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考查与研究

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考查与研究

论文摘要

东路二人台是近百年来流传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晋北、冀北区域的地方小戏。它是草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当地人民群众(百姓)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东路二人台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戏曲艺术。新中国成立前,许多班社都以演大戏以为主,有时还演连本戏,小戏只作为加演戏或垫场戏出现。东路二人台在音乐上已经为适应戏曲的需要,文场主奏乐器为板胡、笛子、笙,武场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锣鼓经。通过演员念、唱、做、舞等表演形式,以其独具程式的戏曲表现,使布置简约、甚至是空荡荡的舞台不断叠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产生虚实互动、妙趣横生的佳境,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中国戏曲艺术之美。笔者对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进行实地考察,从时间、地点、社会、文化等方面展开了过去与现在、原型与发展等多层面的探究。从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演唱技巧、方言、老艺人、民间戏班做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此同时,笔者还用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践当,把东路二人台这一地方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置于更广阔的生态环境和社会背景当中,与当地地域文化形成同构,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关照。以历史、实践、民俗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研究商都县东路二人台艺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史与语境
  • 1.1 长城边外农业区域的形成及移民流动情况
  • 1.2 商都县地理与人文概述
  • 第二章 东路二人台概说
  • 2.1 东路二人台及其流布区域
  • 2.2 东路二人台的演唱形式
  • 2.2.1 小曲儿
  • 2.2.2 小戏
  • 2.2.3 大戏
  • 2.3 东路二人台唱腔音乐的本体构成
  • 2.3.1 以单曲叠韵、多曲叠用和简单板式变化的民歌小调式的小戏
  • 2.3.2 简单实用的民间曲牌连套体
  • 2.3.3 以四平调为基调的板式变化体
  • 2.3.4 运用“绝不断”作为曲牌之间的过渡连接句
  • 2.3.5 东路二人台锣鼓经
  • 2.4 东路二人台表演形式
  • 2.4.1 开场“打铜儿”
  • 2.4.2 “浪”表演和“摸帽戏”表演
  • 2.4.3 在行当体制方面的突破
  • 2.4.4 文、武场音乐及其伴奏乐器
  • 2.5 民间剪纸式的脸谱
  • 2.6 小结
  • 第三章 演唱与技巧
  • 3.1 行当类型及其声腔基本特征
  • 3.1.1 旦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点
  • 3.1.2 生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点
  • 3.1.3 丑行演唱音色的基本特征
  • 3.2 东路二人台用嗓的基本类型
  • 3.2.1 大本嗓及其发声肌能
  • 3.2.2 小嗓及其发声肌能
  • 3.2.3 虎音及其发声肌能
  • 3.3 表情换气技巧
  • 3.3.1 呼吸的要领
  • 3.3.2 呼吸的技巧
  • 3.4 腔词关系的自行规律
  • 3.4.1 腔词句式规格
  • 3.4.2 乐句与字词关系
  • 3.4.3 腔格与乐句的关系
  • 3.5 对东路二人台用嗓方法进行理论性拓展
  • 3.5.1 改造大本嗓
  • 3.5.2 打开喉咽腔
  • 3.5.3 联想低八度
  • 3.5.4 建立正确的声带变形意识
  • 3.5.5 三个共鸣腔体的联合使用
  • 3.6 小结
  • 第四章 语言的运用
  • 4.1 方言概要
  • 4.2 吐字的基本元素
  • 4.2.1 五音
  • 4.2.2 字、音结构
  • 4.2.3 声调
  • 4.2.4 咬字、吐字技巧
  • 4.2.5 归韵
  • 4.3 商都方言辩证
  • 4.4 方言土语的运用
  • 4.4.1 言辞的地域性和乡土性
  • 4.4.2 虚腔衬词的丰富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郭有山老艺人及其演唱的东路二人台传统曲目分析
  • 5.1 郭有山老艺人的生存及传承状况
  • 5.2 老艺人的传承方式—坐房子
  • 5.2.1 练早功
  • 5.2.2 晚功—步功、腿功、手、眼
  • 5.2.3 童子功
  • 5.3 老艺人演唱二十字口诀解读
  • 5.4 郭有山演唱东路二人台传统曲目分析
  • 5.4.1 东路二人台最早的小曲《探妹》
  • 5.4.2 外地民歌小调的新变体
  • 5.4.3 当地民歌、说唱艺术形态直观
  • 5.4.4 东路二人台传统大戏《抓壮丁》唱段
  • 5.5 小结
  • 第六章 班社组织
  • 6.1 演出行会—三官社
  • 6.1.1 迎接三官的踩街仪式
  • 6.1.2 管理制度
  • 6.2 商都县戏班的历史
  • 6.2.1 俱乐部—东路二人台向大戏的发展的平台
  • 6.2.2 秦五达戏班
  • 6.3 戏班的黑话
  • 6.3.1 拆字头
  • 6.3.2 翻字头
  • 6.4 两个民间戏班的个案调查
  • 6.4.1 师徒四代传承的“兴艺剧社”
  • 6.4.2 家族成员组成的“洪乐剧团”
  • 6.5 戏班的经济运作
  • 6.5.1 戏班的演出档期与收入
  • 6.5.2 揽事人
  • 6.6 村落文化空间中的东路二人台戏班
  • 6.6.1 庙会:群体仪式的公共文化空间
  • 6.6.2 丧葬:家族仪式的私人文化空间
  • 6.7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京剧与美声演唱艺术的异同及影响[J]. 戏剧之家 2020(22)
    • [2].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J]. 北方音乐 2017(04)
    • [3].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演唱艺术及审美价值[J]. 黄河之声 2017(08)
    • [4].从演唱到上课——谈演唱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 小学语文教学 2020(13)
    • [5].情系故土,歌为人民——访著名歌唱家吕继宏[J].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7(02)
    • [6].初探《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的演唱艺术[J]. 通俗歌曲 2017(05)
    • [7].京剧与美声演唱艺术的异同及影响[J]. 牡丹 2017(12)
    • [8].论演唱艺术歌曲吐字的重要性[J]. 同行 2016(09)
    • [9].试论民族演唱艺术中的咬字吐字[J]. 黄河之声 2020(03)
    • [10].流行演唱艺术的创新与审美回归[J]. 北方音乐 2018(05)
    • [11].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演唱艺术及审美价值[J]. 艺术研究 2016(02)
    • [12].壮族演唱艺术的现代化与舞台经济效应[J]. 艺术教育 2016(10)
    • [13].对民族唱法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研究[J]. 通俗歌曲 2015(08)
    • [14].当前二人转演唱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理论界 2012(12)
    • [15].万象贞滇剧演唱艺术风格特征[J]. 民族艺术研究 2020(05)
    • [16].百戏之祖的新解读——评田韶东《昆曲演唱艺术研究》[J]. 大众文艺 2015(02)
    • [17].大戏剧观观照下的中国民族歌唱艺术——兼谈关牧村演唱艺术[J]. 鸭绿江(下半月) 2020(18)
    • [18].演唱艺术:歌者与听众的共同创造[J]. 剧影月报 2008(05)
    • [19].民族声乐对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 艺术教育 2012(12)
    • [20].论民歌创作与演唱艺术表现[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8)
    • [21].江西客家山歌演唱艺术之探究[J]. 艺术科技 2016(10)
    • [22].浅谈邓丽君演唱艺术[J]. 当代音乐 2015(18)
    • [23].浅析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演唱[J]. 戏剧之家 2020(05)
    • [24].声乐教学中的演唱艺术实践[J]. 民族音乐 2014(02)
    • [25].反串人生 盛世霓裳——析李玉刚的演唱艺术[J]. 四川戏剧 2014(08)
    • [26].浅谈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鲁道夫演唱艺术的处理——以《冰凉的小手》为例[J]. 歌唱艺术 2016(09)
    • [27].浅析于淑珍的演唱艺术[J]. 作家 2013(20)
    • [28].通俗演唱教学之我见[J]. 音乐生活 2008(05)
    • [29].略谈蒙古族长调同美声演唱艺术之异同及影响[J]. 作家 2011(14)
    • [30].初探声乐作品《祖国之恋》的演唱艺术[J]. 艺术科技 2017(08)

    标签:;  ;  ;  ;  

    商都县东路二人台演唱艺术的考查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