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90年代后半期,中国知识界一大批学者重提自由主义话题,欲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反思、研究、倡导,在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中重新审视自由思想的精神和价值,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在自由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得与失。从20世纪初西方自由主义学说传入中国起,一直到当代,人们对自由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们对自由的思考在中国近现代价值观的转型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运动的践行者、思想者,对“自由”以及自由主义,一方面有着他个人独特的思考,另一方面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近代化的运动中遭遇的共同的困境。在理解什么是自由、在梳理自由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民族独立自决之间孰轻孰重,他总的认为,自由的含义趋向于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为所欲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充分的自由,尤其是近代则是自由到了“一盘散沙”;个人有充分的自由,而国家和民族却是缺乏自由自主,因此主张首先要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个人自由应有所节制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换取国家和民族的自主自决。全面挖掘他的自由思想以及深入剖析其内在的困境,对于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功效性发挥,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本文的前言部分,主要是介绍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简析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的前夜,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状况呈现出的一个纷杂和交糅的状态,既有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延续,也涌现出一股学习西方先进的新潮。 第三部分,以中国古代“理”与“势”这一对哲学概念,来探讨西方自由主义学说中国近代困顿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因素。 第四部分,详细阐述孙中山的自由思想,包括对“自由”的思考和解释上的游离与背叛;关于中国人是否有自由的判断;对两种自由——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思辨中而进行的无奈选择以及分析其中的思想缘由。 第五部分,进一步探讨孙中山自由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第六部分,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