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的实验样品主要取自2005年4月~2006年7月黄海所“北斗”号海洋科学调查船在黄海中南部水域采用“底拖网”所捕获的样品,样品包括重要经济鱼种小黄鱼、7种重要的饵料鱼种(赤鼻棱鯷、凤鲚、黄鲫、叫姑鱼、黑鳃梅童、棘头梅童、细条天竺鲷)以及8种无脊椎动物(脊腹褐虾、鹰爪虾、葛氏长臂虾、中华管鞭虾、口虾蛄、日本枪乌贼、火枪乌贼、双斑蟳),其中小黄鱼1443尾(包括110尾幼鱼),饵料鱼1607尾,无脊椎动物3324尾,共计6374尾。本文通过对小黄鱼、7种重要的饵料鱼以及8种无脊椎动物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探讨了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种间差异、季节变化和地理差异等。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 16种重要生物资源种类可分为三组:①赤鼻棱鲲、凤鲚和黄鲫属于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鱼类,平均脂肪含量为9.11%,能量含量为7.46 KJ/g;②小黄鱼、叫姑鱼、黑鳃梅童、棘头梅童和细条天竺鲷属于脂肪和能量含量相对较低的鱼类,平均脂肪含量为4.76%,能量含量为5.30KJ/g;③无脊椎动物饵料种类的能量和脂肪含量均最低,平均脂肪含量为1.88%,能量含量为3.84 KJ/g。(2)各种类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以脂肪和能量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脂肪含量的季节变幅最高达130%,能量含量的季节变幅最高达58%。不同种类的季节变化幅度各不相同。生物体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摄食、生长、越冬和繁殖等生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它们各自的季节变化规律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分配对策。同时,如果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中,忽略这种季节差异将在估计捕食者能量摄入时引起很大的误差。(3) 16种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的地理差异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差异不显著,包括细条天竺鲷、脊腹褐虾、鹰爪虾和口虾蛄这4种;其余12种则表现为差异显著,其中凤鲚和黄鲫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的地理差异显著,而其余种类只是生化组成中某个指标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这种显著差异还表现出2个特点:①季节的影响;②没有一致的地域倾向性。存在这种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黄海中部和南部的个体属于不同的地理群系或者是因为黄海中部和南部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周围海域的饵料丰度、盐度、温度等的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在精确计算和研究海洋水生动物能量生态学时,能量含量的地理差异不容忽视。(4)小黄鱼和7种饵料鱼的水分与脂肪、能量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无脊椎动物的水分与蛋白质、能量含量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从定性的角度来看,由于这种相关性不以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水分含量来估算鱼体或无脊椎动物的能量含量,建立能量预测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来看,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随季节变化不大的种类,如小黄鱼纯鱼体、凤鲚、黄鲫和黑鳃梅童。在用水分含量来估计鱼体的能值时,可以不考虑季节变化的因素。另一种是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随季节变化较大的种类,如小黄鱼全鱼体、赤鼻棱鳀、叫姑鱼、棘头梅童、细条天竺鲷以及8种无脊椎动物,通过水分含量估算它们的能量含量时需要分季节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