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区草业是近年来在中国农区兴起的一个新型产业,其基本内容是将牧草引入传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形成农区草业系统,农区草业系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农区牧草周年供青则是为了提高种草养畜的整体效益,目前我省农区牧草周年供青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牧草周年供应成为农牧结合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本研究利用湖南农区6个当家牧草品种(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美国矮象草、玉米、红薯、一年生黑麦草泰德、白三叶)进行单种、间种、复种、套种形成7种栽培模式(A:桂牧一号套种白三叶、B:矮象草套种白三叶、C:玉米复种白三叶、D:红薯复种黑麦草、E:桂牧一号间种红薯再套种泰德、F:矮象草间种红薯再套种泰德、G:玉米间种红薯再套种泰德)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桂牧一号+红薯/泰德为湖南农区最合适的栽培模式,该模式青饲料产量最高,达339 196.7 kg/hm2,且纯收益达36 346.84元/公顷,产投比达到3.4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栽培模式2.单一的栽培模式难以实现不间断供青,但可以利用几种模式共同实现平衡供青,兼顾产量和供青期,可以选择桂牧一号+红薯/黑麦草和桂牧一号/白三叶两种模式相结合,在湖南低山丘陵农区基本可以保证全年向牲畜均衡提供优质多汁青绿饲草,解决饲草旺淡季供应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另外各养殖户可根据养殖牲畜的规模和数量进行栽培模式面积的调整,确保从产量和养分供应上能满足养殖场的需要。3.通过对不同各模式不同牧草品质的比较,得出不同牧草相同刈次粗蛋白的含量以矮象草的平均值最高,为12.8%,暖季型牧草干物质产量以模式E最高,为30 879 kg/hm2,冷季型牧草干物质产量以模式A最高,为12 876.77 kg/hm2,总干物质产量以模式E最高(40 149.88 kg/hm2),各模式之间总粗蛋白产量以模式A最高(5 949.28 kg/hm2),各模式之间可消化干物质产量以模式A最高(22608.98 kg/hm2)。4.通过对六种牧草不同时间段光合特性的测定得出,除桂牧一号的光合特性各因子的变化规律的曲线方程的相关系数较小,其它牧草变化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5,最大值A(R2=0.9876),对数方程为y=7.868Ln(x)-5.3297。对不同牧草在不同时间段光合速率的测定得出光合性能除了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外,与栽培模式也有密切的关系,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该牧草与其搭配的牧草类型本研究为湖南农区牧草周年高效供青生产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立论依据1.2 发展牧草的经济效益1.2.1 以草代粮饲养家禽,保障粮食安全1.2.2 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2.3 牧草代替部分青饵料,种草养鱼1.2.4 粮草轮作,利用冬用田种植牧草1.2.5 实行果草结合,发展立体生产1.3 发展牧草的社会效益1.4 发展牧草的生态效益1.4.1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1.4.2 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1.4.3 有利于改良土壤1.4.4 美化净化环境1.5 湖南地区种草养畜(鱼)的现状1.5.1 观念落后1.5.2 草种单一,多样性不够1.5.3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1.5.4 草产品未形成商品化1.5.5 追求数量,忽略质量1.5.6 湖南几个当家牧草品种的概述1.6 国内外对牧草耕作制度和周年供青的研究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2.1 研究的内容2.2 技术路线2.3 材料与方法2.3.1 试验地概况2.3.2 供试品种3.3.3 试验设计2.3.3.1 暖季型草种的栽培管理措施2.3.3.2 冷季型牧草的栽培管理措施2.4 测定的项目和方法2.4.1 产量和供青期2.4.2 营养品质2.4.2.1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2.4.2.2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2.4.2.3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2.4.2.4 粗灰分含量的测定2.4.2.5 矿质元素Ca、P的测定2.4.2.6 体外消化率的测定2.4.3 相同牧草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光合特性的测定2.4.4 效益分析2.4.5 数据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各栽培模式牧草的产量和供青期3.1.1 各模式中暖季型牧草的供青期和产草量3.1.2 冷季型牧草的供青期和产草量3.1.3 各模式的总产量和供青期3.2 各栽培模式营养品质3.2.1 暖季型牧草每茬的营养品质3.2.2 暖季型牧草各刈次干物质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3.2.3 冷季型牧草每茬的营养品质3.2.4 冷季型牧草的各刈次干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3.2.5 不同栽培模式饲用价值比较3.3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3.4 不同栽培模式下相同牧草的光合特性测定3.4.1 六种牧草的光合作用响应曲线及变化方程3.4.2 桂牧一号在A、E模式中的光合速率变化3.4.3 矮象草在B、F模式中的光合速率变化3.4.4 玉米在C、G模式中的光合速率变化3.4.5 黑麦草在D、E、F、G模式中的光合速率变化3.4.6 红薯在D、E、F、G模式中的光合速率变化3.4.7 白三叶在A、B、C模式中的光合速率变化4 结论与讨论4.1 主要结论4.1.1 牧草品种的选择4.1.2 不同栽培模式的评价标准4.1.3 牧草周年供应生产模式研究4.1.4 各栽培模式牧草的营养品质4.1.5 不同栽培模式下光合特性的测定4.2 本研究具的特点和创新4.3 今后的研究设想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湖南农区论文; 牧草论文; 周年供青论文; 模式论文; 营养品质论文; 光合特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