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场地,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地震动反应
动力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于一帆,王会娟,王平,许书雅,郭海涛[1](2019)在《黄土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及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甘肃平凉大寨乡典型黄土塬地质构造为研究背景,以大型振动台试验方法获得的原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加速度响应特征、频谱和反应谱变化,揭示了该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特性,结合数值仿真模拟方法,对比了该黄土场地在单一地震荷载和累计地震荷载作用下加速度响应特征和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场地峰值加速度(PGA)和PGA放大系数与高程呈正相关性,PGA放大系数随地震动强度增大呈递减趋势;随着高程的增大,该黄土场地卓越频率缓慢向低频方向移动,卓越频率与输入地震动强度呈现负相关性;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增加,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和特征周期先增加后减小,地震动强度增大时,特征周期向长周期方向偏移,幅值成倍增大;多烈度累计荷载作用对黄土场地的PGA放大系数影响较小,对水平位移的影响较为明显,抗震设计时应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黎卓勤,翟少磊,王建军[2](2019)在《基于浅埋隧道不同埋深下动力响应及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Midas-GTS NX有限元数值软件模拟隧道模型,针对不同埋深隧道已支护衬砌,建立模型并模拟动力响应规律,以及衬砌主要特征点变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对模型施加动力荷载后,围岩的位移值急剧变化,且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便快速进行衰减,剧烈的围岩位移波动加剧了对隧道已支护衬砌破坏。不同埋深的隧道模型,显示各特征点的位移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其中衬砌模型的不同节点振动速度与爆破点的距离成反比,且在振动发生0.01s左右处振速最大。同时,增加隧道模型埋深,则模型各节点的振速与埋深成反比。整体上看,爆破振动发生后,模型各节点振动规律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10期)
梅慧浩,冷伍明,聂如松,李亚峰[3](2019)在《粗粒土的动力行为特征及永久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粗粒土填料开展动叁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围压、轴向动应力作用下粗粒土的轴向永久应变发展规律.依据安定理论和累积应变速率随累积塑性应变的变化趋势,对粗粒土试样的永久变形行为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考虑应力状态及动荷载次数的永久变形预测模型,并给出了不同动力行为类型的参数取值范围.结果表明:轴向应变速率随累积应变的变化规律可作为划分粗粒土动力行为类型的依据;粗粒土试样的受力状态(围压、动应力幅值)对永久应变速率的影响显着;可用幂函数来描述粗粒土永久变形随动荷载的累积特性,函数参数可反映围压和动应力幅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粗粒土填料变形响应特性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高建敏,郭毅,郭宇[4](2019)在《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对轮轨系统的动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开展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对高速轮轨系统的动力学影响研究,分析不同程度的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对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路基的不均匀冻胀变形会加剧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对行车安全性和乘车舒适性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易引起较强的轨道结构振动,进而影响轨道结构的长期服役性能;随着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波长的减小和冻胀变形幅值的增大,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垂向振动动力学指标均出现增大趋势,研究发现应重点关注波长20 m以内的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及其幅值的增大;对于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较严重地段,可通过适当降低车辆的运行速度,以有效降低轮轨系统的动态相互作用,从而减小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对高速行车安全性的影响,但是,限速措施对于改善高速乘车舒适性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建新[5](2019)在《PX装置用二甲苯塔底泵转子动力特性分析及热变形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PX装置属化纤关键原料装置之一芳烃联合装置,二甲苯塔底泵为PX装置核心输送装备,运行状况十分恶劣,介质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其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如张德胜等研究了高压多级离心泵转子系统不平衡响应特性,对转子系统不平衡质量位置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孙兴华等针对离心泵输水运转,并加载滑动轴承油膜、口环和级间密封等影响因素时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9年16期)
孙昱,张炜超,任浩,孙军杰,张创军[6](2019)在《黄土动力塑性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室内动叁轴试验结果,得到了黄土的含水量、孔隙比、试验振次、固结应力比等关键参量对黄土震陷变形的影响特性;通过对黄土震陷的时程曲线进行分析,描绘了黄土在发生塑性变形过程时的发展规律;在原状非饱和黄土的残余变形定量研究中对黄土震陷的几个基本参数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不同含水量下原状非饱和黄土震陷残余应变数学模型的建立,并对黄土体塑性破坏的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杨帆,何文浩,葛万明[7](2019)在《高海拔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地震荷载作用下残余变形叁维动力响应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地震荷载对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稳定性的影响,选择7. 14级地震,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建立数值模型,分别对坝体和心墙的残余变形和坝顶中心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模量系数下的心墙残余变形和不同坝区库水位下的坝体残余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坝体和心墙残余变形在垂向上体现最为明显,对总体残余变形的影响分别为61. 09%和47. 89%;地震发生后2. 1~12 s时间范围内坝体震荡最剧烈;随着模量系数的增加,坝轴线残余变形逐渐减小,残余变形分布由V型逐渐变成直线;随着库水位升高,坝轴线上残余变形在X方向逐渐减小,在Y方向和Z方向上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白洁,巨能攀,张成强,卢向涛[8](2019)在《苗尾水电站赵子坪岸坡变形失稳的地下水动力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库水位变动是诱发库岸边坡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为探究库水位变动下倾倒变形岩体破坏后形成的堆积体斜坡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以云南澜沧江的苗尾水电站赵子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和勘探确定了滑坡形态和坡体结构特征;再结合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滑坡在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变形失稳机制,并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法对其失稳机制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赵子坪岸坡为原始倾倒岩体变形破坏后上部强倾倒岩体沿着折断面发生滑动而形成的堆积体斜坡,内部呈层状堆积的片石表明其还保留了部分倾倒岩体的结构特征。水库蓄水后,由于松散的倾倒堆积体为库水渗入坡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下水位随库水位升高而快速升高,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而滑坡阻滑段有效应力减小,从而造成稳定性降低,滑坡易沿着由倾倒折断面演化而成的基覆界面发生滑动破坏。(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王立娜,朱占元,王子玉,李琼林[9](2019)在《多年冻土区列车行驶路基动力响应及永久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9-01开本:异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标准书号:978-7-112-22390-9【内容简介】本书以青藏铁路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区路基在气候变化和列车荷载共同作用下的长期服役性能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青藏铁路列车荷载下冻土、融土的动力变形特性、列车荷载下路基振动反应和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力永久变形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全书共分为6章,包括:绪论、列车荷载下青藏铁路冻(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沈阳,冯世进,郑奇腾,史嘉梁,常纪昀[10](2019)在《考虑衬垫布置型式的平原型填埋场动力响应与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填埋法是我国垃圾的主要处置手段,衬垫系统是垃圾填埋场的重要部分。衬垫界面的动力剪切强度较低,在地震作用下填埋场极易沿衬垫界面发生整体失稳破坏。首先建立了界面动力模型和垃圾土黏弹性动力本构,考虑光面衬垫和糙面衬垫的差异性,建立了四种不同衬垫布置形式平原型填埋场动力分析模型,研究衬垫布置形式对平原型填埋场动力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衬垫布置形式对平原型填埋场顶部的动力响应与变形影响不大,采用糙面衬垫布置形式能够大幅减小平原型填埋场底部位置的永久变形,有利于提升填埋场的动力稳定性,对平原型填埋场衬垫系统的抗震设计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3期)
动力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Midas-GTS NX有限元数值软件模拟隧道模型,针对不同埋深隧道已支护衬砌,建立模型并模拟动力响应规律,以及衬砌主要特征点变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对模型施加动力荷载后,围岩的位移值急剧变化,且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便快速进行衰减,剧烈的围岩位移波动加剧了对隧道已支护衬砌破坏。不同埋深的隧道模型,显示各特征点的位移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其中衬砌模型的不同节点振动速度与爆破点的距离成反比,且在振动发生0.01s左右处振速最大。同时,增加隧道模型埋深,则模型各节点的振速与埋深成反比。整体上看,爆破振动发生后,模型各节点振动规律大体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于一帆,王会娟,王平,许书雅,郭海涛.黄土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及变形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2].黎卓勤,翟少磊,王建军.基于浅埋隧道不同埋深下动力响应及变形研究[J].公路.2019
[3].梅慧浩,冷伍明,聂如松,李亚峰.粗粒土的动力行为特征及永久变形特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高建敏,郭毅,郭宇.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冻胀变形对轮轨系统的动力影响研究[J].铁道学报.2019
[5].刘建新.PX装置用二甲苯塔底泵转子动力特性分析及热变形预测[J].中国设备工程.2019
[6].孙昱,张炜超,任浩,孙军杰,张创军.黄土动力塑性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定量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7].杨帆,何文浩,葛万明.高海拔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地震荷载作用下残余变形叁维动力响应数值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
[8].白洁,巨能攀,张成强,卢向涛.苗尾水电站赵子坪岸坡变形失稳的地下水动力作用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9].王立娜,朱占元,王子玉,李琼林.多年冻土区列车行驶路基动力响应及永久变形[J].岩土力学.2019
[10].沈阳,冯世进,郑奇腾,史嘉梁,常纪昀.考虑衬垫布置型式的平原型填埋场动力响应与变形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