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阿尔泰活动陆缘麦兹火山沉积盆地铅锌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玲玲[1](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董增产[2](2020)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文中提出阿尔泰造山带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地质历史,是研究增生型造山作用的关键地段。本文选择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东段富蕴-青河地区作为研究区,以哈巴河群变沉积岩和古生代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分析等工作,研究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约束古亚洲洋在中国阿尔泰地区的俯冲极性、弧盆系发育史、板片回撤及古大洋闭合等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获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哈巴河群是阿尔泰造山带最大规模的沉积地层,有助于揭示阿尔泰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然而,基于对哈巴河群形成时代及成因环境的不同认识,存在阿尔泰造山带是前寒武纪微陆块、被动陆缘和古生代岩浆弧等不同观点。青河地区哈巴河群新的年龄数据表明,该套地层最大沉积年龄427±13Ma,侵入其中的侵入岩形成时代为405±3Ma,约束青河地区哈巴河群形成于晚志留至早泥盆世之间(427405Ma),之后经历了中泥盆世区域变质作用(383±9Ma)。绝大多数碎屑锆石εHf(t)值为正(+0.22+15.29),结合年代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哈巴河群源自不成熟的新生地壳,以早古生代岩浆岩碎屑为主,并且含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是弧前沉积的产物,进而推测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具有早古生代过渡型岩浆弧构造属性,类似于日本弧,均残留了古老地壳物质,是西伯利亚南缘由于Rodinia大陆裂解而裂离出来的一个微陆块,之后由于古亚洲洋早古生代俯冲增生而活化。(2)泥盆纪是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主要阶段,是阿尔泰造山带主要的岩浆作用期。富蕴—青河地区岩浆岩广泛发育,是研究地壳增生方式和俯冲极性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研究区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和流纹岩开展系统的研究性工作。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岩浆岩形成于415382Ma之间,从北西往南东逐渐变年轻。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具有弧岩浆属性;从南东到北西花岗岩中K2O、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逐渐增加,Ni、Co、Sr含量逐渐减少,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指示洋壳向北东的俯冲极性。锆石εHf(t)值均为正,由北西向南东明显增高,从+1.56+6.98逐渐变化为+11.21+15.89,二阶段模式年龄逐渐变小,从1.3-0.9Ga逐渐变化为0.660.43Ga,结合古生代岩浆岩从阿尔泰造山带北西向南东迁移的特征,揭示泥盆纪存在俯冲板片向南西的回撤。(3)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争议较大。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部发育大量的A型和I-A过渡型花岗岩,是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青河地区额尔齐斯断裂内部及北侧出露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新的测年数据表明这些岩体形成于286269Ma之间。花岗岩岩体高硅,富碱(K2O+Na2O=5.84%8.72%),低钙(Ca O=1.293.76%),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显示Ba、Sr、P、Ti、Nb、Ta亏损,Eu明显负异常(δEu=0.460.78),10000×Ga/Al=2.852.47,反映A2型花岗岩特征,可作为阿尔泰碰撞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另外,这些岩体εHf(t)值介于+4.04+11.7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变化于880694Ma、923633Ma、875555Ma、1030635Ma,揭示其源区主要由新元古代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组成。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同构造位置富碱性(A型)花岗岩研究结果,认为青河中酸性岩体成因与地幔岩浆底侵早期下地壳有关,指示阿尔泰造山带于早二叠世(286280Ma)已经结束了碰撞造山作用,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4)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是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的响应。本文通过研究哈巴河群形成时代、源区性质、沉积特征、形成环境,结合早古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确认阿尔泰早古生代发育活动陆缘的沟—弧—盆体系,进而约束阿尔泰造山带具有过渡型岩浆弧属性;在晚古生代泥盆纪,由于俯冲板片向南西回撤,产生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变年轻的岩浆岩,表现为侧向加积的地壳生长方式;至早二叠世额尔齐斯洋已经关闭,阿尔泰与准噶尔两大块体碰撞并转入伸展的构造背景,致使大规模的A型或碱性花岗岩沿额尔齐斯断裂上涌。因此,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是对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较为完整的记录。
杨成栋[3](2017)在《新疆阿尔泰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的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内,是新疆阿尔泰少数具有"双层"结构的VMS型矿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对于今后阿舍勒盆地乃至整个新疆阿尔泰找矿方向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特征、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讨了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元素富集机制、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的矿床模型,并与中哈阿尔泰成矿带内的VMS矿床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总结了阿舍勒矿集区至中哈阿尔泰成矿带VMS型矿床的成矿规律。矿区潜火山岩发育,流纹斑岩侵入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矿区不仅发育赋存于流纹斑岩中具有后生热液作用成矿特征的Au-Cu-Pb-Zn多金属矿化(浸染状、网脉状和细脉状矿石构造),还在阿舍勒组火山岩系中发育同生沉积作用形成的Cu-Pb-Zn矿化(致密块状、条带状和条纹状矿石构造)。成矿过程划分为喷流沉积期、潜火山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潜火山热液期又进一步划分为流纹斑岩阶段和辉绿岩阶段。通过对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硫化物的岩相学观察和主微量成分研究发现,黄铁矿是萨尔朔克矿床的载Au矿物,可划分为三个世代。扫描电镜研究表明,Au、Ag均以碲化物形式(针碲金银矿、碲金银矿、碲银矿)富集沉淀于第二世代黄铁矿的内部孔隙和粒间裂隙中,且往往与黄铜矿紧密共生。黄铁矿和闪锌矿的LA-ICP-MS成分特征表明,第一世代颗粒细小的黄铁矿于热液系统早期相对低温条件下快速沉淀形成,之后残余的岩浆流体与大量深循环海水混合,在相对高温环境下形成了第二世代的黄铁矿。与硫化物共生的热液矿物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55~206 ℃C,平均为175℃,代表了潜火山热液期成矿温度下限。含矿流纹斑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限定主成矿作用形成于382 Ma,绢云母的Ar-Ar年龄限定矿区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发生在254 Ma。矿区的流纹斑岩和辉绿岩在化学成分上表现出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辉绿岩富集LREE、亏损HFSE,REE配分模式相对平缓,具有低(87Sr/86Sr)i值、正εNd(t)和εHf(t)值,表明其来自俯冲板片交代的亏损岩石圈地幔源区,流纹斑岩与辉绿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和Nd-Hf同位素特征,但具有显着的Eu和P负异常,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但形成于不同的岩浆分异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岛弧环境。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是高温演化到低温(100~465 ℃,主要集中于130~390 ℃,峰值出现在340 ℃、190 ℃和140 ℃)、中-低盐度(3.0~10.0 wt.%NaCleq,峰值出现在 3.5 和 6.5 wt.%NaCleq)和中-低密度(0.56-1.03 g/cm3)的 H2O-CO2-CH4-N2-NaCl 体系。石英的 δDSMoW 变化范围为-140‰~103‰,518OSMOW 值变化于6.9‰~8.5%‰,δ18OH2O值变化于-4.03‰~0.94‰,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He/4He值为0.02~0.44 Ra,幔源 He 的含量为 0.06%~7.45%,40Ar/36Ar 比值变化于 319.6~458.5,40Ar*含量为7.53%~35.55%,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为岩浆水混合深循环海水,以海水来源为主。沸腾和混合作用导致气液两相分离,相分离是导致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因素。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2‰~6.18‰,方铅矿和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小,206Pb/204pb 变化于 17.862~17.934,207Pb/204Pb 变化于 15.495~15.589,208Pb/204Pb 变化于37.683~37.988,表明S、Pb主要来自深源岩浆(火山喷气),与潜火山热液作用有关。阿舍勒矿集区具有多样的矿化类型和成矿元素组合,但成矿均与早-中泥盆世的火山作用有关,属同一 VMS成矿系统,只是矿化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别。通过对比,归纳出中哈阿尔泰的VMS矿床一些相似的成矿规律,例如矿床均产于泥盆系,矿化与双峰式火山岩的酸性端元有关,矿区往往发育潜火山岩,矿床多产在不同岩相、不同岩性火山岩的接触部位,成矿流体中S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S和岩浆S等。
牛悦沣[4](2017)在《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可塔勒铅锌矿是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铜-锌多金属成矿带的一个大型铅锌矿床。本文在充分收集整理相关地质资料、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系统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岩矿石的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对近矿围岩的主微量地球化学和闪锌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黄铁矿和闪锌矿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矿床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相似矿床进行对比,划分了矿床类型。可可塔勒矿床赋存于早泥盆世的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二岩性段的火山沉积建造内,位于麦兹沉积盆地向斜南东转折端的北东倒转翼。矿体受地层控制,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组成。矿石中的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等结构构造,显示矿床形成过程的多阶段成矿特点;碎裂结构、揉皱结构、镶边(反应边)结构等结构构造,显示矿床遭到后期的变质作用和构造应力的叠加改造。矿床的近矿围岩变流纹质凝灰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富集Ba、U、Nd、Sm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元素,而亏损Nb、Sr和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闪锌矿和围岩变流纹质凝灰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都相对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贫重稀土元素(HREE),并具有负的Eu异常,Ce无异常,显示成矿与火山活动有关。矿床中硫同位素值为-20.6‰5.1‰,且集中在-15‰-6‰范围内,指示其来源于细菌还原硫。铅同位素数据研究指示其具有多源性,不仅来自地幔,也来自上地壳。矿石中闪锌矿的Ga/In值为0.0130.047,远小于1,说明其形成受到火山热液的影响;黄铁矿的S/Fe值为0.961.11,Co/Ni的值为0.493.15,显示既有沉积成因特点,又有火山热液成因特点,说明其经历了火山喷流沉积成矿过程。基于以上研究,可可塔勒铅锌矿床是产于早泥盆世大陆边缘活动带的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火山-沉积岩容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VSHMS型矿床),且经过后期变质作用和构造应力的叠加改造。
丁建华,邢树文,肖克炎,马玉波,张婷婷,刘亚玲[5](2016)在《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铬铁矿-Cu-Au-Pb-Zn-Ni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铬铁矿-Cu-Ni-Au-Pb-Zn-Ni成矿带是全国重点部署找矿勘查工作的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是全球阿尔泰巨型成矿带位于中国境内的一部分。文章根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结合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进展,对该成矿带的边界进行了新的修定;从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出发,分析总结了该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有利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修订了成矿带的成矿谱系;总结了成矿带内次级成矿单元的成矿特征;对带内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和相应的典型矿床的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成矿带的资源潜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Cr、Mo、Cu、Au、Ni、Pb、Zn、Ag为本带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划分了9个远景区,其中3个为重点远景区,6个为一般远景区。此项工作对本成矿区带内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强[6](2015)在《新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文中提出新疆阿尔泰发育众多铁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方面对乔夏哈拉和老山口铁铜金矿、阿克希克铁金矿、恰夏铁铜矿等典型矿床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这些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岩成矿时代、成矿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阿尔泰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初步建立了区域成矿动力学模式。乔夏哈拉和老山口铁铜金矿呈似层状、扁豆状、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闪长(玢)岩与北塔山组大理岩、火山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带中,铁矿化形成于退化蚀变阶段,铜金矿化形成于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阿克希克铁金矿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南明水组火山岩和凝灰岩中,铁和金矿化分别形成于火山沉积期和热液期。恰夏铁铜矿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系中,围岩蚀变不发育,铁和铜矿化分别形成于火山沉积期和岩浆热液期。乔夏哈拉和老山口矿床发现磁铁矿的“溶解-再沉淀”现象,第二期磁铁矿比第一期磁铁矿表现出富FeOT、低杂质元素(SiO2、K2O、Al2O3MgO、Na2O)的特点,暗示成矿过程中发生了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是成矿的重要机制,为矿床的热液成因提供了直观证据。在两个矿床中均发现了铬铁矿,可能来源于北塔山组第一岩性段中的苦橄岩。自然金、银、银金矿、碲银矿主要呈它形粒状、细脉状赋存于黄铁、黄铜、辉砷钴矿中。乔夏哈拉氢氧同位素表明退化蚀变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大气降水逐渐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S和Re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阿克希克铁金矿火山沉积期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特征,含有一定量的CO2和极少量的CH4、SO2,为海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期流体具有低盐度、富碳质变质流体的特征,为变质水混合深循环的大气降水;两期的S同位素表明前者为沉积成因硫,后者为变质成因硫。恰夏铁铜矿从火山沉积期到区域变质期,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略有升高,含子矿物包裹体明显增多,流体密度有所下降,Na+含量、Cl-含量明显升高,成矿环境为氧化环境;S同位素表明火山沉积期硫主要来自细菌还原海水,岩浆热液期硫为深部来源。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乔夏哈拉矿区岩浆侵入活动至少有3期,分别形成于中泥盆世俯冲环境(377.6±1.4Ma)、晚泥盆世俯冲-后碰撞转换环境(355.8±3.4Ma)和早二叠世后碰撞环境(289.5±1.1Ma),持续了88Ma,其中中泥盆世闪长玢岩与矿化关系密切。辉铝矿Re-Os年龄表明,老山口和乔夏哈拉成矿时代分别为383.2±4.5Ma和375.2±2.6Ma,为中泥盆世成矿,与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具有相近的时空分布和构造背景,暗示老山口和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可能为区域斑岩成矿系统的一部分。认为乔夏哈拉和老山口铁铜金矿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与闪长质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关;阿克希克铁金矿和恰夏铁铜矿中的铁矿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铜、金为后期叠加。总结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火山岩型、矽卡岩型、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岩浆型和沉积变质型等5种类型;成矿时代可以划分为中-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7~385Ma)、中泥盆世(383~375Ma)、早-中二叠世(289~261Ma)和三叠纪(235~234Ma)等5期;早-中泥盆世阿尔泰处于俯冲阶段,为各类型铁多金属矿成矿高峰期,早-中二叠世为后碰撞阶段,形成矽卡岩型、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岩浆型等矿床,三叠纪为陆内演化阶段,在麦兹盆地早期矿体之上叠加矽卡岩型铁矿化和辉铝矿化。
曹锦元[7](2012)在《新疆麦兹盆地铁、铅锌找矿模式与靶区优选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阿尔泰陆块南缘的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内,同时也是各类金属矿产聚集地,蕴含丰富的多金属资源。前人对该区域内的多金属矿床铅锌矿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取了麦兹盆地内典型矿床—蒙库铁矿和可可塔勒铅锌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盆地内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区域矿床成因及区域成矿模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矿体的产出明显受地层、构造和岩性的控制。矿石矿物较为简单,主要的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矿床的地质特征指示成矿具有典型的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特征。结合区域上火山沉积地层中较高的Pb、Zn含量,推断矿床的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含矿盆地中的沉积地层,矿石中硫同位素分布范围较广(-15.3‰-+5.1‰),指示铅锌成矿所需的还原性硫来源较为广泛。基于矿床野外地质特征,并结合前人利用Rb-Sr等时线法对成矿时间的测定结果,推测麦兹盆地的主要矿床的成矿时限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成矿事件可能和亚洲洋闭合引发的洋壳俯冲作用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找矿模式,并选取麦兹盆地东南端的克乃特矿点进行远景评价,利用地质、物探、化探三位一体及地球化学手段展开评价工作。通过对矿区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克乃特矿区变质岩原岩类型主要为安山质凝灰岩、流纹质碎屑凝灰岩、角斑岩及泥灰岩、泥质岩等,对比区域地层柱状图表明矿区地层以康布铁堡组上亚组为主,该层是区域上主要的铅锌赋矿层位。通过原生晕异常圈定俩条矿化蚀变带。Ⅰ号矿化蚀变带主要为Cu异常,局部出现Ag、Pb、Zn异常,所对应的岩性主要为矿化或不纯大理岩、硅质岩(变粒岩)、片岩、浅粒岩等;Ⅱ号矿化带主要出现Ag、Pb、Zn、As异常,所对应的岩性主要为含铁锰大理岩、片岩、硅质岩、浅粒岩等。结合钻孔深部验证出现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及金矿化,判断克乃特铅锌矿床具有发现受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及与构造—热液—蚀变有关金矿化体的良好前景。
林龙华[8](2012)在《阿尔泰蒙库铁矿多期成矿作用及远景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库铁矿床是我国新疆规模最大的铁矿床,构造位置处于晚古生代早期活动陆缘的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其成因类型长期以来备受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从研究矿床的成矿作用机制入手,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矿背景的基础上,系统研究矿床的构造和变质岩地层之控矿规律,获得对矿床模式的认识、找矿的主要标志和勘查模型,并进行了区域找矿评价。应用的主要方法有矿物地球化学、年代学、爆裂法研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区分析(μ-SRXRF)及激光拉曼(LRM)分析。本文关于成矿作用方面的成果包括:1)明确提出蒙库铁矿床的主要富集成矿期为阿尔泰主碰撞造山-区域变质期,早泥盆世的古海底火山作用下只是形成了铁矿的初始矿源(浸染状贫矿),而造山后期的热液交代主要与铜矿化有关。2)综合应用多种分析手段,对矿石矿物特征、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蒙库铁矿床的磁铁矿氧同位素δ18OSMOW=-2‰+1.77‰,平均-0.15‰,与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特征较为接近,而与典型矽卡岩铁矿床有显着差别;磁铁矿稀土含量很低,ΣREE=0.944.46ppm,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特征,提示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火山岩有密切联系;δCe值则提示成矿环境从早期到晚期由相对氧化环境转变为相对还原的环境;磁铁矿爆裂法提示有多期成矿作用叠加;激光拉曼研究显示流体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μ-SRXRF)微探针研究表明流体中铁族元素以及亲硫元素含量较高,提示流体对成矿的贡献;Sm-Nd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成矿物质可能源自古老陆壳基底;Rb-Sr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壳源和幔源混合特征。3)综合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多期成矿作用机制,本文给出了蒙库铁矿床的成矿模式。依据地球化学标志、矿区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控矿规律建立了勘查模型,并对矿床成矿远景进行了简要评价,认为矿体向西部随着标高的降低,在铁木下尔衮紧闭向斜的西部转折端深部及构造滑脱部位仍然可能有隐伏矿体赋存。4)首次在阿尔泰地区开展综合地质信息变量统计方法研究,提出该方法在本区开展资源远景评价和靶区优选的思路与工作方法。依据1:20万综合地质信息变量异常、1:20万区域化探资料等,提出了区域内7处有利的找矿远景区。
杨富全,刘锋,柴凤梅,张志欣,耿新霞,吕书君,姜丽萍,欧阳刘进[9](2011)在《新疆阿尔泰铁矿: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章综述了新疆阿尔泰铁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背景。新疆阿尔泰铁矿赋矿地层主要为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中上泥盆统阿勒泰镇组和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少数为下石炭统和下古生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岩型、矽卡岩型、伟晶岩型、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与基性岩体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型和砂矿型6种,其中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为主要类型。火山岩型铁矿主要分布于克兰盆地的康布铁堡组上亚组中;矽卡岩型铁矿分布在麦兹盆地康布铁堡组下亚组、加尔巴斯岛-科克布拉克一带阿勒泰镇组和乔夏哈拉-老山口一带的北塔山组中;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铁矿分布于额尔齐斯剪切带中。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铁矿成矿时代分为4期:早泥盆世(410389 Ma左右)、中泥盆世(380377 Ma)、早二叠世(287274 Ma)和早三叠世(244 Ma)。同位素组成表明,阿尔泰铁矿的硫主要来自火山岩、闪长岩、花岗岩和细菌还原海水;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基性火山岩。
张志欣[10](2011)在《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阿尔泰南缘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中铁矿主要产在麦兹和克兰火山沉积盆地中。乌吐布拉克中型铁矿床位于麦兹盆地中,与其它铁矿地质特征相似,是该类铁矿的典型代表,该矿赋矿围岩为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黑云母变粒岩、条带状角闪变粒岩、浅粒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产于矽卡岩带中,矿区内发育花岗岩。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乌吐布拉克铁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内部及周围发育大量矽卡岩。矿石矿物相对简单,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磁赤铁矿,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透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其次为黑云母、长石、石英、方解石等。(2)根据野外及室内镜下观察矿物的组合与穿插关系,将成矿作用划分为2期,即矽卡岩期与表生氧化期。矽卡岩期进一步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3)石榴石端元组分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为主,辉石端元组分以透辉石为主,角闪石端元组分主要为铁镁钙闪石,均表现出钙质矽卡岩特点。磁铁矿为岩浆热液型磁铁矿,形成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4)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属高-中温、高-中盐度、高-中密度的NaCl-H2O体系;退化蚀变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高-中密度的NaCl-H2O体系;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以NaCl-H2O型为主,局部混合有CO2-H2O型流体。(5)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而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及岩石和矿石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斜长角闪岩。(6)与磁铁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43.6±4.1 Ma与244.2±4.2 Ma,限定铁矿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首次确定阿尔泰存在三叠纪成矿作用。(7)矿区英云闪长岩和黑云母英云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85.6±2.3 Ma和387.7±2.1 Ma,为中泥盆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早于成矿时代,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的陆缘弧。(8)矿床成因为矽卡岩型,成矿机制可能为早三叠世岩浆热液交代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形成矽卡岩矿物,在矽卡岩退化蚀变过程中形成了磁铁矿体。
二、新疆阿尔泰活动陆缘麦兹火山沉积盆地铅锌成矿条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阿尔泰活动陆缘麦兹火山沉积盆地铅锌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 完成工作量 |
1.4 研究成果及展望 |
1.4.1 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的确认 |
1.4.2 揭示了泥盆纪洋壳俯冲极性及板片回撤的动力学过程 |
1.4.3 额尔齐斯洋闭合时间的确定 |
1.4.4 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的约束 |
1.4.5 增生型造山带地壳结构及演化研究及展望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构造背景 |
2.2 地层特征 |
2.3 岩浆岩特征 |
第三章 哈巴河群研究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的约束 |
3.1 哈巴河群岩石学特征 |
3.1.1 青河南区 |
3.1.2 青河北区 |
3.2 哈巴河群地球化学 |
3.2.1 青河南区 |
3.2.2 青河北区 |
3.3 锆石U-Pb年学和Hf同位素组成 |
3.3.1 青河南区 |
3.3.2 青河北区 |
3.4 哈巴河群形成时代 |
3.5 哈巴河群变质时代 |
3.6 哈巴河群源区性质 |
3.7 哈巴河群成因及构造背景 |
3.8 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 |
第四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事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4.1 泥盆纪岩浆岩成因对于大洋岩石圈板片后撤的指示 |
4.1.1 岩石学特征 |
4.1.2 岩石地球化学 |
4.1.3 形成时代 |
4.1.4 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背景 |
4.1.5 对俯冲极性和板块后撤的指示 |
4.2 早二叠世中酸性侵入岩成因研究及其对后造山环境的启示 |
4.2.1 岩石学特征 |
4.2.2 岩石地球化学 |
4.2.3 年代学及Hf同位素 |
4.2.4 岩体形成时代及意义 |
4.2.5 岩体成因类型 |
4.2.6 岩浆成因 |
4.2.7 构造环境及地壳生长 |
第五章 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史 |
第六章 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东段的响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分析方法 |
附录2 分析数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发表学术论文 |
2.申请(授权)专利 |
3.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疆阿尔泰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VMS矿床的总体研究现状 |
1.1.2 中哈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研究现状 |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南阿尔泰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阿舍勒盆地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与火山活动特征 |
3.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3.4.1 地球物理特征 |
3.4.2 地球化学特征 |
3.5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6 成矿阶段 |
3.7 围岩及蚀变 |
第四章 矿物学研究 |
4.1 矿物岩相学 |
4.2 电子探针分析 |
4.2.1 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
4.2.2 矿物成分指示意义 |
4.3 扫描电镜分析 |
4.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4.3.2 Au的赋存状态 |
4.4 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
4.4.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4.4.2 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第五章 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5.1.1 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 |
5.1.2 绢云母~(40)Ar/~(39)Ar定年 |
5.2 测试结果 |
5.2.1 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 |
5.2.2 绢云母~(40)Ar/~(39)Ar定年 |
5.3 萨尔朔克Au多金属矿年代谱系 |
5.3.1 萨尔朔克潜火山岩活动事件与成矿 |
5.3.2 剪切变形时间 |
5.3.3 萨尔朔克矿区成岩成矿年代谱系 |
5.4 区域成矿时代对比研究 |
第六章 岩石地球化学 |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6.1.1 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 |
6.1.2 Sr-Nd同位素 |
6.1.3 Lu-Hf同位素 |
6.2 测试结果 |
6.2.1 蚀变作用影响 |
6.2.2 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 |
6.2.3 Sr-Nd同位素 |
6.2.4 Lu-Hf同位素 |
6.3 岩浆来源和构造环境 |
6.3.1 岩浆来源 |
6.3.2 构造环境 |
6.3.3 区域构造格架 |
第七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模型 |
7.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7.1.1 流体包裹体 |
7.1.2 稳定同位素 |
7.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7.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7.2.2 显微测温结果 |
7.2.3 石英中群体包裹体成分 |
7.2.4 成矿流体性质 |
7.2.5 流体演化与成矿 |
7.3 H-O、He-Ar同位素研究 |
7.3.1 H-O、He-Ar同位素特征 |
7.3.2 成矿流体来源 |
7.4 S、Pb同位素研究 |
7.4.1 S、Pb同位素特征 |
7.4.2 成矿物质来源 |
7.5 矿床模型 |
第八章 区域矿床对比研究 |
8.1 与阿舍勒矿集区矿床对比研究 |
8.2 与新疆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对比研究 |
8.3 与哈萨克斯坦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的对比研究 |
8.4 中哈阿尔泰成矿带VMS矿床成矿规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情况 |
(4)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区域研究现状 |
1.2.2 铅锌矿床类型划分研究现状 |
1.2.3 可可塔勒矿区勘探简史 |
1.2.4 可可塔勒铅锌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下古生界 |
2.1.3 上古生界 |
2.1.4 第四系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4 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2.5.1 区域矿产概述 |
2.5.2 典型矿床简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1.4 变质作用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矿物成分及特征 |
3.3.3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
3.3.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期次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
4.4.1 闪锌矿化学成分特征 |
4.4.2 方铅矿化学成分特征 |
4.4.3 黄铁矿化学成分特征 |
第五章 矿床成因探讨 |
5.1 矿床成矿时代 |
5.2 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硫同位素 |
5.3.2 铅同位素 |
5.4 矿物成因分析 |
5.4.1 闪锌矿成因分析 |
5.4.2 黄铁矿成因分析 |
5.5 矿床成因探讨 |
5.5.1 矿床成因分析 |
5.5.2 与相似矿床的对比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铬铁矿-Cu-Au-Pb-Zn-Ni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重点成矿带的基本特征 |
1.1分布范围 |
1.2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重点成矿带成矿特征 |
1.2.1大地构造背景 |
1.2.2成矿带成矿谱系 |
1.2.3主要成矿单元及其特征 |
1.2.3.1北阿尔泰稀有-Pb-Zn-Au-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1) |
1.2.3.2南阿尔泰Cu-Pb-Zn-Fe-Au-REE-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2) |
1.2.3.3北准噶尔Cu-Ni-Mo-Au成矿带(Ⅲ-3) |
1.2.3.4唐巴勒-卡拉麦里Cr-Cu-Au-Sn-硫铁矿-石墨-石棉-水晶成矿带(Ⅲ-4) |
1.3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重点成矿带典型矿床 |
1.3.1主要成因类型 |
1.3.2典型矿床 |
1.3.2.1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铜矿 |
1.3.2.2可可塔勒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 |
1.3.2.3哈腊苏斑岩型铜(钼)矿 |
1.3.2.4喀拉通克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矿 |
2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重点成矿带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勘查部署建议 |
2.1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2.1.1地层 |
2.1.2构造 |
2.1.3岩浆岩 |
2.1.4主要成矿作用、时代 |
2.2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 |
2.3勘查部署建议 |
3结论 |
(6)新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我国铁资源现状 |
1.1.2 IOCG型矿床研究现状 |
1.1.3 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1.4 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阿尔泰大地构造单元及演化 |
2.2.1 大地构造单元 |
2.2.2 大地构造演化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
3.1.1 地层 |
3.1.2 构造及侵入岩 |
3.1.3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
3.2 老山口铁铜金矿 |
3.2.1 地层 |
3.2.2 构造及侵入岩 |
3.2.3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
3.3 阿克希克铁金矿 |
3.3.1 地层 |
3.3.2 构造及侵入岩 |
3.3.3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
3.4 恰夏铁铜矿 |
3.4.1 地层 |
3.4.2 构造及侵入岩 |
3.4.3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
第四章 矿物学与矿物化学 |
4.1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
4.1.1 氧化物 |
4.1.2 硫化物 |
4.1.3 磁铁矿微量元素 |
4.1.4 矿物化学意义 |
4.2 老山口铁铜金矿 |
4.2.1 氧化物 |
4.2.2 硫化物 |
4.2.3 矿物化学意义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 |
5.1 测试方法 |
5.1.1 流体包裹体 |
5.1.2 稳定同位素 |
5.2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
5.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2.2 稳定同位素研究 |
5.3 阿克希克铁金矿 |
5.3.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3.2 稳定同位素研究 |
5.4 恰夏铁铜矿 |
5.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2 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六章 成岩成矿时代与成矿机制 |
6.1 成岩成矿时代 |
6.1.1 分析方法 |
6.1.2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
6.1.3 老山口铁铜金矿 |
6.2 成矿模式 |
6.2.1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
6.2.2 阿克希克铁金矿 |
6.2.3 恰夏铁铜矿 |
第七章 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7.1 成因类型 |
7.2 矿床特征及空间分布 |
7.2.1 火山岩型 |
7.2.2 矽卡岩型 |
7.2.3 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 |
7.2.4 岩浆型钒钛磁铁矿 |
7.2.5 沉积变质型 |
7.3 铁多金属矿成矿时代 |
7.4 区域成矿模式 |
结论 |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疆麦兹盆地铁、铅锌找矿模式与靶区优选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案 |
1.4.3 预期成果 |
1.4.4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宇(Pt) |
2.1.2 泥盆系(D) |
2.1.3 侏罗系(J) |
2.2 主干断裂及褶皱构造系统 |
2.2.1 巴寨断裂 |
2.2.2 阿巴宫-库尔特断裂 |
2.2.3 褶皱 |
2.3 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3.3 变质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 |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 |
2.6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蒙库铁矿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可可塔勒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萨乌斯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背景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式研究 |
4.1 区域控矿因素 |
4.1.1 区域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4.1.2 区域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 |
4.1.3 火山机构与成矿关系 |
4.2 成矿规律 |
4.2.1 区域矿床成矿时代 |
4.2.2 区域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3 盆地综合演化与矿床成因模式 |
4.4 综合找矿模型研究 |
第5章 克乃特铜多金属靶区优选与评价 |
5.1 靶区优选 |
5.2 评价准则 |
5.3 克乃特靶区概况及地质背景 |
5.3.1 矿区地层 |
5.3.2 矿区构造地质特征 |
5.3.3 岩浆岩 |
5.3.4 矿化体特征 |
5.3.5 矿石特征 |
5.3.6 铜矿石镜下特征 |
5.4 克乃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4.1 主量元素特征 |
5.4.2 变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
5.4.3 变质岩微量元素特征 |
5.4.4 构造环境判别 |
5.4.5 矿区地层判别 |
5.4.6 小结 |
5.5 矿区物探特征 |
5.5.1 岩石物性参数特征 |
5.5.2 激电异常 |
5.5.3 磁异常 |
5.6 矿区化探特征 |
5.7 靶区验证 |
5.8 矿床成因 |
5.9 靶区评价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8)阿尔泰蒙库铁矿多期成矿作用及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进度、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1.5.1 研究工作进度情况 |
1.5.2 实物工作量 |
1.5.3 主要研究成果 |
2 文献综述 |
2.1 蒙库铁矿地质与成因研究 |
2.2 阿尔泰南缘变形变质研究 |
2.3 地质流体研究 |
2.4 成矿规律研究 |
2.5 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进展 |
2.5.1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 |
2.5.2 区域地层 |
2.5.3 区域构造 |
2.5.4 岩浆岩 |
2.6 本章小结 |
3 蒙库铁矿床地质及多期成矿作用研究 |
3.1 以往地质工作 |
3.2 矿区地质 |
3.2.1 矿区地层 |
3.2.2 主要岩性特征 |
3.2.3 矿区构造 |
3.2.4 侵入岩及火山岩 |
3.3 矿体地质 |
3.3.1 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3.3 矿石与近矿围岩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4 多期成矿作用 |
3.4.1 海相火山沉积成矿期 |
3.4.2 区域变质成矿期 |
3.4.3 热液交代成矿期 |
3.5 本章小结 |
4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4.1 磁铁矿氧同位素研究 |
4.1.1 磁铁矿氧同位素分析 |
4.1.2 磁铁矿氧同位素的成因指示 |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4.2.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4.2.2 分析结果及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稀土元素特征的成因意义 |
4.3 Rb-Sr 同位素研究 |
4.3.1 样品及测试结果 |
4.3.2 Rb-Sr 同位素年代学及示踪研究 |
4.4 Sm-Nd 同位素研究 |
4.4.1 样品及测试结果 |
4.4.2 Sm-Nd 同位素年代学 |
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5.2 包裹体显微测温 |
4.5.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研究 |
4.5.4 包裹体爆裂法研究 |
4.5.5 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 SRXRF 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蒙库铁矿成矿模式及勘查模型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制约 |
5.1.1 赋矿层位特征 |
5.1.2 铁木下尔衮向斜与赋矿位置 |
5.1.3 NW-NWW 向纵断层与矿体展布 |
5.2 蒙库铁矿床成矿模式 |
5.2.1 矿床描述性模式 |
5.2.2 矿床成矿模式 |
5.3 勘查模型及资源评价 |
5.3.1 勘查工作评价 |
5.3.2 勘查模型及远景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区域资源远景快速评价 |
6.1 概述 |
6.1.1 问题的提出 |
6.1.2 地质变量 |
6.1.3 地质变量的选择 |
6.2 快速评价方法及流程 |
6.2.1 思路及方法 |
6.2.2 工作方法及流程 |
6.3 阿尔泰南缘区域资源远景评价 |
6.3.1 地质图内容简述 |
6.3.2 统计单元划分及基本工作方法 |
6.3.3 确定综合地质变量及权重 |
6.3.4 变量统计及成图 |
6.3.5 资源远景潜力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新疆阿尔泰铁矿: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背景 |
2 成因类型划分 |
3 阿尔泰铁矿空间分布 |
4 主要矿床特征 |
4.1 蒙库铁矿 |
4.2 阿巴宫铁-磷灰石-稀土元素矿 |
4.3 托莫尔特铁矿 |
4.4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
5 阿尔泰铁矿成岩成矿时代 |
6 成矿物质来源 |
6.1 硫同位素示踪 |
6.2 稀土元素示踪 |
7 阿尔泰铁矿成矿过程 |
8 结 论 |
志 谢 |
(10)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铁资源现状 |
1.1.2 沉积变质型铁矿研究现状 |
1.1.3 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1.4 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1.5 矿床研究新方向 |
1.2 选题意义及依据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 |
2.3 区域地质特征 |
2.3.1 区域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小结 |
第三章 矿区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3.1 侵入岩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3.2 侵入岩形成时代 |
3.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3.2.2 测试结果 |
3.2.3 地质意义 |
3.3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3.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区地质特征 |
4.1.1 矿区地层 |
4.1.2 矿区构造 |
4.1.3 侵入岩 |
4.2 矽卡岩 |
4.2.1 矽卡岩矿物组合及分带 |
4.2.2 矽卡岩矿物成分 |
4.2.3 矽卡岩成因及类型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形态及产状 |
4.3.2 矿石类型 |
4.3.3 矿石结构构造 |
4.3.4 磁铁矿特征 |
4.3.5 磁铁矿类型及成因 |
4.3.6 矿物组成 |
4.3.7 围岩蚀变 |
4.3.8 成矿期次划分 |
4.4 小结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5.1.3 显微测温结果 |
5.1.4 成矿流体性质 |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5.2.1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
5.2.2 硫同位素组成 |
5.3 稀土元素特征 |
5.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3.2 分析结果 |
5.3.3 围岩及矽卡岩成因 |
5.3.4 成矿环境及流体来源指示 |
5.3.5 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成矿机制探讨 |
6.1 矿床成因类比 |
6.1.1 硅铁质建造型铁矿(BIF) |
6.1.2 火山岩型铁矿(VHMS) |
6.1.3 矽卡岩型铁矿(SKARN) |
6.2 成矿时代 |
6.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2.2 测试结果 |
6.2.3 地质意义 |
6.3 成矿作用 |
6.3.1 成矿流体 |
6.3.2 成矿物质 |
6.3.3 铁元素迁移形式及沉淀富集条件 |
6.3.4 矽卡岩形成机制 |
6.4 矿床成矿模式 |
6.5 找矿模型 |
6.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个人简历 |
四、新疆阿尔泰活动陆缘麦兹火山沉积盆地铅锌成矿条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D]. 董增产. 西北大学, 2020(01)
- [3]新疆阿尔泰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成栋.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4]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牛悦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铬铁矿-Cu-Au-Pb-Zn-Ni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J]. 丁建华,邢树文,肖克炎,马玉波,张婷婷,刘亚玲. 地质学报, 2016(07)
- [6]新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 李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7]新疆麦兹盆地铁、铅锌找矿模式与靶区优选评价[D]. 曹锦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2)
- [8]阿尔泰蒙库铁矿多期成矿作用及远景评价[D]. 林龙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12(10)
- [9]新疆阿尔泰铁矿: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成矿作用[J]. 杨富全,刘锋,柴凤梅,张志欣,耿新霞,吕书君,姜丽萍,欧阳刘进. 矿床地质, 2011(04)
- [10]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 张志欣.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