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更好了解近几年来上海地区花卉病害发生种类和危害规律的变化,笔者对上海市各区县主要花卉病害进行了田间调查;并对发生较为严重的唐菖蒲干腐病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病原学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为唐菖蒲干腐病的生态化防治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上海市主要花卉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在46种主要花卉植物上鉴定出57种病原,发现上海新纪录种3个。提出上海主要花卉病害名录及其病原种类。2唐菖蒲干腐病的研究对上海地区唐菖蒲干腐病病原种类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明确了供试化学杀菌剂对唐菖蒲干腐病病原菌的的杀菌作用及其与生防木霉协同抑菌效应。2.1唐菖蒲干腐病病原鉴定唐菖蒲干腐病病原初步鉴定为唐菖蒲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var.gladioli Mas.)。2.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最适产孢培养基是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培养基为蔗糖、马铃薯培养基(PSA);病原菌生长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产孢和生长的氮源分别是酵母和牛肉膏;最适pH5~8;最适温度25℃;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合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萌发最适pH5;水滴条件下萌发最好,最适萌发温度28℃;光照对孢子萌发无影响;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2.3唐菖蒲干腐病防治措施研究2.3.1杀菌剂对唐菖蒲干腐病病原菌毒力测定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的药剂是多菌灵,其次是甲基托布津,EC50值分别为5.567和16.18μg·mL-1;其次是恶霉灵,EC50值为56.5μg·mL-1;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是多菌灵和恶霉灵,EC50值分别为8.67、3.077μg·mL-1,其次是甲基托布津,EC50值为124.35μg·mL-1。2.3.2杀菌剂对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在5种杀菌剂中,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对木霉菌(H6)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716和37.62μg·mL-1,恶霉灵抑制作用最弱,EC50值为698μg·mL-1。2.3.3拮抗木霉菌和病原镰孢菌对几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将5种杀菌剂按常规浓度处理土壤后,与对照组相比,镰孢菌和木霉生长对杀菌剂敏感性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处理第7d和第30d,在培养基上均没有菌丝长出,其抑制率为100%;而镰孢菌对恶霉灵较敏感,但对拮抗木霉菌生长无影响。2.3.4拮抗木霉和恶霉灵协同防治唐菖蒲干腐病研究拮抗木霉和恶霉灵复合应用对唐菖蒲干腐病防效优于单独应用效果。木霉单独使用,抑制率为58%,恶霉灵200单独使用抑制率为78%,而两者复合应用,抑制率为92%,两者差异显著(P<0.05)。2.3.5营养元素对干腐病菌及木霉菌丝生长及产孢子影响为了创制具有多功有生防菌剂,研究了不同营养对病菌和拮抗木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铜、硫酸铁及硼酸在1000μg/mL和500μg/mL浓度下对镰孢菌和拮抗木霉生长及产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100μg/mL下,仅硫酸铁对镰刀菌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且对拮抗木霉生长及产孢有较强的促进作用。3防治实验在无病原存在条件下,拮抗木霉H6处理的唐菖蒲出苗率比空白对照高5%,恶霉灵+H6和空白对照出苗率相当,差异不显著(P>0.05);在有病原存在条件下,H6+恶霉灵组合出苗率最高,出苗率为145%,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拮抗木霉处理后出苗率也高出只接种镰孢菌处理,恶霉灵和拮抗木霉组合处理植株的须根数、平均株高、植株重、须根重都显著高于分别单独使用恶霉灵和木霉处理的植株。多菌灵处理种球发病率最低,为15%,其次是H6+恶霉灵组合,发病率为25%,H6处理发病率为60%。比较分析可以发现:H6+恶霉灵防治效果比分别比单用恶霉灵和H6明显,说明恶霉灵和拮抗木霉可协同防治唐菖蒲干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