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填荷载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侧填荷载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山区大量高等级公路的修建,为了满足公路较高的线形标准要求,适应多山地区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高填深挖路基不断增加。而高填方地区一般为地势低洼的地带,为了满足排水的要求,这些路段常修建高填方涵洞。在高填方涵洞增多的同时,国内外关于高填方构筑物结构和地基的设计与计算理论至今尚不完善,导致涵洞病害不断发生,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在这些病害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地基处理不当造成的。传统的设计方法认为地基和基础的刚度越大,基础底面越宽,上部构造物就越安全。而实际上涵洞的工作状态刚好相反,建筑在软基上的涵洞为了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多采用桩基础,经调研发现凡是在软基上采用桩基础的涵洞工程现已全面遭到破坏。事实上,对于埋置于高填方下的涵洞,高填土相当于使涵洞基础具有埋深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另外,对涵洞结构进行设计时多采用传统的荷载结构设计法,将涵洞结构与土体分离开来单独设计,没有考虑涵洞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高填方涵洞在施工期间或填土完成后即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开裂破坏,增加了加固维修费用,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忽视涵侧填土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效应。目前为止,研究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理论并不统一,有关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已经提出了二十多种计算公式,根据不同的理论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而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提出当埋置深度大于0.5m时,对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应进行修正,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指出当埋置深度大于3m时对桥涵地基承载力应考虑修正,埋置深度从天然地面算起,不同规范对不同的埋置深度起算标准不同。本文整理分析用于高填方涵洞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理论,详细阐述其中经典的计算方法,介绍了计算原理、适用条件和局限性。从理论上推导涵侧填土对采用整体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然后结合基底土体的受力特点,进行受力分析,构建求解采用分离式基础涵洞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分析涵侧填土对采用分离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提高效应。设计并完成高填方涵洞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模型试验。针对分离式基础和整体式基础,设计了不同涵侧填土高度时的粉质粘土地基受荷变形直到破坏的全过程,分析极限承载力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为涵侧填土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提高规律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1.涵侧填土作为旁压荷载增加了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使涵洞地基承载力显著提高。对粉质粘土来说,涵侧填土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速率并非可以无限增长,而是先增加后减少,当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地基承载力便趋于某一常量而不再增加。2.对于分离式基础涵洞基础的埋置深度可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对于整体式基础的高填方涵洞的埋置深度可从基础底面算起。3.用常用公式和规范确定临界高度内地基承载力时,不仅要考虑计算公式的选取,还应考虑不同试验方法所提供的计算参数的影响。传统的涵洞设计多使用荷载结构法,很难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特性,涵洞、地基和填土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共同体,实际上载涵洞与周围土体的交界面上既应该考虑静力平衡条件的满足还应考虑变形协调条件的满足,因此在分析涵洞结构受力和位移变形时应该考虑涵土共同作用来满足涵洞结构的优化设计。本文假设土体为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数值分析了涵侧和涵顶填土施工中考虑涵土共同作用的盖板涵盖板与涵身铰结和刚结两种状态的结构受力情况;同时隧道仰拱对结构受力有明显的完善作用,尝试将涵洞底板设置成仰拱形式,模拟底板为仰拱形式时涵洞的盖板与涵身处于铰结和刚结两种状态的结构受力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本文假设底板不采用仰拱设置,模拟并分析了盖板和涵身采用铰结和刚结方式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结果显示采用刚结形式可使盖板的跨中弯矩数值显著减小,同时上部填土使盖板两端的负弯矩传给涵洞下部结构,显著完善涵洞结构的受力;选取刚结形式的涵洞底板跨中弯矩稍稍大于铰结时的数值,也有效减小了两端弯矩;刚结时除涵侧填土时涵身的中部弯矩为负值以外,其他时期涵身均承受正弯矩。所以盖板刚结可以使涵身的受力得到改善,更符合结构稳定和安全的要求。2.本文考虑底板选择仰拱设置,模拟并分析了盖板和涵身采用铰结和刚结方式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结果表明无论盖板和涵身采用铰结还是刚结的连接方式,底板设置仰拱状态下涵洞的所受的静力和位移变形情况非常类似于不设置仰拱时的受力大小和变形方式,唯一区别是刚结状态下仰拱的设置会比较显著地影响底板跨中的弯矩。3.文中假设盖板和涵身处于铰结状态,底板选择仰拱设置,模拟并分析了底板设置仰拱和非仰拱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结果表明无论底板采用仰拱还是非仰拱,涵洞盖板的受力基本没有变化;仰拱主要对底板的受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跨中弯矩大约降低了30%,端部弯矩的减小幅度也达到10%;对于涵洞本身来说,设置仰拱的弯矩数值要小于不设置仰拱的情况,虽然负弯矩在填土初期的存在会影响结构的安全,但是填土的增加会弥补此种受力状态的不足,所以得出仰拱的设置可有效改善盖板铰结涵洞结构的受力。4.本文考虑盖板和涵身处于刚结状态,底板选择仰拱设置,模拟并分析了底板设置仰拱和非仰拱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结果表明无论底板采用仰拱还是非仰拱,都不太影响涵洞盖板的受力,两种情况下的弯矩图比较类似;仰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底板的受力和变形,其中跨中弯矩大约降低了20%,端部弯矩也减小了8%;考虑到涵身的受力,设置仰拱时所承受的正弯矩数值要小于不设置仰拱的情形,虽然负弯矩的存在会影响结构的稳定,但其存在时间短暂数值也较小,而且填土的增加也会缩小此差别,因此认为仰拱的设置可显著提高盖板刚结涵洞结构的受力。

论文目录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涵洞的构成
  • 1.1.2 涵洞的类型
  • 1.1.3 高填方涵洞
  • 1.1.4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1.2.2 梅耶霍夫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1.2.3 汉森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1.2.4 栾茂田非均质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1.2.5 濮家骝离心模型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1.3 涵洞地基处理
  • 1.4 涵洞结构优化设计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研究
  • 2.1 概述
  • 2.2 不同规范中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2.2.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2.2.2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中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2.2.3 对规范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思考
  • 2.3 基础埋深对地基极限承载力提高作用的理论推导
  • 2.3.1 地基承载力的理论确定方法
  • 2.3.2 基础埋深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提高作用
  • 2.3.3 涵侧填土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
  • 2.4 考虑涵侧填土的分离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
  • 2.4.1 概述
  • 2.4.2 考虑涵侧填土的分离式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2.4.3 涵侧填土对分离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
  • 2.4.4 算例
  • 2.5 沉降验算
  • 2.6 小结
  • 第3章 分离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模型试验
  • 3.1 概述
  • 3.2 模型试验设计理论
  • 3.2.1 模型的定义
  • 3.2.2 模型试验理论及特点
  • 3.2.3 相似理论
  • 3.2.4 模型试验的步骤
  • 3.3 分离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模型设计方案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设计
  • 3.3.3 试验设备
  • 3.3.4 试验步骤
  • 3.3.5 加载程序
  • 3.3.6 数据整理
  • 3.3.7 试验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整体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模型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设计
  • 4.3 试验装置
  • 4.4 试验步骤及加荷程序
  • 4.5 数据整理
  • 4.6 试验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考虑涵土共同作用的结构优化研究
  • 5.1 结构分析方法简介
  • 5.1.1 传统荷载结构设计法
  • 5.1.2 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分析法
  • 5.2 涵土结构共同作用原理及数值分析
  • 5.3 考虑涵土共同作用的结构优化
  • 5.3.1 涵洞盖板连接方式的基本假设
  • 5.3.2 盖板涵的盖板铰结和刚结受力特性对比分析
  • 5.3.3 底板为仰拱形式盖板铰结和刚结受力特性对比分析
  • 5.3.4 仰拱形式底板对盖板铰结涵洞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5.3.5 仰拱形式底板对盖板刚结涵洞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高填方涵洞处理方法[J]. 技术与市场 2020(04)
    • [2].浅谈高填方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J]. 四川水泥 2020(04)
    • [3].浅谈高填方土石方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J]. 四川建材 2020(05)
    • [4].高填方涵洞结构荷载控制方式分析[J]. 交通世界 2020(17)
    • [5].高填方土体沉降监测系统[J]. 四川建筑 2020(04)
    • [6].高填方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梁场地基处理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18)
    • [7].某高填方砂堤位移较大段加固方案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04)
    • [8].超高填方和拦渣坝变形监测技术[J]. 山西建筑 2015(15)
    • [9].复杂深部位移曲线的变形特征分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6(02)
    • [10].降雨对沟谷状黄土高填方地基增湿影响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20(05)
    • [11].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及确定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2)
    • [12].山区斜坡高填方挡墙设计研究[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04)
    • [13].高铁站前广场高填方施工技术研究[J]. 低碳世界 2019(05)
    • [14].高填方涵洞地基的处理技术分析[J]. 江西建材 2015(15)
    • [15].高填方地基的蠕变沉降计算方法[J]. 岩土力学 2015(S1)
    • [16].探讨公路高填方滑坡处治技术[J]. 企业技术开发 2014(11)
    • [17].高填方涵洞土体压力分析[J]. 山西建筑 2014(21)
    • [18].高速公路高填方涵洞加筋桥减载施工法[J]. 低温建筑技术 2014(06)
    • [19].高速公路高填方涵洞加筋减载设计方法介绍[J]. 公路交通技术 2014(05)
    • [20].山区公路高填方涵洞的设计问题[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3(01)
    • [21].仁赤高速高填方涵洞设计与常见问题处治[J]. 山西建筑 2012(14)
    • [22].高填方涵洞结构型式优化设计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10)
    • [23].浅析提高铁路高填方涵洞稳定性的措施[J]. 科技风 2010(06)
    • [24].浅析路基高填方病害及控制措施[J]. 硅谷 2009(01)
    • [25].综合测试方法在高填方强夯地基处理效果检测中的应用[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7)
    • [26].水洛变电站高填方地基沉降特征研究[J]. 路基工程 2020(03)
    • [27].机场高填方工程土基下沉防治措施研究[J]. 价值工程 2019(19)
    • [28].黄土高填方工程监测信息可视化[J]. 系统仿真学报 2017(12)
    • [29].基于固结理论的黄土高填方的文献综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13)
    • [30].高填方工程监测信息化集成技术研究[J]. 工程勘察 2018(08)

    标签:;  ;  ;  ;  ;  

    侧填荷载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