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镇中心小学744412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广开思路,开发有效设施的多种功能。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转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结合学生自身家庭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各种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实践告诉我们,把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等,也有做农活、捕鱼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并给予关注,给学生做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从中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发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2.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这样既使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有了深入的理解,又体验到了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了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的目的。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传说”是生成“课程资源”的一个亮点。乡村学生生活纯朴真实,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
五、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关知识为原则来设计。另外,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多表扬,少批评,树立学生自信心。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胜任感,应该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差生学习起来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语文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要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意课内的辅导;讲课时注意观察他们;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批改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这样的持之以恒,他们会逐渐形成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提高了全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3.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小学生想知道的知识太多太多,教师只要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教师再适当点拨,学生那种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便显现了出来。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来了,语文素养也随之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