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晚年思想趋稳原因探析 ——以《不忍》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康有为晚年思想趋稳原因探析 ——以《不忍》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论文摘要

清末民初,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在国际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国内的动荡不安的危急局势下,无数拥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对中国将来走向何方各抒己见,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证其各自救国理论的正确性。它成为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阶段中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国强民的一大亮点。康有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康有为虽然从小身受封建传统教育的熏陶,但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毅然放弃了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变法改革、救亡图存的民族运动中。他根据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自己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理解,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且力求付诸于实践。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仍未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追求,千方百计为实现自己政治目标而努力,这主要体现于他所主持创办的《不忍》杂志中。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已由激进逐渐向保守过渡,由理想化向经世致用转化。其最终的思想出发点主要是以爱国、救国为主。本文共分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不忍》杂志办刊的时间、文章内容、发行的数量、影响的人群等加以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康有为在《不忍》杂志中所发表的旧文新作,大都是从他特定的政治思维出发,为满足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有感而发,并随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随时加以调整。这对于我们了解康有为在这一时期思想反复变动并逐渐趋于平稳的原因有很大帮助。第二部分,通过对《不忍》杂志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梳理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和救国方式在不断变化中趋于平稳的过程。这是研究晚期的康有为在保存君主与救国思想中所表现出的趋稳性的重要依据。第三部分,主要从康有为个人及其社会关系两大方面分析其晚年思想变迁原因,从而找到促使康有为晚年思想逐渐趋于稳定的真正诱因。这有利于我们正确、客观地评价晚期的康有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学术史综述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价值
  • 1.4 研究方法
  • 2. 《不忍》杂志的创刊及其相关内容
  • 3. 康有为晚年思想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 3.1 康有为晚年政治思想的演变
  • 3.1.1 "虚君"共和思想的形成
  • 3.1.2 从倡导"虚君"共和转而附和"民主"共和
  • 3.1.3 由附和共转而抨击共和
  • 3.1.4 重返其"虚君"共和立场
  • 3.2 康有为晚期救国方法的演变----由空想渐趋务实
  • 3.2.1 借助君权变法,以期实现和平改革
  • 3.2.2 戊戌后,积极筹划武力勤王
  • 3.2.3 自立军起事失败后,主张物质救国
  • 3.2.4 高唱"尊孔"论调,提出思想救国
  • 3.2.5 欲借军阀复辟,屡受挫折,淡出政治
  • 4. 从个人及其社会关系方面分析康有为晚年思想变迁原因
  • 4.1 个人因素对康有为晚年思想变迁的影响
  • 4.1.1 良好的家庭条件和氛围对其思想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 4.1.2 师从对其政治思想形成的至关重要
  • 4.1.3 个人性格是促使其晚期思想形成的主要根源
  • 4.1.3.1 近于自夸的自信心是其保守思想形成的源头
  • 4.1.3.2 自视有非凡的领导力影响其思想的创新
  • 4.1.3.3 双重性格使其在政治思想上兼顾中西
  • 4.1.3.4 随遇而安的性格使之最后归之于宁静
  • 4.1.4 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影响使其坚持君主立宪
  • 4.2 周围的社会关系对于康有为晚年思想趋稳的影响
  • 4.2.1 君臣之情是康有为保存君主思想的出发点
  • 4.2.2 效仿西方政治制度是康有为一生的追求
  • 4.2.3 袁世凯对康有为晚年思想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 4.2.4 欲借助封建军阀改革是其政治思想的最大失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严复晚年思想转变研究述评[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11)
    • [3].“第二小提琴手”拉出新时代主题曲——论与时俱进的恩格斯晚年思想[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0(04)
    • [4].向阳湖归来——以张光年晚年思想转变为支点的史料考察[J]. 江汉论坛 2011(07)
    • [5].论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回归[J]. 黑龙江史志 2010(03)
    • [6].恩格斯晚年思想:三个层面的理解[J]. 东岳论丛 2017(12)
    • [7].论恩格斯晚年思想[J].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3)
    • [8].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中的“1883年起点说”之辨[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1)
    • [9].邓小平晚年思想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09)
    • [10].论列宁晚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创新[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02)
    • [11].一部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力作——《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评介[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 [12].简论毛泽东晚年思想的变化和发展[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04)
    • [13].恩格斯晚年思想转向原因再探[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4].“公社”问题与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新方向[J]. 哲学动态 2019(11)
    • [15].对毛泽东晚年思想的新思考[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04)
    • [16].列宁与恩格斯晚年思想[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06)
    • [17].从政治到文化:梁启超晚年思想的转向及其原因[J]. 理论观察 2014(04)
    • [18].马克思晚年思想研究回眸[J]. 理论月刊 2008(04)
    • [19].严复晚年思想转变原因之探析[J]. 作家 2008(14)
    • [20].王夫之晚年思想圆融论[J]. 船山学刊 2015(06)
    • [21].革命化与现代化:毛泽东晚年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J]. 毛泽东研究 2009(00)
    • [22].革命化与现代化:毛泽东晚年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3].从《仁树楼别录》看方以智的晚年思想[J]. 中国哲学史 2012(02)
    • [24].恩格斯晚年思想在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的转变及启示[J]. 企业导报 2011(04)
    • [25].马克思晚年学术转向的思想史意义[J]. 社会科学文摘 2016(08)
    • [26].邓小平晚年思想脉络及主要内容[J]. 人民论坛 2015(26)
    • [27].孙中山晚年思想研究[J]. 文存阅刊 2017(22)
    • [28].李鸿章晚年思想探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6)
    • [29].求解康德晚年思想定位难题——以《遗著》核心思想的逻辑构图为解题向度[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30].评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J]. 商 2012(16)

    标签:;  ;  ;  ;  ;  

    康有为晚年思想趋稳原因探析 ——以《不忍》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