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边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边界条件,轨道梁,移动荷载,振型函数
移动边界论文文献综述
孙亮明,胡振[1](2019)在《不同边界轨道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叁种不同边界条件下轨道交通桥梁结构的车致振动响应规律,本文介绍了刚性支承梁和弹性支承梁的简化计算模型,进一步建立了粘弹性边界条件下轨道梁的简化计算模型,提出了轨道梁的振型函数表达式,推导了轨道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解析解。通过MATLAB编制程序,与已有的刚性支承梁和弹性支承梁的解析解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并基于数值算例探讨了叁种不同边界条件下轨道梁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轨道梁支座处刚度和阻尼对轨道梁车致振动响应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其刚度会放大轨道梁的位移幅值,改变轨道梁的自振频率;支座处的阻尼会减小轨道梁的位移幅值,并对其动力响应的衰减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1-09)
江克贵,王磊,蒋创,魏涛,朱尚军[2](2019)在《基于选权迭代最小二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厚松散层矿区,利用常规地表移动观测站变形观测成果无法估计松散层、岩层的边界角和移动角参数,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权迭代最小二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估计模型。首先将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观测站归为一类(作为基础数据),然后以综合移动角和综合边界角为观测值,推导了以岩层移动角、岩层边界角、松散层移动角及松散层边界角为参数的观测方程,考虑到综合移动角和综合边界角中可能存在粗差,引入Hampel法和IGG法2种选权的方法,通过多次迭代求取参数最优值,并对求参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基于该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参数估计程序。顾桥矿、顾北矿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Hampel法的参数估计精度优于4°,IGG法参数估计精度优于1°。基于IGG法选权迭代最小二乘估计的顾桥矿、顾北矿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分别为:φ_0=48.02°,φ=64.47°,β_0=48.19°,β=69.18°,γ_0=48.20°,γ=70.01°,δ_0=35.32°,δ=49.92°。(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曾薇[3](2019)在《重塑边界:移动媒体中介下的空间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媒介出现之后,在新介质的连接下人们的空间感知如何发生改变?进行着怎样的空间实践?文章尝试以中介化理论为脉络,以技术为线索,探讨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的互构关系,并借此管窥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文章通过对上海、杭州、南昌、萍乡四地59位手机用户调研后发现:首先,作为中介的移动媒介型塑了人们的空间认知感觉,物理空间肉身在场的单一状态被远程在场、缺席在场等多重中介化在场状态所取代;随着在场感的改变和Wi-Fi边界对实体边界的渗透和僭越,引发了心理边界的和物理边界的重塑;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借由移动媒介脱离既有空间,颠覆结构性的角色身份,打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壁垒,构建了一种融合、流动的生活空间。(本文来源于《未来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华育葵[4](2019)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组织边界的发展与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就像一个有机体,总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内外部资源的交换,边界问题由此而生。传统的组织机构界限相对僵化、清晰、变化较少,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组织面临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组织需要更加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不断从相对封闭的"硬组织"转变为相对开放的"软组织",从而使组织变得更为灵活与柔性,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类型的组织像一种更为开放的自组织,它们更能够适应快速变化(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期刊2019年08期)
汪利琴[5](2019)在《多曝光图像移动边界伪影自主校正方法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方法存在伪影校正时间较长、标准差较高、图像的分辨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Canny的多曝光图像移动边界伪影自主校正方法。根据样本空间中马氏距离不稳定的特点计算特征空间中的马氏距离,对图像相关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降维处理,提取数据的主成分。对马氏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行简化,通过马氏距离获取高斯加权函数对图像进行去噪。在经过去噪的图像上,利用S-L滤波器对原始投影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增强伪影信息。设定角度阈值对梯度方向进行限制,排除斜角方向边缘的检测,实现竖直方向边缘检测。在上述基础上,设定梯度阈值以及链长度阈值完成伪影边缘点的检测与连接,引用分段B样条拟合法对伪影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图像校正时间,并且能够较好的保存图像的细节以及提高分辨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6期)
胡静[6](2019)在《非柱状区域上带有移动边界的波动方程的精确能控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偏微分方程的精确能控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一理论对于相应理论和现实中相关应用的研究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工作是研究带有混合移动边界的波动方程在非柱状区域上的精确能控性.本篇论文一共安排了叁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一些相关文献和本文的主要结论.第二章,我们主要考虑在非柱状区域(?)上的波动方程(?)其中是状态变量,是控制变量,(?)(0,1)是任意给定的初始值.第二章首先直接在非柱状区域上选取乘子,接着,找到对偶系统的能量并且得到其衰减性,最后通过HUM,求出原系统的精确能控性,并给出控制时刻,特别地,所给出的控制时刻是个更小的时间.在第叁章中,我们考虑非柱状区域(?)上的混合边界的波动方程(?)其中是状态变量,是控制变量,(?)(0,1)是任意给定的初始值.对于这个系统第叁章还是和第二章一样,首先直接在非柱状区域上选取合适的乘子,接着推出对偶系统的能量的衰减性,最后通过HUM得到原系统的精确能控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林俊敏[7](2019)在《“经典边界”的移动——论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经典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带来的文学经典边界的拓展和移动,是讨论网络文学主流化和经典化的基本语境。由此出发,本文揭示了网络文学经典作品的产业化形成机制。事实上,探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并非要取代传统的文学经典,而是要以"经典"的价值坐标来引导和提升网络文学,以更为多元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讨论网络文学主流化与经典化的可能性。而这也需要遵循叁个价值共识:一是认识到大众文化经典作品的形成有着自身的产业路径,二是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应该在注重传播性的基础上与主流价值观进行融合,叁是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历史检验。(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苏[8](2019)在《动态演示“点在多边形边界上移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背景]有关动点在多边形边界上移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很常见,它涉及到各元素(点、线,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基本图形)在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上的变与不变.由于这些变与不变的关系不仅有显性的,而且还有隐形的,所以成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难点.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功能可以轻松突破这个难点,现以一个具体实例说明制作的思路与具体的(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数学(初中版)》期刊2019年05期)
彭兆荣,邹赞[9](2019)在《移动的边界:论旅游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访彭兆荣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邹赞(以下简称"邹"):彭老师,您好!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刺激旅游业发展,一时间智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观念,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学界一般认为,旅游都是通过复制日常生活来提供一个个想象性的满足,即借助短暂的异地生活体验,完成一次次精(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丁建峰[10](2019)在《基于边界点优化和多步路径规划的移动机器人室内未知环境自主探索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未知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自主探索是机器人实现自主控制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主要目标是驱动机器人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未知环境的地图构建。目前,大量的探索策略都是基于边界点理论,本文在边界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探索策略,使机器人能够快速地完成探索任务。整个探索策略被分成两个大的部分:探索目标点的确定和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针对这两个部分,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在探索目标点的确定问题上,提出了最优边界点提取算法。首先将快速随机生成树算法应用到二维栅格地图上来生成探索边界点,然后基于机器人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的信息增益、导航代价和机器人对自身定位的精确程度3个要素构建了边界点评估函数。在此基础上,借鉴萤火虫算法思想,对生成的所有边界点进行优化,并使用评估函数在优化后的结果中选择得分值最高的边界点来作为探索目标边界点。在路径规划部分,本文提出多步探索策略。首先,对动态窗口算法的轨迹评价函数进行改进。其次,在移动机器人导航去最优边界点的过程中,不是直接规划出机器人当前位置到目标边界点的路径,而是设定了一个局部探索路径步长。当机器人的移动距离达到设定的局部探索路径步长时,我们对边界点重新优化并选择最优边界点,从而降低机器人探索路径重复的可能性。最后,针对本文提出的探索策略,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我们提出的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移动边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厚松散层矿区,利用常规地表移动观测站变形观测成果无法估计松散层、岩层的边界角和移动角参数,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权迭代最小二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估计模型。首先将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观测站归为一类(作为基础数据),然后以综合移动角和综合边界角为观测值,推导了以岩层移动角、岩层边界角、松散层移动角及松散层边界角为参数的观测方程,考虑到综合移动角和综合边界角中可能存在粗差,引入Hampel法和IGG法2种选权的方法,通过多次迭代求取参数最优值,并对求参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基于该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参数估计程序。顾桥矿、顾北矿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Hampel法的参数估计精度优于4°,IGG法参数估计精度优于1°。基于IGG法选权迭代最小二乘估计的顾桥矿、顾北矿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分别为:φ_0=48.02°,φ=64.47°,β_0=48.19°,β=69.18°,γ_0=48.20°,γ=70.01°,δ_0=35.32°,δ=49.9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边界论文参考文献
[1].孙亮明,胡振.不同边界轨道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2].江克贵,王磊,蒋创,魏涛,朱尚军.基于选权迭代最小二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估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曾薇.重塑边界:移动媒体中介下的空间实践[J].未来传播.2019
[4].华育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组织边界的发展与变化[J].现代企业.2019
[5].汪利琴.多曝光图像移动边界伪影自主校正方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
[6].胡静.非柱状区域上带有移动边界的波动方程的精确能控性[D].山西大学.2019
[7].林俊敏.“经典边界”的移动——论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经典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王晓苏.动态演示“点在多边形边界上移动”的设计[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9
[9].彭兆荣,邹赞.移动的边界:论旅游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访彭兆荣教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丁建峰.基于边界点优化和多步路径规划的移动机器人室内未知环境自主探索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