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

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

论文摘要

情绪社会分享是个体因遭遇情绪事件,在情绪压力之下产生的情绪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者采用在具体的人际背景中可以沟通的符号体系(包括表情、姿势、言语等)表现情绪,同时还可能从分享对象的协同性反应中获得情绪支持和人际收益。因此,情绪社会分享现象不仅是个体情绪生活的直接体现,而且是社会共享情感建构的重要契机。由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分析情绪的文化塑造和社会建构特征。实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形式特征,以及人们对此现象所持有的公众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第二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倾向,影响这种倾向的个体因素以及这种倾向对心理健康因素的预测作用;第三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的调节效能和对情绪趋同的作用。结果发现:1.情绪社会分享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情绪强度对分享具有一定的影响;多数被试在情绪事件发生当天进行了分享;大学生对好友、父母、舍友三类人员的分享价值评价的P分数较高。2.情绪社会分享的公众观念包括功能、风险、性质和反应四个方面。大学生认为情绪社会分享具有情绪改善、认知应对、人际融洽三类功能;包含传播负效、承载负效两类风险;分享对象的反应促进和反应阻断行为以及分享事件性质和分享限制行为,影响分享过程。3.女性和男性都认为女性在分享的可能性、频繁度、人数、持续时间和反复性上高于男性。情绪社会分享刻板印象的效应具有性别特异性,人们更喜欢刻板一致的男性和刻板不一致的女性。4.情绪社会分享倾向问卷包括分享者和分享对象两个分问卷和分享安全、分享有效、主动分享、分享关注、分享应对、分享信任六个因子,且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要求。5.分享倾向具有性别差异,女性在分享安全、分享主动和分享信任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依恋风格中的回避维度和情绪创造量表的真诚-有效因子对分享倾向具有预测性;分享者分问卷显著预测述情障碍、分享对象分问卷显著预测孤独感。6.诱发负性情绪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测试成绩;在高任务负载作业情境下,情绪社会分享组被试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优于沉思组;分享对诱发负性情绪的调节效能优于沉思。7.持续进行情绪社会分享的被试之间的情绪相似性显著高于随机匹配的被试,持续的情绪社会分享通过增进情绪趋同,提高人际满意度和人际质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社会分享现象虽然在发生上具有强迫性的特点,但作为一种社会情绪呈现形式,受到公众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无论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是对待他人处理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上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并依据这些标准,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表达的意图和适当性,限制或奖惩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表达。2.对情绪健康的关注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感受,还应关注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对他人情绪的关注与协调,促进个体在社会共享层面与他人共同建构共享的情感。3.情绪社会比较是情绪社会分享的重要动力机制,人际情绪调节是其重要的作用方式,经由情绪社会分享过程所实现的情绪社会比较加工将更多地产生同化效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情绪社会分享活动有助于人们共同建构“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保持、强化人们所追求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归属。情绪社会分享现象导致人们在符号沟通水平上参照情绪反应的适当性,在社会比较的框架下精致情绪的意义。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情绪社会比较、社会共享情感、人际情绪调节等概念的讨论,将有助于从人际互动和社会共享层面理解情绪的文化塑造和社会建构属性,对情绪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文从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双重身份(分享者和分享对象)关注情绪社会分享倾向,提出从自我关注和人际关注两个方面促进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和情绪健康的观点,这将改变情绪内在实体论所认为的情绪表达或表露是促进个体健康的途径的观念,对我国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概述
  • 1 引言
  • 2 文化塑造情绪
  • 2.1 情绪标签
  • 2.2 情绪规则
  • 2.3 文化奖惩
  • 2.4 人际关注
  • 3 情绪社会化的实现
  • 3.1 人际调节的内化
  • 3.2 观点采择的互动
  • 3.3 个体反思的外化
  • 4 情绪社会建构的表现
  • 第二章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研究现状
  • 1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基本特征
  • 1.1 分享的普遍性
  • 1.2 分享潜伏与反复
  • 1.3 传播效应
  • 1.4 分享限制
  • 2 情绪社会分享的研究方法
  • 3 影响情绪社会分享发生的因素
  • 3.1 事件的情绪强度
  • 3.2 事件的道德属性
  • 3.3 分享对象的反应与特征
  • 4 情绪社会分享的发展研究
  • 第三章 本研究的问题、设计与意义
  • 1 研究关注的问题
  • 1.1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功能
  • 1.2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
  • 1.3 影响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社会文化因素
  • 1.4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人际功能产生的机制
  • 1.5 情绪社会分享在社会共享情感形成中的价值
  • 2 研究设计
  • 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3.3 现实价值
  • 第四章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功能
  • 1 个体层面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 1.1 情绪表达与情绪接纳
  • 1.2 言语化与情绪康复
  • 1.3 认知加工与情绪意义
  • 2 人际层面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 2.1 情绪社会分享与人际收益
  • 2.2 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支持
  • 2.3 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趋同
  • 3 社会层面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 3.1 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氛围
  • 3.2 情绪社会分享与社会结构
  • 第五章 情绪社会分享的形式特征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调查问卷
  • 2.3 程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自我与他人初次情绪社会分享
  • 3.2 再次情绪社会分享的基本情况
  • 3.3 不同对象的情绪社会分享价值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六章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公众观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预调查
  • 2.2 正式调查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观念的一般情况
  • 3.2 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观的因素分析
  • 3.3 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各项观念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七章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性别刻板印象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预调查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设计
  • 2.4 被试
  • 2.5 程序
  • 3 结果
  • 3.1 被试SEB 分组情况
  • 3.2 不同SEB 组被试对故事主人公喜好基本情况
  • 3.3 被试对主人公喜好程度的方差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情绪社会分享刻板印象基本特征
  • 4.2 情绪社会分享性别刻板印象作用的性别特异性
  • 4.3 SEB 测量与效应问题
  • 5 结论
  • 第八章 情绪社会分享倾向研究
  • 研究一情绪社会分享倾向问卷的编制
  • 1 引言
  • 2 问卷编制过程
  • 3 讨论
  • 4 结论
  • 研究二大学生的情绪社会分享倾向及其与依恋风格、情绪创造的关系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三大学生述情障碍、孤独感及其与分享倾向、依恋风格的关系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九章 情绪社会分享的情绪调节效能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3 结果
  • 3.1 前测情绪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检验
  • 3.2 诱发情绪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检验
  • 3.3 诱发情绪的效果检验
  • 3.4 当前任务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
  • 3.5 前瞻记忆任务作业成绩
  • 3.6 性别因素的实验效应
  • 4 讨论
  • 4.1 诱发负性情绪干扰了双任务认知作业
  • 4.2 三种情绪调节方式影响负性情绪调节效能
  • 4.3 研究局限
  • 5 结论
  • 第十章 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趋同的关系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情绪趋同测验:材料与信度
  • 3 结果
  • 3.1 情境故事测验的基本情况
  • 3.2 分享组与随机组的情绪相似性差异检验
  • 4 讨论
  • 4.1 情境故事与情绪相似性的测量
  • 4.2 持续地情绪社会分享促进情绪趋同
  • 4.3 情绪社会分享人际功能的实现
  • 5 结论
  • 第十一章 总讨论与研究展望
  • 1 引言
  • 2 影响情绪社会分享的文化因素
  • 3 情绪社会分享的动力:情绪社会比较
  • 4 情绪社会分享的结果:社会共享情感
  • 5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作用方式:情绪人际调节
  • 6 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人际效应机制:“我们”还是“我与你”
  • 7 情绪社会分享倾向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 8 总结论
  • 9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社会分享基本情况调查
  • 附录2 情绪社会分享公众观调查问卷
  • 附录3 情绪社会分享性别刻板印象特征调查问卷(女性)
  • 附录4 情绪社会分享SEB 测验举例
  • 附录5 情绪社会分享情境故事
  • 附录6 情绪创造问卷(ECI)
  • 附录7 双任务前瞻记忆测验出现词汇举例
  • 附录8 沉思与分心反应任务举例
  • 附录9 情绪状态评价
  • 附录10 情绪日记记录格式
  • 附录11 模糊情境故事情绪反应测验举例
  • 附录12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守望学术阵地 勾勒文化图景——《在场:流动电影与当代中国社会建构》评介[J]. 新闻论坛 2020(02)
    • [2].基于社会建构的方式看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专访中国政法大学李程伟教授[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6(05)
    • [3].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维度分析[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6(05)
    • [4].自身是一种社会建构吗?[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7(01)
    • [5].性取向社会建构方法探析[J]. 赤子(中旬) 2014(02)
    • [6].从社会建构角度理解疾病与健康[J]. 河北医药 2011(16)
    • [7].究竟什么是“社会建构”——伊恩·哈金论社会建构主义[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 [8].《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J]. 中国周刊 2019(06)
    • [9].“副文本”理论视角下社会科学译著的编辑——以《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为例[J].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19(02)
    • [10].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构建专业成长共同体[J]. 福建教育 2018(42)
    • [11].格根的社会建构心理治疗思想述评[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05)
    • [12].现代奥运会技术的社会建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01)
    • [13].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探究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建构效应[J]. 学海 2019(01)
    • [14].论国家治理能力的社会建构[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6)
    • [15].社会建构论视阈下残疾污名的形成及消解[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10)
    • [16].数学认知:社会建构释义[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3(03)
    • [17].从刑法角度看学术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06)
    • [18].反思生态旅游中自然的社会建构[J]. 旅游导刊 2019(04)
    • [19].“真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的方向与交点[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1)
    • [20].规训化的身体:思想根源、社会建构与管制技术[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1].《自由贸易的社会建构》简评[J]. 经济学动态 2010(02)
    • [22].城市贫困的社会建构与再生产:中国城市发展30年[J]. 学习论坛 2009(10)
    • [23].社会建构视域下幼儿园整合主题美术教学活动模式的实施策略[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12)
    • [24].仁:社会建构的理念基础[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5].浅谈学校体育对社会建构的影响[J]. 体育风尚 2019(08)
    • [26].新加坡与韩国社会企业政策设计比较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J].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7(02)
    • [27].从协商、对抗到参与式传播:媒介与社会建构[J]. 东南传播 2012(09)
    • [28].社会建构之后的科学论[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9].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基本要素分析[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3(04)
    • [30].作为社会建构的迷狂消费——以“果粉”为例[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