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隐蔽滩相储层特征及预测模型

碳酸盐岩隐蔽滩相储层特征及预测模型

论文摘要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碳酸盐岩勘探的重心已由构造油气藏转变为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受地震垂直分辨率的限制,对于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的碳酸盐岩勘探,如何准确预测储层的分布已成为制约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一个关键。本文以四川中部磨溪构造嘉陵江组嘉二气藏、龙女寺构造嘉二段和四川南部威远构造寒武系洗象池群含气层系等为例,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和旋回地层学为指导,通过精细的野外露头剖面、岩芯观察,充分利用测、录井资料,在颗粒岩准确识别的基础上,建立颗粒岩的测井解释模型,寻找颗粒岩发育层段,并阐明滩相发育、分布的主控因素和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指出了颗粒滩发育受古构造、古地貌、古水深、古水动力的综合控制,提出了台地内部水下古隆起是有利的滩体发育区;并进行滩相储层特征研究,指出了粒内溶孔、铸模孔和残余粒间孔和溶扩粒间孔是滩相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不同孔隙类型储层具有不同的孔喉特征和孔渗特征;在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滩控型储层成因机理,指出了早期岩溶和原生粒间孔保存是滩相储层的主要成因;提出了沉积期地貌恢复是隐蔽滩相储层预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指导下的储层预测成果,在磨溪嘉二气田后续的12口开发井中优质储层验证率达到100%;同时,最近在威远构造钻遇寒武系洗象池群的新探井也证实了该地质模型的正确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科学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2.1 隐蔽油气藏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滩相储层进一步深化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涉及的难点和关键性问题
  • 1.3.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投入的工作量
  • 1.5 论文的主要进展与创新成果
  • 第2章 滩体特征及控制因素
  • 2.1 岩石学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
  • 2.1.1 颗粒灰岩类
  • 2.1.2 颗粒云岩类
  • 2.2 滩体的类型及特征
  • 2.2.1 关于台内滩与台缘滩
  • 2.2.2 台内滩微相特征
  • 2.2.3 台缘鲕滩微相特征
  • 2.3 颗粒滩的测井识别
  • 2.3.1 颗粒岩解释模型的建立
  • 2.3.2 颗粒碳酸盐岩测井相类型
  • 2.4 滩体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 2.4.1 古环境能量与古水深对滩体的发育的影响
  • 2.4.2 古地貌对滩体发育分布的影响
  • 2.4.3 古构造活动对滩体发育的控制
  • 第3章 滩相储层基本特征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3.2 储集空间类型
  • 3.3 储集物性特征
  • 3.3.1 孔、渗分布特征
  • 3.3.2 孔、喉配置关系
  • 3.3.3 孔、渗关系
  • 3.4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3.4.1 孔隙型滩相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3.4.2 裂缝-孔隙型滩相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3.4.3 裂缝型滩相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4章 滩相储层成因机理
  • 4.1 滩相储层的成因研究存在的问题
  • 4.2 滩相储层的早期岩溶成因
  • 4.2.1 早期岩溶型滩相储层的识别标志
  • 4.2.2 早期岩溶型滩相储层控制因素与预测思路
  • 4.3 滩相储层的原生孔保存成因
  • 4.3.1 保存型滩相储层的识别标志
  • 4.3.2 滩相储层的原生孔保存机制与控制因素
  • 4.4 滩相储层的构造破裂—埋藏溶蚀成因
  • 4.4.1 不具有先期孔隙层的滩相储层埋藏溶蚀作用
  • 4.4.2 具有先期孔隙层的滩相储层埋藏溶蚀作用
  • 4.4.3 埋藏溶解孔隙的识别标志
  • 4.5 小节
  • 第5章 隐蔽滩相储层预测地质模型
  • 5.1 隐蔽滩相储层勘探现状及意义
  • 5.2 隐蔽滩相储层预测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 5.2.1 隐蔽滩相储层的基本特征
  • 5.2.2 隐蔽滩相储层预测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 5.3 隐蔽滩相储层预测模型的方法
  • 5.4 隐蔽滩相储层地质模型建立与检验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预测思路与预测模型建立
  • 5.4.3 预测模型检验与应用前景分析
  • 第6章 隐蔽滩相储层地质预测模型应用实例
  • 6.1 预测模型在储层区带评价中的运用
  • 6.1.1 沉积地貌特征
  • 6.1.2 沉积地貌概念模式与储集区带预测
  • 6.1.3 钻探检验
  • 6.2 预测模型在老区新层勘探中的应用
  • 6.2.1 区域构造位置
  • 6.2.2 勘探开发简况
  • 6.2.3 储层预测的难点及问题提出
  • 6.2.4 储层成因机理及预测思路
  • 6.2.5 等时地质体选取
  • 6.2.6 预测方法和模型建立
  • 6.2.7 预测模型的检验
  • 6.2.8 预测模型在测井储层参数平面研究中应用
  • 6.3 预测模型在老区挖潜中的应用
  • 6.3.1 工区位置
  • 6.3.2 储层成因机理
  • 6.3.3 等时地质体选取
  • 6.3.4 预测模型建立
  • 6.3.5 预测模型检验及在储层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生物碳酸盐岩生烃生酸模拟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2019(S1)
    • [2].碳酸盐岩油田注水替油开发技术探讨[J]. 石化技术 2020(07)
    • [3].鲁西九龙山剖面寒武系苗岭统–芙蓉统之交碳酸盐岩显微图像数据集[J].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0(03)
    • [4].录井现场碳酸盐岩分析识别方法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8(09)
    • [5].独树一“石”的野狼谷[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09)
    • [6].非暖水碳酸盐岩:沉积学进展与油气勘探新领域[J]. 石油学报 2017(03)
    • [7].塔东地区录井现场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J]. 录井工程 2017(02)
    • [8].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因分析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04)
    • [9].致密碳酸盐岩速度——压力实验研究[J]. 油气地球物理 2020(01)
    • [10].桂中典型碳酸盐岩区水稻及根系土硒含量特征[J]. 地球与环境 2020(03)
    • [11].受火山活动影响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宏微观特征[J]. 地质论评 2020(S1)
    • [12].典型碳酸盐岩渗透力学行为特征及其对储、盖性质的判定[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8)
    • [13].喀斯特森林近地表层覆盖对碳酸盐岩红土蒸发过程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5)
    • [14].宁镇山脉的盖帽碳酸盐岩[J]. 地层学杂志 2018(04)
    • [15].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成土特点与系统分类[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1)
    • [16].西班牙河碳酸盐岩对蔬菜生长、产量及土壤酸性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04)
    • [17].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相关问题[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8].浅析录井现场碳酸盐岩识别及定名方法[J]. 信息系统工程 2019(05)
    • [19].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基于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综述[J]. 沉积学报 2018(04)
    • [20].冷泉碳酸盐岩研究进展[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7(04)
    • [21].碳酸盐岩核磁共振实验研究现状[J]. 断块油气田 2016(06)
    • [22].碳酸盐岩地区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 2014(S2)
    • [23].碳酸盐岩含量分析仪量值溯源方法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5(07)
    • [24].风成碳酸盐岩的全球分布及其对西沙的启示[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01)
    • [25].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热带海洋学报 2012(05)
    • [26].致密碳酸盐岩应用“体积加砂”压裂技术探讨[J]. 钻采工艺 2020(02)
    • [27].富县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15)
    • [28].三向围压下碳酸盐岩的动态力学试验[J]. 高压物理学报 2019(02)
    • [29].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进展[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30].川西甘孜-理塘结合带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8(03)

    标签:;  ;  ;  ;  ;  

    碳酸盐岩隐蔽滩相储层特征及预测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