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有效性论文-张静鸽

土壤水分有效性论文-张静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干旱区,干旱胁迫,复水,牧草

土壤水分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鸽[1](2019)在《半干旱区典型牧草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生理特征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植被建设是半干旱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而该地区季节性降水的不均衡(春夏少雨,秋季降雨较为集中)导致草地生长受限。因此,探讨半干旱区典型牧草对水分胁迫与复水过程的响应机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维持与恢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半干旱区典型牧草: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Medic.ex Desr.)、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对红豆草、沙打旺、披碱草、黑麦草进行了持续的干旱试验,监测了土壤水分下降时各牧草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探讨了牧草的土壤水分有效性阈值;在2016年通过对红豆草、草木樨、披碱草、黑麦草进行干旱及旱后复水处理,研究了牧草的生长、叶片水分、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等生理生态指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规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红豆草、沙打旺、披碱草、黑麦草的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水分利用效率(WUE)、胞间CO_2浓度(C_i)及气孔限制值(L_s)具有明显的水分临界效应。基于光合生理响应确定的4种牧草的灰钙土的水分有效性阈值下限(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分别为11.7%-20.2%、15.5%-25.5%、17.2%-27.2%和24.6-35.8%,灰钙土最适宜水分有效性阈值分别为71.2%-82.8%、72.1%-84.2%、79.3%-85.1%和76.7%-85.6%。(2)在水分胁迫下,牧草地上形态指标(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分干重、根冠比)呈明显下降,而地下形态指标(地下部分干重)则明显上升;叶片水分状况(叶水势(LWP)、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明显下降;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红豆草和草木樨的光合生理指标(P_n、T_r、g_s、WUE)先升高后下降,披碱草和黑麦草(P_n、T_r、g_s、WUE)则持续下降;叶绿素荧光指标中,最大荧光(F_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II潜在活性(F_v/F_o)、PSII实际光量子效率(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下降趋势,叶片初始荧光(F_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3)复水后,4种牧草形态指标显着恢复,各牧草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等生理指标均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但恢复所需时间不同,豆科牧草(红豆草和草木樨)需3-4周,而禾本科牧草(披碱草和黑麦草)仅需1-2周。(4)4种牧草抗旱性排序为:红豆草>草木樨>披碱草>黑麦草。从抗旱机理上来说,红豆草和草木樨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型牧草;而披碱草和黑麦草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型牧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心悦[2](2019)在《层状土壤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土壤水分运动因为土壤质地的变化而被改变,进而影响到植物根系吸水。利用室内土柱系统,研究了不同层状土壤条件下的紫花苜蓿的耗水特征及其光合作用,结果表明苜蓿在生长初期,根系主要分布在土柱上部,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因毛管障碍作用强烈,下层水分向上运动受到抑制,可供苜蓿蒸腾的水分有限,苜蓿受到干旱胁迫,从而减小蒸腾作用;待根系长到下层土时,可以继续利用下层土的水分维持生存。而黄-红-沙和黄-砒-沙型层状土上的苜蓿一直维持较高的蒸腾速率,待受到干旱胁迫时,土柱已无水可用。所以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苜蓿群体光合作用速率一直大于黄-红-沙和黄-砒-沙苜蓿的群体光合作用,有更多的植物有效水。因此,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因为下层粘土层的保水作用而更适宜植物生长。(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裴艳武,黄来明,贾小旭,邵明安,张应龙[3](2019)在《黄土高原2种典型灌木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土壤质地对旱生植物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 Pall)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幼苗不同生理指标水分有效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2种典型质地土壤(砂土和壤土)下长柄扁桃和沙柳幼苗不同生理指标随相对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比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质地土壤下长柄扁桃和沙柳幼苗各生理指标相对值在相对含水率降低至土壤水分阈值之前保持相对稳定,低于此阈值时随相对含水率的降低而迅速下降,且均可用非线性连续函数来拟合(R~2=0.8905~0.9864)。2种植物土壤水分有效性因选取指标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当以瞬时气体交换指标(相对净光合速率R_(Pn)和相对气孔导度R_(Gs))为评价指标时,砂土水分有效性高于壤土;当以相对水分利用效率R_(WUE)为评价指标时,壤土水分有效性高于砂土。瞬时气体交换指标(R_(Pn)和R_(Gs))的水分阈值高于日变化指标(相对日蒸腾速率R_(Td)),表明土壤质地和时间尺度均会影响植物生理指标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响应。因此,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时应考虑土壤质地对植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甄自强[4](2017)在《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土壤水分模拟及水分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六道沟流域长期受到水蚀与风蚀作用的影响,水资源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淤地坝在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存储与利用效率,有利的调控了土壤水文循环过程,并为植物的生长涵养了更多的水源。本文依托六道沟流域的一座淤地坝为研究区,选取淤地坝区域与坡面两点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经修正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发量(ET0),利用原始的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草地蒸散发量(ET),并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值对水分有效性(ma)进行评估,从而揭示研究区的蒸散发及水分有效性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结合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构建一维点尺度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实现对表层(0~1Ocm)土壤水分的模拟,再借助标准误差(RMSE)、一致性系数(d)、纳什效率系数(NSE)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为:(1)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淤地坝区域与坡面两点之间的ET0、ET和ma的计算结果曲线在年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似。从总量上看,2006年全年或2007年9个月内的ET0、ET、ma的累计总量均表现出淤地坝区域略微高于坡面。两点的ET、ma对同期降雨及土壤水分骤然变化的响应更为强烈。2006年淤地坝区域与坡面的ma均值分别为0.16、0.14,2007年9个月内的ma均值分别为0.20、0.18,计算时段的年内时期均表现出淤地坝区域的水分有效性参数均值略高于坡面。(2)2006年淤地坝区域与坡面的5、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在年内非雨季时期的日变化趋势较明显,而在年内的雨季两个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较弱,并处于频繁波动的较复杂变化形式,且在年内大部分月份坡面上两个深度的土壤水分日变化趋势较同样深度的淤地坝区域更加明显。(3)表层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的运行与检测结果为:淤地坝区域与坡面实测序列与计算序列的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015、0.017,一致性系数(d)分别为0.974、0.953,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01、0.830,说明所构建的土壤水分计算模型对两点土壤水分的模拟效果较好,且淤地坝区域的模拟精度比坡面略高。另外,模型对降雨较为敏感,在年内的非雨季时日模拟精度更高。研究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水分有效性的研究及表层土壤水分的模拟提供参考方法,并为六道沟流域的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卞建民,刘彩虹,杨晓舟[5](2017)在《吉林西部大安灌区土壤贮水能力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吉林西部土壤贮水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水分有效性,以吉林西部大安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测定土壤贮水量及根系区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结合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贮水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土和非盐碱土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的均值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际贮水量均值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实际贮水量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南北方向的空间变异性均高于东西方向的空间变异性;轻度盐碱地、水田和旱田实际有效含水量分别占其最大有效含水量的78.94%、58.28%和56.62%,水分有效性较高,蔬菜地、高粱地、草甸土以及中度和重度盐碱土实际有效含水量占其最大有效含水量的20.83%27.13%,土壤水分有效性较小;水田、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的贮水和持水能力强,旱田和蔬菜地土壤贮水能力较强,持水能力中等,而重度盐碱地、高粱地、草甸土等土壤的持贮水能力较弱。研究结果对旱改水工程水资源管理和预防次生盐渍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甄自强,黄金柏,王斌,周亚明[6](2016)在《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土壤水分模拟及水分有效性——以六道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有效性,以黄土高原北部六道沟流域的一处淤地坝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实测的水文、气象数据,利用Penman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别推求参考作物的蒸散发以及草地蒸散发,并对水分有效性进行评估;基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式(Richards formula)构建了一维土壤水分计算模型,并对土壤水分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计算时段内,研究区的水分有效性参数值受同期表层土壤含水量和蒸散发的影响较大;淤地坝区域的水分有效性参数均值(0.31)比坡面均值(0.17)大;构建的一维土壤水分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模型的纳什效率(Nash-Sutcliffe efficiency(NSE))系数在0.9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蒸散发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吕文强,王立,党宏忠,周泽福,何修道[7](2015)在《黄土高原坡面带状植被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空间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土高原柠条和山杏2种带状格局植物篱20cm土层处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种带状植物篱带内、带前、带间、带后土壤水分有效性均差异显着(P<0.05)。柠条植物篱土壤水分有效性随距植被带距离的增加而提高,而山杏植物篱土壤水分有效性随距植被带距离的增加而降低。(2)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比较表明,柠条植物篱带间土壤水分为中效水,带后、带前、带内均为难效水,而山杏植物篱带内土壤水分为易效水,带后和带间均为中效水。(3)在土壤持水性能方面,柠条植物篱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带间(69.91%)、带内(62.54%)高于带后(60.31%)、带前(56.52%),而最小持水量为带间(53.20%)最高、带内(33.05%)最低。山杏植物篱带间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分别是带内的1.05,0.96,1.35倍。(4)在20—100cm土层内,柠条植物篱各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除在40cm土层处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各土层均差异显着(P<0.05)。在表层(20cm)表现为带内>带后>带前>带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带内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降低,带间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山杏植物篱各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基本相同,且增减变化一致,土壤含水量不受植被带距离的影响。(5)在降水条件下,柠条植物篱各部位土壤水分有效性空间动态变化表现为带间>带后>带前>带内,山杏植物篱各部位土壤水分有效性动态变化表现为带内>带后>带间。(6)柠条植物篱系统带内和带间在20—200cm土层内为干层;梯田在60—200cm土层内为干层;植被严重影响着土壤干层的厚度及分布;干层化程度表现为柠条植物篱带内>带间>梯田。在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时应考虑当地的降水变化、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并合理设置种植密度,才能减少因土壤干层化引起的土壤水分亏缺对植被恢复重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倩,张国壮,李海超,孙永林,Roger,Kjelgren[8](2015)在《土壤水分有效性对梨枣叶片光合参数和抗旱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动称量和补水系统,对叁年生梨枣树进行适宜水分、轻度和重度干旱叁种土壤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5%、60%±5%和45%±5%),旨在探究不同土壤水分对梨枣叶片光合参数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对梨枣叶片的光合参数没有显着影响,但重度干旱引起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光能利用率(LUE)明显降低,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增加。(2)轻度干旱对梨枣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影响不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显着上升;而重度干旱下MDA含量显着上升,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明显升高,但仍不能消除重度干旱对梨枣叶片膜系统造成的严重伤害。因此,轻度干旱并未引发梨枣叶片显着的生物学胁迫,而在重度干旱条件下梨枣叶片的光合能力和膜系统均受到严重影响。(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黄仲冬,齐学斌,樊向阳,乔冬梅,梁志杰[9](2014)在《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与大气、土壤和作物因素的定量关系,将作物实际腾发量作为土壤水分有效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土壤水分概率模型建立土壤水分有效性系数的计算模型,分析大气、土壤和作物因素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和降水分布均对土壤水分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并不明显;在总降水量小于150mm的干旱条件下,凋萎系数小于0.3的土壤质地更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在总降水量小于50mm的极端干旱和总降水量大于750mm的极端湿润条件下,由于降水影响强烈,弱化了潜在蒸发蒸腾量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作用;当总降水量接近300mm时,潜在蒸发蒸腾量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明显。在不同的环境中,土壤水分有效性对降水和作物参数的敏感度不一致。以作物实际腾发量为指标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与大气条件、土壤质地和作物类型的动态关系,与动力学方法相比,建立在土壤水分概率模型基础上的土壤水分有效性系数解析模型便于分析输入参数与模型结果的响应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永坤[10](2014)在《沂蒙山区典型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及其对养分淋失和水分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沂蒙山区属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及土壤干旱作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伴随的养分淋失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研究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养分淋失特征对沂蒙山区植被恢复和旱地农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选取该区典型土壤棕壤和褐土,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分析、土柱模拟试验和盆栽试验,对2种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水分运动特性、氮磷淋失特性、水分有效性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比较棕壤和褐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差异,发现:沂蒙山区棕壤与褐土,分形维数较低,均为粗骨土,其中棕壤含石砾和砂粒较多,容重较大;褐土粉粒和粘粒含量较高,土壤孔隙度较大。(2)分析棕壤和褐土水分运动特性的差异,发现:棕壤的饱和导水率大于褐土,在相同含水量条件下棕壤的扩散率及非饱和导水率均高于褐土,而褐土具有更好的持水性能。(3)分析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棕壤和褐土的氮磷淋失特性,发现:棕壤中磷素淋失量明显高于褐土;褐土中氮素淋失量较高,尤其高施肥处理下具有更大的淋失风险。(4)以花生蒸腾耗水为指标,比较棕壤和褐土的水分有效性动态变化,发现:虽然棕壤和褐土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是其水分有效性的动态变化曲线没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31)

土壤水分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层状土壤水分运动因为土壤质地的变化而被改变,进而影响到植物根系吸水。利用室内土柱系统,研究了不同层状土壤条件下的紫花苜蓿的耗水特征及其光合作用,结果表明苜蓿在生长初期,根系主要分布在土柱上部,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因毛管障碍作用强烈,下层水分向上运动受到抑制,可供苜蓿蒸腾的水分有限,苜蓿受到干旱胁迫,从而减小蒸腾作用;待根系长到下层土时,可以继续利用下层土的水分维持生存。而黄-红-沙和黄-砒-沙型层状土上的苜蓿一直维持较高的蒸腾速率,待受到干旱胁迫时,土柱已无水可用。所以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苜蓿群体光合作用速率一直大于黄-红-沙和黄-砒-沙苜蓿的群体光合作用,有更多的植物有效水。因此,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因为下层粘土层的保水作用而更适宜植物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静鸽.半干旱区典型牧草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生理特征指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胡心悦.层状土壤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9

[3].裴艳武,黄来明,贾小旭,邵明安,张应龙.黄土高原2种典型灌木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19

[4].甄自强.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土壤水分模拟及水分有效性分析[D].扬州大学.2017

[5].卞建民,刘彩虹,杨晓舟.吉林西部大安灌区土壤贮水能力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

[6].甄自强,黄金柏,王斌,周亚明.黄土高原北部淤地坝区域土壤水分模拟及水分有效性——以六道沟流域为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6

[7].吕文强,王立,党宏忠,周泽福,何修道.黄土高原坡面带状植被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空间分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5

[8].刘倩,张国壮,李海超,孙永林,Roger,Kjelgren.土壤水分有效性对梨枣叶片光合参数和抗旱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

[9].黄仲冬,齐学斌,樊向阳,乔冬梅,梁志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4

[10].张永坤.沂蒙山区典型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及其对养分淋失和水分有效性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土壤水分有效性论文-张静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