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培养原则与路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原则与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饶苡[1](2018)在《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的原则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从根本层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情怀。在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可采用借助内容主题的课堂讲授,唤醒学生最本质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意识;借助自然教学实践、爱国主义教学实践,利用体认与感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源头;基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层次,推动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抒发表达,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网络等策略,可推进"文化自信"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持续建构。(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29期)
王俊菊,冯光武[2](2018)在《《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双一流"建设方案和新出台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指出了新目标和新方向。本文从分析新形势和新要求入手,探讨《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和路径选择,认为具体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遵循目标导向、《国标》基准、内容依托、校本特色、自成一体等原则,可以通过培养类型的定位、培养目标的配适、培养规格的细化和课程体系的升级等路径实现,以体现《国标》分类培养、分层卓越的指导思想,使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做到各尽其能、各显特色。(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8年04期)
阎满富,王淑娟,崔胜利[3](2018)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及实现路径——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多元参与、多元评价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并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赢。(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田健,孙守钧[4](2014)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从地方农业高校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从地方农业高校的视角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科学性、适应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主要包括明晰内涵特征、把握重点环节和创设优质环境等方面。(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期刊2014年03期)
屈威[5](20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意识培养原则与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公民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中国公民维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中国公民对自身具有的权利、义务、责任的认知开始觉醒。但因中国公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培养公民意识对于完善和推进中国社会的政治文明进程,提高全民族的公民文化素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部分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叁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公民意识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同时阐述了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探讨公民意识的内容及其特征。中国的公民意识主要由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法律意识组成。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致性、法律性以及科学性这叁个方面。第叁部分阐明了中国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不足以及对造成其不足的原因分析。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法律制度及市场体制不完善和封建传统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造成中国公民意识培养存在不足的原因。第四部分论述当前中国公民意识培养的举措,包括培养的原则及路径。中国公民意识培养的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上下互动原则;而培养的路径主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民主体制改革、构筑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四方面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4-04-01)
培养原则与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双一流"建设方案和新出台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指出了新目标和新方向。本文从分析新形势和新要求入手,探讨《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和路径选择,认为具体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遵循目标导向、《国标》基准、内容依托、校本特色、自成一体等原则,可以通过培养类型的定位、培养目标的配适、培养规格的细化和课程体系的升级等路径实现,以体现《国标》分类培养、分层卓越的指导思想,使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做到各尽其能、各显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培养原则与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1].饶苡.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的原则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
[2].王俊菊,冯光武.《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与路径[J].中国外语.2018
[3].阎满富,王淑娟,崔胜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及实现路径——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4].田健,孙守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从地方农业高校的视角[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
[5].屈威.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意识培养原则与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