚本复用率低、适用性低等缺点。因此,搭建一个灵活、易用、轻量级的自动化测试框架能够较好地解决Web功能测试以及回归测试中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测试效率。本文通过分析Web自动化测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用开源工具Selenium为基础,针对该工具本身存在的耦合度高、稳定性差、维护难度大、灵活度差等问题,研究并搭建了基于Selenium的Web自动化测试框架。本框架集成Pytest单元测试框架实现测试脚本编写,引入页面对象与数据驱动的设计模式,实现元素与业务逻辑分离、测试脚本与测试数据分离,降低系统耦合度,实现脚本可重用的目标。系统采用四层架构设计,分为公共库层、业务逻辑层、测试用例层与表现层,实现多浏览器支持、常用方法封装、文件上传、脚本自动执行、断言检查、失败重新执行、测试日志与测试报告生成等关键功能。同时,针对Web测试过程中元素难定位、结果验证难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二次定位、鼠标模拟的方式提高元素定位的准确率;在简单断言与数据库断言的基础上提出页面交互验证的方式丰富了测试中断言检查能力。对框架应用评估,使用Git工具实现框架的版本控制,Jenkins实现测试任务的持续集成与自动执行,执行完成后测试报告以邮件的方式自动发送,从而帮助测试人员及时快速进行软件缺陷分析与定位。通过实际工程应用并从稳定性、测试效率以及与其他框架对比等多个角度对框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本框架能够稳定、快速地支持Web应用的自动化测试,同时易用性以及扩展性强,降低了维护管理成本与人工、时间等资源消耗,切实提升了测试工作效率,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赖勇[9](2021)在《配电网运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个地区的电力水平也在快速提高,同时西部地区的电力需求和电力供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西部地区,虽然供电能力有余,但故障处理缓慢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本文主要以西藏地区的昌都市为主要试点对象,充分调查基层设备的缺陷,并就这些存在的缺陷进行实地改造,主要进行了馈线自动化改造、配电设备和终端改造、机房改造以及通信系统的建设。为实现馈线自动化提供物理设施。为了系统高效使用,结合故障定位算法对故障位置进行计算,通过主站或子站分析结果,根据结果确定的故障位置情况采取自动化的合理的供电恢复措施,切断配电网内发生故障区域的馈线段的供电,保持没有故障的配电网区域的正常供电。本系统采用C/S架构设计,数据库采用Oracle。根据各方面的需求对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以馈线自动化为主要功能的配电网控制与管理系统。本系统在昌都地区进行设备改造,线网改造均达到90%以上。本系统使昌都地区的配电故障处理得到极大的改观,电力稳定性提高,负荷超载率明显下降,实现了主站和子站结合方式对各个地区馈线自动化故障高效处理。
苗钰婧[10](2021)在《供电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条件。早期的电网调度工作依靠人工作业完成,现代电网调度工作已具有综合管控能力,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日益成为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设备借助于当前的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自动化等科技力量不断升级,同时电网调动自动化系统也因此而不断优化。对于电力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发挥出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可以看出当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所设计的系统,在总结相关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分析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调度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开展和功能要求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功能实现其中电网调度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遥测数据、报警、遥测设备、报表和系统管理。本系统依据SCADA的数据对电网运行的自动调度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系统采用基于.NET开发平台的开发技术架构,使用SQLServer数据库来存储与数理数据。系统设计中按照基本功能需求,从总体架构和数据库两个大的方面考虑,系统架构采用B/S架构,软件设计使用MVC设计模式,最后依照设计结果进行编码实现,从功能细分、实现流程、代码类图和实效的效果几个方面介绍具体过程。系统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所设计的功能,能够促进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升级,提高电力信息服务系统质量和运行效率。
二、自动化功能测试的方法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化功能测试的方法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仿真实验质量评价 |
1.2.2 软件自动化测试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指标收集 |
2.1 虚拟仿真实验测试过程分析 |
2.2 虚拟仿真实验操作页面嵌入 |
2.3 JavaScript代码注入 |
2.4 跨域调取Cookie |
2.5 技术指标收集 |
2.5.1 从实验空间主页中读取 |
2.5.2 通过JavaScript获得 |
2.5.3 需要测试员评判并输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工具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量表管理用例说明 |
3.1.2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用例说明 |
3.1.3 测试批次管理用例说明 |
3.1.4 测试过程用例说明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实时性需求 |
3.2.2 并发性需求 |
3.2.3 安全性需求 |
3.2.4 浏览器兼容性需求 |
3.2.5 易用性需求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经济可行性 |
3.3.2 技术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
4.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2 功能模块划分 |
4.2.1 用户登录模块 |
4.2.2 用户管理模块 |
4.2.3 量表管理模块 |
4.2.4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模块 |
4.2.5 测试批次管理模块 |
4.2.6 测试过程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E-R图 |
4.3.2 数据库表设计 |
4.4 系统时序图 |
4.4.1 测试批次管理模块选择测试负责人 |
4.4.2 测试批次管理生成测试任务单 |
4.4.3 测试过程主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工具功能实现 |
5.1 系统视图实现 |
5.1.1 虚拟仿真实验操作界面嵌入 |
5.1.2 评分面板实现 |
5.1.3 自动收集数据展示 |
5.2 系统界面 |
5.2.1 添加成员 |
5.2.2 新建测试项目 |
5.2.3 测试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用例测试 |
6.2.1 用户登录模块用例测试 |
6.2.2 用户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3 测试批次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4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5 量表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6 测试过程模块用例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3.1 浏览器兼容性测试 |
6.3.2 实时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展望 |
7.3.1 系统存在的局限性 |
7.3.2 未来工作开展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Selenium的Web功能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件测试概要 |
2.1 自动化测试理论 |
2.1.1 理论基础 |
2.1.2 自动化测试优缺点 |
2.1.3 自动化测试的引入 |
2.2 自动化测试框架 |
2.2.1 测试脚本模块化框架 |
2.2.2 测试库架构框架 |
2.2.3 数据驱动测试框架 |
2.2.4 关键字(表格)驱动测试框架 |
2.3 常见Web功能自动化测试工具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测试框架需求分析 |
3.1 测试框架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 自动化测试框架搭建工具介绍 |
3.3.1 常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对比 |
3.3.2 Selenium工具集 |
3.3.3 TestNG |
3.3.4 Jenkins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elenium的 Web功能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 |
4.1 自动化测试框架总体设计 |
4.2 自动化测试框架服务层设计 |
4.3 自动化测试框架执行体系设计 |
4.3.1 配置文件 |
4.3.2 混合驱动模块 |
4.3.3 分层式测试脚本 |
4.3.4 测试结果和日志 |
4.4 测试脚本分层架构设计 |
4.4.1 UI层 |
4.4.2 Page层 |
4.4.3 Test层 |
4.4.4 Utility层 |
4.4.5 Test Suite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实现与应用 |
5.1 项目概述及分析 |
5.2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实现 |
5.2.1 公共库模块实现 |
5.2.2 页面对象管理模块实现 |
5.2.3 用例管理模块实现 |
5.2.4 自动化测试实施模块实现 |
5.3 测试框架的使用效果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Web GUI自动化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及关键技术 |
2.1 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 |
2.1.1 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及优势 |
2.1.2 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框架 |
2.1.3 Web GUI自动化测试 |
2.2 图像匹配技术 |
2.2.1 图像匹配算法分类 |
2.2.2 图像匹配关键要素 |
2.3 开发框架介绍 |
2.3.1 Django Web框架 |
2.3.2 Django的 MTV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图像匹配识别算法 |
3.1 基于特征的图像匹配算法 |
3.1.1 Harris角点检测算法 |
3.1.2 SIFT特征匹配算法 |
3.2 匹配效果的验证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测试平台的需求分析 |
4.1.1 用户群体分析 |
4.1.2 可行性分析 |
4.1.3 功能需求分析 |
4.1.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4.2 测试平台整体概述 |
4.2.1 平台架构设计 |
4.2.2 平台模块划分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4 平台开发环境 |
4.3 测试用例管理模块 |
4.3.1 GUI图像管理 |
4.3.2 测试数据管理 |
4.4 测试脚本管理模块 |
4.4.1 功能函数封装 |
4.4.2 元素操作关键字映射表 |
4.4.3 Img Page-Object模式测试脚本 |
4.5 自动化测试执行模块 |
4.5.1 图像匹配定位 |
4.5.2 异常检测监控 |
4.6 日志与测试报告模块 |
4.6.1 日志服务 |
4.6.2 测试报告 |
4.7 本章小结 |
5 平台的运行与测试 |
5.1 平台运行环境 |
5.2 平台系统测试 |
5.2.1 平台功能测试 |
5.2.2 平台兼容性测试 |
5.3 平台验证 |
5.3.1 待测系统分析 |
5.3.2 待测系统测试 |
5.4 回归测试分析 |
5.4.1 对比实验分析 |
5.4.2 测试效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方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整体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PTES渗透测试执行标准 |
2.1.1 前期交互阶段 |
2.1.2 信息搜集阶段 |
2.1.3 威胁建模阶段 |
2.1.4 漏洞分析阶段 |
2.1.5 渗透攻击阶段 |
2.1.6 后渗透测试阶段 |
2.1.7 漏洞报告阶段 |
2.2 代理技术 |
2.2.1 正向代理 |
2.2.2 反向代理 |
2.3 隐蔽信道 |
2.3.1 ICMP协议隐蔽信道 |
2.3.2 DNS隐蔽信道 |
2.3.3 HTTP协议隐蔽信道 |
2.4 ATT&CK攻击矩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外网到内网渗透测试系统设计 |
3.1 整体设计 |
3.2 自动化渗透测试流程设计 |
3.2.1 信息收集模块设计 |
3.2.2 漏洞探测模块设计 |
3.2.3 漏洞利用模块设计 |
3.2.4 权限提升模块设计 |
3.2.5 后渗透测试模块设计 |
3.2.6 痕迹清理模块设计 |
3.3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渗透测试系统实现 |
4.1 自动化渗透测试平台整体实现方案 |
4.2 人机交互模块实现 |
4.2.1 访问控制模块实现 |
4.2.2 系统配置模块实现 |
4.2.3 插件管理模块实现 |
4.2.4 任务下发模块实现 |
4.2.5 任务监控模块实现 |
4.2.6 结果展示模块实现 |
4.3 自动化渗透测试模块实现 |
4.3.1 信息收集子模块实现 |
4.3.2 漏洞探测子模块实现 |
4.3.3 漏洞利用子模块实现 |
4.3.4 权限提升子模块实现 |
4.3.5 后渗透测试子模块实现 |
4.3.6 痕迹清理模子模块实现 |
4.4 第三方插件模块实现 |
4.4.1 子域名收集插件 |
4.4.2 端口服务识别插件 |
4.4.3 漏洞插件 |
4.4.4 权限提升插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分析 |
5.1 靶机实验环境构建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后台功能模块测试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中UI人机交互方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
2.1 Android系统概述 |
2.1.1 Android系统架构 |
2.1.2 Android四大组件及其工作机制 |
2.2 Android控件信息提取及用户行为模拟技术 |
2.2.1 Accessibility服务 |
2.2.2 Android调试桥 |
2.3 Hook技术 |
2.4 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 |
2.4.1 OpenCV |
2.4.2 目标检测算法 |
2.4.3 图像相似度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droid应用UI人机交互方法设计 |
3.1 账号注册及登录引导方法设计 |
3.2 注册和登录方法设计 |
3.2.1 第三方账号关联登录识别方法 |
3.2.2 账号注册方法 |
3.3 人机交互验证方法设计 |
3.3.1 图像验证码提取方法 |
3.3.2 滑块验证方法 |
3.4 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防范技术对抗方法设计 |
3.4.1 安全模式对抗方法 |
3.4.2 无障碍服务干扰对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框架设计 |
4.2 UI交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Android移动设备中的UI交互模块 |
4.2.2 服务器中的UI交互模块 |
4.3 自动化测试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Android应用程序的分析与运行 |
4.3.2 Android应用程序状态转移方法 |
4.4 UI人机交互决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通用模式 |
4.4.2 引导模式 |
4.4.3 登录模式和注册模式 |
4.4.4 人机交互验证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研究问题 |
5.2 实验环境及工具版本 |
5.3 实验数据来源 |
5.4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5.4.1 账号注册和登录引导 |
5.4.2 账号注册和登录 |
5.4.3 人机交互验证 |
5.4.4 自动化测试覆盖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Jenkins集成服务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本人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软件自动化测试分析 |
2.2 软件自动化测试研究 |
2.2.1 自动化测试方法探究 |
2.2.2 自动化测试技术 |
2.3 技术框架介绍 |
2.3.1 前端框架介绍 |
2.3.2 Vuetify |
2.3.3 Axios |
2.3.4 Jenkins |
2.3.5 STF |
2.4 前端系统架构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概述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用户管理功能 |
3.2.2 服务管理功能 |
3.2.3 被测应用管理功能 |
3.2.4 团队管理功能 |
3.2.5 项目管理功能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易用性 |
3.3.2 安全性 |
3.3.3 响应速度 |
3.3.4 可靠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整体架构 |
4.2 系统功能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接口设计 |
4.5 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前端框架设计 |
5.1.1 通信模块的设计 |
5.1.2 公共组件的封装设计 |
5.2 用户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2.1 用户注册与登录的设计与实现 |
5.2.2 用户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5.3 服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1 Jenkins服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2 STF服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4 被测应用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5 团队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 项目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1 项目搜索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2 项目基本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3 测试用例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4 测试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5 测试结果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7 系统实现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用例设计 |
6.2.1 用户管理功能 |
6.2.2 服务管理功能 |
6.2.3 团队管理功能 |
6.2.4 项目管理功能 |
6.3 非功能性测试 |
6.3.1 易用性 |
6.3.2 安全性 |
6.3.3 响应速度 |
6.3.4 可靠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与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设计方案 |
2.1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概念 |
2.2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需求分析 |
2.3 自动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架构模型 |
2.4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4.1 序列文件执行模块设计方案 |
2.4.2 与测试程序接口设计方案 |
2.5 软件开发环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实现 |
3.1 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管理对象数学模型 |
3.2 步骤表的存储结构及算法实现 |
3.3 序列文件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4 测试模块与执行管理软件接口设计与实现 |
3.4.1 测试模块程序接口规范 |
3.4.2 测试模块程序调用接口 |
3.5 接口数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3.6 序列文件执行模块设计与实现 |
3.6.1 序列文件执行 |
3.6.2 测试程序管理 |
3.7 图形化用户接口设计与实现 |
3.7.1 载入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7.2 主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7.3 子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8 测试数据报表模块设计与实现 |
3.9 辅助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测试 |
4.1 软件测试概念 |
4.2 软件测试方法 |
4.2.1 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 |
4.2.2 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灰盒测试 |
4.3 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测试方案 |
4.3.1 初期测试方案 |
4.3.2 中期测试方案 |
4.3.3 末期测试方案 |
4.4 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测试设计与实现 |
4.4.1 异质链表的单元测试 |
4.4.2 与测试模块接口的集成测试 |
4.4.3 软件整体功能的系统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分拣测试系统实验 |
5.1 分拣测试系统介绍 |
5.2 分拣测试系统实验传统设计方案 |
5.3 基于执行管理软件的分拣测试系统实验 |
5.3.1 测试序列设计 |
5.3.2 测试程序设计 |
5.3.3 测试程序的调用 |
5.3.4 测试序列的编辑和执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测试步骤的操作 |
附录B 脚本形式的测试程序 |
(8)基于Selenium的Web自动化测试框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自动化测试相关技术 |
2.1 软件测试及方法 |
2.2 自动化测试技术 |
2.3 自动化测试框架相关工具 |
2.3.1 Selenium |
2.3.2 Pytest |
2.3.3 Jenkins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分析与设计 |
3.1 自动化测试流程分析 |
3.2 自动化测试框架需求分析 |
3.2.1 功能需求分析 |
3.2.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 自动化测试框架逻辑架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自动化测试框架开发环境与工具 |
4.2 公共库层 |
4.2.1 公共库层详细设计 |
4.2.2 公共库层实现 |
4.3 业务逻辑层 |
4.3.1 业务逻辑层详细设计 |
4.3.2 业务逻辑层实现 |
4.4 测试用例层 |
4.4.1 测试用例层详细设计 |
4.4.2 测试用例层实现 |
4.5 驱动执行与表现层 |
4.6 辅助设计 |
4.7 难点及解决方案 |
4.7.1 元素定位操作的特殊处理 |
4.7.2 系统窗体的处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应用与评估 |
5.1 被测应用分析 |
5.2 自动化测试构建过程 |
5.3 测试结果生成与分析 |
5.3.1 测试结果生成 |
5.3.2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测试框架评估 |
5.4.1 框架稳定性与效率评估 |
5.4.2 框架对比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配电网运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国内外配电网管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 本论文主要内容 |
1.3 本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关键性技术概述 |
2.1 C/S体系结构 |
2.2 三层软件架构 |
2.3 Java语言 |
2.4 数据库 |
2.5 接口及通信形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总体需求 |
3.2.2 站所需求 |
3.2.3 馈线需求 |
3.2.4 站所终端(DTU)需求 |
3.2.5 馈线终端(FTU)需求 |
3.2.6 馈线自动化功能需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业务流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要求 |
4.1.3 总体结构 |
4.1.4 功能模块设计 |
4.2 功能设计 |
4.2.1 站所管理设计 |
4.2.2 馈线管理设计 |
4.2.3 终端管理设计 |
4.2.4 报警分析管理设计 |
4.2.5 馈线自动化处理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结构设计 |
4.3.2 物理结构设计 |
4.4 非功能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1.1 硬件分区 |
5.1.2 硬件配置 |
5.1.3 软件配置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2.1 调度控制子系统 |
5.2.2 设备状态监控子系统 |
5.2.3 馈线自动化处理功能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工具 |
6.3 测试案例及结果分析 |
6.3.1 部分功能性测试 |
6.3.2 部分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10)供电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架构介绍 |
2.2 系统使用技术 |
2.2.1 ASP.NET MVC框架 |
2.2.2 ADO.NET Entity Framework框架 |
2.2.3 IIS服务器 |
2.3 系统接口分析 |
2.4 功能需求分析 |
2.4.1 遥测数据管理 |
2.4.2 报警管理 |
2.4.3 遥测设备管理 |
2.4.4 报表管理 |
2.4.5 系统管理 |
2.5 性能需求 |
2.6 系统总体设计 |
2.6.1 系统技术架构 |
2.6.2 系统网络架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功能和数据库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2.1 遥测数据管理 |
3.2.2 报警管理 |
3.2.3 遥测设备管理 |
3.2.4 报表管理 |
3.2.5 系统管理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3.2 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实现 |
4.1 系统的整体框架 |
4.2 登录实现 |
4.3 遥测数据管理实现 |
4.4 报警管理实现 |
4.5 遥测设备管理实现 |
4.6 报表管理实现 |
4.7 系统管理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分析 |
5.1 测试计划与方法 |
5.1.1 测试计划 |
5.1.2 测试方法 |
5.2 功能测试与结果 |
5.2.1 登录测试 |
5.2.2 遥测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
5.2.3 遥测设备管理功能测试 |
5.2.4 报表管理功能测试 |
5.2.5 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自动化功能测试的方法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曹港.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Selenium的Web功能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 孙婧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Web GUI自动化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王川涛.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方法设计与实现[D]. 徐小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中UI人机交互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 胡雪晴.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Jenkins集成服务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周竞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欧昭冬.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Selenium的Web自动化测试框架研究与实现[D]. 彭新宇.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9]配电网运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赖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供电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苗钰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