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剖面论文-郭文琳,苏文博,张健,李惠民,周红英

天津蓟县剖面论文-郭文琳,苏文博,张健,李惠民,周红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津蓟县剖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岭组,LA-ICPMS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钾质斑脱岩

天津蓟县剖面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琳,苏文博,张健,李惠民,周红英[1](2019)在《天津蓟县铁岭组新剖面钾质斑脱岩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蓟县西北的大喻山铁岭组剖面钾质斑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1439±14Ma)是约束"蓟县剖面"年代格架的重要锚点,但该剖面露头已遭到严重破坏。最近,笔者在蓟县东北、目前已禁止开采的大五尖采石场发现了铁岭组新剖面,并在其二段近底部再次确认多层钾质斑脱岩,测得其中两层LA-ICPMS锆石U-Pb年龄(1445±12Ma以及1442±10Ma);采自原大喻山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的样品,也获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1439±11Ma)。以上叁个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与之前在原大喻山剖面及河北平泉刘家沟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所获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439±14Ma及1437±21 Ma)也完全可比。与此同时,本文对以上3个样品锆石还开展了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其结果显示,176Hf/177Hf值变化范围为0. 281703~0. 281880,εHf(t)=-6. 7~-0. 2,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200~2603Ma,高斯分布峰值为~2360Ma。这表明,铁岭组钾质斑脱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本研究为蓟县剖面乃至燕山地区铁岭组高精度年代约束及地层格架厘定等,提供了更多年代学佐证,进一步夯实了整个蓟县剖面作为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同时,对华北中元古界钾质斑脱岩夹层的锆石首次开展Lu-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这一特殊类型沉积岩的源岩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发现剖面也为未来继续围绕铁岭组的各项研究,提供了一处露头良好、年代框架扎实可靠、可长期观测的新平台。(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传真,褚润健,吴怀春,房强[2](2019)在《天津蓟县剖面前寒武系洪水庄组—铁岭组米兰科维奇旋回》一文中研究指出显生宙沉积旋回会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的周期性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回)的控制,但目前对前寒武系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铁岭组为一套舄湖-潮坪相沉积,主要呈砂岩—页岩互层的韵律性产出。为探索这种岩性韵律是否与轨道旋回有关,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岩性刻画,并以磁化率和伽马能谱数据作为古气候-古环境替代性指标,通过频谱分析等方法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均记录了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旋回。铁岭组一段下部由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 2~1. 5 m、0. 4 m和0. 17~0. 19 m,其中0. 1 m的半岁差周期也较明显;洪水庄组二段顶部由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 1~1. 8 m、0. 34~0. 54 m、0. 14~0. 16 m和0. 08~0. 09 m。以识别出的稳定长偏心率周期405 ka旋回对洪水庄组进行了天文年代校准,并估计出当时的短偏心率、斜率以及岁差周期分别为100 ka、22~24 ka和15 ka。在洪水庄组中记录的偏心率振幅变化周期为~2 Ma,比现今~2. 4 Ma的周期略短。(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刘贺娟,孙晓岭,王德海[3](2013)在《对前寒武纪一些沉积构造成因的思考: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系、组成矿物成分、沉积环境、成岩特征、孔隙系统的扩展方式、分布时限、成因模式等。此外,通过与宏观藻类化石共生的臼齿构造微观特征研究,揭示臼齿构造微生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脉构造在海进期—高水位早期形成,臼齿构造形成于最大海泛期以后的深水环境,风暴浪基面附近更发育,并受风暴流和原孔隙流体的对流渗流作用影响;由于广泛的海进造成微生物群落异常繁殖,在沉积底基质上发育微生物席,微生物席暴露后脱水干裂,而后在水动力作用下充填碎屑颗粒形成砂脉构造,这属于物理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作用结果;相比而言,臼齿构造的形成更复杂,元古代时期大气中CO2分压几次大的波动是控制微亮晶形成的主因,致使海水中碳酸钙过饱和度很大,风暴流和孔隙流体快速渗流混合作用带来了微亮晶成核的原始微粒碎屑,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导致微亮晶在先存裂隙或底基质孔隙空间中快速成核和结晶生长;伴随微亮晶的生长,孔隙流体从孔隙中排出并向周围孔隙介质运移扩散,使得孔隙流体压力在附近基质中积累,导致裂隙进一步发展和臼齿构造的形态复杂性,这属于风暴作用诱导的化学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结果,涉及微生物-化学-流体力学耦合作用影响。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都经历过微生物席发育-埋藏-脱水脱气作用,都可以归为微生物引起的原生沉积构造范畴。(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谢乘飞[4](2012)在《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蓟县群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其相关沉积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地区是中国北方中-新元古界地层最为发育的地区,整个地区露头连续、地层齐全、沉积稳定。其中又以天津蓟县剖面地层发育最为完整,是研究中-新元古界沉积的典型剖面。天津蓟县地区是以碳酸盐岩为主,间有碎屑岩和粘土岩,为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属滨海沙滩相、潮坪相及水下陆棚相。蓟县群包括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与下马岭组。本文通过对露头的详细研究,发现蓟县群大致可分为,7个二级层序,31个叁级层序,其中雾迷山组包括6个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26个叁级层序,洪水庄组、铁岭组与下马岭组组成一个二级层序,并可以细分为5个叁级层序。其中雾迷山组为一套厚约3300米的碳酸盐岩地层,迭层石生物层和凝块石生物丘特别发育。他们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构成具有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米级旋回层序的顶部覆盖以厚度不等的湖相白云质泥页岩。在雾迷山组下部发育微指状迭层石即假裸枝迭层石科迭层石,沉积学家将其解释为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迭层石,代表从太古代海底结壳状文石沉淀物组成的迭层石到新元古代碎屑结构相的泥晶碳酸盐岩迭层石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海绿石矿物是低速自生矿物,代表沉积间断时的缓慢沉积,海绿石也一直被认为是海相标志。因此,海绿石是凝缩层标志性自生矿物。而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铁岭组迭层石岩礁中的海绿石可能指示了一种特殊的海底胶结作用,而其独特的产出特征表明了前寒武纪(约1OOOMa左右)的正常高能浅海环境似乎还处于一种氧气不充分的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05-01)

张明洋[5](2012)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长城群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其相关沉积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地区是我国华北地区元古界地层最为发育的地区,因露头地层具连续性较好、沉积稳定且受后期改造作用小而着名,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典型代表剖面之一。其中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共同构成的长城群一级长周期海侵岩系,总厚度达2610m。在天津蓟县剖面中,主要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含部分碳酸盐岩及少量混合沉积岩。由于前寒武纪时间跨度大,生物化石未能得以保存,同位素年龄资料精确度低的特点,因而导致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古地理演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研究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对长城群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14个叁级层序单位,研究其沉积趋势并为长城系的建立提供基本实际素材。长城群常州沟组底部发育的一套近400m的非成熟含砾粗砂岩,曾一度被解释为河流成因的沉积序列,然而从蓟县剖面的实际资料可以看出,其中的米级旋回及其迭置形式,具有潮汐作用的沉积特点;并结合当时的古陆沉积背景考虑,将晚元古代初期的砂岩相序列解释为海侵背景下的潮坪相沉积。发育于燕山海槽地区蓟县剖面串岭沟组下部的粉砂岩岩墙,成为潮间带上部和潮上带下部的典型沉积构造,并且局限潮上坪至泻湖相也偶见发育,其成因机制一直为地质学家所困惑而引起众多学者所关注。以此为作为本文研究的依据,通过野外实际观察和室内研究发现,与其共生的还有皱式构造和变余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这种粉砂岩岩墙作为一种产于粉砂质泥页岩中的纺锤状裂缝,从其宏观、微观特征观察分析认为其形成过程为与微生物席相关的沉积构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05-01)

钟焱,赵亮东,陈留勤,梅冥相[6](2011)在《对华北中元古代海侵初期“河流相”沉积的重新认识: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元古代海侵初期一套厚达400余米的非成熟含砾砂岩地层,常州沟组第一段曾被解释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序列。然而,来自于蓟县剖面的实际资料表明需要重新审视前人的解释。在蓟县剖面常州沟组最底部的含细砾粗砂岩中,双向交错层理及冲刷面的频繁发育表明了其具有潮汐作用的沉积特点,这种认识否定了海侵初期大面积发育河流而衍生出的"河侵"的错误概念,并且从另一侧面表明华北克拉通在中元古代早期地壳尚未稳定,不具备形成厚400余米的河流沉积背景。因此,对中元古代初期"河流相"的再审视,为古地理环境重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新途径和重要的实际资料。(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梅冥相[7](2009)在《宏观藻类化石及其相关的“前寒武纪谜”:对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代早期高于庄组第叁段中一些现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存在若干谜一样的问题,如迭层石的生长机理、臼齿状构造的成因、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宏观藻类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归属等。宏观藻类化石是指那些肉眼可见的低等植物化石,因为与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尚未完全确定,它们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位置还存在较多的争议,所以宏观藻类化石成为一个"前寒武纪谜"。发现于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第叁段非迭层石灰岩(均一石灰岩)中的可能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与成因还存在争议的臼齿状构造共生,包括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带状塔乌藻和豆荚状荚藻等4种类型,尤其以前两种居多,组成一个丘尔藻-寿县藻组合;这些多为球状体的化石,曾经被认为是臼齿状构造的一种,称为"球状臼齿状构造",但是,由于这些宏观藻类化石具有规则的形态、较为明显的可能的细胞显微结构,与充填臼齿状构造的方解石微亮晶形成明显的区别,不属于臼齿状构造;而且以实体化石产出,与多年来所描述的碳质压型化石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同时,该球状化石的中心部位硅化而边部为钙化体,也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钙质结核、燧石结核、凝灰岩结核和气泡构造等。这些球状实体化石,要比H.J.Hofmann所报道的加拿大麦肯齐山小达尔群(Little Dal Group)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的形成时代要老得多,有可能是最为古老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高于庄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成为思考若干前寒武纪谜的重要现象。(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9年04期)

梅冥相,杨锋杰,高金汉,孟庆芬[8](2008)在《中元古代晚期浅海高能沉积环境中的海绿石:以天津蓟县剖面铁岭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绿石是一种富钾、富铁的含水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在沉积学领域常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指相矿物。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现代海绿石主要形成在慢速、弱还原的较深水环境中,而且还可以作为"凝缩段"的识别标志之一。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第二段灰岩中的海绿石,产在高能迭层石岩礁之中,主要以胶体形式富集在迭层石和均一石的边界上,代表较为典型的原地海绿石;较高的氧化钾含量(大于8%)而显示出高成熟海绿石的特点。很明显,铁岭组二段灰岩中的原地高成熟海绿石,不但不能作为"凝缩段"的识别标志,而且也不是长时间地层间断的产物。由于形成在正常高能浅海环境,而且处于中元古代末期,与现代沉积中的海绿石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代表了中元古代末期的正常浅海还处于含氧量不够充分的弱还原状态,最终使铁岭组灰岩中的海绿石成为前寒武纪海绿石产出的一个典型代表,也间接的表明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海绿石产出的多样性特点。(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8年04期)

符颖[9](2008)在《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二段迭层石岩礁灰岩中海绿石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34年地质学家高振西发现此地质剖面,并于1982年定名为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剖面的研究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层序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但是对于中新元古代铁岭组地层的详细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铁岭组第叁段迭层石岩礁灰岩中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和产出特点的研究,初步探讨海绿石成因以及其地质意义,并可能有助于了解铁岭组时期古海洋环境。层序地层学理论认为,海绿石矿物是低速自生矿物,代表沉积间断时的缓慢沉积,海绿石也一直被认为是海相标志。因此,海绿石是凝缩层标志性自生矿物。而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铁岭组迭层石岩礁中的海绿石可能指示了一种特殊的海底胶结作用,而其独特的产出特征表明了前寒武纪(约1000Ma左右)的正常高能浅海环境似乎还处于一种氧气不充分的环境。本文主要采用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和显微镜下鉴定,研究海绿石的形貌、分布、超显微结构等特征,以了解海绿石的生长环境。并表明了那些相对集中产出的海绿石具有高成熟海绿石的特点,这与现代的原地高成熟海绿石主要形成在“慢速、弱还原、较深水环境”的理念明显不相符;结合其产出特征,说明铁岭组迭层石灰岩中的高成熟海绿石既不是形成在“慢速的堆积作用环境”,也不可能代表“具有地质意义的沉积间断”,更不能作为“凝缩段”及其相关沉积的识别标志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04-01)

梅冥相[10](2007)在《前寒武纪“臼齿状构造谜”的一些认识:来自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的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臼齿状构造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非迭层石碳酸盐岩中的、特殊的"谜"一样的沉积构造,以发育一系列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裂缝和裂隙为特征,这些裂缝和裂隙由等粒和均匀的微亮晶方解石充填。臼齿状构造时代分布的特殊性(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以及分布的全球性,使其在显生宙还未发现类似的对等物。对臼齿状构造成因的不同认识使其成为"臼齿状构造谜"。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1,600Ma至1,400Ma)第3段隐晶质泥晶灰岩序列中的臼齿状构造,以其特别的沉积特征为了解"臼齿状构造谜"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特征包括:(1)臼齿状构造特别的形态学特征,(2)由微亮晶所充填的臼齿状裂缝具有明显的边界(以富集残余有机质和黄铁矿为特点),(3)臼齿状构造的宿主岩石是不发育迭层石和纹理化构造的隐晶质泥晶灰岩,(4)与臼齿状构造常常共生的极为特别的宏观藻类化石等。因此,臼齿状构造可以解释为一种发育在席底生境中、由一系列复杂的作用过程所形成的、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作为前寒武纪最普遍的沉积现象,臼齿状构造为更好地理解复杂多变的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天津蓟县剖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显生宙沉积旋回会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的周期性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回)的控制,但目前对前寒武系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铁岭组为一套舄湖-潮坪相沉积,主要呈砂岩—页岩互层的韵律性产出。为探索这种岩性韵律是否与轨道旋回有关,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岩性刻画,并以磁化率和伽马能谱数据作为古气候-古环境替代性指标,通过频谱分析等方法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均记录了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旋回。铁岭组一段下部由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 2~1. 5 m、0. 4 m和0. 17~0. 19 m,其中0. 1 m的半岁差周期也较明显;洪水庄组二段顶部由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 1~1. 8 m、0. 34~0. 54 m、0. 14~0. 16 m和0. 08~0. 09 m。以识别出的稳定长偏心率周期405 ka旋回对洪水庄组进行了天文年代校准,并估计出当时的短偏心率、斜率以及岁差周期分别为100 ka、22~24 ka和15 ka。在洪水庄组中记录的偏心率振幅变化周期为~2 Ma,比现今~2. 4 Ma的周期略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津蓟县剖面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琳,苏文博,张健,李惠民,周红英.天津蓟县铁岭组新剖面钾质斑脱岩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研究[J].岩石学报.2019

[2].任传真,褚润健,吴怀春,房强.天津蓟县剖面前寒武系洪水庄组—铁岭组米兰科维奇旋回[J].现代地质.2019

[3].刘贺娟,孙晓岭,王德海.对前寒武纪一些沉积构造成因的思考: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

[4].谢乘飞.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蓟县群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其相关沉积学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张明洋.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长城群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其相关沉积学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6].钟焱,赵亮东,陈留勤,梅冥相.对华北中元古代海侵初期“河流相”沉积的重新认识: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J].古地理学报.2011

[7].梅冥相.宏观藻类化石及其相关的“前寒武纪谜”:对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代早期高于庄组第叁段中一些现象的思考[J].现代地质.2009

[8].梅冥相,杨锋杰,高金汉,孟庆芬.中元古代晚期浅海高能沉积环境中的海绿石:以天津蓟县剖面铁岭组为例[J].地学前缘.2008

[9].符颖.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二段迭层石岩礁灰岩中海绿石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0].梅冥相.前寒武纪“臼齿状构造谜”的一些认识:来自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的信息[J].古地理学报.2007

标签:;  ;  ;  ;  

天津蓟县剖面论文-郭文琳,苏文博,张健,李惠民,周红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