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 ——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范式的研究

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 ——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范式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导论提出问题: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各种策略都忽视了主体道德理性的发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体的道德理性实际上存在三个层次:自然层次、原则层次和实践层次。主体的道德理性是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道德判断范式。道德教育需要正视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的上述特征,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主体的道德理性发展。 第一章论述自然层次的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自然概念本身的丰富内涵为从哲学自然到道德自然的转化提供了可能与途径。从“天命”、“天道”、“天理”到“天演”的转换进程,改变了道德的自然展现方式,但却一直在论证着道德的自然正确性。在道德的自然判断过程中,道德理性一直面临着信仰对自身的挑战。道德教育只有处理好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难舍关系,道德理性才能自然而然地在主体身上形成。 第二章论述原则层次的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如果说自然为道德的存在价值与运用提供了终极依据,那么美好生活则为道德提供了次极的理由和范本。而道德的原则性存在又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道德先后出现了君子、系统、天理、契约等四种判断范式。在不同的道德判断范式中,道德理性努力实现和谐的人际秩序和主体德性之间的沟通与统一。道德教育惟有从这两者之间的和谐一致着眼,道德理性才具有外合于理、内合于性的生长空间。 第三章论述实践层次的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道德的原则式存在是一种价值存在,道德价值需要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才能体现。本研究认为,实践层次的道德判断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小群与大群、我群与他群的复杂性群际关系。“义”、“权”、“义(宜)”、“辨”等核心词随着时代情境的不同而发生转换,但究竟我在与哪个群体共享道德生活?我能与哪个群体共享道德生活?我该与哪个群体共享道德生活的问题却一直是道德理性在道德实践时所需要考虑的。道德教育应该明了这层关系,在强调规则、习惯的重要性的同时,凸显主体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结论回收论题:三层次的道德教育虽然在现实中存在,但却忽视了主体的道德理性的运用和发展,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道德判断范式的转移是随着人类道德认识和历史条件而改变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教育虽然出现了范式的转换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主张。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公共理性作为道德理性的主要内涵,并由此产生分层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教育,不失为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论文目录

  • 摘要与关键词
  • Abstract
  • 引论
  • 一、实效性问题:排斥主体理性的道德教育
  • 二、关键词分析:道德理性与道德判断
  • 三、研究假设:道德理性的三层次与道德判断的四范式
  • 四、研究现状:作为道德教育的道德判断
  • 五、论文结构: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范式的研究
  • 第一章 道德的自然判断与教育
  • 第一节 道德自然:道德的终极存在
  • (一) “道德自然”的“自然”概念
  • (二) 自然何以成为道德自然
  • (三) 自然如何成为道德自然
  • 第二节 “知天命”“为君子”:孔子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 (一) 西周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 (二) 孔子“知天命”的道德自然判断
  • (三) 孔子道德自然的教育特点
  • 第三节 “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 (一) “天”:道德自然的存在判断
  • (二) “天道”:道德自然的途径判断
  • (三) 董仲舒道德自然的教育特点
  • 第四节 “穷天理,明人伦”:朱熹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 (一) 从“天”到“理”的自然转换
  • (二) “天理”的自然存在判断
  • (三) “人伦”的自然可能判断
  • (四) 格物穷理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 第五节 “宗天演”“阐人伦”:严复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
  • (一) “人伦”之“天理”判断的坍塌
  • (二) “宗天演阐人伦”的道德自然判断
  • (三) 归纳求知法与道德理性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道德的原则判断与教育
  • 第一节 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则要求
  • (一) 个体与群体的美好生活
  • (二) 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则要求
  • 第二节 “仁”德“君子”:孔子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 (一) “安”:孔子“求仁”的缘由判断
  • (二) “仁”:“君子”的道德原则判断
  • (三) 君子德性与道德理性的教育
  • 第三节 “循三纲”“可谓善”:董仲舒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 (一) 历史对接:用“纲”(系统)解读道德
  • (二) 问题梳解:“纲”表述道德的系统特征
  • (三) “三纲”教化:性情紧张与仁义理性
  • 第四节 “性即天理”:朱熹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 (一) “天理”:原则判断的抽象与实现
  • (二) “天理”:原则判断的人伦与人性
  • (三) “理”性养成与醇儒人格
  • 第五节 “必以约为之基”:严复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
  • (一) 灾国难民与“特操”德性
  • (二) “特操”德性与“契约”原则判断
  • (三) “新民德”的德性解释与道德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德的实践判断与教育
  • 第一节 群际生活:道德实践判断的基点
  • (一) 道德实践的复杂性
  • (二) 道德实践的群际特征
  • (三) 道德实践判断的群际选择
  • 第二节 “君子义以为质”:孔子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 (一) “义”:道德的实践判断
  • (二) “义”:以“利”为内容的实践判断
  • (三) “义”的道德理性与教育
  • 第三节 “有经有权”:董仲舒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 (一) 从“权”:生命共同体的道德诉求
  • (二) “三纲”之“道”:从“权”判断的道德依据
  • (三) 从“权”的道德理性与教育
  • 第四节 “天理之所宜”:朱熹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 (一) 情是性之用:“义”判断的心理机制
  • (二) 理欲还是公私:“义”的实践判断对象
  • (三) “理”性发展与道德教育
  • 第五节 “善恶之辨”:严复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
  • (一) 国群内契约伦理的辨明
  • (二) 国群间契约伦理的辨明
  • (三) 有机共同体与契约伦理的辨明
  • (四) 国民自治与公共理性的习得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道德理性要求道德正位的道德教育
  • (一) 道德理性排斥自然道德化的教育
  • (二) 道德理性否定缺德道德化的教育
  • (三) 道德理性反对经验道德化的教育
  • 二、道德判断坚持道德相对的道德教育
  • (一) 道德相对主义的种类
  • (二) 道德相对主义的可能性
  • (三) 道德判断坚持道德的实践相时主义
  • 三、道德教育应成为公共理性的教育
  • (一) 公共理性的内涵
  • (二) 公共理性成为道德理性的可能与必要
  • (三) 公共理性的道德教育内涵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黑尔对道德判断客观性的辩护[J]. 新乡学院学报 2019(11)
    • [2].多元化、功利化:认知结构与动机共同影响下道德选择依据——中国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阶段特征分析报告[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02)
    • [3].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述评[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3)
    • [4].道德判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5)
    • [5].元认知体验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J]. 校园心理 2016(01)
    • [6].道德判断还是道德引领[J]. 辽宁教育 2008(Z1)
    • [7].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实证研究[J]. 文教资料 2015(17)
    • [8].旁观角色:家长与老师[J].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17(03)
    • [9].道德判断与文化[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6(01)
    • [10].社会正念及其与道德关系的研究[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6(01)
    • [11].道德判断与文化[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5(02)
    • [12].直觉还是推理,道德判断如何形成?[J]. 心理学探新 2019(04)
    • [13].论如何避免道德判断中的误判[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4].审慎加工对形成道德判断外语效应的作用[J]. 应用心理学 2018(04)
    • [15].情绪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内隐认知研究[J]. 校园心理 2015(02)
    • [16].博识的无知[J]. 学习博览 2010(12)
    • [17].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评述[J]. 福建体育科技 2014(03)
    • [18].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的作用:兼对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的检验[J]. 心理学报 2012(12)
    • [19].道德判断测验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06)
    • [20].道德判断模式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中国德育 2009(05)
    • [21].道德判断研究述评[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1(03)
    • [22].无处不在的伤害:二元论视角下的道德判断[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1)
    • [23].非临床抑郁个体对道德判断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07)
    • [24].执行者—观察者道德判断偏差及其应对策略[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8)
    • [25].栗谷思想之主体道德判断意志中心:“思·虑·念”[J]. 朱子学研究 2019(02)
    • [26].初显成人道德判断水平研究[J]. 知识文库 2018(06)
    • [27].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J]. 中国德育 2009(04)
    • [28].浅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道德判断和选择[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08(07)
    • [29].行为功效与道德判断之区分——消解道德运气的概率论路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9)
    • [30].道德事件性质和社会关系类别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07)

    标签:;  ;  ;  ;  

    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 ——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范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