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十七年论文-姜凯丽,王敏

文革前十七年论文-姜凯丽,王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革前十七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影院,迪化市,电影放映单位,乌鲁木齐市

文革前十七年论文文献综述

姜凯丽,王敏[1](2016)在《“十七年”与“文革”时期乌鲁木齐市电影院的建设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院在时代文化语境和地方文化语境的结合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成为承载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空间形式之一。中国电影院即是电影媒介机制同中国本土文化及现代性实践复杂互动和互相建构的产物。"(1)"十七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1949至1966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放映在这一阶段承担着特殊的政治功能,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电影院,既包含现代意义上的由售票厅、观众厅、机房等组成的标准化城市电影院,还包括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俱乐部、露天影院、(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汉文)》期刊2016年02期)

金丹[2](2016)在《印史碎片——建国至“文革”十七年的扬州篆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二十世纪中叶的扬州印坛,主要是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也就是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这"十七年"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是当代篆刻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扬州篆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十年代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六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以蔡易庵、孙龙父和桑宝松为代表的扬州篆刻家群体,他们已然成为扬州当代印坛(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6年01期)

李家富,陈俐[3](2015)在《“十七年”和“文革”传统诗歌“死亡”解读——以李季、闻捷的诗歌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时代大语境"革命化"、"英雄化"的渗透及影响,"讲故事"、"塑造典型"成了"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传统诗阵营中"诗歌戏剧化"最集中的价值体现。但事实上,当代传统诗歌在如何诗化现实生活的问题上,走进了极"左"文艺路线的死胡同,最终把诗的文体模糊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戏剧化。由于当代传统诗歌创作的历史性走偏,中国当代诗歌体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17期)

卢云峰[4](2014)在《“十七年”女性文学与“文革”女性文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乏善可陈,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文革"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关于性别的体验与表述在整体疏离中仍然有着潜在的表现和认同,一些女作家在万马齐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写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诗人张烨、灰娃、周陲、赵哲、柳溪等。应尽可能勾勒出这两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全貌,在有限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展"辑佚"工作,"这才是一种既不失思想文化的超前性又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学术选择。"(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旺[5](2013)在《“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中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是十七年文学重要的创作潮流,它以其典范作家作品的产生构成了1949年后中国文学的一份传统。在故事结构、人物类型、叙述手法方面,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对"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中的同类小说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3年02期)

张鸿声[6](2013)在《空间的意义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北京”——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旧北京的文学,当代文学中"新北京"的空间叙述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来对旧京传统性标志性建筑空间的书写,被新的城市景观描述所代替。其间所体现的,是新旧城市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一很显然,文学中的空间叙述,和作者对于叙事对象的认知和想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创作,老舍的北京叙述和沈从文、郁达夫等人就有着极大的差异——老舍的"北京"极少涉及天坛、北海、陶然亭、钓鱼台等这些皇权与文人化的空间,他指向的总是与胡同、四合院等传统社区相关的场景。这是因为,(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3年04期)

张鸿声[7](2012)在《“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城市工业题材创作——兼谈沪、京、津等地工人作家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当代中国的工业化想象,与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现代性普遍价值,与大工业的、技术主义的谱系均密切相关。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中国城市特性由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所规定,引发了城市工业题材的创作热潮。这一情形,与当时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高度结合,形成同构关系。作品中工业与技术作为对生活各领域的主导逻辑,与政治属性结合,人的工业生产属性与社会的工业化逻辑被极大凸现。政治意义与伦理意义,都被"技术化"或"生产化"了。由于"工业题材"创作是一种政治体制,也产生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特殊的"工人作家群"。(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张鸿声[8](2011)在《十七年与“文革”城市文学中的工业伦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新的社会精英出现的基础,其实是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带来的新的阶层秩序的产生。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左翼"政治精英产生的主要基础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传统结构的破坏。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精英的产生就不再依赖于农村的社会结构体,而取决于工业化(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1年03期)

赵锦[9](2011)在《“十七年”及“文革”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小说,总体看来是延续了解放区文学和政治密切联系的新传统,小说日益变得意识形态化。本文通过探讨这个时期小说与极左政治的关系,可以看出,家庭伦理观也往往显示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依附性,体现着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互相渗透。(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刘磊[10](2011)在《延续与反拨——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关系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年的文坛上,新时期文学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复杂存在。对其时限、性质及与五四文学乃至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关系的界定一直未有定论,尤其是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有人称新时期文学是对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断裂甚至反叛,亦有人指出其应是一种对文革二元论的隐性回归。本文试图采取相对客观的态度,立足于文学的真实,对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关系作一梳理与探讨。(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文革前十七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二十世纪中叶的扬州印坛,主要是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也就是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这"十七年"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是当代篆刻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扬州篆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十年代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六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以蔡易庵、孙龙父和桑宝松为代表的扬州篆刻家群体,他们已然成为扬州当代印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革前十七年论文参考文献

[1].姜凯丽,王敏.“十七年”与“文革”时期乌鲁木齐市电影院的建设与发展[J].新疆艺术(汉文).2016

[2].金丹.印史碎片——建国至“文革”十七年的扬州篆刻[J].中国书法.2016

[3].李家富,陈俐.“十七年”和“文革”传统诗歌“死亡”解读——以李季、闻捷的诗歌创作为例[J].文教资料.2015

[4].卢云峰.“十七年”女性文学与“文革”女性文学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

[5].李旺.“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中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传统[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3

[6].张鸿声.空间的意义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北京”——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J].文艺争鸣.2013

[7].张鸿声.“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城市工业题材创作——兼谈沪、京、津等地工人作家群[J].社会科学.2012

[8].张鸿声.十七年与“文革”城市文学中的工业伦理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

[9].赵锦.“十七年”及“文革”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

[10].刘磊.延续与反拨——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关系之我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标签:;  ;  ;  ;  

文革前十七年论文-姜凯丽,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