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黑斑病(Phyllosticta angelicae)的研究

白芷黑斑病(Phyllosticta angelicae)的研究

论文摘要

白芷黑斑病是近年来在四川遂宁等白芷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白芷黑斑病的症状、病原物鉴定、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及病害田间发生规律等方面,为诊断和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1.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白芷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亦可危害叶柄和茎。叶部发病初呈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展为直径3~15mm的近圆形暗褐色病斑,表面散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边缘仍保持暗褐色。叶柄和茎上的病斑为长条形暗褐色,稍凹陷。引起川白芷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当归叶点霉(Phyllosticta angelicae Saccardo)。病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直径70~135μm,器壁褐色至暗褐色,初埋生后突破寄主表皮,孔口外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313~5.0μm×1.7~2.2μm,具有1个油球。2.白芷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病菌在5~35℃均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5℃;病菌生长可利用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硝态氮最好;在pH3~11的范围内,病菌能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分别为5、6;加入寄主汁液和光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产孢、孢子的萌发及芽管的伸长。在水滴中,分生孢子4h开始萌发,24h萌发率可达90%以上;10~35℃、pH 3~10、RH≥95%的条件下病菌分生孢子能萌发,最适条件为20℃、pH6和在水滴中,且pH为7时芽管伸长最快。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6℃与53℃。3.病原菌的侵染及其影响因素在接种后12h分生孢子已开始萌发。萌发的方式多样,多从孢子的一端或两端长出芽管,少见一侧一端或两端一侧长出。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圆形的附着胞,附着胞上产生侵入丝。接种24~48h后,可观察到侵入丝和菌丝开始侵入叶表。病菌可以通过气孔和表皮两种途径侵入,其中,叶片背面以气孔侵入为主,叶片正面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为主。病菌侵染白芷活体叶片引起发病的适宜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0℃~25℃,保湿时间48~72h。在15~28℃下病菌孢子可成功侵染,20℃和25℃下病害的潜育期同为5d,病斑数量增长较快,尤以20℃病情发展最快。保湿时间12h,接种的白芷植株未见发病。保湿时间为48h和72h时,潜育期分别为5d和4d。白芷黑斑病菌对白芷幼株的侵染能力不强。病菌在老叶上更易侵入,叶龄越大侵染率越高。4.白芷黑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留种株的病叶和田间病残体。最初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发病,随后分生孢子藉雨滴飞溅的方式传播,在白芷生长期中不断引起再侵染。病原菌的越冬越夏主要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田间病残体和留种株上。2006~2007年对田间病害发生动态定点调查结果是:在白芷秋播幼苗上未发现黑斑病;病害始发期2006年、2007年分别是4月15日和4月1日,病株率分别为10.50%和12.50%;2006年4月底至5月中旬及2007年4月期间病害迅速发展,2006年5月15日与2007年5月1日的病株率、病叶率分别达88.50%、41.32%和80.00%、39.15%,病情指数分别为18.12和15.58;到2006年6月15日和2007年6月1日病害进入高峰期,病株率最高达到100%,病叶率为74.51%,病情指数37.04。至此,白芷进入生育后期,叶片普遍出现生理性变黄枯萎,病情发展基本停止。结合田间大范围病情观察得出:该病害始发期为3月上旬,高峰期为6月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1.2.1 症状观察
  • 1.2.2 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1.2.3 病原菌的种类鉴定
  • 2.白芷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供试菌株
  • 2.2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2.1 培养基种类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2.2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2.3 pH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2.4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2.5 碳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2.6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3 影响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 2.3.1 时间试验
  • 2.3.2 营养条件试验
  • 2.3.3 温度试验
  • 2.3.4 湿度试验
  • 2.3.5 pH值试验
  • 2.3.6 光照试验
  • 2.4 致死温度的测定
  • 2.4.1 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
  • 2.4.2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3.侵染过程的研究
  • 3.1 供试材料
  • 3.2 侵入途径和侵染结构的观察
  • 3.2.1 活体叶片喷雾接种
  • 3.2.2 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 4.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 4.1 供试材料
  • 4.2 方法
  • 4.3 温度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4.4 保湿时间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4.5 不同叶龄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5.白芷黑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 5.1 病害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5.2 病原菌存活力的测定
  • 5.3 留种株上病原菌越冬越夏的调查
  • 5.4 不同白芷品种的发病情况调查
  • 结果与分析
  • 1.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1 病害症状
  • 1.2 柯赫氏法则验证
  • 1.3 病原菌种类鉴定
  • 2.白芷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1.1 培养基种类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1.2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1.3 pH值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1.4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1.5 碳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1.6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2.2 影响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 2.2.1 时间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关系
  • 2.2.2 营养条件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关系
  • 2.2.3 温度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关系
  • 2.2.4 湿度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关系
  • 2.2.5 pH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关系
  • 2.2.6 光照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关系
  • 2.3 致死温度的测定
  • 3.病原菌孢子萌发和侵染过程的观察
  • 4.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 4.1 温度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4.2 保湿时间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4.3 不同叶龄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5.白芷黑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 5.1 病害田间发生动态研究
  • 5.2 病原菌存活力的测定
  • 5.2.1 分生孢子存活力的测定
  • 5.2.2 病叶中菌丝体的存活测定
  • 5.3 田间留种株上的病害观察
  • 5.4 不同白芷品种的发病情况
  • 结论与讨论
  • 1.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2.白芷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3.病原菌孢子萌发和侵染过程的观察
  • 4.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 5.白芷黑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枣黑斑病发生及防治研究现状[J]. 新疆农垦科技 2017(01)
    • [2].反接萼端黑斑病致病菌果实品质的变化[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0)
    • [3].向日葵茎黑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9)
    • [4].生物农药梧宁霉素林间防治梨树黑斑病的试验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3)
    • [5].枣黑斑病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09(11)
    • [6].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发病规律及生理变化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17)
    • [7].绵羊食用黑斑病甘薯中毒的诊治[J]. 中兽医学杂志 2014(07)
    • [8].如何识别与防治棉花黑斑病?[J]. 农药市场信息 2012(14)
    • [9].大豆黑斑病病原菌鉴定[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1(01)
    • [10].枣黑斑病防治措施的探究[J]. 新疆农垦科技 2019(01)
    • [11].新疆阿拉尔垦区红枣黑斑病发病规律[J]. 北方园艺 2017(19)
    • [12].不同栽培模式下枣黑斑病发病程度及其与果实营养成分相关性[J].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9)
    • [13].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发生的原因[J]. 果树学报 2010(04)
    • [14].山东招远枣黑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3(09)
    • [15].西兰花黑斑病综合防治技术[J]. 农村百事通 2013(18)
    • [16].芒果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J]. 农村百事通 2017(15)
    • [17].梨树黑斑病的特点及防治[J]. 农业与技术 2013(11)
    • [18].西兰花黑斑病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果菜 2013(04)
    • [19].不同产地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对果实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2)
    • [20].桃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体会[J]. 果农之友 2016(11)
    • [21].早防梨树黑斑病[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10)
    • [22].白芷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病害发生规律研究[J]. 植物保护 2008(04)
    • [23].西番莲黑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 广西植保 2008(03)
    • [24].作物病虫害分类介绍及其防治图谱——枣黑斑病及其防治图谱[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03)
    • [25].柑橘黑斑病反射光谱特性与染病果实检测方法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5)
    • [26].采后硅酸钠处理对杏果黑斑病的控制及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4)
    • [27].云南、广西三七黑斑病病原链格孢菌的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2020(02)
    • [28].虾黑斑病和浮头如何防治[J]. 农业知识 2020(13)
    • [29].南疆骏枣黑斑病症状表现及病原菌鉴定[J].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6)
    • [30].七种杀菌剂对牡丹黑斑病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03)

    标签:;  ;  ;  ;  ;  ;  

    白芷黑斑病(Phyllosticta angelicae)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