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营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域旅游,目标市场,旅游业,公共营销
公共营销论文文献综述
樊志勇,何欢[1](2018)在《基于旅游公共营销视角分析全域旅游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发展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了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介绍了全域旅游和旅游公共营销的关系,并从旅游公共营销的主体、客体和目标市场叁方面分析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并提出改善建议。(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8年11期)
楼琦[2](2018)在《义乌市全域旅游的政府公共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全域旅游的概念虽提出不久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发展新模式、新战略、新理念,是中国旅游业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转向。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新型旅游目的地不再是单纯的景点景区,它的概念得到了放大,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配置完备,且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而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树立,或者说让这个区域成为旅游目的地,单纯依靠单个企业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策划布局、组织实施良好的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政府公共营销策略。本文在相关文件综述的基础上,通过理顺全域旅游的概念、发展背景、特点等相关理论,区分公共营销和企业营销的不同,明确政府开展旅游公共营销的重要意义。在问题导向的思路下,本文以提出有效的实用对策为研究目的,首先根据STP理论,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以义乌旅游作为样本,分析义乌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义乌旅游公共营销情况,对义乌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义乌旅游公共营销存在问题,找寻问题成因。以与义乌旅游具有相似点的马来西亚和香港为案例,分析其旅游营销的成功之处,总结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若干模式。接着在“4P’s”框架下,吸收这些全域旅游政府公共营销的相关经验,找准义乌主要客源群体和需求,重新定位义乌旅游市场,挖掘潜力,以此作为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义乌旅游公共营销策略的基础,找出义乌旅游公共营销的改进点和提升点,为义乌政府提出了一整套的旅游公共营销策略体系。本文的结论和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倡精准营销,创新性引入了STP理论来对义乌旅游市场进行深度剖析,根据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城市特性,将义乌旅游市场细分为本地居民和常住客商休闲市场、赴义乌客商市场、周边城市和长叁角旅游市场。第二,分析发现,义乌等很多旅游目的地虽然旅游产业整体不断升级,旅游品牌也有树立,但仍然存在着缺乏公共营销策略体系、缺乏个性旅游品牌、缺乏核心吸引力、缺乏特色旅游产品等问题,成为了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瓶颈”。第叁,分析发现,造成旅游发展瓶颈的问题原因,是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全域旅游的观念还未树立、旅游营销政策扶持不够、旅游企业实力较弱等。第四,引入“4P’s”框架,提出五大公共营销策略:品牌营销策略、产品营销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组合策略、目的地营销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钱晓燕,林源源[3](2016)在《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公共营销模型构建——基于个案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举办城市旅游公共营销的重要机遇,加强政府对体育赛事营销的科学引导,提升体育旅游公共营销绩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的研究方法为探索性个案研究,并借鉴扎根理论中的叁级编码进行证据分析,以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通过对政府部门在旅游宣传中的推广经验和工作内容的编码分析,探索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公共营销路径的客观规律,并构建概念模型。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动因、政策环境、营销路径选择和社会感知构成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公共营销模型。该模型为未来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公共营销提供了战略性工具,对举办地政府旅游营销组织和体育赛事组委会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给体育赛事公共营销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旅游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宋慧林,蒋依依,吕兴洋[4](2016)在《过程视角下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理论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加剧和构建责任政府背景下"财政问责"制度的日益完善,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巨大投入背后的绩效考评制度缺位,使得旅游公共营销支出低效使用的隐患挥之不去,构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从过程视角出发,将政府公共支出过程的一般规律与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进行公共营销的专业化职能相结合,构建基于"投入-过程-产出-效益"(IPOP)逻辑的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研究理论框架,并从旅游公共营销投入、过程、产出和效益四个方面分别构建多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旨在提出一套既适合国内体制特征的,又与国际接轨的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研究框架,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朱耘[5](2015)在《广告“刷屏”朋友圈 私密空间试水公共营销》一文中研究指出你是“屌丝”吗?是不是“屌丝”得看你收到的是什么广告! 1月25日晚,微信朋友圈“沸腾了”。腾讯向用户的微信朋友圈里开始推送广告了,随后不少用户又乐此不疲地“晒”出了自己收到的广告,内容包括宝马汽车、VIVO手机、可口可乐等。 上述叁(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15-02-02)
宋慧林,蒋依依,王元地[6](2015)在《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对国家旅游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宣传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科学引导,促进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的提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用扎根理论,通过对中国国家旅游局驻外旅游办事处年度工作报告的编码分析,探究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的客观规律。研究发现,动因、市场调研能力、外部网络协同能力、环境政策干预这4个主范畴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模式存在显着影响。动因是前置变量,市场调研能力和外部网络协同能力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政策干预作为外部情境因素起调节作用,从而提炼得出"动因-情境-能力-路径选择"模型。文章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分析框架,对政府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提高旅游公共营销绩效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目的地旅游营销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蒋昕[7](2014)在《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的社交网络传播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驱动着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和社会秩序的重构。社交网络是Web2.0时代的产物,已在全球普及应用。社交网络以用户生成内容、互动分享为基本特质,用技术的手段将真实的社会网络嵌入互联网世界,改变了用户间信息、情感、资源交流方式和价值创造、传递的方式,使社交网络情境下市场供需角色发生了转移,促使营销范式产生变革。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社交网络是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改变着旅游者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前国际旅游市场中,旅游业的竞争已经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竞争,社交网络为旅游目的地整体性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国外学者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中初步形成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独立的理论体系远未完善。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起步较晚,讨论目的地营销的主体、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的行为选择的文献较多,对如何构建具有整合力、兼容性和整体性的目的地营销模式、如何协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营销力量、如何在互联网实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营销等问题还有许多理论空白。旅游目的地消费决策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和公共营销理论为上述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旅游目的地是公共营销实践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实施公共营销是目的地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有助于形成旅游企业微观营销的有益补充,有力保障了目的地整体性营销效果,构建一个整合目的地营销力量的战略框架。结合公共营销理论启示和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生成机理,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战略架构既包括营销主体、营销客体和目标市场叁大基本要素体系,也包括社交网络和旅游体验两大拓展要素。传播是社交网络情境下实施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着力点。旅游目的地社交网络传播模式的基本要素与大众传播相比已经开始演化,出现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媒介融合,传播内容自主贡献等趋势,因此其传播模式也不同于大众传播模式,具有更加突出的融合、互动特征。两相结合,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与社交网络传播效果具有统和关系:社交网络是目的地公共营销的新环境,目的地公共营销是社交网络传播效果追求的价值引导;传播效果是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在社交网络情境下实施的战略基点。以新浪微博为数据采集平台,以韩国江原道、新加坡为旅游目的地典型案例,本文采集相关微博信息作为研究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提炼出旅游目的地社交网络传播效果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文献回顾界定了相关变量,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利用信、效度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分析讨论检验结果。上述质性研究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旅游目的地社交网络传播效果最终通过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态度(认知、情感、意向)的形成或改变表现出来。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态度受到社交网络传播信息内容(信息丰富度、信息可信度)、信息特性(趣味性、分享性、针对性)和信息功能(告知功能、激励功能)叁个变量子集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各影响变量对目的地态度叁个成分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启示着目的地公共营销主体在社交网络传播中需要关注目的地认知、情感、意向叁个层面传播效果的显现。以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为价值引领,以内容聚合为主要研究思路,旅游目的地社交网络传播效果提升主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叁个方面入手。在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战略架构中,营销主体子系统、客体子系统和目标市场子系统在社交网络传播中融合共生,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在其中发挥着统领、协调、引导的职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4-01)
汪威[8](2013)在《从公共营销视角探讨中国农谷·荆门旅游营销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营销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提升、产业联动发展,并产生联动效应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文章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谷·荆门旅游营销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苦练基建内功,奠定中国农谷旅游公共营销基础;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塑造中国农谷旅游海内外鲜明形象;叁是拓展国内渠道,构建中国农谷旅游国内公共营销平台;四是加强海外合作,构建中国农谷旅游海外公共营销平台。(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9](2013)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营销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出口的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政办发〔2013〕4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公共营销工作,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营销活动,创新农产品经营机制,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稳定。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近期部分农产品出现了产不适销、"卖难"等问题。为帮助农民及时销售农(本文来源于《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期刊2013年12期)
熊元斌,李海娥[10](2012)在《居民营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社区居民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主体或东道主,也是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研究表明:社区居民具有参与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天赋"权利和义务;社区居民的行为表现对旅游目的地有直接的营销影响,包括积极的营销影响和消极的营销影响;社区居民正向行为表现和负向行为表现对游客的心理感知和出游选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类型的社区居民的行为表现对旅游目的地营销影响的作用明显不同;社区居民的行为表现在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的特点非常鲜明。(本文来源于《管理学家(学术版)》期刊2012年06期)
公共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全域旅游的概念虽提出不久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发展新模式、新战略、新理念,是中国旅游业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转向。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新型旅游目的地不再是单纯的景点景区,它的概念得到了放大,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配置完备,且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而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树立,或者说让这个区域成为旅游目的地,单纯依靠单个企业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策划布局、组织实施良好的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政府公共营销策略。本文在相关文件综述的基础上,通过理顺全域旅游的概念、发展背景、特点等相关理论,区分公共营销和企业营销的不同,明确政府开展旅游公共营销的重要意义。在问题导向的思路下,本文以提出有效的实用对策为研究目的,首先根据STP理论,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以义乌旅游作为样本,分析义乌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义乌旅游公共营销情况,对义乌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义乌旅游公共营销存在问题,找寻问题成因。以与义乌旅游具有相似点的马来西亚和香港为案例,分析其旅游营销的成功之处,总结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若干模式。接着在“4P’s”框架下,吸收这些全域旅游政府公共营销的相关经验,找准义乌主要客源群体和需求,重新定位义乌旅游市场,挖掘潜力,以此作为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义乌旅游公共营销策略的基础,找出义乌旅游公共营销的改进点和提升点,为义乌政府提出了一整套的旅游公共营销策略体系。本文的结论和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倡精准营销,创新性引入了STP理论来对义乌旅游市场进行深度剖析,根据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城市特性,将义乌旅游市场细分为本地居民和常住客商休闲市场、赴义乌客商市场、周边城市和长叁角旅游市场。第二,分析发现,义乌等很多旅游目的地虽然旅游产业整体不断升级,旅游品牌也有树立,但仍然存在着缺乏公共营销策略体系、缺乏个性旅游品牌、缺乏核心吸引力、缺乏特色旅游产品等问题,成为了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瓶颈”。第叁,分析发现,造成旅游发展瓶颈的问题原因,是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全域旅游的观念还未树立、旅游营销政策扶持不够、旅游企业实力较弱等。第四,引入“4P’s”框架,提出五大公共营销策略:品牌营销策略、产品营销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组合策略、目的地营销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樊志勇,何欢.基于旅游公共营销视角分析全域旅游的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
[2].楼琦.义乌市全域旅游的政府公共营销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3].钱晓燕,林源源.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公共营销模型构建——基于个案的探索性研究[J].旅游研究.2016
[4].宋慧林,蒋依依,吕兴洋.过程视角下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理论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
[5].朱耘.广告“刷屏”朋友圈私密空间试水公共营销[N].中国经营报.2015
[6].宋慧林,蒋依依,王元地.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旅游学刊.2015
[7].蒋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的社交网络传播效果研究[D].武汉大学.2014
[8].汪威.从公共营销视角探讨中国农谷·荆门旅游营销创新[J].荆楚学刊.2013
[9]..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营销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出口的意见[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3
[10].熊元斌,李海娥.居民营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社区居民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