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是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首轮补贴到期的背景下,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有关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目的是欲从制度创新入手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后续政策落实机制并综合考虑了后续政策实施所需的外部环境,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需要有相关理论作指导。针对解决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便为我国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现行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法规应当调整。提出了一些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及配套政策落实的新设想与方法,存在与现行法规政策不衔接、不匹配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对现有制度的调整,建立切合实际、完备的后续政策法规体系,以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发展。第三、首次提出了构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框架。以规范化和制度化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现行政策为基础,营造注重效益共享的退耕还林工程激励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增强退耕还林工程投资动力,以区域划分为基础选择最有效的退耕还林工程对象,分类制定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助政策和后续产业扶持政策是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现实选择。研究表明,主体享有由法律认可和保护的独立权利是主体独立性的根本体现,进而是激发主体最大效率、杜绝寻租行为、规范工程运行的根本保障。第四、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关键是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从新的视角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运营目标的多元性、效益的外部性、退耕还林工程后林木资产配置市场机制调节的软弱性,理清了退耕还林工程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关注的侧重点,得出了培育后续产业维护经营主体利益、调动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是后续政策关键的结论。第五、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重点是合理确定退耕还林工程区域。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以及耕地资源的特点,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确定土地对某种用途是否适合及适宜程度。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退耕可能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改变土地用途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应采取的对策。第六、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难点是确立投资标准。从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及地方政府的成本和效益入手,针对现行政策缺乏在不同地域范围的投资标准、存在不公平和难操作的具体问题,提出后续政策必须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分区域具体投资标准数据库,这既是客观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效果的依据,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关键环节。一项制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分配结构直接决定其实施效果。第七、制度保障是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形成与实施的前提。全面系统地从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制定和实施两个领域探讨后续政策体系的形成与落实机制,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形成必须由多主体参与的基本结论。研究提出了后续产业扶持政策、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消除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不利因素的制度优化策略。第八、必须建立个人信用约束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经营者内在信用责任制度,形成信誉与风险约束。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经营主体的信用登记制度,强化法律监督与制裁效力,健全市场与社会对退耕还林工程主体的外在信用约束,最终建立信誉与风险约束条件下的内在控制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第九、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必须由行政代理向经济代理为主转变的总体思路。借助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外部性的内部化和国家对退耕还生态林的“林权”收购制度等手段,有效保障退耕农户的现实权益和长远权益,达到协调退耕还林工程各个利益主体的理性思维,从而使各自的行为结果同政策设计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4 研究基本框架
  • 2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 2.1 公共产品理论及行政补偿
  • 2.2 外部效益理论与环境公平理论
  • 2.3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理论
  • 2.4 经济政策学及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公共政策理论
  • 2.6 供求均衡原理及耗散结构的理论
  • 3 我国现行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的评价
  • 3.1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历程
  • 3.2 退耕还林工程目标设立及政策规定
  • 3.2.1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目标
  • 3.2.2 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体系
  • 3.3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评价的主要内容
  • 3.3.1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目标评价及案例
  • 3.3.2 退耕还林工程主体政策评价
  • 3.3.3 退耕还林工程投入政策评价
  • 3.3.4 退耕还林工程法律法规体系评价
  • 3.3.5 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安全影响的评价
  • 4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探讨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退耕还林工程主体政策问题
  • 4.1.2 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问题
  • 4.1.3 退耕还林工程的产权政策问题
  • 4.1.4 后续产业政策问题
  • 4.1.5 配套政策落实问题
  • 4.2 政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 4.2.1 制度设定存在缺陷
  • 4.2.2 多重委托代理绩效受损
  • 4.2.3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产权冲突
  • 4.2.4 稳定农民收入的制度缺失
  • 5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的启示
  • 5.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状况
  • 5.1.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及运行政策
  • 5.1.2 国外公益林产权制度
  • 5.2 中外退耕还林工程的比较
  • 5.2.1 经济发展水平和目的不同
  • 5.2.2 面临的问题和意义不同
  • 5.3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启示
  • 5.3.1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政策特征
  • 5.3.2 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启示
  • 6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的构建
  • 6.1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框架
  • 6.1.1 建立不同主体效益共享的退耕还林工程激励政策
  • 6.1.2 完善退耕还林工程投资补贴政策
  • 6.1.3 建立可流转的退耕林(地)产权制度
  • 6.1.4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性保险制度
  • 6.1.5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扶持政策
  • 6.1.6 继续实施荒山荒地造林的扶持政策
  • 6.2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优化策略
  • 6.2.1 由行政代理向经济代理为主转变
  • 6.2.2 引入价格机制完善后续政策
  • 6.2.3 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外部性的内部化
  • 6.2.4 兼顾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
  • 6.2.5 确定合理的退耕还林工程补贴标准
  • 6.2.6 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源与退耕还林工程良性互动
  • 6.3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评价与改进机制
  • 6.3.1 评价思路与框架的创新
  • 6.3.2 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6.3.3 评价指标体系功能及政策改进
  • 7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
  • 7.1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形成机制
  • 7.1.1 中央财政资金形成渠道的探索
  • 7.1.2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 7.2 创新配套资金分配机制
  • 7.2.1 基本口粮田建设资金使用策略
  • 7.2.2 农村能源建设实施项目管理
  • 7.2.3 生态移民的资金投入以稳得住不回流为底线
  • 7.3 完善成果巩固机制
  • 7.3.1 壮大乡村林业经济
  • 7.3.2 优化退耕还林工程地区产业结构
  • 7.3.3 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
  • 7.3.4 注重制度创新保障农民权益
  • 7.3.5 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和生态文明意识
  • 8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
  • 8.1 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 8.2 法律是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 8.2.1 完善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筹措的相关法规
  • 8.2.2 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保障
  • 8.3 营造风险约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监督环境
  • 8.3.1 建立信用与风险约束机制
  • 8.3.2 内在机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 8.3.3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投资标准数据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基本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论文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贵州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 现代园艺 2017(02)
    • [2].近15年黄土丘陵区退耕农户特征变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6)
    • [3].石家庄市困难退耕农户的成因调查及解决对策[J]. 河北林业科技 2015(01)
    • [4].黄土高原退耕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以甘肃会宁县为例[J]. 中国沙漠 2020(01)
    • [5].试论困难退耕农户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13(26)
    • [6].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问题研究——基于退耕农户机会成本视角的动态博弈模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7].政府监督和农户决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因素分析——基于24省2120户退耕农户的调查结果[J]. 林业经济 2014(03)
    • [8].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农户调查报告[J]. 河南林业科技 2010(04)
    • [9].西部退耕农户林种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为例[J]. 林业经济 2014(12)
    • [10].河北环京津地区退耕初步调查[J]. 林业资源管理 2010(02)
    • [11].吴起县退耕农户生活状况调查报告[J].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1)
    • [12].退耕农户劳动力流动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 2013(03)
    • [13].挖掘工程本身经济潜力 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J]. 中国林业 2008(09)
    • [14].陕北小流域退耕农户剖面特征的土地利用决策响应[J]. 生态科学 2020(03)
    • [15].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商都县为例[J]. 林业经济 2014(11)
    • [16].环首都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调查[J]. 林业资源管理 2013(04)
    • [17].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 现代园艺 2016(02)
    • [18].退耕还林对甘肃省灵台县退耕农户家庭收支结构的影响[J]. 甘肃林业科技 2012(03)
    • [19].劳动负效用视角下的退耕农户决策行为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 2011(06)
    • [20].对丹江口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J]. 湖北林业科技 2008(04)
    • [21].退耕农户生态建设意愿与行为分析——基于安塞和米脂的调研数据[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4)
    • [22].简讯[J]. 中国林业 2008(05)
    • [23].退耕还林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基于陕西省志丹县退耕农户的随机前沿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3(09)
    • [24].凤凰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考[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04)
    • [25].退耕还林政策交替期退耕农户土地利用意愿研究——基于制度约束的影响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8)
    • [26].四川省退耕还林调查报告[J]. 四川林勘设计 2008(01)
    • [27].毕节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实践与探讨[J]. 毕节学院学报 2013(03)
    • [28].房县退耕还林困难地区贫困原因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09)
    • [29].动态[J]. 紫光阁 2012(11)
    • [30].浅谈师宗县退耕还林问题[J]. 商业经济 2011(23)

    标签:;  ;  ;  ;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