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莲藕食品的加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卞旭芸[1](2021)在《不同水生蔬菜淀粉的理化性质及加工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窦亚丽,董春枝,彭强辉,刘雅军,林威[2](2021)在《利用稳定塘处理莲藕加工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稳定塘处理莲藕加工废水工艺的可行性,以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莲藕加工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藕田的自净能力开展稳定塘处理莲藕加工废水的中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塘对去除莲藕加工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都有显着效果。利用周边生态资源和藕田的净化作用,通过优化后可实现COD 224kg、氨氮28kg、总磷2.8kg的日处理能力,基本可消纳公司内部每日产生的污染物。
张春洁[3](2020)在《海藻酸钠复合褐变抑制剂涂膜对鲜切莲藕的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莲藕口感脆爽、营养丰富、产量大,适宜加工成鲜切产品。鲜切加工可以保持莲藕的风味及新鲜度,但切分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具体表现为呼吸速率提高、切割面褐变、硬度下降及风味恶化等,同时更易受微生物侵染而加速腐败,导致鲜切莲藕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降低,其中褐变和微生物腐败是导致鲜切莲藕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究鲜切莲藕的褐变和微生物控制技术及其相关机制,对于提高鲜切莲藕食用安全性及延长货架期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提高莲藕食用品质,延长货架期,从理论和实践生产方面为鲜切莲藕的贮藏运输提供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选用的3种涂膜剂海藻酸钠(SA)、亚麻籽胶、壳聚糖和4种褐变抑制剂L-半胱氨酸(L-cys)、柠檬酸(CA)、草酸、L-精氨酸对鲜切莲藕褐变和微生物腐败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海藻酸钠、L-半胱氨酸和柠檬酸保鲜效果较好,适宜用于延缓鲜切莲藕冷藏期间的品质劣变。响应面优化试验筛选出鲜切莲藕复合涂膜保鲜的最佳组合为0.5%SA+0.27%L-cys+0.76%CA。采用此复合涂膜组合对鲜切莲藕进行处理,4℃下贮藏12天,鲜切莲藕色差值△E为1.86,藕片切面洁白,褐变程度低,TVC为5.43 lg(CFU/g),未超过安全限值6.0 lg(CFU/g),保鲜效果良好。2、研究了海藻酸钠复合L-半胱氨酸和柠檬酸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冷藏期间品质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切莲藕中的酚类物质主要有多巴、没食子酸和儿茶酚,分别占总可溶性酚的52.35%、12.11%、22.05%,这三种酚均可作为鲜切莲藕酶促褐变的底物,多巴同时也是黑色素合成的前体物质,表明鲜切莲藕具有很强的褐变潜质。海藻酸钠复合L-半胱氨酸和柠檬酸涂膜处理显着抑制了鲜切莲藕冷藏期间色差值△E、还原糖和TA含量的上升,延缓了白度L*值、p H值、SSC、As A和脂肪酸含量的下降,维持较低的总可溶性酚含量;与对照相比,复合涂膜处理还抑制了PAL、POD、PLD、脂肪酶和LOX活性而提高了SOD、CAT和APX活性,降低了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从而减少了氧化产物MDA和蛋白质羰基的积累及DNA的氧化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复合L-半胱氨酸和柠檬酸涂膜处理能有效延缓鲜切莲藕褐变和品质劣变,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鲜切莲藕酚类物质的合成,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鲜切莲藕体内的氧化应激环境,减少脂肪酸、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损伤,从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代谢,延长鲜切莲藕的货架期。3、鲜切莲藕样品在4℃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快速增长。贮藏14天时,对照组菌落总数达到7.13 lg(CFU/g),显着超出标准安全限值6.0 lg(CFU/g)。不同保鲜处理组对鲜切莲藕微生物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复合涂膜处理的效果最好,贮藏14天时菌落总数为5.45 lg(CFU/g)。菌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鲜切莲藕表面细菌菌群主要分布于8个菌属:木霉菌属(Streptophyta)、未分类-细菌(Unclassified-Bacter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杜擀氏菌属(Duganella)、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和欧文氏菌属(Erwinia)。第0天时,第一优势菌属为木霉菌属,约74.4%,未分类-细菌也相对较多,占22.84%。贮藏第14天时,对照组中假单胞菌属从0.32%迅速增长至66.68%,成为优势菌属,表明假单胞菌可能是鲜切莲藕的主要腐败菌;杜擀氏菌属、紫色杆菌属也有所上升,超过1%;木霉菌属和未分类-细菌丰度急剧下降。不同处理对鲜切莲藕菌群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SA和CC处理可有效抑制假单胞菌、杜擀氏菌属和紫色杆菌属的生长,但对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和欧文氏菌属的抑制作用较弱。海藻酸钠复合L-半胱氨酸和柠檬酸涂膜处理维持了鲜切莲藕菌群结构稳定性,同时对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杜擀氏菌属、紫色杆菌属和欧文氏菌属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表明复合涂膜处理能有效延缓鲜切莲藕微生物腐败,维持其良好的食用安全性。
闵二虎[4](2020)在《速冻藕夹鱼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藕夹方便食品的开发是莲藕食品工业化的需要,也是传统美食传承与保护的需要。藕夹作为中国传统油炸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特点而深得消费者喜爱。本研究针对传统藕夹食品存在吸油率高、藕片褐变、夹馅脂肪含量高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开发了以鲢鱼肉糜为夹馅原料的速冻藕夹鱼糜产品。以此来迎合现代人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也为莲藕产品深加工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迎合了消费者对低脂食品所需,选用鲢鱼鱼肉糜作为藕夹夹馅原料,主要围绕新鲜鲢鱼成熟过程中pH值、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的变化,以及斩拌工艺和调制配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鲢鱼在0℃自然成熟4 h后进行制糜,品质最佳;根据工业化生产需要,对比了手工和机械斩拌对鱼糜品质的影响,得出最佳工业化鱼糜制备条件:机械斩拌转速为1800 r/min、斩拌时间90 s,该条件下鱼糜的持水性为79.3%;以黏结性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试验得出鱼糜夹馅的调制料添加量为:鲢鱼糜100 g中添加魔芋胶0.15%、食盐2.0%、鸡蛋清15%、复合磷酸盐0.4%、葱姜汁10%、植物油脂5%、味精1.5%。探讨了添加物对藕夹面糊油炸后的脆性、吸油率和抗老化性的影响,试验得出:100 g低筋面粉中加食盐2.5%,全蛋液20%,水120 mL,无铝泡打粉0.8%,甲基纤维素(MC)2%,单甘酯0.6%。按照此配方制得的面糊能够有效改善藕夹油炸后表面糊的脆性和降低油炸糊吸油率对冻藏条件下表层淀粉糊的老化控制有利。围绕藕夹加工过程中不同添加剂对藕片褐变的影响,得出最佳藕片护色条件为0.2%柠檬酸水溶液中100℃热烫20 s;采用蒸煮熟化后油炸的创新制作工艺,对面糊吸油率进行研究,得出挂糊前的蒸煮工艺对降低面糊吸油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吸油率为21.3%,较传统工艺下降了 6.9%;并对蒸煮工艺样品鱼糜馅料菌落总数进行测定,试样测得:样品菌落总数检测的三个稀释度培养计数均为0,报道结果为<3 cfu/g。对比传统工艺样品鱼糜馅料菌落总数检测结果为260 cfu/g,相差接近两个数量级。以保水率和感官评价为主要参考指标,围绕加工过程的速冻关键工艺及冻结后产品在商业化冻藏温度下(-18℃)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试验得出:-30℃条件产品冻结效果较好,藕夹鱼糜的保水率为98.7%;对冻结后的产品分别采用微波解冻、空气自然解冻、蒸煮解冻、油炸回热解冻,结果表明:采用油炸回热解冻的藕夹鱼糜产品质量最好,推荐食用前的解冻条件为60 s/150℃;其次选择为微波解冻;在-18℃贮藏条件下,产品酸价和过氧化值保持一定速率上升,冻藏280天时产品的安全性指标过氧化值远低于GB 19295-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的规定要求。根据产品工业化生产需要,结合本研究内容,编制了《速冻藕夹鱼糜》企业标准。
周施俊[5](2020)在《农村产业融合案例研究 ——以MN农贸食品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为了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地政府依据地区优势特点,积极探索产业融合不同模式。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优惠,加大宣传力度等各种方式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等产业融合主体。本文以湖北省汉川市MN农贸有限公司为主要案例对象,研究产业融合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模式。利用调研一手资料和数据,结合交易费用、比较优势、协同效应理论对该公司开展的产业融合实践进行剖析,分析产业融合的运营模式,以及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在产业融合中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对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描述MN公司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介绍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从地理位置、公司基本情况、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概况以及产业融合基本模式进行阐述。MN公司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以及生产莲藕的自然条件。当地种植莲藕的历史悠久,同时又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自身发展要求、农民扩宽销售渠道要求等综合条件,使MN公司选择“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该发展模式中,总公司负责莲藕初加工以及销售,基地负责规模化种植为公司提供加工原料,合作社负责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沟通协调,公司通过合作社收购农户莲藕原料。在产业融合过程中,MN公司为了分工明确突出各自优势,发挥各自特点,还通过成立分公司等形式促进产业融合主体之间各自分工协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本文着重分析了产业融合的效益:(1)经济效益:农户生产成本和风险降低,合作社盈利稳步上升,公司经营收入提升;(2)社会效益:促进地区农业技术的提升,合作社发展公益事业,提供当地就业岗位,稳定农村劳动力;(3)生态效益: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公司提升资源利用率,基地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发现产业融合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足,产品销售与市场扩展受限;公司难以留住青年人才,公司管理制度及人才培育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够,农户与公司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农民的生计难以转型;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社缺乏相应人才。本文根据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公司管理中制定明确晋升制度,协调相关人员利益;农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各环节;建立健全合作社机制,促进合作社持续发展;多方面联合推动,加深产业融合的程度;实行新媒体联合宣传,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张浪,雷华平,张辉,刘鹏,王玲娟[6](2020)在《香芋粉喷雾干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香芋资源极为丰富,但开发程度远不及山药、甘薯、马铃薯等,所以对香芋加工工艺的研究对其潜在价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烫漂温度、烫漂时间、进风温度、进料速度及料液浓度对香芋粉喷雾干燥的影响。试验确定了香芋粉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为:55℃烫漂10 min、进风温度为180℃、进料速度50m L/min、料液浓度为0. 1 g/m L。
肖南,银秋玲,刘艳珍,蔡桂华[7](2019)在《贺州市2种水生类蔬菜营养成分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贺州市种植的2种水生类蔬菜(莲藕和马蹄)为试材,了解其营养成分。[方法]利用化学方法和仪器分析监测水分、蛋白质、淀粉、总膳食纤维、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鹅塘栗木莲藕含水量最低,为75.86%,而淀粉含量最高,为17.64%。莲藕的总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高于马蹄,其中鹅塘栗木莲藕的总膳食纤维最高,为3.67%。氨基酸分析显示,莲藕氨基酸含量高于马蹄,鄂莲8号氨基酸含量最高,为15.48 mg/g。元素分析显示,鄂莲9号和鹅塘栗木莲藕含有Se,分别为2.6和3.9μg/kg。[结论]贺州市种植的鹅塘栗木莲藕和中山粉蹄更具加工价值。
李娟,葛斌权,许雪儿,尹仁文,鲁振杰,胡卫成,陈阳,冯芾,余培斌,陈正行[8](2019)在《基于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的全藕汁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利用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对莲藕进行超微粉碎,采用无硫护色剂对莲藕进行护色,并选用复配稳定剂以提高全藕汁产品的悬浮稳定性,进而制备得到口感好的全藕汁产品。实验结果表明,当无硫护色剂选择0. 6%柠檬酸、0. 6%抗坏血酸和0. 06%半胱氨酸复配时,护色时间为10 min,所得的全藕汁亮度值最高L*值为91. 6。当高压微通道粉碎压力为60 MPa,粉碎次数2次时,所制备的全藕汁平均粒径可达10μm左右。当黄原胶的添加量为0. 12%、CMC-Na为0. 12%和果胶为0. 04%时,全藕汁的稳定系数为0. 874且悬浮稳定性最好。
何登基[9](2018)在《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工艺的研发》文中提出莲藕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日常食用较多的水生蔬菜,口感脆嫩、营养价值丰富。但莲藕的上市时间比较集中,易发生变色与霉变现象而失去商品价值与营养价值,导致市场上新鲜莲藕原料具有时间局限性。目前市场上莲藕产品多以藕粉、藕片腌制品、藕汁饮料等为主,限制了莲藕产品的多样性。为提高莲藕产品的多样性和推进莲藕产业化进程,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莲藕产品是本研究的重点。实验以新鲜莲藕为试验材料,对莲藕护色、榨汁、淀粉糖化等多种处理后,通过乳酸菌发酵处理,调配莲藕汁发酵液,获得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最佳制作工艺参数。通过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体外抗氧化试验和动物试验,探索性研究了莲藕汁发酵饮料的益生功能价值。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相关法规、标准,制定了“乳酸菌发酵藕汁饮料”的产品标准,为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莲藕汁清汁制作工艺的研究: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酸、抗坏血酸、EDTA-2Na三种护色剂结合热烫工艺对去皮莲藕片进行护色处理,结果表明0.2%的柠檬酸热烫处理20 s可以有效阻止莲藕的褐变;通过对温度、pH值、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莲藕汁淀粉酶解工艺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温度75℃,pH 6.5,淀粉酶添加量为140 U/mL的条件下,酶解处理120 min,莲藕汁中还原糖含量达到趋于稳定。(2)莲藕汁发酵及调味工艺的研究:乳酸菌发酵莲藕汁的工艺中,研究发现复合乳酸菌中112:V3:Y41=4%:5%:3%时,乳酸菌发酵莲藕汁的效果最佳;比较了混合乳酸菌添加量、氮源、发酵温度以及发酵时间对莲藕汁发酵产物—乳酸含量影响结果,结果显示混合乳酸菌5%的添加比例时,添加0.8%分离大豆蛋白,发酵温度39℃,发酵16 h,莲藕汁发酵液乳酸含量趋于稳定且口感风味优良;使用木糖醇、柠檬酸、甜蜜素对莲藕汁发酵液进行调味,结果显示当添加2.2%木糖醇,0.28%柠檬,0.028%甜蜜素时,莲藕汁乳酸饮料的感官评分较高,可达到92分;通过GC-MS技术对莲藕汁发酵液与莲藕汁清汁(酶解)进行风味检测,结果显示莲藕汁发酵液中香气成分由20种上升至42种,风味物质中脂类、烃类、酮类以及醚类物质含量增加,乳酸菌发酵能够赋予莲藕汁更好的风味。(3)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稳定性的研究:通过添加复合稳定剂结合均质处理降低饮料的沉淀率,试验结果显示添加0.07%海藻酸钠,0.07%CMC-2Na,0.05%黄原胶,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沉淀率最低;对比不同条件下活菌型莲藕汁乳酸饮料中微生物含量与感官品质,结果显示活菌型饮料在低温(0-4℃)条件下保藏货架期可以达到8天,乳酸菌活菌数保持在106CFU/ml以上;添加0.07%海藻酸钠,0.07%CMC-2Na,0.03%黄原胶,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沉淀率最低,饮料结构保持稳定状态且无明显沉淀;对比不同温度下两种杀菌方式的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保存效果,结果显示,90℃条件处理5min可以使非活菌型莲藕汁乳酸饮料的低温保存时间达到35天,更好的保证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色泽、风味、口感等感官品质。(4)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功能性研究:莲藕汁经乳酸菌发酵后,发酵液抗氧化能力增强;90℃条件杀菌处理5min可以有效地保留非活菌型饮料的抗氧化能力;对比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生榨藕汁饮料(升纤)及乳酸菌饮料(奔跑)对动物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对小鼠失衡的肠道菌群恢复效果更佳,提高肠道内总SCFAs含量,提高大鼠食物利用率至14.07%,减少大鼠对食物中脂肪的摄入,降低血脂含量与AI,维持大鼠血糖含量稳定,同时对大鼠的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肝脏的损伤,且与生榨藕汁饮料与乳酸菌饮料(奔跑)呈显着性差异(P<0.05)。(5)“乳酸菌发酵藕汁饮料”产品标准制定。
王炎文[10](2018)在《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荷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古代人民重要的食材之一。荷花优美,荷叶翠绿,莲蓬娇人可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诸多的价值和功能被开发出来,从简单的食材到文化的象征,逐渐成为我国人民所热爱的对象。荷在长期的种植栽培过程中,产生了灿烂的荷文化。荷文化的不断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荷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火热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生态游乘势而上,荷文化资源也依靠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成为众多地区旅游开发的焦点。然而,我国的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荷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程度尚浅、同质化现象严峻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荷文化资源,尤其是各历史阶段所诞生的荷文化,并结合地方特色,提出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首先,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史料为线索,梳理荷之特性,包括形态特性与别名、品种类型与分类、生态习性与种植等。在把握荷植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对荷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荷文化发展在历史的坐标下大致经历了起始—渐盛—兴盛—衰落—再度繁荣的五个历史阶段,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荷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并在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领域中拓展开来,呈现出新的活力。其次,本文将荷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强调荷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将荷文化的表现形式总结为五个方面:君子文化、廉洁文化、爱情文化、吉祥文化、宗教文化。同时对荷文化资源的概念及特点做出界定,认为荷文化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特点。此外,本文还提出荷文化资源具有艺术审美、康体保健、科普教育三个方面的旅游开发价值,并以此作为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再次,本文对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进行阐释,认为当前我国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体现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但是,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仍然存在表现形式单一,开发层次低,宣传营销及品牌塑造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原则和对策,包括“做大”荷文化馆、“做精”荷文化节等。最后,以南京市浦口区西埂莲乡为个案,分析其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升级的路径,为荷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二、莲藕食品的加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莲藕食品的加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利用稳定塘处理莲藕加工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
1.1 生产工艺 |
1.2 水量水质分析 |
1.2.1 水量分析 |
1.2.2 水质分析 |
2 设计思路及工艺说明 |
2.1 设计思路 |
2.2 工艺说明 |
4 结果与分析 |
5 结束语 |
(3)海藻酸钠复合褐变抑制剂涂膜对鲜切莲藕的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莲藕简介 |
1.2 鲜切果蔬发展现状 |
1.3 鲜切莲藕褐变的可能机制 |
1.4 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4.1 物理保鲜 |
1.4.2 化学保鲜 |
1.4.3 生物保鲜 |
1.4.4 综合保鲜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藻酸钠复合褐变抑制剂涂膜对鲜切莲藕保鲜效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鲜切莲藕贮藏前后外观的影响 |
2.2.2 不同保鲜剂单独处理对鲜切莲藕色泽影响 |
2.2.3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色泽和菌落总数的影响 |
2.2.4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
2.2.5 响应面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2.2.6 验证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海藻酸钠复合褐变抑制剂涂膜对鲜切莲藕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感官的影响 |
3.2.2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色泽的影响 |
3.2.3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可溶性固形物(SSC)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2.4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可滴定酸(TA)含量和pH的影响 |
3.2.5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影响 |
3.2.6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3.2.7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游离酚(FP)含量的影响 |
3.2.8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
3.2.9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氧化酶(APX)活性的影响 |
3.2.10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单脂肪酸(FA)含量的影响 |
3.2.11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磷脂酶D(PLD)、脂肪酶、脂肪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12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 |
3.2.13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DNA降解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海藻酸钠复合褐变抑制剂对鲜切莲藕菌落总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菌落总数的影响 |
4.2.2 PCR扩增结果 |
4.2.3 Alpha多样性分析 |
4.2.4 聚类和主成分分析 |
4.2.5 OTU Venn图分析 |
4.2.6 菌落组成分析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速冻藕夹鱼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 |
1.1.1 我国淡水鱼资源及加工利用现状 |
1.1.2 鱼糜加工现状 |
1.1.3 我国莲藕深加工的现状 |
1.1.4 藕夹产品 |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鱼糜夹馅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鱼肉采集 |
2.3.2 鱼糜制备 |
2.3.3 鱼糜配方优化 |
2.3.4 鱼肉成熟过程中pH值测定 |
2.3.5 鱼肉成熟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2.3.6 鱼肉成熟过程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
2.3.7 鱼糜馅粘结性测定 |
2.3.8 生鱼糜馅持水性的测定 |
2.3.9 熟制鱼糜感官评价 |
2.3.10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鱼肉成熟时间的确定 |
2.4.2 鱼糜制备方法及工艺条件确定 |
2.4.3 添加不同食用胶对熟制鱼糜馅黏结性比较 |
2.4.4 食盐添加量对熟制鱼糜馅感官性能及黏结性比较 |
2.4.5 鸡蛋清添加量对熟制鱼糜馅黏结性比较 |
2.4.6 复合磷酸盐添加量对熟制鱼糜馅黏结性的影响 |
2.4.7 熟制鱼糜夹馅配方的优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藕夹挂糊配方的确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油炸藕夹鱼糜的制备 |
3.3.2 面糊油炸后脆性的评价 |
3.3.3 面糊油炸后吸油率的测定 |
3.3.4 面糊油炸后抗老化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添加物对面糊油炸脆性的影响 |
3.4.2 添加物对面糊油炸后吸油率的影响 |
3.4.3 添加物对面糊油炸后老化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藕夹鱼糜产品加工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藕夹的加工工艺流程 |
4.3.2 基本配方 |
4.3.3 藕夹加工的操作要点 |
4.3.4 藕片褐变度的检测 |
4.3.5 藕片护色剂优化 |
4.3.6 油炸工艺参数确定 |
4.3.7 藕夹鱼糜产品感官评分表 |
4.3.8 粘结性测定 |
4.3.9 蒸煮工艺对藕夹面糊吸油率及馅料菌落总数影响 |
4.3.10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藕片护色剂选择 |
4.4.2 护色剂结合热烫混合护色对藕片褐变度的影响 |
4.4.3 油炸参数的确定 |
4.4.4 蒸煮工艺对藕夹面糊吸油率及馅料菌落总数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速冻加工及产品的冻藏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冻结方法确定 |
5.3.2 解冻方法的确定 |
5.3.3 保水率测定 |
5.3.4 感官评定方法 |
5.3.5 藕夹鱼糜产品贮藏过程中稳定性的评价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冻结温度和解冻方法对藕夹鱼糜质量影响 |
5.4.2 冻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及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藕夹鱼糜产品标准制定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农村产业融合案例研究 ——以MN农贸食品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 |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农业龙头企业 |
二、农村产业融合 |
三、农业产业链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交易费用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协同效应理论 |
第二章 MN公司产业融合现状及推动因素研究 |
第一节 MN公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一、汉川市的地理区位及经济发展情况 |
二、MN公司的基本情况 |
三、公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
四、公司产业融合模式 |
第二节 公司产业融合推动因素分析 |
一、市场需求变化 |
二、农民扩宽销售渠道要求 |
三、政府政策扶持 |
四、公司自身发展要求 |
第三章 产业融合管理与利益联结机制 |
第一节 管理机制 |
一、公司管理机制 |
二、合作社管理机制 |
第二节 利益联结机制 |
一、签约收购 |
二、土地流转 |
三、提供专业服务 |
四、优先用工 |
第四章 产业融合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经济效益分析 |
一、农户生产成本和风险降低 |
二、合作社盈利稳步上升 |
三、公司经营收入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
一、公司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地区农业技术的提升 |
二、合作社发展公益事业 |
三、提供当地就业岗位,稳定农村劳动力 |
第三节 生态效益分析 |
一、农户合理使用化学品改善生态环境 |
二、公司提升资源利用率 |
三、基地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五章 产业融合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公司在产业融合中面临问题 |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足 |
二、管理制度及人才培育机制还不完善 |
三、产业融合程度不够 |
第二节 农户在产业融合中面临问题 |
一、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 |
二、农民的生计难以转型 |
第三节 合作社在产业融合中面临问题 |
一、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二、合作社缺乏相应人才 |
第四节 对策建议 |
一、公司管理中制定明确晋升制度,协调相关人员利益 |
二、农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各环节 |
三、建立健全合作社机制,促进合作社持续发展 |
四、多方面联合推动,加深产业融合的程度 |
五、实行新媒体联合宣传,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香芋粉喷雾干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和材料 |
1.2 工艺流程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优化 |
1.3.2 产物质量评价 |
1.3.2. 1 固形物含量的测定取50 m L小烧杯,称重m1。 |
1.3.2. 2 堆积密度测定取50 m L量筒,称重m3。 |
1.3.2. 3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烫漂温度对香芋粉品质的影响 |
2.2 烫漂时间对香芋粉品质的影响 |
2.3 进风温度对香芋粉品质的影响 |
2.4 料液浓度对香芋粉品质的影响 |
2.5 进料速度对香芋粉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7)贺州市2种水生类蔬菜营养成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样品前处理。 |
1.3.2 检测指标。 |
1.3.3 元素分析。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成分比较 |
2.2 氨基酸含量分析 |
2.3 元素分析 |
3 结论 |
(8)基于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的全藕汁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料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全藕汁制备 |
1.3.1. 1 预处理 |
1.3.1. 2 护色 |
1.3.1. 3 打浆和调味 |
1.3.1. 4 高压微通道粉碎 |
1.3.2 全藕汁粒径测定 |
1.3.3 全藕汁色泽测定 |
1.3.4 全藕汁稳定性实验 |
1.3.4. 1 稳定系数的测定 |
1.3.4. 2 离心沉淀率的测定 |
1.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全藕汁无硫护色实验 |
2.1.1 全藕汁无硫护色单因素实验 |
2.1.2 全藕汁无硫护色正交试验 |
2.2 高压微通道粉碎压力和次数对全藕汁平均粒径的影响 |
2.3 不同复合稳定剂对全藕汁稳定性的影响 |
2.3.1 全藕汁稳定性单因素实验 |
2.3.2 全藕汁稳定性正交试验 |
3 结论 |
(9)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工艺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莲藕及莲藕产品 |
1.1.1 莲藕的简介 |
1.1.2 莲藕的价值 |
1.1.3 莲藕食品的发展现状 |
1.2 乳酸菌及产品的研究 |
1.2.1 乳酸菌的价值 |
1.2.2 乳酸菌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
1.3 本课题开展的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生产流程 |
第二章 莲藕清汁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分析测定方法 |
2.2.1 褐变度的测定 |
2.2.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2.2.3 pH值的测定 |
2.2.4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2.2.5 色度检测 |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试验流程 |
2.3.1 莲藕清汁的制备流程 |
2.3.2 莲藕的护色试验 |
2.3.3 莲藕汁糖化试验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莲藕护色试验结果分析 |
2.4.2 莲藕汁酶解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莲藕汁发酵及调配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分析测定方法 |
3.2.1 总酸度的测定 |
3.2.2 pH值测定 |
3.2.3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3.2.4 感官评价标准 |
3.2.5 风味物质测定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发酵工艺的研究 |
3.3.1 复合乳酸菌添加比例试验 |
3.3.2 单因素条件对莲藕汁发酵的影响 |
3.3.3 乳酸菌发酵莲藕汁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3.4 莲藕汁发酵液调配工艺的研究 |
3.4.1 单一调味剂对莲藕汁发酵液的影响 |
3.4.2 复合调味剂正交试验设计 |
3.5 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 |
3.6 结果分析 |
3.6.1 莲藕汁发酵工艺的研究 |
3.6.2 莲藕汁发酵液调味工艺的研究 |
3.6.3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试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分析测定方法 |
4.2.1 乳酸菌菌数的检测 |
4.2.2 菌落总数的测定 |
4.2.3 沉淀率测定 |
4.2.4 感官评价标准 |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稳定剂对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4.3.1 稳定剂对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4.3.2 稳定剂对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4.4 保存条件对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影响 |
4.4.1 保存条件对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影响 |
4.4.2 保存条件对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影响 |
4.5 结果分析 |
4.5.1 稳定剂对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影响 |
4.5.2 稳定剂对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影响 |
4.5.3 保存条件对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影响 |
4.5.4 保存条件对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莲藕发酵饮料益生功能性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2.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2.3 总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2.4 菌落总数检测 |
5.2.5 SCFAs的测定 |
5.2.6 血脂的检测 |
5.2.7 血糖的检测 |
5.2.8 饲料利用率 |
5.2.9 脏器指数变化 |
5.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体外抗氧化试验 |
5.3.1 莲藕汁发酵液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5.3.2 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抗氧化能力变化的研究 |
5.4 动物实验 |
5.4.1 小鼠动物试验 |
5.4.2 大鼠动物试验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莲藕汁发酵液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5.5.2 非活菌型莲藕汁发酵饮料抗氧化能力随保存条件的变化 |
5.5.3 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5.5.4 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对小鼠肠道总SCFAs的影响 |
5.5.5 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
5.5.6 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
5.5.7 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对大鼠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5.5.8 非活菌型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对大鼠脏器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致谢 |
(10)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荷文化及其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荷之特性 |
第二节 荷文化之界定 |
第三节 荷文化发展历程 |
第二章 荷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
第一节 荷文化内涵 |
第二节 荷文化资源特点 |
第三节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价值 |
第三章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
第一节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概况 |
第二节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 |
第三节 南京市浦口区西埂莲乡旅游开发剖析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四、莲藕食品的加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水生蔬菜淀粉的理化性质及加工特性研究[D]. 卞旭芸. 淮阴工学院, 2021
- [2]利用稳定塘处理莲藕加工废水的研究[J]. 窦亚丽,董春枝,彭强辉,刘雅军,林威.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21(03)
- [3]海藻酸钠复合褐变抑制剂涂膜对鲜切莲藕的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D]. 张春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4]速冻藕夹鱼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D]. 闵二虎. 扬州大学, 2020(04)
- [5]农村产业融合案例研究 ——以MN农贸食品公司为例[D]. 周施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香芋粉喷雾干燥工艺研究[J]. 张浪,雷华平,张辉,刘鹏,王玲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01)
- [7]贺州市2种水生类蔬菜营养成分比较[J]. 肖南,银秋玲,刘艳珍,蔡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4)
- [8]基于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的全藕汁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 李娟,葛斌权,许雪儿,尹仁文,鲁振杰,胡卫成,陈阳,冯芾,余培斌,陈正行.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09)
- [9]乳酸菌发酵莲藕汁饮料工艺的研发[D]. 何登基. 扬州大学, 2018(01)
- [10]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 王炎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