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聚酰亚胺基高介电常数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作者: 谢曙辉
导师: 徐志康,朱宝库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介电常数,介电损耗,钛酸钡,多壁碳纳米管,改性,介电常数模型,偶联,溶胶凝胶法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介电常数的易加工材料。聚酰亚胺作为一种良好聚合物基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常被用作介电材料,但介电常数低。基于聚酰亚胺可以与其它粒子有良好的复合、相容性,本论文采用聚酰亚胺与高介电的无机粒子复合,研究具有良好加工性、耐热性、重量轻的高介电常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研究中,采用前体溶液共混和原位聚合的方法,分别将钛酸钡(BaTiO3)、Li和Ti改性NiO(LTNO)、多壁碳纳米管(MWNTs)以及BaTiO3-MWNTs与聚酰亚胺复合制备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以提高聚酰亚胺的介电常数,考察了各种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特别是介电性能与结构的关系,并对各体系的介电性能进行了理论拟合。 对于聚酰亚胺/BaTiO3体系,将偶联剂改性的BaTiO3加入到聚酰亚胺基体中制备成聚酰亚胺/BaTiO3复合膜,考察了BaTiO3粒子的体积分数、大小、填充方式、偶联剂的用量和种类、制备方法、温度和频率对介电性能的影响。发现通过对BaTiO3粒子进行偶联剂表面改性、增加粒子的粒径、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和双模式填充法都可以增加复合膜的介电常数。而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随粒子的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当BaTiO3的体积分数为0.5时,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可达35,介电损耗只有0.082,而且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和损耗具有温度和频率不敏感性。经过偶联剂表面处理的BaTiO3粒子可以很均匀地分散在聚酰亚胺基体中,从而增加复合膜的热稳定性。 对于聚酰亚胺/LTNO体系,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高介电常数的LTNO粒子,粒子的高介电常数来源于它的双层结构。将LTNO粒子与聚酰胺酸共混并亚胺化后可制备聚酰亚胺/LTNO复合膜,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但介电常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当采用Li摩尔含量为0.3的Li-03粒子作为填料时,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可达570,介电损耗为1.2(体积分数为0.4)。但介电常数和损耗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程度增大,特别是在粒子的体积分数较大时。通过增加Li的含量或减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材料介电性质的一般原理
§1.2 聚合物基介电材料的种类与特点
§1.2.1 单一聚合物介电材料
§1.2.2 聚合物/聚合物介电材料介电材料
§1.2.3 聚合物/无机介电材料
§1.2.3.1 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的介电模型
§1.2.3.2 高介电常数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
§1.3 聚酰亚胺类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
§1.3.1 聚酰亚胺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简述
§1.3.2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1.4 聚酰亚胺介电材料
§1.4.1 聚酰亚胺纳米泡沫材料
§1.4.2 聚酰亚胺/硅低介电杂化材料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2.1 课题的立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原料的纯化
§3.2.1 均苯四甲酸酐(PMDA)的纯化
§3.2.2 4,4-二氨基二笨醚(ODA)的纯化
§3.2.3 N,N-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精制
§3.2.4 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TPS)和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纯化
§3.3 聚酰胺酸的制备、无机粒子的制备与改性
§3.3.1 聚酰胺酸(PAA)的合成
§3.3.2 BaTiO_3粒子的改性方法
§3.3.3 Li、Ti改性氧化镍(LTNO)的制备
§3.3.4 纳米碳管(MWNTs)的处理
§3.4 聚酰亚胺/无机复合膜的制备
§3.4.1 聚酰亚胺/BaTiO_3复合膜的制备
§3.4.2 聚酰亚胺/LTNO复合膜的制备
§3.4.3 聚酰亚胺/碳纳米管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3.4.4 聚酰亚胺/BaTiO_3/碳纳米管三相复合材料膜的制备
§3.5 结构与性能表征
§3.5.1 FT-IR分析
§3.5.2 XRD分析
§3.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5.4 扫描电镜(SEM)分析
§3.5.5 原子力显微镜(AFM)
§3.5.6 热失重(TGA)分析
§3.5.7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3.5.8 粘度与沉降实验
§3.5.9 吸光度测量
§3.5.10 力学分析
§3.5.11 介电性能测试
§3.5.12 电导率
第四章 聚酰亚胺/BaTiO3复合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BaTiO_3粒子的结构与性质
§4.2.1 BaTiO_3粒子的化学结构
§4.2.2 改性前后的XPS分析
§4.2.3 改性粒子悬浮体的粘度分析
§4.2.4 改性粒子的沉降试验
§4.3 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4.3.1 复合膜的FT-IR分析
§4.3.2 复合膜的XRD分析
§4.3.3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4.3.4 聚酰亚胺/BaTiO_3复合膜的形貌与BaTiO_3粒子的分布
§4.4 聚酰亚胺/BaTiO_3复合膜介电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4.4.1 BaTiO_3的体积分数和频率的影响
§4.4.2 温度的影响
§4.4.3 偶联剂种类的影响
§4.4.4 偶联剂用量的影响
§4.4.5 制备方法
§4.4.6 BaTiO_3粒子大小
§4.4.7 不同的填充方式
§4.5 小结
第五章 聚酰亚胺/LTNO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LTNO粒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5.3 LTNO粒子的结构与性质特点
§5.4 PI/LTNO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5.4.1 PI/LTNO复合材科的结构和形态
§5.4.2 PI/LTNO复个膜的热性能
§5.5 PI/LTNO复合膜的介电性能和导电性能
§5.5.1 LTNO的含量和电场频率对复合膜介电性能的影响
§5.5.2 温度的影响
§5.5.3 LTNO中Li含量对复合膜介电性能的影响
§5.5.4 LTNO中Ti含量对复合膜的介电性能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聚酰亚胺/MWNTs纳米复合材料以及聚酰亚胺/BaTiO_3/MWNTs三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
§6.1 引言
§6.2 聚酰亚胺/MWNT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6.2.1 聚酰亚胺/MWNT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6.2.2 聚酰亚胺/MWNTs纳米复合膜的形态
§6.2.3 聚酰亚胺/MWNTs纳米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6.2.4 聚酰亚胺/MWNTs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6.2.5 聚酰亚胺/MWNTs纳米复合膜的介电和导电性能
§6.3 聚酰亚胺/碳纳米管/BaTiO_3三相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6.3.1 聚酰亚胺/碳纳米管/BaTiO_3三相复合材料的形貌
§6.3.2 聚酰亚胺/碳纳米管/BaTiO_3三相复合膜的热稳定性能
§6.3.3 聚酰亚胺/碳纳米管/BaTiO_3三相复合膜的介电和电性能
§6.4 小结
第七章 聚酰亚胺/BaTiO_3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分析
§7.1 引言
§7.2 计算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的基本模型
§7.3 计算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的经验模型
§7.4 计算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的改进模型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5-10
参考文献
- [1].高介电常数聚芳醚酮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刘晓.吉林大学2011
- [2].高介电常数材料的二维结构预测及物性研究[D]. 宋婷婷.重庆大学2017
- [3].基于PVDF的全有机介电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D]. 李蕊.武汉理工大学2010
- [4].高介电聚合物基钛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谢礼源.上海交通大学2014
- [5].聚乙烯纳米铝复合电介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兴溢.上海交通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功能性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战佳宇.北京化工大学2009
- [2].聚酰亚胺/氮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家俊.浙江大学2001
- [3].高介电常数材料的制备及电学性能研究[D]. 邢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
- [4].无机纳米—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介电性及耐电晕老化机理研究[D]. 张沛红.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 [5].聚酰亚胺超细纤维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 刘洁宇.吉林大学2007
标签:聚酰亚胺论文; 复合材料论文; 介电性能论文; 介电常数论文; 介电损耗论文; 钛酸钡论文; 多壁碳纳米管论文; 改性论文; 介电常数模型论文; 偶联论文; 溶胶凝胶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