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量的认知模式考察

现代汉语形容词量的认知模式考察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采用语义学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运用描写语义功能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现代汉语形容词有关量的认知系统,考察了1465个形容词的静、动态性句法功能,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汉语形容词认知语义模式和语义系统。另外,本文探讨了形容词有关量的两个专题:“不+X”表性状功能,以及“变化事件+过”的问题,深化了对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语义功能的认识。本文共有七章,约15万字。第一章序论,主要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论述的范围、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并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回顾了以往汉语语法学界对形容词的研究,本章先把前贤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对形容词静态性研究和动态性研究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形容词范围研究、形容词下位分类、有关形容词“量”的研究、形容词的否定研究以及形容词的反义研究等五个方面的专题;后者包括:汉语语法学界对形容词动态性的看法、形容词表示动态语义时其词性归属问题、形容词动态性的计量考察、以及形容词动态性的句法功能研究等四个方面的专题。为了准确地把握个案的研究情况,本章主要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全面梳理了汉语形容词研究的脉络。第三章主要讨论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静态性认知模式和下位分类。本章根据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认知意义特点及句法功能的不同,得出汉语形容词的六个静态维度,建立了现代汉语形容词静态性的认知模式,并根据这些维度分析了1465个形容词义项,把现代汉语形容词大致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类下位范畴。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动态性的认知模式。本章紧承第三章现代汉语形容词静态性的认知模式,讨论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动态性的认知模式,并对1465个形容词义项进行考察,建立了一个静、动态性联系起来的相对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现代汉语形容词语法体系。形容词的动态性所表示的“性状的变化”意义是在一些特定的语法环境中激活出来的,即潜在的、有标记的,本章主要讨论的动态性标记有“了1、了2、着、过、起来、下来、下去”及形容词后面的“时量”和“动量”成分等九种,这九种动态性标记可以表达的认知意义有八种:变化开始、程度增加、标准达到、达到标准后保持、均质持续、结束、均质持续的时间、事件整体等,这也就是动态性标记所打开的八个认知窗口的意义。不过,形容词的六种静态性维度并不都涉及这八种动态性认知意义。本章从六个静态维度中得到38个动态性认知维度,然后再根据每一类下位形容词的不同静态性认知维度,推理出与它们搭配的各种动态性维度,并归纳了每一个动态性语义维度的主要句法格式。五大下位形容词所涉及的动态性维度的具体数量为:甲类从四种静态性维度中衍生出22个动态性维度;乙类从三种静态性维度中衍生出21个动态性维度;丙类从三种静态性维度中衍生出21个动态性维度;丁类从三种静态性维度中衍生出21个动态性维度(由于丁2类没有涉及对比维度,只有13个动态性维度);戊类从自性性状中衍生出5个动态性维度(由于戊2类具有对比维度,共有13的动态性维度)。最后,根据对1465个形容词义项和九种动态性标记搭配情况的调查结果,列出了各类下位形容词对九种动态性标记的不同敏感度。第五章分析了表示性状的“不+X”格式。主要研究对象为“不+形容词”,而有些动词和固定格式带上“不”后也具有表示状态的意义,因此代码“不+X”也包括动词和一些格式。本文发现“不+X”内部存在分歧,并根据认知意义的不同把“不+X”分成两种:Ⅰ项的“不+X”是对“X”的程度量方面的否定,Ⅱ项的“不+X”是对“X”的性质方面的否定,属于Ⅱ项的“不+X”表示与“X”相反的性质。本文从各种语料当中找出455个Ⅱ项“不+X”,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考查:1)能否前加程度副词修饰;2)能否进入比较句中;3)能否附加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动态助词、以及其他常用于肯定式的结构。通过这些分析和语料调查,文章确定了“不+X”具有两种句法意义和不同的句法表现,证明Ⅱ项“不+X”正处于词化的过程之中。第六章验证了表示变化事件的谓词附加“过”的句法意义。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现代汉语中的动态助词“过”,原来是单一的,但进入句子后可以具有派生的意义,即它在一个事件的变化过程中,打开了两个认知窗口:窗口Ⅰ,在时间基点时ti时,所考察的事件已经结束;窗口Ⅱ,在时间基点时ti时,所考察的事件不但已经结束,而且已恢复到事件前状态S1。其二、由于形容词本身具有的量性特征,动态助词“过”进入“形容词+过”格式后,其表现更复杂一些。这种格式中的“过”一般是“过Ⅱ”。另外,在“形容词+过+Nn”格式中,“过”否定的不是形容词本身,而是“Nn”所表示的差量,有可能完全恢复到S1状态或更多,也有可能只是部分的恢复。其三、一般认为单向性形容词和终止性形容词不能与动态助词“过”搭配,但根据我们的考察,在一定语用条件下,这些形容词也可以带“过”。此时的“过”是“过I”,本章又把“过I”分为两种:“过I1”,不能再v;“过I2”,可以再v。并且从[±后续事件]、[±复数]/[下/等/上数]、[±v后存在]三种语义特征出发,通过特定的推理机制,确定了单向性形容词和终止性形容词+“过”的句法语义。第七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值得更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式目录
  • 表格目录
  • 1 序论
  •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的意义
  • 1.2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 1.3 语料的选定
  • 2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综述
  • 2.1 对形容词静态性的研究概况
  • 2.1.1 形容词范围研究
  • 2.1.2 形容词下位分类
  • 2.1.2.1 根据意义或形式分类
  • 2.1.2.2 语法功能分类
  • 2.1.2.2.1 根据能否充当谓语
  • 2.1.2.2.2 根据能否充当状语
  • 2.1.2.2.3 根据能否充当定语
  • 2.1.2.2.4 根据综合功能
  • 2.1.2.2.5 根据形容词的程度变化
  • 2.1.2.3 配价分类
  • 2.1.3 有关形容词"量"研究
  • 2.1.4 有关形容词否定研究
  • 2.1.5 有关形容词的反义研究
  • 2.2 对汉语形容词动态性研究的概况
  • 2.2.1 汉语语法学界对形容词动态性的看法
  • 2.2.2 形容词动态性的归属问题研究
  • 2.2.2.1 归属于形容词的观点
  • 2.2.2.2 归属于形、动兼类的观点
  • 2.2.3 形容词动态性的计量考察
  • 2.2.4 形容词动态性的句法功能研究
  • 2.2.4.1 形容词附加动态助词及趋向补语的研究
  • 2.2.4.2 形容词附加量标记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现代汉语形容词静态性的认知模式考察
  • 3.0 引言
  • 3.1 形容词静态性的基本语法意义及其语法环境
  • 3.2 现代汉语形容词静态性的认知因素
  • 3.2.1 参照点为"零点"或"标准点"的比较
  • 3.2.2 参照点为"零点"或"中性点"的比较
  • 3.2.3 参照点为其他事物
  • 3.3 形容词的静态诸维度及其形式表现
  • 3.3.1 第一层:表示性状
  • 3.3.2 第二层:是否有非时间参照系
  • 3.3.3 第三层:是否表示度量
  • 3.3.4 第四层:是否表示对比
  • 3.3.5 第五层:是否表示对待方向
  • 3.3.5.1 现代汉语中的反义关系
  • 3.3.5.2 表示非对待方向
  • 3.3.6 第六层:是否有零点
  • 3.3.6.1 有零点的对待关系
  • 3.3.6.2 有零点的对待方向和非对待方向的比较
  • 3.3.6.3 无零点的对待方向
  • 3.3.6.4 正量关系、负量关系和无零点关系
  • 3.4 现代汉语形容词静态性的分类及其考察结果
  • 3.4.1 甲类形容词
  • 3.4.1.1 属于甲类的具体形容词
  • 3.4.1.2 甲类形容词的功能特征
  • 3.4.2 乙类形容词
  • 3.4.2.1 属于乙类的具体形容词
  • 3.4.2.2 乙类形容词的功能特征
  • 3.4.3 丙类形容词
  • 3.4.3.1 属于丙类的具体形容词
  • 3.4.3.2 丙类形容词的功能特征
  • 3.4.4 丁类形容词
  • 3.4.4.1 属于丁1类体形容词
  • 3.4.4.2 丁1类形容词的功能特征
  • 3.4.4.3 属于丁2类的形容词
  • 3.4.4.4 丁2形容词的功能特征
  • 3.4.5 戊类形容词
  • 3.4.5.1 属于戊1类形容词
  • 3.4.5.2 属于戊2类的具体形容词
  • 3.4.5.3 戊2类形容词的功能特征
  • 3.5 小结
  • 4 现代汉语形容词动态性认知模式考察
  • 4.0 引言
  • 4.1 现代汉语形容词动态性的认知因素
  • 4.2 现代汉语形容词动态性的认知图式
  • 4.3 形容词的动态语义诸维度及其形式表现
  • 4.3.1 动态性标记打开的认知窗口
  • 4.3.2 对认知窗口的解释
  • 4.3.2.1 认知窗口1
  • 4.3.2.2 认知窗口2
  • 4.3.2.3 认知窗口3
  • 4.3.2.4 认知窗口4
  • 4.3.2.5 认知窗口5
  • 4.3.2.6 认知窗口6
  • 4.3.2.7 认知窗口7
  • 4.3.2.8 认知窗口8
  • 4.4 动态性诸维度的衍生关系及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
  • 4.4.1 甲类形容词
  • 4.4.1.1 甲类形容词动态性诸维度衍生关系
  • 4.4.1.2 甲类形容词表示动态诸维度的形式
  • 4.4.1.3 甲类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
  • 4.4.2 乙类形容词
  • 4.4.2.1 乙类形容词动态性诸维度衍生关系
  • 4.4.2.2 乙类形容词表示动态诸维度的形式
  • 4.4.2.3 乙类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
  • 4.4.3 丙类形容词
  • 4.4.3.1 丙类形容词动态性诸维度衍生关系
  • 4.4.3.2 丙类形容词表示动态诸维度的形式
  • 4.4.3.3 丙类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
  • 4.4.4 丁类形容词
  • 4.4.4.1 丁类形容词动态性诸维度衍生关系
  • 4.4.4.2 丁类形容词表示动态诸维度的形式
  • 4.4.4.3 丁类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
  • 4.4.5 戊类形容词
  • 4.4.5.1 戊类形容词动态性诸维度衍生关系
  • 4.4.5.2 戊类形容词表示动态诸维度的形式
  • 4.4.5.3 戊类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
  • 4.5 小结
  • 5 表性状的"不+X"格式考察
  • 5.0 引言
  • 5.0.1 以往的研究
  • 5.0.2 语料的来源以及研究目的
  • 5.1 "不+X"语义范围
  • 5.2.Ⅰ和Ⅱ的认知区别
  • 5.3 句法特点的比较
  • 5.3.1 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 5.3.2 比较用法
  • 5.3.3 肯定式结构
  • 5.3.3.1 后附程度补语
  • 5.3.3.2 趋向补语和动态助词
  • 5.3.3.3 其他肯定形式
  • 5.4 "不+X"的词化及汉语形容词中表示性状的"不+A"
  • 5.4.1 词典上的词性标记
  • 5.4.2 结构的紧密度
  • 5.4.3 "不+X"的否定式比较句
  • 5.4.4 汉语形容词中表示性状的"不+A"
  • 5.5 小结
  • 6 变化事件与"过"
  • 6.0 引言
  • 6.1 变化事件
  • 6.2 动态助词"过"的语法意义
  • 6.2.1 以往的看法
  • 6.2.2 过Ⅰ和过Ⅱ
  • 6.2.3 "过Ⅰ1"和"过Ⅰ2"
  • 6.3 形容词与"过"
  • 6.3.1 形容词+"过"+Nn
  • 6.3.2 单向性形容词、终止性形容词与+"过"
  • 6.4 "变化事件+过"的语用推理
  • 6.5 单向性形容词、终止性形容词+"过"语用推理过程
  • 6.5.1 有后续事件
  • 6.5.2 X为语用复数
  • 6.5.3 一个特殊例子
  • 6.6 小结
  • 7.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语形容词与英语形容词之对比分析[J]. 西部皮革 2017(10)
    • [2].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形容词构形重叠探析[J]. 高教学刊 2017(11)
    • [3].浅析汉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列例句为例[J]. 海外华文教育 2017(06)
    • [4].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再谈汉语形容词分类[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04)
    • [5].汉语形容词用于使令式的历时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6].邢福义先生的汉语形容词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7].汉语形容词动态化兴发态的评价意义[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0)
    • [8].试论现代汉语形容词作动词[J]. 青春岁月 2017(01)
    • [9].“有界—无界”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特征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7(23)
    • [10].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综述[J]. 青春岁月 2017(05)
    • [11].汉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研究综述[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06)
    • [12].现代汉语形容词“大”的维译问题探究[J]. 汉字文化 2020(20)
    • [13].中高级泰国学习者汉语形容词的误代偏误分析[J]. 对外汉语研究 2018(01)
    • [14].现代汉语形容词特征探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 [15].憧憬[J]. 跨世纪(时文博览) 2010(01)
    • [16].语段理论下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分析[J]. 语言教育 2018(03)
    • [17].再谈汉语形容词的鉴别标准[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8].一例聋儿汉语形容词使用状况的个案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02)
    • [19].现代汉语形容词资源库的构建[J]. 中文信息学报 2018(04)
    • [20].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动相”结构[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 [21].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研究综述[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15)
    • [22].汉语形容词比较级语法标记研究——兼与英语比较[J]. 现代语文 2018(09)
    • [23].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修辞效果[J]. 语文学刊 2013(07)
    • [24].汉语形容词重叠的限制因素[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6)
    • [25].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界定[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 [26].浅谈俄汉语形容词对比[J]. 青年文学家 2013(12)
    • [27].量级结构与汉语形容词的极性对立问题[J]. 语言研究 2018(02)
    • [28].汉语形容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语义结构[J]. 嘉应学院学报 2017(03)
    • [29].现代汉语形容词带宾语现象简析[J]. 语文学刊 2015(12)
    • [30].谈西班牙语形容词的不同位置[J]. 科技信息 2009(06)

    标签:;  ;  ;  ;  ;  ;  

    现代汉语形容词量的认知模式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