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论文-夏力,王文珍,李磊磊,樊维,韩薇莉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论文-夏力,王文珍,李磊磊,樊维,韩薇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alen型催化剂,聚碳酸酯,二氧化碳,环氧化物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论文文献综述

夏力,王文珍,李磊磊,樊维,韩薇莉[1](2019)在《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的Salen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用于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合成可生物降解的聚碳酸酯的Salen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含有不同金属的单核、双核的Salen型催化剂,并对各催化剂在不同的反应底物浓度、CO_2压力、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助催化剂类型及用量等条件下的催化性能以及聚碳酸酯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得出轴向配体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活性越强的结论。另外,降低反应温度、升高CO_2压力都有利于生成品质更优的聚碳酸酯。指出催化剂结构如何有效控制聚碳酸酯的微观结构及构-效关系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韩微莉[2](2018)在《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最丰富的C1资源。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可生物降解的聚碳酸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催化效率低、催化剂成本高、反应条件苛刻、共聚物产率较低以及催化剂分离复杂等。近年来应用于二氧化碳(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的催化体系主要包括SalenMX催化体系、卟啉类催化体系、稀土类催化体系等。其中SalenMX催化体系制备方法简单、配体以及配合物结构利于修饰、产物选择性高、碳酸酯链节含量高、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因此本文主要开发了两种温和催化体系:SalenM~(III)Cl催化体系以及SalenM~(III)TFA催化体系。以3,5-二叔丁基水杨醛-邻苯二胺为配体结构,Co、Cr、Mn、Fe、Ni为中心原子合成了SalenM~(III)Cl以及SalenM~(III)TFA催化体系。主要包括SalenCo~(III)Cl、SalenCr~(III)Cl、SalenMn~(III)Cl、SalenFe~(III)Cl、SalenNi~(III)Cl、SalenCo~(III)TFA、SalenCr~(III)TFA、SalenMn~(III)TFA、SalenFe~(III)TFA、SalenNi~(III)TFA催化剂。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vis)以及热重(TG-DTG)测试分析,对比配体的测试结果,证实了五种不同金属配合物成功合成。对合成的SalenMX催化剂进行CO_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催化性能测试,产物聚碳酸酯(PPC)通过FT-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TG-DTG进行分析表征。同时探讨不同温度下SalenCo~(III)Cl、SalenCr~(III)Cl、SalenCo~(III)TFA和SalenCr~(III)TFA催化CO_2与PO共聚产物PPC的PO转化率、产物选择性以及催化效率。测试结果表明,SalenCo~(III)TFA/PPNTFA催化体系在反应温度为25℃、2.5 MPa CO_2压力条件下,TOF值高达6.59×10~3 g/mol·h,PO转化率为98.06%,产物选择性为92.36%。以SalenCo~(III)TFA为催化剂,探讨了聚合温度、CO_2压力、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以及助催剂种类的改变对CO_2与PO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5℃、Cat=[SalenCo~(III)TFA]:[PPNTFA]:[PO]=1:1:1000、CO_2压力为2.5MPa的条件下反应12小时催化效果最好,得到产物PPC的TOF值高达6.95×10~3 g/mol·h,PO转化率为99.56%,产物选择性为96.32%。得到的产物PPC处理后进行FT-IR、~1H NMR、~(13)C NMR、热重以及凝胶色谱(GPC)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PPC的碳酸酯链节含量为98.31%,说明聚合物中基本不含聚醚链段。产物的区域选择性为93.6%,热重分析表明聚合物PPC具有较高的分解温度,可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常规加工而无需考虑热分解问题。通过GPC测试,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M_n=6700~7100 g/mol,分子量分布PDI=1.2~1.8。通过考察CO_2与PO、3-氯-1,2-环氧丙烷和苯基环氧乙烷的共聚反应过程,结果发现PO反应的催化活性最好,TOF_(PPC)值高达6.95×10~3 g/mol·h,PO总转化率高达99.56%,产物选择性为96.32%。3-氯-1,2-环氧丙烷和苯基环氧乙烷与CO_2反应无聚合产物产生。反应底物的分子前线轨道分析讨论得到:PO的HOMO和LUMO轨道能级差与3-氯-1,2-环氧丙烷相比较小,HOMO-LUMO带隙越小,分子越容易被激发,催化效果越好。从空间位阻、电子效应以及物质的刚性方面考虑,PO的空间位阻较小且环氧丙烷作为供电子体也增强了反应底物的反应活性,因此PO的催化活性更好。对SalenCo~(III)TFA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反应机理推断分析,初步断定反应机理可分为链引发阶段、链增长阶段以及链终止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5)

韩微莉,王文珍,蔺伟[3](2017)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催化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最丰富的C1资源.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可生物降解的聚碳酸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催化效率低、催化剂成本高、反应条件苛刻、共聚物产率较低以及催化剂分离复杂等.我们分类综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的新型催化体系,并探讨了各类催化体系的优缺点,对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7年06期)

李佳佳,周宇杰,程瑞华,刘柏平[4](2017)在《SalenCo~(Ⅲ)CN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具有新型轴向配体的Salen Co(III)CN催化剂在25~100oC的聚合温度下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PO)共聚制备聚碳酸酯(PPC).CN具有吸电子能力,在50oC下Salen Co(III)CN/PPNCl体系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的活性为TOF=379 h-1,产物的区域选择性>95%,碳酸酯单元含量>99%,且分子量分布极窄.在该催化体系中分别加入二环戊二烯环氧化物(EP1)、1,3,5-叁缩水甘油-S-叁嗪叁酮(EP2)与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叁元调聚合.在相同条件下,EP1使催化活性显着升高至624 h-1,但对产物分子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影响不明显;EP2的加入对活性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使聚碳酸酯的分子量增大至Mn=1.97?104,PDI=5.07,产物的Tg升至45oC.(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魏人建,张兴宏,杜滨阳,范志强[5](2013)在《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极性”端环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共聚》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CO2)与"极性"端环氧化物共聚是CO2共聚研究领域的难题,迄今仍很少报道。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Zn-Co(Ⅲ)DMCC)是一种高效的催化环氧化物与CO2共聚的非均相催化剂。我们近期研究表明采用高比表面积、纳米片状Zn-Co(Ⅲ)DMCC可在相对较低温度下(25-60℃)有效催化氧化苯乙烯(SO)和环氧氯丙烷(ECH)等含吸电子基团的"极性"端环氧化物与CO2共聚。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上述Zn-Co(Ⅲ)DMCC,在优化条件下催化SO-CO2共聚,可得到近全交替的共聚物(Fco2=99%),且产物中环碳酸酯含量(Wsc%)小于1%,为区域选择性共聚反应,区域选择性随共聚物中碳酸酯链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Fco2为99%时,共聚物的头-尾结构为95.4%;2)采用同样催化剂催化ECH-CO2共聚,反应温度为60-25℃时,所得共聚物的Fco2为37.8-70.7%,为聚(醚-碳酸酯),产物中Wsc%为11-5wt%,表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聚合物选择性,但需进一步研究将获得全交替ECH-CO2共聚物的办法;结合Zn-Co(III)DMCC催化ECH开环聚合的结果,认为Zn-Co(Ⅲ)DMCC催化ECH-CO2共聚也具有区域选择性反应特点。Zn-Co(Ⅲ)DMCC催化上述两"极性"端环氧化物与CO2共聚的特点是共聚时环氧单体于次甲基处开环。(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期刊2013-10-12)

牛永盛,张万喜,庞烜,陈学思,姚卫国[6](2008)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交替共聚催化剂的最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9年科学家Inoue用ZnEt2/H2O的混合物作催化剂由CO2与环氧化物合成聚碳酸酯以来,科学家们在催化剂体系的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最近几年CO2与环氧化物交替共聚的催化剂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概括。(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8年09期)

田杰生,王金泉,杜亚,何良年[7](2006)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的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9年Inoue用ZnEt2/H2O的混合物作催化剂由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合成聚碳酸酯以来,化学家们在催化剂体系的设计与合成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这条合成聚碳酸酯的绿色合成路线已日渐成熟。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环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反应合成聚碳酸酯的研究成果,主要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对共聚反应的影响以及反应机理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6年01期)

张敏,陈立班,秦刚,李卓美[8](2002)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 9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型高效率的高位阻型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02年06期)

郭锦棠,孙经武,张颖萍,高峰,王新英[9](1999)在《稀土络合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的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稀土络合体系RE(P204)3-Al[CH2CH(CH3)2]3(RE=Y,Nd,Pr,Sm,Dy,Eu);P204=(RO)2POO-,R=CH3(CH2)3CH(C2H5)CH2-催化二氧化碳(CO2)与环氧氯丙烷(ECH)无规共聚、合成高分子量的新型聚碳酸酯。同时利用此催化体系对CO2、ECH、环氧树脂(EP(618))进行叁元共聚,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TG)对催化体系及其共聚物以表征。共聚物具有结晶结构。加入EP(618)后,聚合物的半寿温度及最大分解速度温度均提高(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1999年03期)

杨淑英,陈立班[10](1992)在《二氧化碳、环氧化物和环状酸酐的叁元催化共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O_2为主要原料之一来合成高分子材料是近代化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其中以用阴离子配位催化剂催化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的研究最为活跃。例如:井上祥平用二乙基锌和等摩尔的水催化CO_2与环氧丙烷(PO)的共聚,得到脂肪族聚碳酸酯(PPC):(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1992年02期)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最丰富的C1资源。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可生物降解的聚碳酸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催化效率低、催化剂成本高、反应条件苛刻、共聚物产率较低以及催化剂分离复杂等。近年来应用于二氧化碳(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的催化体系主要包括SalenMX催化体系、卟啉类催化体系、稀土类催化体系等。其中SalenMX催化体系制备方法简单、配体以及配合物结构利于修饰、产物选择性高、碳酸酯链节含量高、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因此本文主要开发了两种温和催化体系:SalenM~(III)Cl催化体系以及SalenM~(III)TFA催化体系。以3,5-二叔丁基水杨醛-邻苯二胺为配体结构,Co、Cr、Mn、Fe、Ni为中心原子合成了SalenM~(III)Cl以及SalenM~(III)TFA催化体系。主要包括SalenCo~(III)Cl、SalenCr~(III)Cl、SalenMn~(III)Cl、SalenFe~(III)Cl、SalenNi~(III)Cl、SalenCo~(III)TFA、SalenCr~(III)TFA、SalenMn~(III)TFA、SalenFe~(III)TFA、SalenNi~(III)TFA催化剂。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vis)以及热重(TG-DTG)测试分析,对比配体的测试结果,证实了五种不同金属配合物成功合成。对合成的SalenMX催化剂进行CO_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催化性能测试,产物聚碳酸酯(PPC)通过FT-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TG-DTG进行分析表征。同时探讨不同温度下SalenCo~(III)Cl、SalenCr~(III)Cl、SalenCo~(III)TFA和SalenCr~(III)TFA催化CO_2与PO共聚产物PPC的PO转化率、产物选择性以及催化效率。测试结果表明,SalenCo~(III)TFA/PPNTFA催化体系在反应温度为25℃、2.5 MPa CO_2压力条件下,TOF值高达6.59×10~3 g/mol·h,PO转化率为98.06%,产物选择性为92.36%。以SalenCo~(III)TFA为催化剂,探讨了聚合温度、CO_2压力、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以及助催剂种类的改变对CO_2与PO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5℃、Cat=[SalenCo~(III)TFA]:[PPNTFA]:[PO]=1:1:1000、CO_2压力为2.5MPa的条件下反应12小时催化效果最好,得到产物PPC的TOF值高达6.95×10~3 g/mol·h,PO转化率为99.56%,产物选择性为96.32%。得到的产物PPC处理后进行FT-IR、~1H NMR、~(13)C NMR、热重以及凝胶色谱(GPC)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PPC的碳酸酯链节含量为98.31%,说明聚合物中基本不含聚醚链段。产物的区域选择性为93.6%,热重分析表明聚合物PPC具有较高的分解温度,可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常规加工而无需考虑热分解问题。通过GPC测试,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M_n=6700~7100 g/mol,分子量分布PDI=1.2~1.8。通过考察CO_2与PO、3-氯-1,2-环氧丙烷和苯基环氧乙烷的共聚反应过程,结果发现PO反应的催化活性最好,TOF_(PPC)值高达6.95×10~3 g/mol·h,PO总转化率高达99.56%,产物选择性为96.32%。3-氯-1,2-环氧丙烷和苯基环氧乙烷与CO_2反应无聚合产物产生。反应底物的分子前线轨道分析讨论得到:PO的HOMO和LUMO轨道能级差与3-氯-1,2-环氧丙烷相比较小,HOMO-LUMO带隙越小,分子越容易被激发,催化效果越好。从空间位阻、电子效应以及物质的刚性方面考虑,PO的空间位阻较小且环氧丙烷作为供电子体也增强了反应底物的反应活性,因此PO的催化活性更好。对SalenCo~(III)TFA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反应机理推断分析,初步断定反应机理可分为链引发阶段、链增长阶段以及链终止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论文参考文献

[1].夏力,王文珍,李磊磊,樊维,韩薇莉.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的Salen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韩微莉.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3].韩微莉,王文珍,蔺伟.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催化剂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17

[4].李佳佳,周宇杰,程瑞华,刘柏平.SalenCo~(Ⅲ)CN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7

[5].魏人建,张兴宏,杜滨阳,范志强.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极性”端环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共聚[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2013

[6].牛永盛,张万喜,庞烜,陈学思,姚卫国.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交替共聚催化剂的最新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

[7].田杰生,王金泉,杜亚,何良年.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的共聚反应[J].化学进展.2006

[8].张敏,陈立班,秦刚,李卓美.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催化剂[J].化学通报.2002

[9].郭锦棠,孙经武,张颖萍,高峰,王新英.稀土络合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的共聚反应[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

[10].杨淑英,陈立班.二氧化碳、环氧化物和环状酸酐的叁元催化共聚[J].催化学报.1992

标签:;  ;  ;  ;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论文-夏力,王文珍,李磊磊,樊维,韩薇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