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研制成功最大单机容量空内冷汽轮发电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1](2019)在《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节能减排要求,2020年单位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相比2015年要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目前,市场上的汽轮发电机组投建项目中,几乎没有煤电项目。市场需求促使汽轮发电机组正逐渐向燃气轮机组、自备电站余热回收、生活垃圾焚烧、生物质秸秆焚烧等小容量发电项目发展。空冷发电机机组作为这些项目的核心设备,正向着小型化、高效率发展。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主机制造厂家纷纷致力于容量段为10MW-150MW空冷发电机组的二次研发设计。新机组设计需要计算精度更高,更加准确快速的计算方法支撑。目前,传统通风网络设计方法大部分采用一维管道流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仅可得到发电机总风量,无法准确地获取发电机内部各结构风量分配的比例。本文以10OMW和150MW空冷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转子旋转强耦合与弱耦合的有限元计算方法。随后,用试验的方法测量了机组额定运行时,发电机定子通风沟处和气隙入口处空气的流量及不同位置定、转子线圈温度实验结果。在验证了计算方法正确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定-转子与流-固并行耦合的计算模型,得到了流体流量分配与固体温升和损耗密度间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对定子主绝缘在高电压-高温度运行条件下,出现的脱壳故障,进行了故障状态和非故障状态相关定子线棒主绝缘温度分布的研究。考虑转子旋转时,场路弱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是基于发电机通风系统设计规范中的设计思想提出的,主要借鉴了该规范中转子压力边界条件的求解方法,结合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求解;转子旋转强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是通过求解计算流体力学中旋转方程,得到的转子内部空气的流量与压力分布。转子弱耦合和强耦合计算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弱耦合计算方法得到的流体流量和线圈温度的结果是可靠的,但由于计算基本理论的限制,内部压力分布规律与真机运行下的参数有较大差异;强耦合计算方法得到的各个位置流体的流量和压力分布,更接近电机真机的运行状态。通过试验验证,两种计算方法流量计算结果均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强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的精度更高。因为大型发电机内设有温度测点用于监测发电机的安全运行,所以大多数关于发电机定子内流体流动规律研究的文献,都是以发电机温度实测值作为计算准确性的判定依据。但研究发电机内部流体分布规律,最直接的验证方式是获得发电机真机内部流体流量和压力分布实验测量值,以此试验值作为流体场计算结果的判定依据。本文以一台100MW单路通风汽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流体通风沟流量分配和气隙流速的试验测量方法。在发电机定子通风沟与气隙入口处理放流体压力和流速测量传感器,通过测量得到这些位置的压力和风速后,发现局部定子径向通风沟内的流体流速明显偏低。随后通过三维流体场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试验工况时发电机定子不同通风沟内流体流速计算结果,经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基于该计算方法,又计算了三种不同隙入口流速时,对应发电机定子不同通风沟内流量计算结果。发现了随着气隙入口风速的提高,定子铁心通风沟局部会出现逆向回流的流动现象。为了分析这一现象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温度场计算模型。求解分析后,得出定子通风沟内的逆向回流,会使定子铁心局部温度过高,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多种结构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了一种优化结构,可以有效的抑制逆向回流的产生。并从气隙内流体静压力分布规律角度,分析了该优化结构能够有效的抑制通风沟逆向回流的内在机理。根据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理论,提出了定-转子结构耦合与流-固传热耦合计算方法,将冷却过发电机转子的热风与进入气隙的冷风作为计算的流体边界条件,同时考虑了发电机定转子各自的铁耗和铜耗,还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附加损耗及流体的摩擦损耗,较完整的考虑了发电机定转子本体内流体分布及损耗分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计算结果中定子内结构件温度分布规律及成因、气隙内流体分布规律及温度快速升高的原因、转子本体温度分布规律等。之后,对发电机出厂型式试验中得到的不同位置线棒温度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试验中,不同测量工况下,采用定子线棒温度实验测量结果直接线性拟合时,拟合方法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了该机组,型式试验时短路试验工况下,发电机定子线棒的温度分布,最终证明线棒温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计算分析了发电机在高电压-高温度运行条件下,定子主绝缘过热事故工况时,绝缘内部温度分布规律。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定子线棒主绝缘脱壳后的温度场进行研究,计算了主绝缘内空气隙一步一步增大后,定子线棒和主绝缘等结构件的温度场分布。着重对定子主绝缘最大温降位置的变化及定子主绝缘沿轴-径向及周-径向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绝缘在槽内脱壳后,脱壳侧的主绝缘温度下降。由于脱壳侧散热能力降低,使内部线棒温度升高,未脱壳侧绝缘温度会随着线棒温度一起升高,导致未脱壳侧绝缘寿命下降,老化,形成新的脱壳,危及整个绝缘系统。上述研究对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的故障运行时的故障监测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刘宽备[2](2019)在《新型定子通风结构的空冷汽轮发电机流体与温度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汽轮发电机自采用空冷技术以来,以其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以及安全性高的优点,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全球对节能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全球用电量的增长,促进了空冷汽轮发电机开发单机容量更大的机组。目前增加发电机单机容量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发电机的电磁负荷,随之而来的是绕组铜耗的增加,如果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不能及时带走产生的热量,将造成发电机绕组温度急剧升高,严重时会烧损绕组和铁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证电磁负荷增加后的空冷汽轮发电机正常运转,需要更好的通风冷却结构来控制发电机的温升。研究新型通风结构是空冷汽轮发电机向更大容量发展的必然条件,对于空冷汽轮发电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台150MW全空冷汽轮发电机为例,提出在定子齿部开设轴向通风孔的新型定子通风结构。首先,根据发电机实际结构尺寸,建立了发电机全域二维电磁场模型,计算得到了发电机气隙磁密、定子齿磁密和铁耗,将铁耗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进一步计算并分析了轴向通风孔的大小和位置对发电机气隙磁密、定子齿磁密和铁耗的影响。其次,根据发电机实际结构尺寸,建立了发电机半个轴向的二维全域通风系统流体网络模型,计算得到了发电机总风量、气隙风量、转子副槽风量和定子端部风量,将总风量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为了增加轴向通风孔的风量,进一步提出了带有导流板的齿开孔结构,计算并分析了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发电机总风量和各支路风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电机定子一个整齿、两个半槽和半个轴向的三维流体模型,计算得到了气隙和定子径向通风沟的流体流动规律;进一步计算并分析了轴向通风孔的大小、位置和有无导流板对轴向通风孔和定子径向通风沟流体流动的影响。最后,基于流体和传热理论,建立发电机定子一个整齿、两个半槽和半个轴向的定子流动-传热模型,计算得到了发电机的定子温度分布规律,将绕组温度测点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进一步计算并分析了轴向通风孔的大小、位置以及有无导流板对定子绕组、绝缘和齿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以及温度分布的影响。
孙佳慧[3](2012)在《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结构改进的三维流体与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文中指出空冷汽轮发电机的温度状况直接影响着电机的性能,因此发电机的散热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发电机的通风结构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采用不同的通风结构直接影响着发电机内部的风量分配,进而对电机的散热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通风结构对温度的影响,本文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本文以空冷汽轮发电机为例,改变定子通风槽钢的形状,在定子通风沟内加装挡风板结构,并且改变挡风板与电机径向的夹角度数,全面计算流体从各个不同角度进入通风沟内部情况下流体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发电机定子温度的影响。此外,进一步改变发电机定子的通风结构,在定子绕组上加装六根空管,并在空管内通入空气来冷却定子绕组。用有限元计算的方法,通过建立定子轴向段的三维模型,对该电机定子内部的流体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得到该发电机定子各部分的温度状况,以及空内冷通风方式对定子绕组温度的影响状况。然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发电机稳态负序的运行进行了一些研究: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周向一周,轴向包括一个径向通风沟的三维模型,对稳态负序情况下的转子温度及径向风沟内空气流量分布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并与非负序情况下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验算了该电机的最大稳态负序能力。将转子表面温度的计算结果与运行试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该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有限元法计算所得出的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的误差均满足工程实际要求,证明了所用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且其他类型的汽轮发电机皆可使用本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许燕萍[4](2011)在《大型汽轮发电机流场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轮发电机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发电机冷却系统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冷却系统能否安全、及时地将发电机内产生的热耗散出,关系着整个电机的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当冷却系统出现故障时,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补救以免造成电机重大事故成为如今各大电机研究部门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对电机冷却系统进行详尽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一台150MW的空内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风路堵塞时的流场及温度场和一台QFSN-220-2型“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定子稳态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二维空内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风路堵塞模型和“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定子三维稳态温度场模型,并分别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和数值计算,得到空内冷发电机转子一条径向通风沟堵塞时的转子温度分布图和“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定子稳态温度矢量图及氢气、冷却水流速分布图。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总结了空内冷电机转子风路堵塞时的转子温度分布与堵塞位置、堵塞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故障的早期诊断及检修周期的正确制定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对“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定子稳态温度矢量图及氢气、冷却水流速分布图的详尽分析,得出其最热点位置及定子详细的温度分布,为定子温度监测点的准确安置提供依据。
杨永青[5](2006)在《新型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空冷汽轮发电机单机容量也不断加大。增加空冷汽轮发电机容量的主要难题就是抑制线圈温升和降低包括风耗在内的各种损耗及突破材料强度的限制。为此,必须采用更有效的冷却技术,以提高其散热强度,从而将汽轮发电机各部分的温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其安全可靠地运行。因此,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本文针对以上情况,采用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冷却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原因,指出了在我国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后指明了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重要性,深入阐述了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空冷技术的基本原理,指明了空冷通风系统优化的主要途径。 最后结合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引进法国ALSTOM电力公司技术生产的WX系列新型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介绍了该系列产品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结构特点,对其采用的空冷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论述了转子空内冷技术和逆向通风冷却新技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该厂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丰富了国内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的内涵。 本文研究的空冷技术,对于该厂开发更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其应用显着提高了该厂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的研发制造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厂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市场占有率。该空冷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可推广应用于整个空冷汽轮发电机行业,以缩小同国外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吴曙明[6](2006)在《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故障分析与预防》文中指出发电机铁心故障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它涉及到发电机设计、制造、运行以及电磁力、机械力、热力等多种因素,给发电机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甚至造成机组被迫停运,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 定子铁心故障一般分为有效铁心压装的变松、片间绝缘损坏、铁心端部压指压偏或脱落、铁心振动或噪声超标、端部发热、绕组接地引起的定子铁心损坏等。 本文根据齐鲁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多年来消化吸收引进ALSTOM公司技术,对WX系列空内冷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的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大量试验测试结论,结合国内外同行业厂家和用户处理定子铁心故障的经验和教训,从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的设计、制造、试验、检验、运行、维护、维修等多方面,对可能影响定子铁心质量的因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特别是该文中论述的许多方法,在国家重点新产品220MW发电机及与法国ALSTOM公司合作开发的目前世界最大容量等级的330MW空内冷发电机定子铁心设计制造中已实际应用,并取的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重点论述了铁心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冷却方式,选择匹配的铁心档厚度、风道宽度,并且合理分配各档铁心,以提高冷却效果。在铁心的主要材料-硅钢片的选用上,根据实验对比,肯定了国产硅钢片的质量。通过研制拼块式超大型复式冲模、砂带摆动式高精度去毛刺机等控制冲片毛刺,根据实验确定合理的漆膜厚度、固化温度等,研制新式四辊涂漆机来保证获得良好片间绝缘。提出采用预留合理间隙法抵消铁心热膨胀量;使用先进外压装工艺;有效提高压力;逐档检测补偿;采用浮动上压式压紧装置使铁心受力均匀;利用压圈斜面克服铁心齿部弹开度过大;采用两次振动加热;以焊接铁心结构代替螺栓紧固等多种措施增加和保证铁心紧度。从改进通风槽片和槽板的结构、优化点焊工艺等方面解决了通风槽钢、端部压指压偏或松脱。对铁心铁损试验时中铁心质量G和铁心截面积两个参数的计算运用了新的确定方法,使试验数据更加准确。对铁心铁损热成像仪测量方法、热像特征及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
张波[7](2006)在《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电设备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用电提供发电成套设备的重任。由于资源条件和历史问题的制约,我国电力生产目前仍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设备主要包括电站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三大主机及其它辅助设备。目前,汽轮发电机设备生产厂家有十几家,行业竞争呈现垄断和完全竞争的格局,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作为较早进入汽轮发电设备生产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通过近十几年来对法国ALSTOM公司空内冷汽轮发电机技术的全面引进,已成为发电设备行业的重要成员,在汽轮发电机产品市场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 随着近年来国家电力工业建设的高速发展,发电设备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良好的市场前景不断吸引着许多企业进入发电设备行业,他们的进入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在其细分市场上同时受到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来自市场领导者哈尔滨电机厂、上海汽轮电机厂、东方电机厂三大动力集团,其市场占有率75%。另一方面来自南京汽轮电机厂、武汉汽轮电机厂、北京重型电机厂、杭州发电设备厂、洛阳发电设备厂、东风电机厂等中小企业。根据行业统计,04-05年发电机行业订货增长率平均为62.63%,而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仅为14.1%,明显低于行业增长率。 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必须通过实施新的营销战略,确保其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力争扩大市场份额。本文通过分析发电设备行业的营销环境、发电设备的购买行为和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并结合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的企业资源,提出新的营销战略。在确定营销战略的背景下,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提出新的营销策略,通过扩大产品线,细分产品定价,整合营销渠道和提高促销水平,全面提高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的整体竞争力,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温志伟[8](2006)在《基于数值分析的大型同步电机内温度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可靠是开发电机产品和在工业系统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有限元计算的数值分析方法是一种适用于电机设计的研究方法。对于大型电机而言,单机容量成本的下降,伴随着体积功率密度的增加,将电机内各部件的温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需要强化冷却技术来确保电机安全可靠的运行。与以水冷和氢冷为代表的传统大型电机冷却方式的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相比,空冷和蒸发冷却方式作为新兴的大型电机冷却发展方向的研究和应用都处于一个相对不足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对新型冷却方式的应用特点和理论分析的掌握不足所致。由于采用空冷和蒸发冷却技术在使用时不仅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在大型发电机组(例如400MW水轮发电机和50MW汽轮发电机)的应用表明,冷却方式的组合应用可以进一步优化电机设计,因此有必要对采用空冷和蒸发冷却技术的电机内的温度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大型电机冷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对大型电机内的温度场进行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稳态和暂态条件下空冷同步电机内的转子电磁发热和温升计算、蒸发冷却电机定子温度场分析。围绕着温度场计算的建模和数值分析,本文针对大型卧式同步电机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第一:针对实心磁极的凸极同步电动机转子的结构特点,首次建立了实心磁极凸极转子三维稳态温度场数值分析模型,通过解析和数值方法对转子表面损耗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转子绕组采用内冷方式进行了研究。第二:首次采用电磁分析与温度场分析直接耦合的方法,为采用实心磁极的凸极同步电动机直接起动过程建立了二维数值分析模型,深入讨论了影响电机起动电磁性能和机械性能以及空冷条件下转子温升的各种因素,为更大容量的直接起动同步电动机的改进冷却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完成了7.5kW实心磁极凸极同步电动机模型转子的设计、制造和试验以及5000kW同步电动机频率参数的测试试验。第三:首次从电机设计的角度,为采用蒸发内冷的电机定子建立了三维数值分析通用模型,经研究发现绕组内壁的换热系数分布是精确计算定子温度场
金煦,袁益超,刘聿拯,袁建华,顾守录[9](2004)在《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现状与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空冷技术当前受到重视的原因。通过对国内外空冷汽轮发电机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了国内进一步研究空冷技术的必要性。通过对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原理的介绍,对空冷技术改进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顾守录,袁益超,刘聿拯[10](2004)在《大型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方式研究》文中提出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而成为电力工业和电机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方式与单机容量和性能之间存在制约的关系,是汽轮发电机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了汽轮发电机冷却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对不同冷却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的进行了比较。
二、我国研制成功最大单机容量空内冷汽轮发电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研制成功最大单机容量空内冷汽轮发电机(论文提纲范文)
(1)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空冷汽轮发电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大型发电机不同冷却方式国内外现状 |
1.3 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流体场、温度场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定子绝缘热劣化问题研究状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流体旋转状态场路弱耦合与强耦合计算方法下转子热交换研究 |
2.1 流体旋转状态场路弱耦合计算方法转子热交换计算模型 |
2.1.1 流体旋转状态场路弱耦合方法数学描述 |
2.1.2 空冷汽轮发电机单路通风系统转子计算模型介绍 |
2.1.3 旋转场路弱耦合计算方法下转子内流体场分析 |
2.2 流体旋转状态强耦合计算方法转子内热交换计算模型 |
2.2.1 流体旋转状态强耦合计算方法数学描述 |
2.2.2 旋转强耦合计算方法下转子内流体场分析 |
2.3 旋转弱耦合与强耦合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
2.3.1 两种计算方法转子径向出口流量与温度对比分析 |
2.3.2 两种计算方法转子线圈温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2.3.3 两种计算方法下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发电机气隙入口流速对定子通风沟流量分布敏感性的研究 |
3.1 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内流体分布试验测量 |
3.1.1 试验用传感器原理 |
3.1.2 发电机内不同位置压力与流速试验测量 |
3.2 定子通风沟内流体流量分布试验与计算对比分析 |
3.2.1 发电机定子流体与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2 定子通风沟内流体分配规律研究与计算结果正确性的验证 |
3.3 不同气隙流速对定子风沟流体流量分布敏感性的研究 |
3.3.1 发电机定子通风沟内逆向回流流动现象的发现 |
3.3.2 通风沟内流体逆向回流对定子绕组和铁心温度分布影响的研究 |
3.4 定子通风沟内逆向回流的抑制方法研究 |
3.4.1 定子或转子单侧增加气隙挡板定子通风沟逆向回流抑制方法 |
3.4.2 定转子气隙挡板组合结构定子通风沟逆向回流抑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单路通风发电机定子分域温度场与流体场热交换研究 |
4.1 空冷汽轮发电机电磁损耗的计算 |
4.2 发电机分域流体场内流体热交换规律研究 |
4.2.1 计算模型的建立的理论依据 |
4.2.2 发电机气隙内流体流动与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
4.3 发电机定子分域温度场内固体热交换规律研究 |
4.3.1 定子线棒主绝缘与铁心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
4.3.3 发电机短路试验温度场计算与型式试验温度测量结果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主绝缘过热故障下温度场研究 |
5.1 定子线棒主绝缘物理模型 |
5.2 发电机正常运行时定子主绝缘温度分布 |
5.2.1 正常运行时定子主绝缘绝缘沿轴-径向的温度分布 |
5.2.2 正常运行时定子主绝缘绝缘沿周-径向的温度分布 |
5.3 发电机主绝缘脱壳故障下的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
5.3.1 定子主绝缘脱壳故障下绝缘沿轴-径向的温度分布 |
5.3.2 定子主绝缘脱壳故障下绝缘内周-径向的温度分布 |
5.3.3 定子主绝缘故障后的最大温降位置迁移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新型定子通风结构的空冷汽轮发电机流体与温度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结构研究现状 |
1.3 汽轮发电机流体和温度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的空冷汽轮发电机损耗计算与分析 |
2.1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的空冷汽轮发电机二维电磁场模型的建立 |
2.1.1 空冷汽轮发电机新型定子通风结构 |
2.1.2 汽轮发电机二维电磁场模型的建立 |
2.2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发电机磁密分布的影响研究 |
2.2.1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发电机气隙磁密分布的影响研究 |
2.2.2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发电机定子齿磁密分布的影响研究 |
2.3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发电机损耗的影响研究 |
2.3.1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发电机铁耗的影响研究 |
2.3.2 汽轮发电机其他主要损耗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空冷汽轮发电机流体场的影响研究 |
3.1 空冷汽轮发电机半轴向全域通风系统流体网络建立与分析 |
3.1.1 空冷汽轮发电机流体网络模型建立 |
3.1.2 空冷汽轮发电机全域通风冷却系统计算结果分析 |
3.2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空冷汽轮发电机风量的影响 |
3.2.1 定子齿开孔结构对发电机风量的影响 |
3.2.2 带有导流板的定子齿开孔结构对发电机风量的影响 |
3.3 定子齿开孔结构对定子流体分布规律的影响 |
3.3.1 气隙和定子径向通风沟三维流体模型建立 |
3.3.2 原结构发电机求解域流体分布规律研究 |
3.3.3 通风孔大小和位置对定子流体分布规律的影响 |
3.4 带有导流板的定子齿开孔结构对定子流体分布规律的影响 |
3.4.1 通风孔和导流板大小、位置对定子流体分布规律的影响 |
3.4.2 齿开孔结构有无导流板对定子流体分布规律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对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温度场的影响研究 |
4.1 新型定子通风结构定子三维流动-传热模型的建立 |
4.2 定子齿开孔结构对定子温度场的影响 |
4.2.1 原结构发电机定子温度场分析 |
4.2.2 通风孔大小对定子温度场的影响 |
4.2.3 通风孔位置对定子温度场的影响 |
4.3 带有导流板的定子齿开孔结构对定子温度场的影响 |
4.3.1 通风孔和导流板大小对定子温度场的影响 |
4.3.2 通风孔和导流板位置对定子温度场的影响 |
4.3.3 齿开孔结构有无导流板对定子温度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结构改进的三维流体与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通风槽变化对定子流体及温度影响的分析 |
2.1 定子通风槽钢变化后的三维流体温度耦合场模型 |
2.2 定子通风槽钢形变对流体分布的影响 |
2.3 定子通风槽钢变化的定子温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空内冷绕组对定子温度的影响 |
3.1 定子空内冷绕组情况下的定子三维模型及边界条件 |
3.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2 空内冷绕组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基本假设 |
3.2 定子空内冷绕组的流体及温度状况分析 |
3.3 空内冷与实心绕组温度和流体的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负序工况下的转子三维流体及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 |
4.1 发电机转子三维流体温度耦合场模型 |
4.2 额定工况下转子圆周模型的三维流体及温度分析 |
4.2.1 额定工况下转子风道内流体分布 |
4.2.2 额定工况下转子温度分布 |
4.3 额定工况下转子简化模型三维流体及温度分析 |
4.3.1 简化的转子模型 |
4.3.2 简化模型的转子流体及温度分布 |
4.4 负序工况下转子风道内三维流体及温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大型汽轮发电机流场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机的温度场计算方法研究 |
2.1 电机温升计算方法研究 |
2.2 有限元软件FLUENT 介绍 |
2.2.1 FLUENT 系列软件简介 |
2.2.2 应用FLUENT 软件进行电机计算的步骤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轮发电机转子温度场数值计算 |
3.1 电机冷却方式简介 |
3.1.1 空内冷汽轮发电机的通风系统特点 |
3.1.2 空内冷汽轮发电机通风系统的分类 |
3.2 汽轮发电机转子风路堵塞时的数值计算 |
3.2.1 引言 |
3.2.2 转子风路堵塞时的二维模型(一) |
3.2.3 数学模型 |
3.2.4 方程求解过程 |
3.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 转子风路堵塞时的二维模型(二) |
3.3.1 模型简介 |
3.3.2 实例计算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发电机定子温度场数值模拟 |
4.1 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介绍 |
4.2 汽轮发电机定子三维温度场数值分析 |
4.2.1 引言 |
4.2.2 物理模型 |
4.2.3 数学模型 |
4.2.4 模型边界条件 |
4.2.5 方程求解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定子径向通风沟流场及温度场分析 |
4.3.2 冷却水温度场分析 |
4.3.3 定子铁心与绕组之间温度的相互影响 |
4.3.4 定子稳态三维温度场数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今后的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新型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 |
2.1 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现状 |
2.1.1 国外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现状 |
2.1.2 国内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现状 |
2.2 空冷汽轮发电机迅速发展的原因 |
2.3 我国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前景 |
3 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分析 |
3.1 大型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重要性 |
3.2 汽轮发电机采用空冷的优缺点 |
3.2.1 空冷汽轮发电机的优点 |
3.2.2 空冷汽轮发电机的缺点 |
3.3 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的通风系统 |
3.3.1 概述 |
3.3.2 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
3.3.3 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的优化 |
3.3.4 结语 |
4 WX系列新型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 |
4.1 WX系列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过程 |
4.2 WX系列空冷汽轮发电机的主要结构特点 |
4.2.1 总体结构 |
4.2.2 定子部分(包括端盖) |
4.2.3 转子部分 |
4.2.4 励磁系统 |
4.2.5 轴承部分 |
4.2.6 测量装置 |
4.2.7 空气冷却器 |
4.3 WX21Z系列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 |
4.3.1 冷却系统研究 |
4.3.2 温升及其分布 |
4.3.3 效率的提高 |
4.4 WX25R-127型330MW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 |
4.4.1 逆向通风冷却系统研究 |
4.4.2 逆向通风冷却的主要优点 |
4.4 结语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故障分析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设计铁心应注意的问题 |
2.1 冷却技术对铁心设计制造的影响 |
2.2 定子铁心冲片材料的选用 |
2.3 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的紧固方式 |
第3章 定子铁心的故障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
3.1 定子铁心片间绝缘损坏 |
3.1.1 冲片去毛刺 |
3.1.2 片间短路与绝缘 |
3.2 有效铁心变松 |
3.2.1 有效铁心变松特征和原因分析 |
3.2.2 定子铁心不平度的原因分析及补偿与修正措施 |
3.2.3 铁心热膨胀导致铁心松动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
3.2.4 改进铁心的压装工艺保证制造质量 |
3.2.5 铁心热振动增加紧度 |
3.2.6 铁心焊接 |
3.2.7 铁心发生松动后的检查、处理方法 |
3.3 定子铁心噪声与振动 |
3.4 端部发热 |
3.5 通风槽钢、端部压指压偏或松脱原因及改进措施 |
第4章 定子铁心的检验与试验 |
4.1 定子铁心几何尺寸精度的检验和压力试验 |
4.2 铁心铁损试验 |
4.2.1 铁损试验时测量电路及参数的取值和计算 |
4.2.2 铁心铁损热成像仪测量方法和故障点的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2 关系营销理论 |
2.3 整合营销理论 |
2.4 市场竞争理论 |
第三章 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
3.1 发电设备行业概况 |
3.1.1 电力工业发展近况 |
3.1.2 行业运行状况 |
3.1.3 发电设备行业现状 |
3.2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1 经济环境 |
3.2.2 政府法律环境 |
3.2.3 自然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发电设备购买行为分析 |
3.3.1 购买流程 |
3.3.2 购买类型 |
3.3.3 购买主体 |
3.3.4 采购评定 |
3.3.5 其他因素 |
第四章 企业产品特征和市场竞争 |
4.1 企业简介 |
4.2 产品分析 |
4.2.1 产品技术和市场特征 |
4.2.2 产品价格分析 |
4.3 市场竞争力分析 |
4.3.1 市场竞争格局 |
4.3.2 特定细分市场分析 |
4.3.3 济南发电设备厂竞争地位分析 |
第五章 企业营销策略 |
5.1 营销战略的确定 |
5.1.1 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2 企业竞争地位的确定 |
5.1.3 营销战略思想 |
5.2 营销策略的制定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数值分析的大型同步电机内温度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符号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大型电机的冷却方式 |
1.1.1 汽轮发电机 |
1.1.2 水轮发电机 |
1.1.3 同步电动机 |
1.2 电机内温度场及电磁场的分析方法 |
1.2.1 电机内的温度场分析 |
1.2.2 电机内的电磁场分析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目标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实心磁极同步电动机转子稳态温度场分析 |
2.1 实心磁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 |
2.2 同步电动机转子温度场计算模型 |
2.2.1 热传导方程 |
2.2.2 物理模型 |
2.2.3 损耗计算 |
2.2.4 散热系数的确定 |
2.2.5 内外冷却方式的数值仿真比较 |
2.3 结果分析 |
2.3.1 额定工况下三维稳态温度场计算 |
2.3.2 极靴表面附加损耗大小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2.3.3 导线内外冷方式的比较 |
2.3.4 结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心磁极同步电动机转子暂态温度场分析 |
3.1 同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 |
3.1.1 非同步运行方式概述 |
3.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3.2 电机内的电磁场分析方法 |
3.3 同步电动机起动过程的场路耦合分析模型 |
3.3.1 回路电压方程 |
3.3.2 定、转子回路的磁链方程 |
3.4 温度场分析 |
3.5 场路耦合仿真程序流程 |
3.6 试验验证 |
3.6.1 试验电机 |
3.6.2 试验接线图 |
3.7 仿真计算及试验分析 |
3.7.1 7.5kW 实心磁极同步电动机模型 |
3.7.2 5000kW 实心磁极同步电动机 |
3.7.3 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浸润式蒸发冷却发电机定子温度场分析 |
4.1 浸润式蒸发冷却的基本原理 |
4.2 汽轮发电机定子温度场计算 |
4.2.1 电机参数 |
4.2.2 基本假定及物理模型 |
4.2.3 数值分析方程及边界条件 |
4.3 蒸发冷却介质温度、热传导率以及换热系数的确定 |
4.3.1 蒸发冷却介质温度 |
4.3.2 热传导率 |
4.3.3 换热系数 |
4.3.4 边界条件 |
4.4 仿真计算与试验分析 |
4.4.1 额定工况数值计算 |
4.4.2 绕组内冷的影响 |
4.4.3 电机负荷变化的影响 |
4.4.4 冷却器冷凝功率的影响 |
4.4.5 绕组内外冷却能力的影响 |
4.4.6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发冷却内冷定子温度场分析 |
5.1 蒸发冷却内冷方式 |
5.2 绕组内冷却工质的流动 |
5.2 单相流动传热 |
5.3 两相流动换热 |
5.3.1 管内沸腾换热系数 |
5.3.2 影响换热的因素 |
5.5 过冷沸腾的流动换热 |
5.6 存在的问题 |
5.7 改进分析方法 |
5.8 仿真计算 |
5.8.1 基本假定 |
5.8.2 边界条件 |
5.8.3 铁心的散热系数 |
5.8.4 仿真计算与试验分析 |
5.8.5 结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升特征函数 |
6.1 新传热学分析 |
6.1.1 “新传热学”和“旧传热学”的差别 |
6.1.2 电机内的温度场分布规律 |
6.1.3 基于新传热学概念的温升特征函数 |
6.1.4 温升特征函数的应用实例 |
6.2 温升特征函数的研究意义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利用VC++编制基于ANSYS 的电机设计分析软件 |
附录B 频率参数测量方法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9)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国内外空冷汽轮发电机发展现状 |
2.1 国外空冷汽轮发电机发展现状 |
2.2 国内空冷汽轮发电机发展现状 |
2.3 空冷汽轮发电机迅速发展的原因 |
3 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技术改进的分析 |
3.1 空冷汽轮发电机的通风方式 |
3.2 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的优化 |
3.2.1 降低冷却风扇动力损耗 |
3.2.2 降低风摩损耗 |
(1) 转子通风结构的优化 |
(2) 定子通风结构的优化 |
(3) 通风计算算法的进一步改进 |
3.2.3 冷却器冷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
4 结论 |
(10)大型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重要性 |
1.1 冷却技术与单机容量的关系 |
1.2 冷却技术与发电机性能的关系 |
2 大型汽轮发电机冷却方式 |
2.1 空气冷却 |
2.2 氢冷却 |
2.3 液(水)-氢冷 |
2.4 双水内冷 |
2.5 全液(水)冷 |
2.6 蒸发冷却 |
3 不同冷却方式的比较 |
4 结论 |
四、我国研制成功最大单机容量空内冷汽轮发电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D]. 李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新型定子通风结构的空冷汽轮发电机流体与温度场研究[D]. 刘宽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结构改进的三维流体与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D]. 孙佳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6)
- [4]大型汽轮发电机流场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 许燕萍.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5]新型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D]. 杨永青. 山东大学, 2006(05)
- [6]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故障分析与预防[D]. 吴曙明. 山东大学, 2006(05)
- [7]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营销策略研究[D]. 张波. 山东大学, 2006(05)
- [8]基于数值分析的大型同步电机内温度场的研究[D]. 温志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 2006(09)
- [9]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现状与分析[J]. 金煦,袁益超,刘聿拯,袁建华,顾守录. 大电机技术, 2004(04)
- [10]大型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方式研究[J]. 顾守录,袁益超,刘聿拯.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