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闪片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界隔,云南藏区,闪片房,互惠
闪片房论文文献综述
郑艳姬,汤林芸[1](2018)在《云南藏区“闪片房”建造互惠中的情感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云南藏区"闪片房"建造互惠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发现,稳定性与可变性是互惠中情感因素的一体两面。稳定性的部分代表着在社会化与规训的作用下个体内在逐渐形成有方向和规则的情性,而可变部分则依旧以自由的形式保存在文化中的个体身上,提供了社会规则得以变动的基础及可能性。对互惠关系中情感因素的研究是对以往互惠研究的一种补充。(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杨柳[2](2017)在《独克宗闪片房防火技术及其当代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世界民居建筑之中成就卓越,是民族认同和自豪感的直接来源之一。我国的许多建筑构建大部分以木结构为主,在商业开发的背景下曾经发生过多起严重的古建筑群火灾,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进行相关的防火技术研究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独克宗藏族传统民居——闪片房为例,研究独克宗古城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建筑防火技术体系及其当代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古建筑群在不同尺度上的防火设计。前者包括古城的院落间距、街道宽度、水井、广场布局和地理气候条件等,后者包括房屋结构、建筑材料、逃生通道、火塘和水亭等闪片房的防火设计。其次,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角度探讨独克宗古建筑群的活态防火技术体系。独克宗原住居民的用火习惯和防火文化是整个防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火效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接着研究古城闪片房的传统防火技术体系在商业化进程中的变迁。独克宗古城闪片房的防火是人与建筑紧密而高效结合的技术体系,二者一旦分离,将会产生“非场所”和“脱嵌”的问题,我们使用这两个概念研究原住藏民、民居承包商和游客在商业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古城防火技术体系带来的影响。最后,将商业化的独克宗古城闪片房与保持传统的尼西乡新阳村的藏族闪片房民居做对比,证实传统藏族闪片房的防火设计优越性。云南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藏族闪片房的建造因地制宜,生态环保,其独特的防火技术体系彰显了高原人民的智慧、能力、信仰和生活理念。(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高建国[3](2017)在《香格里拉独特藏式民居“闪片房”的生态文化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民居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闪片房"作为云南藏区特有的风土建筑之一,体现了特定历史阶段藏族的建筑智慧,具有明显的生态智慧。本文通过对迪庆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闪片房"的实地调查,总结和研究了这一独特藏族民居的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取材等特点,探索了香格里拉藏族"闪片房"包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并强调了传承优良的建筑文化和促进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08期)
苏毅[4](2016)在《香格里拉县藏式“闪片房”民居屋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县主要人口由康巴藏族组成,藏式"闪片房"是香格里拉县本地最主要的民居形式,"闪片房"屋面因特殊的构造而赋予瓦片以"闪片"名称。其屋面形态独具一格,将当地藏式民居的传统风貌高度凝练,形成了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然而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建筑活动对当地生态造成的破坏逐渐加深;更为遗憾的是2014年独克宗古城大火毁坏了当地大量珍贵的传统民居,重建中不得不面对环境保护的问题。本文将依据测绘数据对藏式"闪片房"屋面进行分析研究,解析"闪片房"屋面风貌延续与生态保护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6年10期)
翟辉,张欣雁[5](2014)在《香格里拉“闪片房”的再生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格里拉"闪片房"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建造智慧的藏族民居形式,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造技术的引进,"闪片房"已出现多样化演变的趋势。怎么样的一种演变模式才是我们所主张的"再生"呢?本文希望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风土建筑的社会现实,以"闪片"的替换更新为切入,寻找香格里拉"闪片房"的再生之路。(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4年05期)
沈高峰,柏文峰[6](2012)在《基于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香格里拉藏族闪片房热环境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延伸段,海拔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但当地民居并未对太阳辐射能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其室内热环境并不理想。通过对其建筑建造方式和使用习惯进行分析和合理的改造设计,加强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改善其室内热环境。(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沈高峰[7](2012)在《功能型生土与太阳能在藏族闪片房改造中的综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能源的来源,通过对太阳能的吸收利用,地球上才逐步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多样的气候环境。而建筑为人类提供适应环境的生存空间,使人类可以适应从冰天雪地到酷暑难耐的不同气候。作为最早被人类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生土材料是最便于取材的材料,且因其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使用遍布世界各地。至今世界上仍有1/3的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内。但生土材料却难以适应现代使用的需求。生土材料强度不高、集约化利用程度低是限制其使用的最大问题。而以生土为基本材料制成的普通烧结砖虽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和抗压强度,但却因为其不可逆性,对环境对耕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本文通过对生土材料保温和隔热两个方面性能的加强提升,提出了重质蓄热生土材料和轻质保温生土材料两个概念,对传统生土材料进行改造,重质蓄热材料密度大,蓄热系数高,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轻质保温材料密度小,孔隙率大,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重质蓄热生土材料和轻质保温生土材料的使用与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通过对香格里拉藏族闪片房的更新改造研究,对轻重两种生土材料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找出闪片房热工性能缺陷之所在。通过对轻重两种材料的利用研究,将他们与闪片房中太阳能的加强利用进行结合,通过太阳房和特隆布墙的设置,配合重质蓄热生土材料进行蓄热和轻质保温生土材料加强保温效果,有效的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翟辉,王丽红[8](2009)在《阅读“闪片房”:关键词与建造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闪片房"之"关键词"阅读"闪片房"的八个"关键词"为:中柱、火塘、神龛、吉祥八宝、水亭、经堂、闪片、夹层。1.中柱是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中柱崇拜的根源在于‘树'崇拜。虽然树从它被砍伐(本文来源于《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7-27)
郑文梅,李国荣[9](2006)在《闪片房 大瓦房》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大姚县桂花乡味尼乍村一片山花烂漫。踏着牛羊的铃铛声,我们走进了味尼乍村,远远的就看到几个壮实的彝家汉子在忙着修筑村里的水泥路。眼前,家家户户低矮的闪片房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崭新的大瓦房,短短的时间里,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楚雄日报(汉)》期刊2006-05-13)
吕珏[10](2006)在《香格里拉传统“闪片房”的建造与技术更新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格里拉闪片房是藏族同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运用世代相传的建筑技术所建造的民居,它不仅表现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表现出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 然而,闪片房和其它民居一样受到社会大同的冲击,如果不加研究整理,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力会逐渐削弱,其特有的建筑气质也会随之在世界上消失,香格里拉的环境个性将失去重要支撑。 如何能够既延续闪片房的形式风格又能够使之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并且不对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本文着眼于闪片房的单体建造,在课题《香格里拉藏族民居闪片替代材料技术研究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到整个建筑的物理环境状况,通过调查研究,掌握香格里拉地区藏民族文化的特点、内涵及这些内容与建筑文化发展的关联,探寻传统建造方式存在的缘由。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适宜技术相结合,进行闪片房的试验建造;进一步提高居住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藏族村落传统风貌,促进生态、社会、文化及地方民族建筑产业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闪片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世界民居建筑之中成就卓越,是民族认同和自豪感的直接来源之一。我国的许多建筑构建大部分以木结构为主,在商业开发的背景下曾经发生过多起严重的古建筑群火灾,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进行相关的防火技术研究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独克宗藏族传统民居——闪片房为例,研究独克宗古城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建筑防火技术体系及其当代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古建筑群在不同尺度上的防火设计。前者包括古城的院落间距、街道宽度、水井、广场布局和地理气候条件等,后者包括房屋结构、建筑材料、逃生通道、火塘和水亭等闪片房的防火设计。其次,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角度探讨独克宗古建筑群的活态防火技术体系。独克宗原住居民的用火习惯和防火文化是整个防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火效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接着研究古城闪片房的传统防火技术体系在商业化进程中的变迁。独克宗古城闪片房的防火是人与建筑紧密而高效结合的技术体系,二者一旦分离,将会产生“非场所”和“脱嵌”的问题,我们使用这两个概念研究原住藏民、民居承包商和游客在商业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古城防火技术体系带来的影响。最后,将商业化的独克宗古城闪片房与保持传统的尼西乡新阳村的藏族闪片房民居做对比,证实传统藏族闪片房的防火设计优越性。云南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藏族闪片房的建造因地制宜,生态环保,其独特的防火技术体系彰显了高原人民的智慧、能力、信仰和生活理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闪片房论文参考文献
[1].郑艳姬,汤林芸.云南藏区“闪片房”建造互惠中的情感因素[J].青海民族研究.2018
[2].杨柳.独克宗闪片房防火技术及其当代变迁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7
[3].高建国.香格里拉独特藏式民居“闪片房”的生态文化思考[J].城市地理.2017
[4].苏毅.香格里拉县藏式“闪片房”民居屋面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
[5].翟辉,张欣雁.香格里拉“闪片房”的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
[6].沈高峰,柏文峰.基于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香格里拉藏族闪片房热环境改造研究[J].江西科学.2012
[7].沈高峰.功能型生土与太阳能在藏族闪片房改造中的综合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8].翟辉,王丽红.阅读“闪片房”:关键词与建造智慧[C].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论文集.2009
[9].郑文梅,李国荣.闪片房大瓦房[N].楚雄日报(汉).2006
[10].吕珏.香格里拉传统“闪片房”的建造与技术更新实践[D].昆明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