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获取区域尺度地下结构的4D图像是探索地震物理预测、研究大陆动力学的重要途径。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但因为震源定位存在较大误差,故主要用于研究全球性大尺度问题,在研究区域性问题时分辨率常常显得不足。传统的深部结构探测,通常使用大当量炸药为震源,不环保且成本较高,难以在城市地区开展研究;又因采取流动地震测线的接收方式,覆盖区域有限,无法用来获取4D图像。对此不足,如果能做到小当量人工震源激发,区域地震台网(阵)远距离也能探测到信号,这将为地球科学建立研究地下的技术平台。本论文围绕2004年至2007年中国地震局联合众多单位在首都圈地区开展的多次人工地震实验,以采集到的首都圈固定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数据为基础资料,从震源的激发、接收、数据处理和应用等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小当量人工震源探测区域性深部结构及其演化的可行性。炸药是陆地上使用时间最久、用途最广的震源。利用小药量的震源激发,能否获得较大范围的探测尺度是地球物理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论文利用10-25kg炸药量的陆地井下激发实验研究了小当量炸药的探测范围。结果表明25kg炸药的激发能量相当于ML0.69天然地震,最远接收台的探测距离却超过200km,穿透深度约40km,振幅仅1.6nm。可识别Pg,Pm和Pc震相。此外,10-25kg炸药激发的波形具有相似性,可构成一定精度的重复地震。而利用三次大小炮联合实验计算出的振幅比和药量比关系,可用来提高小当量炸药的检测距离。综合分析得出:在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下可以选择小当量炸药作为区域性震源,但炸药激发效果的可控性不高,重复性有限,应用潜力有限。气枪是海洋地震勘探使用最广的震源,将气枪移植到陆地,需对其激发特性和激发效果进行分析。论文研究了6000-8000inch3的陆地水库气枪的探测距离、可重复性和影响因素等特征。结果表明气枪单次激发能量仅等同于1.4-1.6kg的炸药,但因为水中激发的地震波能量转换率比陆地炸药高10倍左右,激发产生的震级却相当于ML0.5-0.6的天然地震。单次激发信号可传播120km,采用信号叠加技术后185km长的流动测线和近400km处的固定地震台可清晰记录到Pg,Pc,PmP,Pn,Sg,SmS,Sn等震相,穿透深度可至上地幔顶部。分析还表明:气枪具有环保、经济、较高可操作性和高度可重复性(相关系数平均值大于0.96)的特点,是较理想的区域性研究震源,而且激发效果容易控制,通过增加气枪容量和沉放深度的方式就可以有效提高气枪的探测范围。区域地震台网是人工震源主动探测地下结构、研究地下介质物性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并充分利用固定地震台网对4D地震学研究意义重大。为了研究台网对短周期微弱信号(1-20Hz)的检测能力,论文通过分析首都圈固定地震台网2000多条噪声数据,得出基岩台的背景噪声平均水平低于沉积层台约13dB。台址的好坏可以根据对某一次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大小来比较,2006年朝鲜地下核试验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波形记录经1-5Hz滤波后,台网中的18个基岩台可以清晰辨认核爆破产生的P波或Lg波,研究表明背景噪音较小的台站通常也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而通过台网的基岩台计算得到的朝鲜核试验震级和NEIC计算的震级结果相同,表明基岩台的记录是真实可靠的。因此一些较好的基岩台可在4D地震学研究中重点研究,发挥其重要作用。首都圈的大城市都建在沉积层上,研究沉积层区地震波激发、传播和衰减特征对开展城市区域的地下结构成像至关重要。研究发现2570inch3的气枪在渤海激发,区域地震台网可在近100km处检测到波速为1.7-1.8km/s的强震相,但P波的传播距离仅为21km。8000inch3水库气枪激发的P波在沉积层区传播距离也不超过30km。研究还表明沉积层会从波形、噪声、信噪比和衰减等各方面较严重地影响深部探测的结果。根据人工地震实验和天然地震的衰减规律,引入半衰距离的概念来表征衰减的快慢,得出地震波在浅部沉积层的半衰距离为几十米,远远低于基岩的几公里。地震波的衰减并非线性变化,因此人工地震波的检测距离存在一定的突变性。S波分裂可以为地震预测探索实践提供可靠的物理途径。论文对水库气枪实验数据进行S波分裂分析,发现气枪激发可以产生S波(Sg和SmS)。S波来自于气枪激发的P波在液-固界面的转化,S波能量较强,叠加后和ML1.6天然地震相当。对布置在燕山隆起带的流动地震台的气枪信号进行S波分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W和NNE向,偏振方向和区域断裂的性质密切相关。气枪是高度可重复性人工震源,利用气枪定点激发和定点接收有可能精确获取S波分裂参数,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可应用于地震的物理预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美地球深部探测工作进展与对比[J]. 地质通报 2020(04)
- [2].开展深部探测工程要发挥群体性优势[J]. 科技导报 2015(16)
- [3].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成果通过鉴定[J]. 地质装备 2016(05)
- [4].我国成立地球深部探测中心 致力于发展深部探测技术[J]. 企业技术开发 2015(19)
- [5].入地中国梦——揭秘中国深部探测计划[J]. 科学新闻 2013(12)
- [6].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之深部探测[J]. 地球 2013(03)
- [7].我国计划用20年完成第一轮地球深部探测[J]. 地质装备 2013(03)
- [8].精益求精,力争地球深部探测的跨越式发展[J]. 科技导报 2011(08)
- [9].地球深部探测计划——超万米钻探[J]. 黄金科学技术 2011(05)
- [10].我国深部探测研究取得重要发现[J]. 地球学报 2010(02)
- [11].地球深部探测国际发展与我国现状综述[J]. 地质学报 2010(06)
- [12].我国深部探测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J]. 地质装备 2010(05)
- [13].科学家董树文表示我国深部探测具有后发优势[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3(12)
- [14].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与国际同步[J]. 地球学报 2013(01)
- [15].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取得重大进展[J]. 地质装备 2013(01)
- [16].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重大进展[J]. 地质装备 2012(03)
- [17].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全面展开[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1(10)
- [18].我国深部探测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0(07)
- [19].Ron Clowes:SinoProbe,全球深部探测领军者[J]. 科学新闻 2014(20)
- [20].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进展综述[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12)
- [21].我国步入深部探测大国行列[J]. 地质装备 2012(04)
- [22].对华南矿产资源深部探测若干问题的探讨——以若干超大型矿床深部找矿突破为例[J]. 中国地质 2016(05)
- [23].地心密码[J]. 科学新闻 2013(12)
- [24].地球深部探测 减轻地质灾害[J]. 科技视界 2011(12)
- [25].聚力创新,提高地震深部探测的分辨和精度[J].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8)
- [26].我国深部探测获重要发现[J]. 地质与资源 2011(03)
- [27].锂能源金属矿产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找矿方向[J].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1)
- [28].给世界讲地下的故事——专访SinoProbe首席科学家董树文[J]. 科学新闻 2013(12)
- [29].胶东地区深部探测成果与展望[J]. 山东国土资源 2019(07)
- [30].深部探测专项中首个超过2000m深的钻探工程完成[J]. 地质装备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