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基于知识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规划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避免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运行过程中,因用户并发量较大导致系统性能无法保障自身正常运行的问题,设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系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整体划分为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两个主要部分,服务器端利用推理机智能推理过程中,结合电网运行状态,通过逻辑状态初判和潮流计算详细分析,实现操作步骤安全性校核,客户端依照调度值班人员所在地信息化环境完成操作票的出票、审核与下发等人机交互服务。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在用户并发量为200的条件下,CPU占用率均值、内存占用率均值和最大响应时间均较小,可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花洁,李伟,陈刚[2](2021)在《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生成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倒闸操作是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进行的正常操作,可靠、安全是其操作过程中所必须保障的事项,其中,正确的操作票是防止和避免误操作的关键措施。随着电网规模的日渐发展和扩大,传统的手工操作票已经不符合如今电力系统运行的需要,经过专家们的不断努力,操作票自动生成系统不断升级,其智能性也在逐渐提高,对于减轻调度人员的工作压力,促进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目前操作票系统仍旧存在很多不足,为此,本文基于多智能体理论设计并构建了功能结构清晰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生成系统,建立了多智能体操作票系统模型,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徐尧燚[3](2020)在《基于知识模型的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检修计划是电力设备检修时关于方式调整和停复电操作安排的电力文本,调度员日常对检修计划进行停复电的审批和执行是电网加强生产管理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流程。随着城市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检修停复电的审批和执行在电网调控业务量中的占比日益增大。目前电力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智能电网的建设不断推进,在调度员业务繁忙以及调控中心智能自动化水平亟待提高的背景下,本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机器人调度员系统,围绕机器自主高效地完成计划检修停复电的日前审批和日内执行任务这一调度智能化发展方向完成了以下工作:1)根据检修停复电的调控流程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模型的模块化架构智能系统,智能实现检修计划单的解析、关联分析、方式安全校核以及调度命令票和操作序列的智能生成和执行,一体化完成检修停复电业务的日前审批和日内执行。说明了系统的架构、模块设计和业务逻辑。分析了系统利用Rabbit消息队列与外部软件平台通信,实现数据交互和基于事件驱动的控制决策流程。采用My SQL数据库存储系统的各类数据、知识和规则,应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将检修计划文本解析成结构化数据,利用Neo4j软件和图拓扑搜索技术实现检修计划相关设备信息和数据的智能搜索、检修计划的关联分组。2)结合本体论和谓词表达对检修计划停复电相关的调度领域内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灵活的知识表示,提出电网模型知识和任务知识两大类本体知识的划分方式和生成方法;依据调度员经验和相关操作管理规程,基于一阶谓词逻辑方法构建了以推理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和调度命令票为目标的通用规则体系,保证系统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3)通过Python第三方模块NLTK的内置算法开发了利用本体知识和规则匹配的知识推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和调度命令票的推理方法。提出检修计划关联分组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根据拓扑变位序列设计分组下检修计划运行方式的智能校核过程。利用命令票生成过程的相关结论,给出了通过查询结构表生成详细操作序列票的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系统的智能性、有效性和通用性。在Py Charm软件开发环境中完成了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开发。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能够极大降低调度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审批和执行检修计划停复电的工作效率,闭环自动化完成相关调控业务。
姜宁浩[4](2019)在《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调度操作票是供电企业实现电网调度的重要依据,电网调度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国内当前的操作票管理自动化水平还相对较低,从而降低了电网调度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本文按照攀枝花供电公司的电力调度操作票管理实际业务需求,详细分析和研究了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研发技术和过程,并对系统进行了验证分析。在研究工作中首先对当前国内外的电力调度操作票自动化发展进行了整理分析。随后,对电力调度操作票的相关理论及本系统的开发技术、关键理论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例如电力调度的方式、操作原则、电网拓扑结构、.NET开发技术、专家系统等。基于理论和技术分析,对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包括攀枝花电网目前的发展概况、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调度工作方式及类型、操作票业务流程等业务背景,以及系统的总体开发目标、功能用例、交互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等。按照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的需求分析,详细研究了其技术设计过程,包括系统的总体功能框架、后台的开票专家系统、网络结构、交互功能方案、功能类结构以及数据库等。最后,采用.NET平台的C#技术,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实现,重点分析了系统的基于专家系统的自动开票功能和交互功能的实现,并简要展示了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思路及实现效果。同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的测试和验证。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作为攀枝花供电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可以实现操作票的自动开票和下令,提高了操作票的业务管理自动化水平,能够促进公司的电网调度业务的总体实施效率。
杨雷[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调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因为我国的发展,电网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与之同时,相应厂站也累积了大量的电力系统数据量,管理这些数据的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一方面是因为电网结构比以往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调度系统更加即时处理。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合理分析使用电力数据,使之服务于电力生产与电力调度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课题。电力调度系统在电力的生产与传输这两部分里起到承接的作用,对电网高效率以及高质量的运行状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前进,目前不仅需要对电厂、变电站和电力传输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要能够对获得的监控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四川电网的调度系统还是半人工方式进行,这种传统落后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的需求,严重限制了电力生产。本文针对目前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当前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的现状和需求,开发一套同国调和网调联通,省级、地级和县级业务能够进行贯通,各业务系统信息共享的高效智能化电力调度管理系统,从而能够实现四川电网各部门数据的整合以及生产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确保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为了解决电力系统中自动化程度不高、功能模块不统一以及缺乏对海量电力数据知识合理利用的问题,本文使用了一整套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调度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几个功能,提高了电力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同时统合了电力调度系统的几个主要模块,并采用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回归算法,利用海量电力调度数据进行电力负荷预测,提高了电力调度的智能化水平。本文的工作第一部分对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的历史发展和其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介绍。根据过去电力调度系统的设计和当前的新的要求,对电力调度管理系统进行一个总体需求分析。下一部分则是使用到SOA技术来设计系统架构与数据平台,同时设计了主要功能模块调度管理、实时监控、生产分析、调度计划这些子系统。与此同时在电力调度机构里存储的大量电力相关的历史数据可以辅助电力调度系统进行相关决策,在本文中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相关数据进行电力负荷预测。在整体系统的体系结构上,本文选用了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进行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的框架进行设计。系统开发环境本文选用.NET Framework,数据库本文则选用了微软配套的SQL Server 2005,同时本文也采用了支持向量机的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智能化电力负荷预测。
岳靖林[6](2019)在《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调度操作票生成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行的电力操作票系统操作环节中不可避免出现人工操作,在系统关键数据输入和调整过程中可能误操作,存在准确率低、低智能性的不足,为此提出一种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调度操作票防误生成系统。采用专家系统设计开发的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一般建立在指定的环境下,通用性较差。本文采用IEC61850标准建立变电站通用模型体系,有良好的扩展能力,采用树状结构描述变电站的拓扑关系,设备间的关联性较好。而且充分考虑了操作过程最佳供电路径转移问题,通过在推理模块加入改进二进制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和图论算法对操作票供电路径寻优。不仅满足了操作票开关组合离散性特点,而且平衡了算法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的矛盾,使得算法在准确率和时间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最后以开关操作数目最少为目标函数,通过实例实现最佳供电路径转移。系统的硬件部分由I/O模块、综合管理模块、逻辑推理模块、数据库模块和知识库模块等五个部分构成,分别阐述了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征;系统的软件部分采用了分层结构设计,按照电力数据传输的重要性程度确定出传输时间和传输标准;给出了智能化操作票系统的主控程序流程,并基于系统知识规则库的逻辑推理实现电力调度操作票的无误生成。系统使用HTML技术进行开发,开发环境采用的是Visual studio 2017和MySQL5,采用C#语言对主体的功能编程,并融入了网页编程技术例如Java Script+CSS等进行网页布局。服务端可以让前端通过请求数据来展示数据,前端通过Electron技术使网页变成窗体程序,不再依赖于浏览器。本系统应用于自动开票,提高了整体的智能性,减轻了调度员的负担,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智能化操作票生成系统的票据生成错误率为零。
刘亚[7](2018)在《地方电网调度操作命令票生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网调度操作命令票生成系统是所在供电公司为了解决公司电网调度出票速度和标准性较低,人工参与程度较大的问题而提出。系统能够将原来主要依靠人工编制和流转管理的调度操作命令票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创建和维护管理,并提供基于图形化的出票操作接口支持,是公司近年来在电网调度业务信息化方面的重要探索和成果。在本文中对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结合实际的系统研发工作参与经验,分析考察了系统研发的基本业务背景和建设原则、技术标准、业务环境需求等,并考察系统的总体功能定位,提出系统的功能开发目标。随后,采用软件设计技术和工具对系统的硬件结构、网络结构、功能模型、数据交互模型和数据库等进行概要设计和分析,考察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用于指导系统的详细功能设计工作和编码开发实现工作。在系统概要设计工作基础上,本文详细考察了系统的关键功能类结构设计工作,并按照系统内部的功能模块划分情况,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关键逻辑模型以及处理流程进行了设计分析。最后,采用C#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图形开发包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在Windows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实现与展示,并简要分析系统的测试过程及测试结果,探讨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电网调度操作命令票生成系统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电网调度票的出票、审核、执行和评审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同时提供便利的图形化交互操作接口,对电网的实际调度状态及拓扑结构进行展示,并且将调度操作票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辅助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公司的调度操作票生成效率和管理质量,促进了公司的电网调度业务的实施效率。
李功新[8](2014)在《基于可拓推演方法的调控一体防误操作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国家电网“大运行”、“大检修”模式下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变革,给现代电网一体化智能调控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调控一体化模式下智能防误操作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集中体现了调控中心调度与监控大电网能力的提升,保障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与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分析了目前调控系统和子站监控防误系统的现状,对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业务集成进行了研究。基于D5000平台,研究一体化图库模的维护机制,将工作流的设计思想与调控远方操作过程相结合,构建远方操作的工作流模型,实现了上下级调控防误应用的一体化和信息共享。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业务集成进行了研究,首次实现了调控操作、防误校核流程化全过程实时在线管控。提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调度/监控、指令票、操作票、防误校核等业务集成思路,基于D5000平台,研究一体化图库模的维护机制,将工作流的设计思想与调控远方操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对远方操作的工作流建模,首次实现了调度/监控、指令票、操作票、防误校核等应用的全过程统一管理及流程化实时在线管控,压缩远方操作管理层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安全管控水平。(2)基于可拓理论,首次建立了电力调控领域操作规则以及防误规则知识库,提出了基于菱形思维模型的智能操作票推演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推理的防误校核技术。研究了调控操作票的智能成票技术,对传统的基于专家库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可拓理论进行研究,将基于IEC61970标准的电网模型作为实体对象,建立了基于可拓原理的电力调控领域操作规则以及防误规则知识库,计及电网调控原理、操作规程、使用习惯等知识的可拓展性,利用逻辑基元,按照菱形思维模型进行推理建模,设计了可反馈型推理机来驱动推理模型,解决了调度指令票/监控操作票的规则推理中固有的复杂问题和矛盾问题,系统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极高的适应能力和可扩展能力。(3)研究电力术语的智能语义解析方法,首次实现了人、机、票三者之间的智能交互。利用明显特征术语优先切分算法,将调控操作指令切分成各类词元集合,形成指令各词元所代表的实体对象。利用语义模型,进行精确匹配,实现精确解析。(4)研究了拓扑防误分析理论,构建了防误规则专家知识库,实现智能推演式的网络拓扑防误。阐述了智能拓扑防误的理论基础,建立电力系统防误模型,实现了电网接线模式和设备运行状态的智能识别,提供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防误规则推理实现方法并应用于调控指令防误校验和遥控操作过程。分析电网设备动静态拓扑关系特征,采用原理化的防误分析算法和站间防误逻辑的自动生成技术,实现智能推演式的网络拓扑防误分析功能。(5)结合调控防误业务特点,扩展IEC60870-5-104规约,首次规范了防误主子站系统之间的通信标准。通过扩展IEC60870-5-104规约,实现遥控防误的信息和逻辑规则交互机制。研发及应用了防误主子站标准通信规范,建立了调控防误主子站间信息校验标准机制,实现了调控防误主子站系统模型、唯一操作权和逻辑规则的信息交互。(6)实现了主子站防误逻辑的“源端维护”。研究了调控防误主子站系统图模数据的差异性,提出了基于模型驱动的解析技术和可配置的语义转换方法,实现了防误逻辑公式和防误参数的主动召唤和同步更新,自动生成防误主站逻辑规则库,减少了维护工作量,杜绝了由于防误逻辑不一致带来的安全隐患。(7)首次提出了用于调控远方操作管理系统的广域文件传输机制,构建一体化数据传输框架,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交互。广域文件传输以文件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提供了同步文件数据和关系库数据的标准接口,以多种方式灵活满足不同应用的交互需求;横向跨越安全隔离装置实现了EMS系统与OMS系统的信息共享,纵向实现了省调与地调的信息共享。有力地支撑系统运行,大大提高调度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智能推演方法的调控一体化防误操作系统,实现了一、二次设备远方操作一体化、调度指令票与监控操作票一体化、远方操作与防误校核一体化、电网安全校核与设备安全校核一体化,以及调控操作流程化全过程在线闭环管理。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操作及管理手段不足的问题,使远方操作模式下调度、监控、变电三方的协同配合更安全有序,达到远方操作严密、可靠、高效的目的,产生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业飞[9](2014)在《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在电网自动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电网调度操作票的编写和执行,成为电网调度部门一项重要内容。而随着当今社会电网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电网调度操作过程中,对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调度操作票的编写是电力系统进行设备操作前需要进行的一个关键的工作,编写出没有错误的电网调度操作票也成为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的基础。所以,对于电网调度工作人员来说,拥有一套智能编写正确的操作票的系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根据现实需要,在研究和分析了已有的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在引入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后,电网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智能开票的实现。专家系统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分别是知识库和推理机,因而在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中,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设计。并经过两者的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的优点,解决专家系统在知识表示上的瓶颈问题,最终达到智能编写电网调度操作票的目的。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理论技术知识和系统结构知识。包括电网调度过程中各电力设备的操作规则知识,系统的知识表示方式,系统的推理机制等理论知识。对于系统的结构,主要研究分析了系统的软件结构、硬件结构和自动开票的流程,并对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系统做了深入研究与分析。最后,本文根据所研究的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知识,介绍了电网调度操作票的智能生成过程。
曾凯[10](2014)在《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智能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网调度操作票制度是我国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管理中一种防止误操作、减轻调度人员工作负担的有效措施,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占有重要位置。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调度操作票系统正朝着智能化、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向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推广和应用的程度还不够高,主要原因集中在实时性、通用性、实用性、开放性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上的不足。因此,从提高系统开放性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出发,研究开发一套电网智能调度操作票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网的调度运行管理水平。本文综合了C/S和B/S架构软件的优势,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C/S和B/S混合架构模式的智能调度操作票系统,总体功能分工合理、共享度高,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C/S架构部分主要负责电网拓扑图的绘制和维护、图形化开票、静态安全风险评估等,B/S架构部分主要负责操作票的流转、文字开票、基础数据的维护、用户管理和维护等。系统提供了一套从操作票的拟定到操作票的执行保存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丰富的开票方式、并行的潮流校验和友好的用户界面,都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本文设计了一个丰富全面的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充分考虑到了调度操作所带来的负荷转移最佳供电路径该如何确定和优选的问题,应用于操作票系统自动开票过程中,提高了整体的智能化程度。在调度操作需要进行负荷转移时,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策略对电网拓扑结构进行负荷转移路径的搜索,并结合启发式剪枝技术,及时淘汰不符合电网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无效转移路径,高效地寻找到了若干符合电网正常运行的初始供电方案。在解决如何从若干初始供电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的问题时,考虑互联电网连锁故障风险,提出了从静态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来决策出最佳负荷转移供电路径的方法。通过计算不同的供电方案下,电网的过负荷、低电压和连锁故障等静态安全风险指标,再由综合风险指标确定出最安全的供电方案,保证了供电方案的唯一性和合理性。实例结果证明,本文所提最佳负荷转移供电路径的确定方法是合理有效的。从本调度操作票系统的调试和运行可以看出,本系统界面友好、易维护、开票方式多样、流转便捷、图形化程度高、实用性和开放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调度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二、一个基于知识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规划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基于知识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规划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 |
1.1 系统需求分析 |
1.2 专家系统 |
1.3 系统整体结构 |
1.4 推理机结构 |
1.5 安全校验模块 |
1.6 操作票管理模块 |
1.6.1 操作票自动生成 |
1.6.2 手工填写操作票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功能测试结果 |
2.2 性能测试结果 |
2.2.1 不同并发量条件下的性能测试结果 |
2.2.2 性能对比 |
3 结束语 |
(2)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生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智能体理论 |
2 多智能体操作票自动生成系统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 |
2.2 系统各功能模块 |
3 多智能体操作票系统模型 |
3.1 模型结构 |
3.2 模型的结构属性分析 |
3.3 任务规划 |
3.4 协同控制 |
4 结语 |
(3)基于知识模型的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网调控中心的检修停复电业务处理现状 |
1.1.2 检修停复电智能处理实现的需求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调度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2.2 自然语言理解和图拓扑搜索识别 |
1.2.3 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 |
1.2.4 检修计划的方式校核和调度命令票/操作序列的自动生成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检修停复电智能处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 |
2.1 系统的物理和逻辑架构 |
2.1.1 系统的物理架构 |
2.1.2 系统逻辑架构和业务流程 |
2.1.3 系统开发工具 |
2.2 系统模块设计和实现 |
2.2.1 系统模块划分和具体功能设计 |
2.2.2 自然语言理解和图拓扑搜索技术的应用 |
2.3 系统的数据交互和控制决策 |
2.3.1 SMPIP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 |
2.3.2 系统模块的内部数据交互 |
2.3.3 系统的通信和控制决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本体模型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停复电知识体系 |
3.1 电网停复电知识体系的构成 |
3.2 电网停复电本体知识的表示和构建 |
3.2.1 本体知识的划分和表示 |
3.2.2 本体知识库的自动生成 |
3.3 通用型电网停复电规则的设计和构建 |
3.3.1 拓扑变位时间序列推理规则的设计 |
3.3.2 调度命令票推理规则的设计 |
3.3.3 规则库的设计 |
3.4 系统推理机的知识推理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修计划的关联分组校核和调度命令票的推理 |
4.1 检修计划的关联分组机制 |
4.1.1 操作拓扑关联分析 |
4.1.2 负荷转移关联分析 |
4.2 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的推理生成 |
4.2.1 拓扑变位时间序列的生成形式 |
4.2.2 基于知识驱动的拓扑变位的推理流程 |
4.3 计划分组的运行方式智能安全校核 |
4.3.1 分组拓扑变位冲突校核 |
4.3.2 基于次日拓扑变位时间序列的分组负荷校核 |
4.4 调度命令票和操作序列的分层推理生成机制 |
4.4.1 基于本体知识和规则匹配的调度命令票推理机制 |
4.4.2 应用结构数据表开发的操作序列生成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开发和案例分析 |
5.1 系统开发和应用界面 |
5.2 检修计划分组方式校核案例 |
5.3 复杂调度命令票推理生成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电力调度操作票概述 |
2.1.1 电力设备倒闸操作状态 |
2.1.2 电力调度操作原则 |
2.1.3 电网组网拓扑结构 |
2.2 系统软件开发技术 |
2.3 专家系统概述 |
2.3.1 专家系统功能结构 |
2.3.2 专家系统开发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背景概述 |
3.1.1 攀枝花电网现状 |
3.1.2 电网调度自动化现状 |
3.1.3 电网调度方式和类型 |
3.1.4 操作票业务流程 |
3.2 系统研发目标 |
3.3 系统功能用例 |
3.4 系统交互需求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2 自动开票功能设计 |
4.2.1 知识库设计 |
4.2.2 推理机设计 |
4.2.3 电网拓扑库设计 |
4.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系统交互功能设计 |
4.5 系统类结构设计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逻辑设计 |
4.6.2 物理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自动开票功能实现 |
5.3 系统交互功能实现 |
5.4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4.1 操作票开票管理 |
5.4.2 操作票通知管理 |
5.4.3 操作票统计管理 |
5.4.4 厂站用户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及方法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方法 |
6.2 测试过程及内容 |
6.2.1 测试过程 |
6.2.2 测试内容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3.1 功能测试结果 |
6.3.2 性能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调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简介 |
1.1.1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2 当前系统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功能概述 |
1.2 论文大纲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及技术介绍 |
2.1 系统开发平台 |
2.1.1 NET平台介绍 |
2.1.2 NET技术优势 |
2.1.3 SQL2005 介绍 |
2.2 系统技术路线 |
2.2.1 SOA技术 |
2.2.2 公共信息模型 |
2.3 电力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介绍 |
2.3.1 支持向量机介绍 |
2.3.2 核方法介绍 |
2.3.3 正则化与软间隔介绍 |
2.3.4 支持向量回归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总体需求 |
3.1.1 电力调度机构的调研 |
3.1.2 各级电力调度中心层级需求 |
3.1.3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要求 |
3.2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
3.2.1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用户分析 |
3.2.2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设备分析 |
3.2.3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数据分析 |
3.3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业务模块分析 |
3.3.1 调度管理业务模块 |
3.3.2 实时监控业务模块 |
3.3.3 生产分析业务模块 |
3.3.4 调度计划业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设计 |
4.1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
4.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4.2.1 权限分析 |
4.2.2 用户管理模块数据库设计 |
4.2.3 用户管理模块分析 |
4.3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数据平台设计 |
4.3.1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安全防护要求 |
4.3.2 数据平台功能设计 |
4.4 调度管理模块设计 |
4.4.1 设备管理部分设计 |
4.4.2 值班管理部分设计 |
4.4.3 调度操作票管理部分设计 |
4.5 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
4.6 生产分析模块设计 |
4.7 调度计划模块设计 |
4.7.1 电力负荷预测 |
4.7.2 基于 SVM 的数据挖掘算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部分模块实现 |
5.1.1 数据库操作服务 |
5.1.2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
5.2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负荷预测实现 |
5.2.1 电力数据处理 |
5.2.2 特征分析与选择 |
5.2.3 电力负荷预测算法求解与流程 |
5.2.4 电力负荷预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力调度管理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1.1 测试用例介绍 |
6.1.2 测试结论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调度操作票生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课题相关技术研究 |
2.1 IEC61850 标准引入操作票系统的必然性 |
2.2 IEC61850 标准 |
2.2.1 IEC61850 主要内容 |
2.2.2 IEC61850 特点和技术 |
2.2.3 IEC61850 具体建模 |
2.3 常见智能优化算法 |
2.3.1 遗传算法 |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2.3.3 禁忌搜索算法 |
2.4 新技术应用 |
2.4.1 面向对象技术 |
2.4.2 网络拓扑分析 |
第三章 调度操作票系统的总体结构 |
3.1 相关基础知识 |
3.1.1 电网调度操作票分类 |
3.1.2 操作票状态转换 |
3.2 系统结构框图 |
3.3 拓扑信息模型 |
3.3.1 Substation模块 |
3.3.2 IEDs模块 |
3.3.3 Data Type Templates模块 |
3.4 变电站模型 |
3.4.1 拓扑信息模型 |
3.4.2 SCL文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DE算法的操作票最佳供电路径转移 |
4.1 图论算法 |
4.2 目标函数 |
4.3 二进制改进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
4.3.1 传统的差分进化算法 |
4.3.2 引入二进制思想 |
4.3.3 变异机制改进 |
4.4 供电路径转移实例分析 |
4.4.1 初始化数据 |
4.4.2 案例分析 |
4.4.3 操作票执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调度操作票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1 硬件设计 |
5.1.2 软件设计 |
5.1.3 系统实现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开票功能 |
5.3.1 开票流程 |
5.3.2 自动开票 |
5.4 系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地方电网调度操作命令票生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目标及结构分析 |
2.1 系统开发背景 |
2.2 系统建设原则及标准 |
2.2.1 系统建设原则 |
2.2.2 系统技术标准 |
2.3 调度操作票业务分析 |
2.3.1 业务类型及特点 |
2.3.2 业务管理流程 |
2.4 系统功能定位分析 |
2.5 系统功能开发目标 |
2.5.1 操作票业务 |
2.5.2 图形化操作 |
2.5.3 资源属性维护 |
2.5.4 位置信息维护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3.3.1 功能层次模型设计 |
3.3.2 功能体系结构设计 |
3.4 系统数据交互设计 |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1 业务数据分析 |
3.5.2 数据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功能类设计 |
4.2 操作票业务功能设计 |
4.2.1 历史操作票查询功能设计 |
4.2.2 操作票流程管理功能设计 |
4.3 图形化操作功能设计 |
4.3.1 图形环境编辑功能设计 |
4.3.2 图形环境操作功能设计 |
4.4 资源属性维护功能设计 |
4.5 位置信息维护功能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环境配置 |
5.2 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
5.2.1 操作票业务功能实现 |
5.2.2 图形化操作功能实现 |
5.2.3 资源属性维护功能实现 |
5.2.4 位置信息维护功能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环境配置 |
5.3.2 功能测试过程 |
5.3.3 测试结果与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可拓推演方法的调控一体防误操作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调控技术支持系统 |
1.3.2 操作票专家系统 |
1.3.3 智能防误系统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调控一体化智能操作技术支撑体系 |
2.1 调控一体化智能操作总体方案 |
2.1.1 一体化技术支撑平台 |
2.1.2 一体化变电站集中监控 |
2.1.3 一体化智能操作票 |
2.1.4 一体化智能防误 |
2.1.5 一体化保护信息 |
2.2 各应用间信息同步和交互机制研究 |
2.2.1 服务总线 |
2.2.2 消息总线 |
2.2.3 一体化模型、图形、数据库维护 |
2.2.4 各应用间通信交互机制 |
2.2.5 Ⅰ/Ⅲ区数据交互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3 具备安全防误的智能成票推理的研究 |
3.1 智能成票推理技术难点分析 |
3.2 基于可拓学的智能成票推理研究 |
3.2.1 可拓学的原理及特点 |
3.2.2 基于可拓的电力领域本体知识库的建模 |
3.2.3 基于可拓原理的规则推演知识库 |
3.2.4 面向电力调控领域指令票推演规则知识库 |
3.2.5 操作票推演过程的具体实现 |
3.3 基于电力术语的智能语义解析的方法研究 |
3.4 网络拓扑防误理论 |
3.4.1 开关单元模型 |
3.4.2 接线模型识别 |
3.4.3 设备状态的智能识别 |
3.5 智能推演式网络拓扑防误分析 |
3.5.1 电力调控防误子领域知识库的建模 |
3.5.2 电力调控防误子领域知识库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统一通信规范的源端维护研究 |
4.1 防误主子站通信规约标准的研究 |
4.1.1 防误通信规约应用现状 |
4.1.2 防误主子站通信规约的制定 |
4.1.3 规约的实现与应用 |
4.2 防误数据“源端维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
4.2.1 数据共享与源端维护的意义 |
4.2.2 主要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 |
4.2.3 “源端维护”的应用实施 |
4.3 调控一体化逻辑规则库 |
4.4 本章小结 |
5 调控一体操作流程化全过程管理及应用 |
5.1 调控一体操作的工作流模型 |
5.2 操作票流程化过程管控 |
5.2.1 调度指令票流程化过程管控 |
5.2.2 遥控操作票流程化过程管控 |
5.2.3 应用实例 |
5.3 操作安全校核分析流程 |
5.3.1 拓扑防误 |
5.3.2 应用实例 |
5.4 遥控操作执行流程 |
5.4.1 遥控流程管理 |
5.4.2 遥控流程审计 |
5.4.3 应用实例 |
5.5 与OMS交互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以及获得的荣誉 |
致谢 |
(9)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电网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设计基本理论 |
2.1 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系统概述 |
2.1.1 专家系统概述 |
2.1.2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概述 |
2.2 电网调度基本操作规则 |
2.2.1 线路操作 |
2.2.2 母线停电操作规则 |
2.2.3 变压器操作 |
2.2.4 并列、解列操作 |
2.3 电网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的功能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网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 |
3.1 知识表示 |
3.2 知识表示法 |
3.3 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知识表示 |
3.3.1 数据库 |
3.3.2 参数库 |
3.3.3 术语库 |
3.3.4 基于神经网络的知识库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网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 |
4.1 推理概述 |
4.2 推理控制机制 |
4.2.1 正向推理控制机制 |
4.2.2 反向推理控制机制 |
4.2.3 混合推理控制机制 |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网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网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的实现 |
5.1 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简介 |
5.2 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硬件结构 |
5.3 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软件结构 |
5.4 电网调度操作票智能生成 |
5.4.1 电网调度操作票智能生成流程图 |
5.4.2 电网调度操作票的智能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智能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的总体结构 |
2.1 电网调度操作票相关基础知识简介 |
2.1.1 电网调度操作票分类 |
2.1.2 操作命令内容 |
2.2 调度操作票专家系统的设计 |
第三章 基于风险理论的调度操作票最佳负荷转移路径的实现 |
3.1 电网拓扑结构信息的存储 |
3.2 基于剪枝技术的负荷转移供电路径的搜索 |
3.3 基于风险的负荷转移最佳供电方案的确定 |
3.3.1 风险及风险评估基本概念 |
3.3.2 负荷转移供电方案的静态安全风险指标的计算 |
3.3.3 负荷转移最佳供电方案的确定 |
3.4 基于风险的负荷最佳转移路径实例分析 |
3.4.1 实例一 |
3.4.2 实例二 |
第四章 调度操作票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开发环境 |
4.2 开票功能 |
4.3 票样流转功能 |
4.4 操作票管理功能 |
4.5 系统维护功能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一个基于知识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规划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设计[J]. 张磊.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1(10)
- [2]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电网调度操作票自动生成系统研究[J]. 花洁,李伟,陈刚. 粘接, 2021(07)
- [3]基于知识模型的检修停复电智能审批和执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 徐尧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电力调度操作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姜宁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调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调度操作票生成系统[D]. 岳靖林.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7]地方电网调度操作命令票生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亚.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8]基于可拓推演方法的调控一体防误操作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功新. 武汉大学, 2014(12)
- [9]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 刘业飞. 辽宁工业大学, 2014(06)
- [10]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智能调度操作票系统的研究[D]. 曾凯. 天津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