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宋明理学起,心性论成为儒学的主题。李二曲作为明清之际的理学大师,其心性论思想既有对于张载关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继承和总结,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得到了同时和后世儒家学者的高度褒扬。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二曲心性论思想的研究,力图展现二曲心性论思想的面貌及其特色。除摘要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四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从总体上分析当时的时代思潮和李二曲其人其学概况。首先指出,明清之际,政权更迭,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思想界将明朝覆灭的原因归之于陆王心学末流空谈心性,以及程朱理学末流沦为章句支离,随着思想界对理学的反思和总结,儒学的经世致用传统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曲生于草昧,长于贫贱,因家境贫寒,走的是一条“艰苦力学,无师而成”的求学道路。正是由于二曲没有固定的师承,他得以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百家释道,无不周览,而不受门户之争的局限。二曲以兼采众长的方式,立足陆王心性本体而不遗程朱主敬穷理修养工夫,通过对当时学风流弊的反思和对宋明理学的总结、贯通,联系时代课题和切身体验,提出自己“明体适用”的学说,救弊补偏,匡时救世。第二部分,论述了李二曲的本体论思想。二曲以本体观念概括和总结了四书以及宋明儒的思想核心,宋明儒所标立的种种名称,无不以此本体观念为基本内涵。各种名言上的差异,都不外由于各人入门路径,揭举宗旨各异,才造成他们学术思想上的差别和歧异。本体具有空虚性、光明性、寂定性、超时空性、超认识性、统摄性等特点。要获得这一本体,二曲提出了一套“实修实证”的心性修养工夫,它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内外交修”,即是要在伦常日用中主动用儒家伦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以及对不良习气和偏颇性情的克服,在这一阶段的工夫修养是个人有意识的努力;二是“从心性入微处着力”,即是要让儒家的道德伦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境界,把“道”在自身上自动地体现出来,到了这种境界的工夫修养,才是无意识的、自然的而非有意的安排。第三部分,论述了李二曲的人性论思想。二曲的人性论思想,直接来源于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又有发展和改造。二曲并不强调抑气质之性复天地之性,而是吸收阳明学的性无善无恶为本体,以传统人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为本质,最终提出回归本然之性,其人性思想上承孔孟,以关学和心学的思想相资为用。二曲的人性论继承了张载的气化论思想,认为气是人的生理机能,是性的挂搭处,气是性的现实基础,是性得以体现的前提。二曲的人性论还强调“习”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学习他人的行善之实,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以善作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使行善成为习惯。二曲认为君子和小人同具善性,在本然之性上没有差别,只是由于“气拘物蔽”,才有君子小人的差别,人作为道德主体,应该发挥自身的道德自觉,回复自身本有的善性,以此为基础,二曲提出了“悔过自新”的人性修养理论。第四部分,论述了李二曲的儒学适用论思想。二曲的儒学适用论,不同于纯粹以功利为基础的“实用”论,而是由明体之学显发为仁义道德的作用,再与知识相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经世致用”学说。以“明体适用”作为经世的实质性意涵,重视经世思想的哲学根基,从体、用关系的角度思考经世问题,是二曲经世观念的一个重要特质,可以说这在清初诸多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中是相当突出的。二曲的经世观念和经世实践,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前期关注的重点是现实的社会政治事务,以政治、兵法、富民、理财等方面的思考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的实践方式是著书;顺治十四年“见道”之后,二曲的经世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向,由对政治、兵法、富民、理财等现实社会政治经济事务的关注,转变为“明学术、正人心”的社会教化事务上来,主要的实践方式是讲学。二曲的讲学活动是对理学家讲学传统的继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二曲本人民族气节使然,讲学活动仅维持了六年便告终,但它是二曲以其亲身实践对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系统的建构和维护,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实践和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