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籽原花青素抗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攀,徐敏,何晓英[1](2021)在《原花青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AS)[1]的病理特点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小,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明,致AS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自体生物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内皮素-1等)代谢紊乱、慢性应激等。原花青素(PC)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抗自由基氧化能力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其抗自由基氧化能力[2]是维生素E的50倍,维生素C的20倍[3,4],因其可拮抗上述多种致损因素而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闫家荫[2](2021)在《黑玉米花青素的提取、纯化及降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玉米(Zea Mays L.)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种植面积大,来源广。黑玉米其富含的花青素色素功能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方面具有较好前景,本文对黑玉米籽粒中花青素提取纯化以及功效方面进行研究,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以新鲜黑玉米籽粒为实验对象,对黑玉米花青素的提取以及纯化方法进行研究得出最佳提取参数,并利用得到的花青素对高脂小鼠的降脂作用进行研究。关于黑玉米花青素的提取方法,使用水提法和超声辅助相结合并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到提取最佳参数为:超声时间90min;实验温度40℃;料液比1:10;纤维素酶浓度52%,运用此种方法获得的黑玉米花青素提取量平均值为6.2752mg/g。对黑玉米花青素粗提物进行纯化,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实验并最终确定具体试验参数为:静态吸附时间9h、静态吸附温度25℃、静态吸附p H值=5、解析时间2 h、解析液为70%乙醇。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动态吸附解析结果为上样量为40m L、上样流速为60m L/h、解吸液浓度为50%乙醇溶液、解吸液体积为65m L和解吸流速为50m L/h。对黑玉米花青素进行稳定性试验发现提取出的花青素应低温30℃,PH=3,避光保存。对黑玉米花青素进行降血脂功能性研究,通过灌胃建模成功的的高脂小鼠,测量其血清中的T-CHO、TG、MDA以及LDL-C等指标,根据测量结果显示:黑玉米花青素高剂量组效果明显,并且肝脏系数及脂肪系数均与对照组持平,说明黑玉米花青素可有效改善高血脂症小鼠的降脂能力。
王敏敏[3](2020)在《离子液体辅助提取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因此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单一的有机溶剂提取过程中溶解度虽高,而用量过大则造成提取物中有毒溶剂的堆积,本文选择一种“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在超声波辅助下,通过与乙醇溶剂协同提取,并进行优化。还考察了提取物原花青素作为添加成分对黄连植株标本包埋的影响,添加到中药浸膏中对理疗电极贴片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以硫酸-香草醛法与盐酸-香草醛法对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含量分析对比可知,均以甲醇溶液为显色介质,当硫酸的甲醇溶液与盐酸的甲醇溶液最佳体积分数为4%时,后者的吸光度值为0.082,明显大于硫酸法的吸光度值0.068。采用方法学考察分析可知,盐酸法的含量值较高,平均值为117.12 mg/g,硫酸法的平均值为115.80 mg/g;两种方法在提取完成后的10h内稳定性良好;在甲醇稀释50倍后,盐酸-香草醛法的回收率为91.77%,而硫酸法为88.82%。最后确定以盐酸-香草醛法进行原花青素含量分析。2.在离子液体协同乙醇溶液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0.035mo L/L的[Bmim]Cl溶于40%的乙醇溶液,超声提取功率300W,超声时间5min,温度为60℃,提取总时长45min,提取率为8.39%。粗提液经减压蒸馏后加入一定量乙醇,进一步析出原花青素,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提取物粉末,纯度为52.6%。FTIR显示,得到的产物与原花青素结构一致,热重分析显示提取物中还有10%左右的物质没有被分解,1HNMR分析表明提取物中含有与标准品一致的特征官能团-OH,-CH2-,苯环结构,表明提取过程中离子液体,超声作用没有破坏原花青素的结构。3.原花青素提取物添加到黄连植株的保色液中,当标本包埋保存后,对叶片的色泽变黄程度,形态失真具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当理疗电极贴片的中药浸膏中加入原花青素,与未添加原花青素对照,贴片表面霉变速度相对较慢,对理疗电极贴片的导电性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刘灵[4](2020)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作用减弱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近年来研究发现,膳食中的抗氧化营养成分(维生素、微量元素、植物化学物等)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提高靶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调节能量代谢稳态,对于阻止和延缓慢性代谢性疾病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原花青素是一种重要的多酚类植物化学物,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等生物学作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是膳食中最常见的抗氧化营养素。然而,原花青素与维生素C、E是否能够协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水平还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本研究将通过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extract,GSPE)或(和)维生素C、E的人群干预研究,探讨GSPE或(和)维生素C、E干预12周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改善作用。旨在为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膳食营养干预策略,并为相关应用产品研发提供重要实验依据。方法:1.本研究采用的干预品及每日干预剂量为:(1)安慰剂,不含有原花青素、维生素C和E;(2)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每日原花青素(oligomers procyanidolic,OPC)干预剂量为378 mg;(3)维生素C+E,每日维生素C和E的干预剂量分别为66 mg和12 mg;(4)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每日OPC干预剂量为364 mg,维生素C和E干预剂量分别为66 mg和12mg。2.研究对象为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于2016年8月~11月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人员中招募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志愿者。根据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3.采用随机、双盲、析因设计干预试验。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对照组、GSPE试验组、VC+VE试验组、联合组。68名合格的研究对象随机进入以上试验组,每组17人。研究对象给予相应干预品,干预12周。本研究经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的伦理审查批准实施。所有受试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干预前,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和食物频数表等问卷调查,并接受体格检查。在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含量、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水平、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含量,计算HOMA-IR(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指数,并同步监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5.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各指标在各组组内干预前后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GSPE干预和VC+VE干预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效应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共招募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68人,干预最终实际有效完成例数为58例。各组在体重、身高、血压、文化水平、婚姻、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等构成比方面均衡可比,各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2.膳食调查情况膳食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日均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在各试验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干预前,各试验组的FBG、2h-PBG、HbA1c、FINS、HOMA-IR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PE干预和VC+VE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与未服用GSPE的患者(包括对照组和VC+VE组)相比,GSPE干预的患者(包括GSPE组和联合组)在干预后FBG、HbA1c、FINS、HOMA-IR指数水平分别显着性下降了0.72±0.90 mmol/L、0.59±0.54%、15.52±16.81μIU/mL和5.79±6.76(P<0.05),而2h-PBG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未服用VC+VE的患者(包括对照组和GSPE组)相比,VC+VE干预的患者(包括VC+VE组和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在干预12周后的改变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GSPE干预12周可以明显改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水平,而维生素C、E干预12周不具有改善作用。4.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干预前,各试验组的TC、TG、HDL-C和LDL-C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PE干预和VC+VE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与未服用GSPE的患者(包括对照组和VC+VE组)相比,GSPE干预的患者(包括GSPE组和联合组)在干预后TC和LDL-C水平分别显着性下降了0.42±0.41 mmol/L和0.32±0.40 mmol/L(P<0.05),而TG和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未服用VC+VE的患者(包括对照组和GSPE组)相比,VC+VE干预的患者(包括VC+VE组和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在干预12周后的改变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GSPE干预12周可以明显改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水平,而维生素C、E干预12周不具有改善作用。5.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各试验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指标在临床试验干预前不存在显着差异,GSPE或(和)维生素C、E干预12周对以上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每日364-378 mg的GSPE干预12周,其糖代谢水平明显改善,表现为FBG、HbA1c、FINS、HOMA-IR指数水平显着降低。2.GSPE(364-378 mg/d)干预12周可以明显降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TC和LDL-C水平,表明GSPE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的脂代谢水平。3.维生素C(66 mg/d)和E(12 mg/d)干预12周不能改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水平。4.GSPE干预和维生素C、E干预对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水平的改善作用不存在交互作用,表明二者不能协同发挥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5.为期12周的GSPE(364-378 mg/d)或(和)维生素C(66 mg/d)和E(12 mg/d)干预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显着影响,也未对机体产生明显不良反应。
张寒凝[5](2020)在《原花青素对PM2.5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过度增殖及迁移的潜在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大鼠VSMCs作为毒性研究的评价模型,观察原花青素对PM2.5诱导的VSMCs产生过度增殖及迁移的潜在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的体重在100-120g的雄性SD大鼠,在无菌环境下分离其胸腹主动脉,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原代VSMCs。本实验共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PM2.5组(终浓度为100μg/m L)和低、中、高原花青素干预组(终浓度分别为5μmol/m L、10μmol/m L和20μmol/m L)。采用ROS荧光探针DCFH-DA检测各组细胞的ROS荧光强度;用CCK-8试剂盒和Ed U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SMCs中MMP9、PCNA、Akt、p-Akt、GSK-3β、p-GSK3β和β-actin的蛋白水平;用RT-PCR法检测MMP9、PCNA和β-actin m RNA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PM2.5组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与PM2.5组相比,原花青素干预组ROS荧光强度明显减弱。2.根据CCK-8试剂盒和Ed U细胞增殖试剂盒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M2.5组细胞增殖明显增多;与PM2.5组相比,原花青素干预组细胞增殖明显减少。3.根据Transwell小室及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无论从纵向或横向来看,与对照组相比,PM2.5组细胞迁移数量及迁移距离显着增加;与PM2.5组相比,原花青素干预组细胞迁移数量及迁移距离显着减少。4.增殖及迁移终指标PCNA及MMP9蛋白及m RNA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M2.5组PCNA及MMP9表达水平均显着上升;与PM2.5组相比,原花青素干预组PCNA及MMP9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5.PM2.5可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使Akt出现磷酸化,上调p-Akt水平,p-Akt的上调可以负调控GSK-3β的磷酸化,p-GSK3β水平下降;加入原花青素干预后,p-Akt的水平下调,p-GSK3β的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花青素对PM2.5诱导的VSMCs产生的过度增殖及迁移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原花青素介导PM2.5激活的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张玉莹[6](2019)在《基于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原花青素A2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机制》文中提出大量的研究表明原花青素A2(PCA2)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是原花青素的吸收利用率很低,其较低的生物利用率与显着的生物活性这一矛盾提示原花青素可能存在其他的体内生物利用途径。研究发现,原花青素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其生物活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采用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利用抗生素干扰建立伪无菌小鼠,研究了肠道菌群与PCA2的相互作用对PCA2抗AS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CA2能显着抑制高脂膳食Apo E-/-小鼠AS的形成,肠道菌群在其中有重要作用12周高脂膳食可显着促进Apo E-/-小鼠AS的形成。经PCA2干预后,Apo E-/-小鼠血浆TG水平显着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浆和肝脏SOD活力明显提升,MD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小鼠主动脉VCAM-1和ICAM-1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P<0.05);主动脉斑块累积情况明显减轻,斑块内巨噬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5);肝脏细胞排列紊乱及脂肪细胞膨大状况都得到了改善,PCA2表现出良好的抗AS活性。采用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后,可显着削弱PCA2对高脂膳食诱导的AS的改善作用。正常菌群Apo E-/-小鼠血浆和尿液中PCA2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含量显着高于伪无菌小鼠(P<0.05),其中正常菌群小鼠血浆PCA2主要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羟基苯乙酸和3-(4-羟基苯基)丙酸的含量分别为伪无菌小鼠的165.92倍和2327.21倍。PCA2肠道菌群代谢物可能是其发挥抗AS作用的物质基础。(2)PCA2对高脂膳食Apo E-/-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利用16S r RNA测序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高脂膳食Apo E-/-小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CA2显着降低高脂膳食Apo E-/-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显着(P<0.05),疣微菌门的阿克曼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说明PCA2对肠道菌群的结构有明显的调整和改善作用。而抗生素处理的伪无菌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单一,多样性显着降低,只有变形菌门的细菌定植。阿克曼菌、norank_f__Lachnospiraceae、乳酸杆菌、norank_f__Bacteroidales_S24-7_group等的丰度与原花青素A2主要代谢产物的含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0.05)。(3)肠道菌群在PCA2调节脂代谢活性中的作用通过UPLC-Q-TOF-MS分析小鼠血浆的差异性代谢物。共获得32个差异脂质代谢物,其中高脂膳食引起小鼠体内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鞘氨醇等代谢产物含量减少,磷脂酰肌醇和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增多;PCA2干预后,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增多,磷脂酰肌醇的含量减少。通路分析表明PCA2干预高脂膳食诱导的血脂代谢紊乱主要涉及四条相关代谢通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生物合成、鞘脂代谢、戊糖磷酸途径和甘油磷脂代谢,其中影响值最高的是甘油磷脂代谢。RT-PCR结果显示PCA2显着提高PPARγ、CYP7A1和ABCA1 m RNA的表达(P<0.05);抗生素抑制小鼠肠道菌群后,PCA2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被显着减弱(P<0.05)。以上结果表明,PCA2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AS依赖正常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参与PCA2代谢转化成对羟基苯乙酸和3-(4-羟基苯基)丙酸,这可能是PCA2抗AS的物质基础。PCA2可以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结构紊乱。肠道菌群与PCA2的相互作用在PCA2调节脂质代谢发挥抗AS活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单微微[7](2019)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造影剂所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造影剂所致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凋亡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先用不同浓度的GSPE(10、20、40、60、80mg/L)与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6、12、24、36、48、72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MTT)检测其对HK-2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GSPE按上述浓度和时间与HK-2细胞共培养后,再加造影剂干预(干预方法:用第二代造影剂碘海醇100mg I/ml与HK-2细胞共培养6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根据以上结果确定GSPE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然后实验分为6组,(1)对照组;(2)碘海醇组(100mg I/ml与HK-2细胞共培养6h);(3)GSPE组:GSPE与细胞共培养后加碘海醇干预(100mg I/ml与HK-2细胞共培养6h,下同);(4)CDDO-Im(Nrf2信号通路激活剂)组:CDDO-Im与细胞共培养后加碘海醇干预;(5)ML385(Nrf2信号通路抑制剂)组:ML385与细胞共培养后加碘海醇干预;(6)ML385+GSPE组:ML385和GSPE与细胞共培养后加碘海醇干预。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磷脂酰丝氨酸蛋白抗体和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后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率,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结合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rf2信号通路中Keap1、Nrf2、NQO1、HO-1蛋白含量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Nrf2信号通路中Keap1、Nrf2、NQO1、HO-1基因m RNA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GSPE40mg/L与细胞共培养24小时可提高细胞增殖率(P<0.05)。与碘海醇组相比,GSPE40mg/L与细胞共培养24小时再加碘海醇干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碘海醇可明显降低HK-2细胞活力(P<0.01)、致其凋亡率升高(P<0.01)、使细胞内ROS含量增高(P<0.01)、MDA含量升高而SOD活性下降(P<0.01),同时诱导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上调(P<0.01),阻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P<0.05)。(3)与碘海醇组相比,GSPE和CDDO-Im处理组都能明显提高HK-2细胞活力(P<0.01)、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使细胞内ROS含量降低(P<0.01)、MDA含量下降而SOD活性增强(P<0.05),同时上调Nrf2信号通路中Nrf2、NQO1、HO-1基因表达量和蛋白含量(P<0.01),并使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下调、阻凋亡蛋白Bcl-2表达上调(P<0.05)。(4)GSPE能升高Nrf2信号通路的抑制剂ML385所致的Nrf2、NQO1、HO-1基因和蛋白的低表达(P<0.05),进而对HK-2细胞显示出保护作用。结论:(1)GSPE对碘海醇所致的HK-2细胞的凋亡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GSPE对HK-2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吴其国[8](2019)在《原花青素对血脂代谢紊乱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指出原花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抗氧化活性、干预脂代谢紊乱等功效。原花青素B2是原花青素的二聚体形式,也是食源性原花青素中主要低聚物,但其利用率较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上升,饮食也越来越偏向富含高脂的动物制品,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血脂异常的人群呈现增多趋势,对于脂代谢异常的干预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少有对原花青素B2改善血脂代谢紊乱机制的研究报道。本论文通过建立高脂膳食诱导小鼠血脂代谢紊乱模型,给予小鼠膳食补充原花青素B2的干预,评价其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作用,并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原花青素B2调节血脂代谢紊乱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三组(n=9):对照组(CON)、高脂组(HF)、原花青素B2干预组(PB2),饲养12周后,测定小鼠血脂指标、肝脂酶活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行为学指标。原花青素B2可以显着性降低小鼠腹脂指数,血脂指标TC、TG和AI指数均有显着降低(P<0.05),显着提高血HDL-C及肝组织酶活性中脂蛋白酶活性、肝脂酶活性和总脂酶活性,并显着增强抗氧化活性(T-AOC、SOD、CAT和GSH指标),显着抑制氧化损伤产物MDA含量(P<0.05),表明原花青素B2具有干预高脂膳食性血脂异常及氧化应激。此外,动物行为学实验显示原花青素B2显着提高高脂膳食小鼠在旷场的中心区域路程和中心区域时间及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的目标象限路程与停留时间,表明原花青素B2可改善高脂膳食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Alpha多样性Sobs和Shannon指数稀释曲线和差异性检验图结果表明对照组、高脂组和原花青素B2存在显着性差异。物种组成Venn图表明对照组中特有的OUT有52个,高脂组中有10个,原花青素B2组有12个。从门与科分类水平分析差异菌群发现,原花青素B2可以使高脂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拟杆菌门/厚壁杆菌门(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上升,并且增加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拟杆菌科-S24-7组(Bacteroidales-S24-7-group)等菌群的相对丰度。从属分类水平物种差异分析发现,原花青素B2降低高脂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Escherichia-Shigella和Ruminococcaceae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Romboutsia和fissicatenagroup等菌的相对丰度。并且,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原花青素B2可以显着增加高脂小鼠粪便丁酸的含量,表明原花青素B2具有干预高脂膳食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异常。(3)运用LC-MS技术对小鼠血浆和尿液样本进行数据采集,再运用SIMCA-P和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KEGG和Mtlin等)查找对比分析。筛选三组差异代谢产物发现了血浆中14种(花生四烯酸、柠檬酸、L-苯丙氨酸、牛磺酸等)与尿液中13种(氨基乙二酸、乙酰肉碱、黄尿酸等)标志性差异代谢产物。其中高脂膳食引起小鼠体内廿二碳四烯酸、棕榈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柠檬酸、牛磺酸和氨基己二酸等代谢产物含量的减少,原花青素B2干预后花生四烯酸、柠檬酸和牛磺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增加。通路分析表明原花青素B2干预高脂膳食诱导的血脂代谢紊乱主要涉及血浆中参与的5种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和尿液中参与的有4种代谢通路(胆汁酸合成、赖氨酸生物合成、氰氨基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原花青素B2可显着干预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血脂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原花青素B2的干预作用可能与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及脂肪酸代谢、胆汁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等多个代谢途径的调控有关。
罗阳[9](2019)在《富含花青素植物的筛选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花青素是一种天然水溶性色素,广泛存在于有色植物中。花青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抑菌、保护肝脏和视力等作用。随着农业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含花青素植物,这些植物中花青素的结构类型、含量分布与所显示的生物活性不完全相同。此外,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寻找天然产物来有效缓解动脉粥样硬化(AS),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15种富含花青素的植物,对花青素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花青素纯化物中花青素的含量、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评价,研究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花青素提取纯化工艺优选利用紫胡萝卜为代表,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优选出花青素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以pH为2的50%乙醇溶液为溶剂,按料液比为1:4加入植物材料中进行组织破碎提取1.5min,抽滤,将滤渣再加入料液比为1:2的pH为2的50%乙醇溶液室温超声提取40min,提取1次。抽滤,将滤液合并,在40℃下闪蒸浓缩至原体积的1/5,得到浓缩液。将浓缩液通过Diaion HP2 MGL大孔树脂柱色谱进行富集纯化,先用去离子水洗脱除去水溶性杂质,然后改用pH为3的60%的乙醇溶液,以0.6mL/min的流速进行洗脱,收集深色色带洗脱液,在40℃下闪蒸浓缩结合旋蒸浓缩至干,得到总花青素纯化物干粉,即花青素纯化物。2.15种植物花青素纯化物性能评价利用优化的提取纯化工艺对15种植物进行花青素纯化物的制备,采用pH示差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各制备物中总花青素的含量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通过实验发现,浆果类植物中花青素的含量要显着高于蔬菜类植物,其中浆果类的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中总花青素的含量相对最高(381.57±7.40mg/g DW)。测定结果还发现仅有8种植物中含有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采用DPPH、FRAP及TRP 3种方法测定了各制备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各制备物在不同的pH值、光照、温度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考察和评价,结果发现,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和抗氧化活性,且其水溶液在酸性、低温、避光的条件下稳定性更好。因此,筛选出高花青素含量的黑枸杞作为下一步生物活性研究的对象。3.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实验开始给予腹腔注射70万IU/kg·BW的维生素D3,分4次,隔天给次,同时高脂饲料喂8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NC;生理盐水)、模型组(AS;生理盐水)、辛伐他汀阳性组(SIM;50mg/kg/d)、低剂量(Low;50mg/kg/d)、中剂量(Mid;100mg/kg/d)、高剂量(Hig;200mg/kg/d)花青素用药组。对所有大鼠灌胃给药治疗6周后,进行血清和组织病理检测发现,经过辛伐他汀药物和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治疗后血清中脂质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都明显得到改善,同时,主动脉内膜泡沫细胞、脂质和钙盐沉积及内膜增厚程度明显减轻;肝脏组织中空泡也明显减少。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明显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4.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具有紧密联系,且花青素主要在肠道被大量代谢吸收。通过对AS大鼠盲肠内容物16S rDNA测序以及对主动脉、肝脏组织中相关信号通路检测发现:AS大鼠小肠组织遭到破坏,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治疗后显着改善了小肠绒毛的完整性,抑制了LPS进入血液,还增加了拟杆菌门、双歧杆菌科、乳酸杆菌科、Akkermansia、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罗斯氏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肠杆菌科和PrevotellaceaeNK3B31group的相对丰度,从而抑制了动脉血管炎症通路NF-kB和VCAM-1的表达以及肝脏胆固醇合成蛋白SREBP-2的表达,同时,上调了肝脏胆固醇代谢蛋白CYP7A1的表达,发挥了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蒋秀秀[10](2018)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活性与NO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及不同培养时间下变形链球菌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形链球菌浓度的差异,推断不同浓度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NO浓度、NOS活性及变形链球菌活性的影响,进而推断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变形链球菌生长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1、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变形链球菌菌液进行处理,并连续培养24h,在第0、2、3、4、5、6、8、12、16、20、24小时分别测定其细菌浓度,绘制生长曲线,明确其对变形链球菌的影响作用。2、在第2、3、4、5、6、8、12、16小时分别测定混合溶液内的NO浓度、NOS活性,并绘制变化曲线,确定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是否对变形链球菌NO浓度、NOS活性产生影响,并明确其影响方式。3、对细菌浓度、NO浓度、NOS活性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检测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可以通过促进NOS合成NO对变形链球菌产生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设计。结果:1、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变形链球菌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在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浓度为25mg/ml、12.5mg/ml时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1.5625mg/ml;2、不同浓度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均可以使NO浓度升高,且在4h时达到浓度的峰值,4h后逐步下降但可以保证整个16h内始终维持在高于阴性对照组水平;3、不同浓度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均可以在2h内使NOS活性增长到最高水平,且可以在4h内始终维持在高于阴性对照组水平。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可以通过促进NOS合成NO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
二、葡萄籽原花青素抗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籽原花青素抗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原花青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PC的分子结构及药理学作用 |
2 PC抗颈AS的可能机制 |
2.1 调整脂蛋白紊乱 |
2.2 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
2.3 抗炎作用 |
2.4 降血压作用 |
2.5 保护血管内皮作用 |
2.6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
2.7 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
(2)黑玉米花青素的提取、纯化及降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花青素 |
1.2.2 花青素的理化性质 |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黑玉米花青素提取工艺 |
2.1 引言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与测定指标 |
2.3.1 提取工艺 |
2.3.2 操作步骤 |
2.3.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标准曲线 |
2.5.2 单因素试验 |
2.5.3 响应面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玉米花青素纯化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
3.2.2 静态吸附率和解吸率的计算 |
3.2.3 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 |
3.2.4 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
3.3.2 动态吸附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玉米花青素稳定性及抗氧化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黑玉米花青素的稳定性研究 |
4.2.2 黑玉米花青素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黑玉米花青素稳定性分析 |
4.3.2 黑玉米花青素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玉米花青素对高脂小鼠降血脂功效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仪器设备 |
5.1.3 实验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小鼠建模方法 |
5.2.2 实验分组与处理 |
5.2.3 实验小鼠体重变化研究 |
5.2.4 实验小鼠肝脏及脂肪系数研究 |
5.2.5 实验小鼠TG含量测定 |
5.2.6 实验小鼠TC含量测定 |
5.2.7 实验小鼠MDA含量测定 |
5.2.8 实验小鼠LDL-C含量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小鼠体重变化分析 |
5.3.2 小鼠肝脏系数及脂肪系数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离子液体辅助提取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葡萄及葡萄废弃物的概述 |
1.1.1 葡萄与葡萄废弃物 |
1.1.2 葡萄籽的功能性成分 |
1.2 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
1.2.1 原花青素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
1.2.2 原花青素的生物活性 |
1.2.2.1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
1.2.2.2 保护心血管,预防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作用 |
1.2.2.3 美容、抗衰老作用 |
1.2.2.4 抑菌、抗癌作用 |
1.2.2.5 改善视力、抗疲劳作用 |
1.2.3 原花青素的含量测定分析 |
1.2.3.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3.2 盐酸—香草醛法 |
1.2.3.3 硫酸—香草醛法 |
1.2.3.4 铁盐催化比色法 |
1.2.3.5 薄层层析法 |
1.2.3.6 其他含量分析方法 |
1.2.4 原花青素的提取 |
1.2.4.1 溶剂提取法 |
1.2.4.2 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法 |
1.2.4.3 超声波提取法 |
1.2.4.4 微波提取法 |
1.2.4.5 酶提法 |
1.2.4.6 离子液体辅助提取法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含量测定和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设备与仪器 |
2.3 样品预处理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
2.4 原花青素含量测定分析 |
2.4.1 标准曲线绘制 |
2.4.1.1 盐酸—香草醛法 |
2.4.1.2 硫酸—香草醛法 |
2.4.2 样品含量测定 |
2.4.3 方法学考察 |
2.4.3.1 精密度实验 |
2.4.3.2 重复性实验 |
2.4.3.3 稳定性实验 |
2.4.3.4 加标回收率实验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标准物的确定 |
2.5.2 最大波长的测定 |
2.5.3 显色条件的比较 |
2.5.3.1 显色介质的影响 |
2.5.3.2 酸的种类作催化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
2.5.3.3 水浴温度与水浴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
2.5.4 两种含量分析法的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2.5.5 方法学考察 |
2.5.5.1 精密度试验 |
2.5.5.2 重复性试验 |
2.5.5.3 稳定性试验 |
2.5.5.4 加标回收率实验 |
2.5.6 线性范围与最低检出限的确定 |
2.6 小结 |
第三章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原花青素的提取方法 |
3.2 单因素试验 |
3.2.1 离子液体种类的选择 |
3.2.2 有机溶剂的选择 |
3.2.3 离子液体浓度的选择 |
3.2.4 有机溶剂浓度的选择 |
3.2.5 超声时间的选择 |
3.2.6 超声功率的选择 |
3.2.7 提取温度的选择 |
3.2.8 提取时间的选择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1.1 离子液体种类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2 有机溶剂种类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3 离子液体浓度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4 有机溶剂浓度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5 超声时间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6 超声功率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7 提取温度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8 提取时间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2 正交试验优化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 |
3.4 原花青素的结构分析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3.4.2 热重分析 |
3.4.3 ~1HNMR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葡萄籽原花青素在黄连植株标本包埋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黄连植株的前处理 |
4.2.3.2 保色溶液的配制 |
4.2.3.3 包埋胶的配制 |
4.2.3.4 覆膜标本的制作 |
4.2.4 测定指标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原花青素的浓度对黄连叶片的影响 |
4.3.2 水浴温度对黄连叶片的影响 |
4.3.3 光照条件对黄连叶片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葡萄籽原花青素在理疗电极贴片中的应用和性能测试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水凝胶贴片的制备 |
5.2.3 抑菌性实验 |
5.2.4 测定指标 |
5.2.5 导电性实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水凝胶贴片的霉变程度的影响 |
5.3.2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水凝胶贴片的导电性能的影响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干预品制备 |
2.研究设计和样本例数估算 |
3.研究对象 |
4.问卷调查 |
5.研究指标 |
6.统计学分析 |
7.技术路线 |
8.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1.试验完成情况 |
2.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膳食调查情况 |
4.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影响 |
5.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
6.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7.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8.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1.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2.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
3.膳食营养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伦理委员会同意书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个人基本情况记录表 |
附录4 24小时膳食记录表 |
附录5 食物频数调查表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原花青素对PM2.5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过度增殖及迁移的潜在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酚类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原花青素A2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原花青素研究现状 |
1.1.1 原花青素概述 |
1.1.2 原花青素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 |
1.2 肠道菌群对原花青素吸收代谢的影响 |
1.2.1 原花青素的吸收代谢概况 |
1.2.2 原花青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
1.3 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 |
1.3.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1.3.2 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受试物和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动物分组 |
2.3.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3.3 血脂测定 |
2.3.4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2.3.5 炎症水平测定 |
2.3.6 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 |
2.3.7 主动脉横截面油红O染色 |
2.3.8 主动脉窦CD68+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
2.3.9 肝脏HE染色 |
2.3.10 脂肪HE染色 |
2.3.11 血浆和尿液代谢物质谱测定方法 |
2.3.12 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组分 |
2.3.13 荧光定量PCR测定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2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
3.2.1 血浆氧化应激水平 |
3.2.2 肝脏氧化应激水平 |
3.3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3.4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影响 |
3.4.1 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 |
3.4.2 主动脉横截面油红O染色 |
3.5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主动脉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 |
3.6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3.7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脂肪细胞形态的影响 |
3.8 肠道菌群对原花青素A2体内吸收代谢的影响 |
3.9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3.9.1 肠道菌群OTU分布统计 |
3.9.2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3.9.3 肠道菌群主成分分析 |
3.9.4 肠道菌群群落组成分析 |
3.9.5 肠道菌群与原花青素A2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
3.10 肠道菌群对原花青素A2调节脂代谢活性的影响 |
3.10.1 血浆中脂质代谢物差异分析 |
3.10.2 肠道菌群对原花青素A2调节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肠道菌群对原花青素A2抗AS活性的影响 |
4.1.2 原花青素A2对高脂膳食ApoE~(-/-)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1.3 肠道菌群对原花青素A2调节脂代谢活性的作用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造影剂所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细胞学实验主要试剂及主要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配制 |
1.5 Western blot实验主要器材、试剂及抗体 |
1.6 Western blot实验主要溶液配制 |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主要器材及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HK-2细胞的培养 |
2.2 培养细胞的分组处理 |
2.3 MTT(methyl thiazolyl tertrazolium)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和增殖率 |
2.4 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2.5 DCFH-DA荧光结合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内ROS |
2.6 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2.7 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2.8 Western Blot检测HK-2 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m RNA表达 |
3.实验室质量控制 |
4.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1.实验中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筛选 |
1.1 不同浓度的GSPE与 HK-2 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1.2 不同浓度的GSPE与 HK-2 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再加碘海醇干预(100mg I/ml作用6h)后细胞活力的变化 |
1.3 实验浓度的CDDO-Im和 ML385对HK-2 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2.HK-2细胞光镜下形态观察(100×) |
3.各实验组细胞活力 |
4.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 |
5.各实验组细胞内ROS水平 |
6.各实验组细胞内MDA含量及SOD活性 |
7.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K-2 细胞内相关蛋白的表达 |
7.1 细胞内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7.2 细胞内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 |
8.HK-2 细胞内Nrf2、Keap1、HO-1、NQO1 基因m RNA的表达 |
讨论 |
1.CM对HK-2细胞的损伤作用 |
2.ROS在HK-2细胞凋亡损伤中的作用 |
3.GSPE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 |
4.GSPE对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调节 |
5.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Review)心血管介入治疗中 CI-AKI 防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原花青素对血脂代谢紊乱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原花青素的结构与活性 |
1.1.1 原花青素的结构 |
1.1.2 原花青素的生物活性 |
1.2 膳食与血脂代谢紊乱发生及相关机制 |
1.2.1 高脂膳食性血脂代谢紊乱 |
1.2.2 代谢组学在血脂代谢异常机制研究的应用 |
1.3 肠道菌群与代谢紊乱 |
1.3.1 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
1.3.2 肠道菌群与代谢紊乱的关系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原花青素对血脂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 |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分组与造模 |
2.2.2 样品采集 |
2.2.3 小鼠体变化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
2.2.4 小鼠血脂指标的测定 |
2.2.5 小鼠肝组织酶活指标的测定 |
2.2.6 小鼠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2.2.7旷场实验 |
2.2.8 Morris水迷宫 |
2.2.9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变化 |
2.3.2 小鼠血脂指标的变化 |
2.3.3 小鼠肝组织酶活性的变化 |
2.3.4 小鼠血组织抗氧化活性变化 |
2.3.5 旷场实验 |
2.3.6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花青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动物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分组与造模 |
3.2.2 试验样本收集 |
3.2.3 试验步骤 |
3.2.4 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OTU分布统计 |
3.3.2 Alpha多样性分析 |
3.3.3 Beta多样性分析 |
3.3.4 物种组成分析 |
3.3.5 物种差异分析 |
3.3.6 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花青素对高脂模型小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动物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分组与造模 |
4.2.2 样品采集 |
4.2.3 样品预处理 |
4.2.4 质量控制制备 |
4.2.5 样品分析条件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色谱图分析 |
4.3.2 主成分分析(PCA) |
4.3.3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
4.3.4 差异性代谢产物挖掘与鉴定 |
4.3.5 代谢通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富含花青素植物的筛选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花青素研究进展 |
1.1.1 花青素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1.2 花青素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现状 |
1.1.3 花青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 黑枸杞花青素研究进展 |
1.3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用药的研究进展 |
1.4 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立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花青素提取与纯化工艺优化 |
2.1 试验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花青素破碎提取工艺考察 |
2.3.2 花青素超声提取工艺考察 |
2.3.3 花青素纯化工艺优选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花青素破碎提取的最佳工艺 |
2.4.2 花青素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 |
2.4.3 花青素提取纯化最佳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3 15种植物花青素纯化物的性能评价 |
3.1 试验材料 |
3.2 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15种植物花青素纯化物的制备 |
3.3.2 pH示差法测定总花青素的含量 |
3.3.2.1 缓冲溶液的配制 |
3.3.2.2 待测品溶液的配制 |
3.3.3 HPLC测定花青素纯化物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 |
3.3.3.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3.3.3.2 待测样品溶液的配制 |
3.3.3.3 色谱条件 |
3.3.3.4 标准曲线绘制 |
3.3.3.5 精密度试验 |
3.3.3.6 稳定性试验 |
3.3.4 不同植物的花青素纯化物稳定性考察 |
3.3.4.1 待测样品溶液配制 |
3.3.4.2 pH值对不同植物花青素纯化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4.3 光照对不同植物花青素纯化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4.4 温度对不同植物花青素纯化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5 不同植物的花青素纯化物抗氧活性测定 |
3.3.5.1 待测样品溶液的配制 |
3.3.5.2 缓冲溶液的配制 |
3.3.5.3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5.4 FRAP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3.5.5 TRP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花青素纯化物中总花青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
3.4.2 花青素纯化物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
3.4.3 花青素纯化物的稳定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4 花青素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与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 |
4.1 材料与试剂 |
4.2 仪器与设备 |
4.3 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的制备 |
4.4 实验方法 |
4.4.1 实验动物 |
4.4.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构建 |
4.4.3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
4.4.4 样本收集 |
4.4.5 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测定 |
4.4.6 血清炎症因子 TNF-α 和 IL-6 含量测定 |
4.4.7 组织病理学检测 |
4.4.8 统计学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黑枸杞花青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和AI的影响 |
4.5.2 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测 |
5.3.2 组织蛋白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
5.3.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5.3.3.1 蛋白变性 |
5.3.3.2 电泳 |
5.3.4 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组分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小肠病理学分析 |
5.4.2 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5.4.3 黑枸杞花青素纯化物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10)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活性与NO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现状和成果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和主要试剂 |
2.1.2 主要设备 |
2.1.3 溶液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变形链球菌菌种的复苏与鉴定 |
2.2.2 溶液处理及实验分组 |
2.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统计 |
第3章 结果 |
3.1 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曲线 |
3.2 NO浓度的变化 |
3.3 NOS活性的变化 |
3.4 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 |
第4章 讨论 |
4.1 天然植物药防龋研究进展 |
4.2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 |
4.3 葡萄籽原花青素与NO、NOS的关系 |
4.4 NO对细胞及细菌的生长的影响作用的情况及机制 |
4.5 葡萄籽原花青素应用的生物安全性及应用前景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原花青素在多种疾病防治中应用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葡萄籽原花青素抗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原花青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J]. 黄攀,徐敏,何晓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19)
- [2]黑玉米花青素的提取、纯化及降脂作用研究[D]. 闫家荫.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3]离子液体辅助提取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工艺研究[D]. 王敏敏.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4]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联合维生素C、E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试验研究[D]. 刘灵.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原花青素对PM2.5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过度增殖及迁移的潜在保护作用[D]. 张寒凝.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基于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原花青素A2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机制[D]. 张玉莹.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造影剂所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单微微.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8]原花青素对血脂代谢紊乱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代谢组学的研究[D]. 吴其国.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3)
- [9]富含花青素植物的筛选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罗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10]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活性与NO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蒋秀秀. 南昌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