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研究

互文性研究

论文题目: 互文性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 刘青

导师: 丁廷森

关键词: 对话理论,互文性,文本,互文性阅读

文献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巴赫金认为所有的话语都要依靠其他的话语而存在.这实际就是语言的互文性与对话性。克里斯特瓦用“互文性”这个术语表明了巴赫金的观点,她把文本定义为文本的排列,即互文性。本文旨在对当今文学领域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互文性”进行系谱梳理和理论探析,勾勒了互文性的起源、产生与发展并揭示了其在文学领域研究与非文学领域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共分六章外加引言和结论两个部分。第一章指出了互文性的起源。互文性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与复调理论对互文性的产生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是互文性理论产生的最主要的学术来源,直接导致克里斯特瓦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 第二章主要指出了互文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本章区别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理论的不同观点,简单地介绍了后结构主义。从克里斯特瓦的符号学到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论述了文本被当作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的一种元素。克里斯特瓦中和了索绪尔和巴赫金对语言和文学的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克里斯特瓦在向她的法国读者介绍巴赫金的学术思想时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并从后结构主义的观点,表达了她的文本理论以及互文性理论。 第三章从广义的互文性和狭义的互文性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巴特、德理达、热奈特以及拉法雷对互文性的看法。克里斯特瓦、巴尔特和德理达从后结构主义出发, 广义地定义了互文性。他们把整个世界当成一个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指涉的关系,即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各种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实践间有着相互指涉的关系。而作为狭义的互文性的代表人热奈特和拉法雷从结构主义的路径出发,认为互文性只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巴尔特的互文性阅读的理论。巴尔特用他的互文性理论来挑战了人们对于作者在意义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观点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本身的性质所持有的一贯的观点。对于巴尔特来说,既然文学作品的互文性总是引导读者进入到新的文本关系中,那么读者就永远不能读到有稳定意义的文学作品。巴尔特用互文性阅读鼓励我们去反对被动地阅读文本。由于每位读者

论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Origins of Intertextuality

1.1 The non-referential nature of signs

1.2 The differential nature of linguistic signs

1.3 Bakhtin’s view of language

1.4 Bakhtin’s dialogism

Chapter Ⅱ. Kristeva’s theory on Text

2.1 Poststructuralism

2.2 Text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emiotic

2.3 Kristeva’s theory on text

Chapter Ⅲ. Broad Intertextuality and Narrow Intertextuality

3.1 Broad intertextuality

3.2 Narrow intertextuality

Chapter Ⅳ. Intertextual Reading

4.1 Barthes’s theory on text

4.2 Barthes’s theory of intertextual reading

ChapterⅣ.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T.S. Eliot’s 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5.1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poems

5.2 Polyphon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5.3 The fragments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5.4 Text of bliss—destroying readers’ reading expectation

Chapter Ⅵ. Intertextuality and Genres of Media Discourse

6.1 Genres

6.2 Intertextuality of new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发布时间: 2005-07-27

参考文献

  • [1].对话理论视角下文学翻译过程研究[D]. 常瑛.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 [2].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 张丽艳.太原理工大学2017
  • [3].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 武耀博.辽宁大学2011
  • [4].论巴赫金文本理论[D]. 潘业男.山东大学2018
  • [5].巴赫金时空诗学多维度探索[D]. 吴英.陕西师范大学2018
  • [6].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D]. 范晔.福建师范大学2017
  • [7].“我与他人”—巴赫金对话批评观[D]. 夏文婷.西华师范大学2016
  • [8].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理论[D]. 万潞姣.陕西师范大学2016
  • [9].论巴赫金小说的时空体理论[D]. 曹修群.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 [10].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 陈瑞煊.广西师范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互文性研究[D]. 马涛.苏州大学2007
  • [2].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 葛桐.山东大学2007
  • [3].从互文性角度谈异化翻译策略[D]. 王巧宁.陕西师范大学2005
  • [4].从互文性角度看典故的翻译[D]. 张宝俊.陕西师范大学2006
  • [5].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 李玲玲.华中师范大学2006
  • [6].引用、暗示、仿作和戏拟[D]. 李慧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 [7].翻译研究中的语篇互文性[D]. 林化平.山东大学2006
  • [8].《荒原》:互文性研究[D]. 徐文贵.华中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互文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